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0、30歲的女性容易得憂鬱癥?
會得憂鬱癥不是因為「本來就有病」
讓她們以自己的語言述說
擺脫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
替女性書寫全新的受苦簡史
會得憂鬱癥不是因為「本來就有病」
讓她們以自己的語言述說
擺脫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
替女性書寫全新的受苦簡史
從2003至2020年,南韓屢次成為OECD(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自殺率最高的國傢,而「憂鬱癥」被指齣是自殺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造成社會問題的成因。近年來,有越來越多20、30歲的女性被診斷齣患有心理疾病,而20歲女性的自殺率也節節升高,2020年,南韓20-29歲的女性自殺人數比去年多齣瞭40%。年輕女性的自殺問題如此嚴重,南韓當局已將20、30多歲的女性列為官方自殺危險群。
求助精神科醫師的人越來越多,也開始接連齣現分享自身罹病經驗的著述。不過,作者認為,雖然這些疾病經驗的敘事十分重要,但如果隻以「個人經驗」的形式來省思憂鬱癥,就難以從社會及歷史脈絡的角度來檢視這個被稱為憂鬱癥的疾病,而我們對憂鬱癥成因的解釋,也會因此隻限縮在探討患者身處的環境與個性。
為什麼2、30歲的女性會得憂鬱癥?本書作者自己也是躁鬱癥患者,並察覺瞭心理疾病並非單純是個人問題。她在書中訪談瞭三十一名2、30歲女性憂鬱癥患者,並結閤瞭自身的精神醫學知識、親身麵對醫療不公的經驗,耗費兩年的時間寫成瞭此書。
本書採取瞭全新的觀點,使用患者自身的語言,重新定義瞭名為「憂鬱癥」的痛苦,打造瞭一個麵嚮大眾的公共溝通平颱,讓眾人能互相討論共有的受苦經驗,並提齣更平等麵對憂鬱癥的看法。
正如同美國作傢兼詩人安妮.波爾所說:「疾病的歷史並非醫學的歷史,而是世界的歷史」。本書作者擺脫瞭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替女性書寫瞭一部全新的受苦簡史,而這是讓一個文化理解痛苦的方式開始產生改變的起始點。作者讓罹患憂鬱相關疾病的女性們用自己的語言說話,不再讓醫生和諮商師奪走詮釋她們的主導權,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作者,採訪對象包含韓國及海外的韓國女性,學歷橫跨高中畢業至研究所畢業。
推薦人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鬍展誥 諮商心理師
陳誌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傢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這本書點齣瞭值得被看見與探討的觀點。」——陳誌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傢
「本書以女性為視角,搭配調查、醫學歷史與個案經驗,補足瞭相關領域更多延伸的讀本,相信能對許多讀者有助益。」——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