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提升溝通力×適應力×問題解決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 (電子書)

不被洗腦的思維練習:提升溝通力×適應力×問題解決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齋藤孝
图书标签:
  • 批判性思维
  • 沟通技巧
  • 决策力
  • 问题解决
  • 心理学
  • 思维训练
  • 自我提升
  • 适应力
  • 影响力
  • 逻辑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資訊爆炸時代,是誰在左右我們的終選擇?
日本教育專家齋藤孝,將40年經驗總結為100個思維練習
「整理資訊」X「高效溝通」X「深度閱讀」X「潛能激發」
讓頭腦時刻保持清醒、獨立思考,正確完成「輸入」與「輸出」的人。
 ◆◆◆
───不被洗腦,即是屬於現代與未來的大智慧───
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如今資訊接收遠比過去更為快速容易;AI的進步在加速科技發展的同時,卻也似乎讓人類的「思考」行為逐漸走向遲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海量資訊化繁為簡、從中萃取知識並納為己用的能力,成為未來最可貴的資產。
 
  本書作者齋藤孝,身兼千萬暢銷作家、知名教育學者及溝通專家等多重身分。他凝聚四十餘年的教育經驗與專業見解,結合大眾讀者在職場及人生各階段面臨的各個情境題,精煉出100個受用一生的思考習慣指南。透過整理資訊、高效溝通、深度閱讀、潛能激發,正確地聽、正確地回答、正確地看、正確地表達,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
 
  【整理資訊的思維─將海量資訊化繁為簡的整理力】
  ・無論是電影、書籍或新聞時事,練習將任何內容濃縮為「三個關鍵字」
  ・不斷自問自答,就能把碎片資訊變成系統化知識
  ・朗讀有助於減少錯誤,大腦喜歡聽自己的聲音
  ・三色思考法,用顏色分類能養成理解力,對輸出也很有效。
  ・讓資訊圖像化的「箭頭思考法」,關鍵字用符號連結
  ・資訊分組更能吸收,資訊更要斷捨離
 
  【高效溝通的思維─讓人脈拓廣又深化的溝通力】
  ・培養聆聽的能力,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引用他人意見時,大聲地「指名道姓」,能讓對方好感度與信任度激增!
  ・以「總而言之」開頭吸引對方注意,並每句話控制在5秒左右。
  ・不要引導對方問自己想回答的問題
  ・善用提問來激發靈感,並建立自己的創意寶庫
  ・喚醒你的潛能,你該和一流高手做朋友
  ・創造對話的二個記憶點,是一種思考整理法
  ・舉例能反映品味和理解力,高效溝通多舉例就對了。
 
  【深度閱讀的思維─有效閱讀、納為己用的精準學習力】 
  ・怎麼選出自己的命定之書?看目次就對了!
  ・邊讀邊吐槽,培養「不被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能力
  ・難懂的書更要享受「不懂的部份」,邊讀邊吐槽也是好的思考練習
  ・好的說書人會加入自己的經驗談,輸出有共鳴的文字
  ・相同類型的書,先從艱深的看起,接觸真正的知識才能拓展智慧
  ・試著買一本不感興趣的書或是別人推薦的書,會有拓廣知識的機會
  ・自己規劃「每月主打作者」或是選五本主題相同的書來鍛鍊閱讀力
  
  【潛能激發的思維─受用一生的聰明思考習慣】 
  ・珍惜每一個讓你驚嘆:「太厲害了!」的瞬間
  ・在發想出「打破框架」的創意前,得先塑造「框架」
  ・用「座標XY軸思考法」用邏輯角度思考、處理事情。
  ・成功者的共通點是對世界「保持好奇」,珍惜那心動的瞬壯
  ・養成跟誰都能「閒聊三十秒」的習慣,打聽自己不知道的事
  ・透過心流重生,達到「渾然忘我」能讓工作更快樂
  ・「愛迪生思考法」不把失敗當失敗的習慣
 
  【學習像天才的一樣的思維】
  ・向歌德學習專注的力量,鎖定一個目標,讓才華開花結果
  ・跟夏目漱石一起養成反省習慣,從挫敗中找出指向希望的線索
  ・愛因斯坦─在工作空檔建立獎勵機制,懂得休息工作更積極
  ・彼得‧杜拉克─透過紙筆進行目標管理,打破拖延症
  ・村上春樹─鍛鍊身體就能調整大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趙胤丞|《拆解問題的技術》作者、《高效人生商學院》podcast共同創辦人
 
  【激賞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梅塔|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作者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掌控心智,穿越迷雾: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与高效决策的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暴露在海量的观点、宣传和复杂的数据洪流之中。如何在这股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不自觉地引导,做出真正符合自身利益和现实情况的判断,是现代人必备的核心能力。本书并非一本提供固定答案的“手册”,而是一套系统性的思维工具箱,旨在帮助读者打磨锐利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冲突时的应对能力,最终实现更高效、更明智的决策。 第一部分:解构心智的盲区与思维陷阱 我们的心智并非一台纯粹理性的计算机,它充满了进化的遗留代码和习得的捷径——这些“捷径”在日常生活中节省了精力,但在关键决策点上,却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 1. 认识你的“内置偏差”:认知失调与确认偏误的幽灵 本书将深入剖析那些最常见、也最具有迷惑性的认知偏差。我们将探讨“确认偏误”是如何悄无声息地筛选掉与我们既有信念相悖的信息,强化我们原有的立场,使我们陷入“信息茧房”。同时,我们会详细解析“认知失调”——当我们坚持的观点与新的事实冲突时,我们倾向于改变事实而非改变观点——这种机制如何阻碍了学习和自我修正。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读者将学会识别这些内在的思维惯性,并主动设置“反制机制”。 2. 情绪的放大镜:识别和管理决策中的情绪波动 情绪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变量,但往往被误读。我们探讨“损失厌恶”如何让我们宁愿选择保守而非冒险,即使冒险的回报更大;“锚定效应”如何让我们过分依赖最初获取的片面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可能并不准确。我们不主张压抑情绪,而是强调理解情绪的来源和作用。书中提供了一套成熟的情绪“降噪”技巧,帮助读者在感到焦虑、愤怒或过度兴奋时,能及时暂停,将决策权交还给更理性的分析模块。 3. 语言的迷雾:语义陷阱与定义模糊的危害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但同时也是误导的工具。本书细致辨析了“诉诸情感”、“稻草人谬误”和“滑坡谬误”等常见的逻辑谬误在日常论辩和媒体叙事中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如何清晰地定义核心概念,避免因词义理解的差异而引发无效的争论。清晰的定义是有效沟通和准确判断的基石。 第二部分:提升沟通力的核心——有效表达与深度倾听 批判性思维的应用场景绝非孤立的冥想,它必须与人有效地互动。本书强调,真正的沟通力源于对信息接收和发送的精准控制。 1. 从“表达观点”到“建立共识”的桥梁 优秀的沟通者并非只是逻辑清晰,他们更擅长构建能够容纳不同视角的对话空间。我们将介绍结构化表达模型,例如SCQA(情境-冲突-问题-答案)框架,用于在复杂情境中快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论点。重点在于如何用听众能理解的“语言”来包装自己的“思想”,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 2. 深度倾听:挖掘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 许多沟通失败并非因为说得不好,而是因为听得不够深入。本书系统阐述了“积极倾听”的层次,超越了简单的复述,进入到对说话者未表达的假设、未言明的需求和潜在的关注点的挖掘。通过练习“探询式提问”,读者将能穿透表面的言辞,直达对话的真正核心,这对于谈判、冲突解决和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3. 建设性反馈的艺术:如何提出批评而不引发防御 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提供反馈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我们提供了一套“非暴力沟通”的进阶技巧,侧重于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说明需求和提出请求的清晰路径。目标是让反馈成为改进的催化剂,而非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第三部分:适应力与问题解决:在变化中导航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僵化的思维模式将迅速过时。本书致力于培养一种灵活的、面向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 1. 系统性思考:看见连接而非孤立的事件 许多复杂的问题(如组织效率低下、市场波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复杂系统反馈回路的结果。本书引入了基础的系统思考工具,如循环图和存量/流量图的概念,帮助读者理解行动的滞后性和意想不到的后果。通过将问题置于更大的“系统”中观察,决策者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低效应对。 2. 跨界思维与类比的力量 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汇处。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跨界借鉴”——从看似无关的领域中提炼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问题。这要求读者不仅精通本专业,更要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好奇心和连接能力。书中将指导读者如何评估类比的有效性,避免因类比不当而导致的误判。 3. 决策的迭代与风险评估框架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完美的决策是不存在的,只有最优的迭代路径。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决策框架,强调“预设-测试-学习”的循环。重点在于设计“可证伪”的测试方案,并根据早期反馈快速调整策略。我们还将学习如何量化风险,使用决策树等工具来评估不同路径的潜在回报与损失,从而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更稳健的选择。 结语:持续精进的思维实践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思维的肌肉记忆”。提升思维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刻意练习。最后的章节将指导读者如何建立个人“思维日志”,定期回顾自己的关键决策过程,分析成功与失败背后的思维模式,从而实现自我驱动的认知升级。掌握这些工具,你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塑造你的认知和你的未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聰明人是怎麼思考的?
【推薦文】學習聰明人的思考方式,做出「勝算較高」的決定
【序章】聰明人都在想什麼? 
什麼樣的人才是聰明人?
現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聰明人?
聰明是如何養成的?
天才都是從習慣中培養創造力
 
【第一章】 整理資訊的思維練習
1挑三個關鍵字,限時一分鐘說明
2有限輸入,才能將成效最大化
3越困難的問題,越要拆開來想
4切割時間,提高密度
5透過提問,串連碎片資訊
6輸入時,記得保留反省時間
7開口發聲,輸入更完整
8善用故事的力量
9輸入資訊時要帶感情
10找個好夥伴,輸出更高效
11凡事抓三個重點就好
12有效吸收的「三色思考法」
13讓資訊圖像化的「箭頭思考法」
14三歲小孩也聽得懂,才算成功輸入
15將資訊整理成一張A4紙
16養成凡事查資料的習慣
17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資訊
18幫資訊分組,更容易吸收知識
19有時守秩序,有時不按牌理出牌
20資訊也需要斷捨離
21透過小問題,掌握大問題
22具體又精準的答案,才是好答案
 
【第二章】高效溝通的思維練習
23聽重點,簡化後再表達
24讓對方更信任你的「傾聽技巧」
25引用別人意見時,請大聲「指名道姓」
26傾聽時,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
27把別人說的話,變成自己的語言
28用一句話總結重點
29關注他人的努力和付出
30用數字掌握變化 
31不要引導對方問自己想回答的問題
32越問越聰明的理性思考法 
33善用提問來激發靈感
34為什麼你該和一流高手做朋友
35互給建議,共同成長
36你以為的周到,其實都不必要
37先闡述整體,再指出問題
38多加一句話,讓好感度大提升
39創造對話的記憶點
40總而言之,多舉例就對了
 
【第三章】深度閱讀的思維練習
41閱讀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42好書怎麼選?先看目次!
43難懂的書,更要享受「不懂的部分」
44好的說書人,都會加上自己的經驗談
45隨時想像自己是書中人物
46相同類型的書,先從艱深的看起
47比起讀書心得,你更該練習寫文宣卡
48放感情去讀,輸入更有效
49邊讀邊吐槽,是最好的思考練習
50隨時預測接下來的劇情發展
51好標題的魅力無窮
52觀察書市趨勢,能帶來意外收穫
53透過重點試閱,達到看完整本書的效果
54試著買一本不感興趣的書
55別人的推薦書單,都是拓廣知識的機會
56圖鑑書能讓你快速掌握事物概念
57看電影時,想像自己是位專業影評
58把最精彩的段落朗讀出來
59為自己規畫「每月主打作家」
60誰說文科腦不能讀理科書?
61每個主題,選五本書來讀
62與人分享感想,才算讀完一本書
 
【第四章】潛能激發的思維練習
63正面思考,真的有效!
64贏在起跑線的思考策略
65保持彈性的中庸之道
66養成跟誰都能「閒聊三十秒」的習慣
67珍惜那些心動的瞬間
68擁抱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69用「座標軸思考法」來整理資訊
70用「因數分解」來概括事物
71要打破格式,必須先創造格式
72透過心流,重生為新的自己
73利用背景音樂,打造「知性空間」
74輕鬆減壓的「跳一跳」魔法
75 給大腦一點喘息空間
76自我陶醉,也是鼓舞士氣的好方法
77消除失敗的「愛迪生思考法」
78借助腦科學力量,加速應變能力
79詞彙量決定你的格局
80有內涵的人,更能客觀審視大局
81讓溝通更順利的「禮貌表達」
82遠離有毒的社群媒體
83讀報也是一種思考練習
84在深夜書桌遇見歌德
85自我肯定,能讓你表現更好
86加速思考的「快速朗讀法」
 
【第五章】學習天才的思維
87福澤諭吉:設定固定時間,養成習慣
88歌德:鎖定目標,讓才華開花結果
89夏目漱石:換個角度思考,結果大不同
90愛因斯坦:建立獎勵機制,心態更積極
91本田宗一郎:虛心求教,世界更寬廣
92吉田松陰:教學相長,獲取新知
93南方熊楠:抄寫是個加深記憶的好方法
94彼得・杜拉克:管理目標,打破拖延症
95史蒂芬・金:專注,是可以反覆練習的
96村上春樹:鍛鍊身體,就是在調整大腦
97澀澤榮一:打造屬於自己的行動方針
98大隈重信:看起來很努力,就真的會更努力
99施里曼:打破常規的勇氣
100佐伯祐三:不被肯定,才能讓人跌破眼鏡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7879
  • EISBN:97862670878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MB

图书试读

前言
 
聰明人是怎麼思考的?
 
  聽別人說話、回答別人的問題、看書、與別人討論書裡的內容等等,這些行為,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流。然而,乍看之下每個人都在做的事,內容其實因人而異。
 
  正確地傾聽,正確地回答;正確地閱讀,正確地表達——簡單來說,所謂聰明人,其實就是懂得正確地輸入,以及正確地輸出的人、。
 
  本書將引領各位讀者,具體認識聰明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平常都怎麼掌握、又怎麼實踐哪些重點。
  聰明人能在短時間內整理好自己想說的話,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精準表達,讓對方輕鬆理解訊息,省下不必要的時間。
  不占用他人的時間,也不為對方造成困擾——這樣的人,即是所謂的聰明人。
 
  聰明人善於溝通,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很會「說話」。有人認為伶牙俐齒、辯才無礙的人就等於聰明,但真正的聰明,其實是指有能力整理資訊,加以簡化、組織想法,並且能夠清楚說明。
 
  打個比方,溝通就像一條河流。對方若願意涉水而過、游向我們,那麼我們就能順利表達自己的意思。
  反過來說,如果對方覺得河水很湍急、難以跨越,這時只要由我們主動放上踏腳石,就能幫助對方輕易過河。
 
  溝通時的「踏腳石」,就是我們常說的「關鍵字」。只要放上三塊左右的關鍵字踏腳石,依序加以說明,對方就能踩著那些踏腳石過河,也就是理解你的意思——既不會淹死,也不會被水沖走。當然,溝通只是生活中的其中一項情境,而聰明人懂得活用這樣的技巧,自然實踐於日常之中。
 
  與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共事時,可以想見他們能拿出比沒有這種能力的人更好的成果,最重要的是,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能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想當然耳,聰明人在職場上也能受到大家的信賴,得到正面評價。聰明,也意味著能為周圍的人帶來幸福。
 
  聰明人在聽別人說話、閱讀的時候,都是以「學以致用」為前提來從事這些行為,所以具有高度的記憶力與理解力也是其特徵。
 
  舉例來說,閱讀報紙時,如果能邊看邊想像該如何向他人說明這些報導,絕對會比漫無目的地閱讀更容易記住內容——說穿了都是相同的道理。
 
  這種時候,各位不妨善用前文所提到的方法,先挑選三個左右的關鍵字,再開始閱讀,以那三個關鍵字為基礎來記憶,藉此提升吸收知識的效率。
 
  不要受到報導中的詞彙或用字影響,而是專注於整篇報導的架構、其中最重要的三點。如此一來,就能培養抓重點的能力。
 
  懂得在日常中養成這種思考習慣的人,工作時想必也能將相關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開會時不會驚慌失措,而是從更客觀的角度掌握整體重點,找出關鍵字,在有限的時間內說明清楚。
 
  寫企畫書的時候也一樣,聰明人不會長篇大論地寫一堆廢話,而是從全體的構造中篩選三個最重要的重點,用一張A4紙就能簡單扼要地表達清楚。
 
  另外,聰明人能從自己的觀點理解哪些是重要的事物、哪些是不重要的事物。獲得上述「自己的觀點」也能幫助我們培養所謂的知性與教養。
 
  博學強記的人確實擁有豐富的資訊量,但如果腦中處於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狀態,就無法將知識運用在工作上。因為博學與教養的意思完全不一樣。
 
  聰明人有能力在腦子裡整理、重新建構、系統化得到的知識。因為具有整理訊息的能力,聰明人才能正確地輸出。
  所謂教養,指的是透過知識讓心靈變得更豐饒。我認為聰明人正是這種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极具层次感,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陪伴在侧,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心智的迷宫。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认知偏误”的剖析,作者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许多贴近日常生活的生动案例来阐释“确认偏误”或“可得性启发”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判断。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群体极化”的讨论,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在某些圈子里的经历,那些讨论最终是如何从理性的探讨走向情绪化的站队。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指出了问题,还提供了具体的“解药”——如何设计提问,如何主动搜寻异议观点,甚至是如何在辩论中保持“延迟满足”的思考速度。这种注重实践操作的风格,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普通的理论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心智工具箱”,帮助我在面对重大决策时,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内在情绪干扰,确保决策的质量。

评分

与其他市面上宣称能提升思考能力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巧妙地将心理学、传播学乃至一些基础的逻辑学原理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决策支持系统。我发现它在解释如何“有效沟通”时,并没有流于表面地教我们说话的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共同理解的基础”是如何建立的。作者强调,真正的沟通障碍往往不是词汇量的不足,而是双方心智模型的错位。因此,提升沟通力的核心在于如何用对方能理解的“心智语言”来构建我们的论点。这一点在处理跨部门协作或与不同背景的利益相关者沟通时,显得尤为关键。书中提供的一些“换位思考”的结构化练习,帮助我构建了更具同理心的沟通策略,使原本僵持不下的会议变得更加富有成效,这方面的实用价值极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配色沉稳,一眼就能抓住目标读者的注意力。初读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切入点——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信息焦虑”和“盲从倾向”,没有用空泛的说教来指引方向,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立即上手操作的思维框架。特别是关于如何拆解复杂信息源的那一部分,简直像是一份实用的“侦探手册”,教会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结论,而是要追溯信息的根源、审视提出者的动机和潜在的利益冲突。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在阅读新闻报道或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时,下意识地停下来问自己:“这个论断的证据链条完整吗?有没有被刻意忽略的反例?”这种习惯的养成,让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被情绪化的语言煽动,而是更倾向于逻辑的严谨性。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质疑”的转变,是阅读这本书后最直观的收获,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了一个高性能的防火墙,有效过滤掉了那些试图操控或误导我的噪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反向工程”的思维模式,教我们如何解构那些看似天衣无缝的叙事和论断。作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阐述,并不是鼓励无端的争论,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究“为什么”和“如何做”,而不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尤其是在谈到“问题解决力”时,书中强调的“定义正确的问题”比找到答案本身更重要。我曾多次陷入解决“错误问题”的泥潭,花费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提问清单,帮助我从宏观层面重新审视初始设定,确保我的努力方向始终是瞄准痛点核心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读者一种内生的、持续自我优化的能力,它不是给你鱼,而是告诉你如何用最科学的方式去建造一个高效的渔场,让我在未来面对任何新的挑战时,都能自信地运用这些训练有素的思维肌肉去应对。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且富含洞察力,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工具书”的枯燥感。作者的语言富有画面感,许多段落的措辞精妙,读完之后总能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其中关于“适应力”的章节,对我触动尤其大。过去我总以为适应力是“忍耐”或“顺从”,但书中将适应力重新定义为一种主动的“模型重构”能力——当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能否迅速抛弃过时的心智地图,建立更符合现实的认知模型。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我否定能力。我开始反思自己职业生涯中那些停滞不前的时刻,往往不是因为外部机会的缺失,而是因为固守着一套行不通的旧方法论。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鼓励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把失败看作是收集新数据、校准模型参数的机会,而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这种积极的心理重塑,让我在处理复杂项目时,心态上变得更加灵活和有韧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