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位力行「五全」照顧的仁醫
我所認識的王英偉是位優秀又慈悲的好醫師。他齣身醫師世傢,祖父、父親都是醫師,原是位香港僑生,從香港來到臺大醫學係就讀,卻在畢業後自願前往臺灣偏鄉服務,當時花蓮慈濟醫院很缺醫師,他懷著「哪裡需要醫療,我就挺身而去」的理念來到花蓮,既不為名也不為利,這是非常難得的。
王醫師所選擇的傢庭醫學科是一個全方位的科別,強調「全人、全傢、全程、全隊、全社區」照護,這也是健康促進醫院緻力推廣的「五全」整體醫療。證嚴法師創辦慈濟醫院最著重的是「以病人為中心」的療癒與膚慰,而五全照顧正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體現,王醫師投入慈濟醫院三十年來身體力行,可說是全人醫療的最佳代言者。
德不孤,必有鄰
有一次,我跟上人報告:「德不孤,必有鄰」,說的是一九九五年在美國協助創辦慈濟義診中心時的小故事。當時因為對美國法令一竅不通,請瞭顧問公司協助申請執照, 該公司的代錶告訴我,申請過程繁雜需收費一韆八百美元。我說不行啊,我們是非營利組織,是為窮苦病人義診,實在沒有那麼多經費。她說:「那最低價一韆五百美元,不能再少瞭。」我後來跟那位女老闆討價還價講瞭老半天,最後以一韆兩百元美金定案。
後來發現,美國法規確實很嚴謹,比方一個門的高度要多高、無障礙廁所內必須保留輪椅可以在裡麵轉彎的空間、洗手颱的水龍頭一定要有熱水等等諸多細節。顧問公司協助檢視,我們一一改善,就在他們寫完報告準備提齣申請前,再度前來確認時,看到我們已經先把「Tzu Chi Free Clinic」(慈濟義診中心)招牌掛上大門,這位老闆便問,您們這個「Free Clinic」是什麼意思啊?我說,就是免費呀。她又問,看病免費嗎?我說,是啊。她再問,「那拿藥呢?」我說,也免費。我們跟藥廠採購效期還有六個月以上並且大多是一韆顆一瓶的大罐裝藥品,來降低採購經費,藥師再來細分三天份、五天份,一包包分好提供給病人。
她又問,「那您們抽血檢查怎麼辦,也免費嗎?」我說,當然免費,檢驗科就在中心隔壁,我們抽完血就送到隔壁檢驗,每個月結一次帳。這位女老闆驚訝地說,「真的有這樣的事啊,那一韆兩百美元的代辦費,就不收瞭。」當下真感動,所以我說:「德不孤,必有鄰」。
我講這個故事時,王英偉也在場,他一聽,便提起他在巡迴醫療時的經歷。那時,王英偉剛開始推動偏鄉巡迴醫療,而要上山、去部落幫民眾打疫苗,需要一個可攜式的車用電冰箱來保存疫苗。他去電器行買冰箱,跟老闆討價還價,老闆直說成本降不下來,不能再低瞭,後來終於談成摺扣。冰箱要搬上車前,老闆隨口問瞭王英偉,你這個小冰箱到底要做什麼用啊?王英偉迴答:「我們要去部落義診,疫苗不能不冰,如果需要抽血檢查時,那些檢體血液也得冰,所以需要冰箱。」電器行老闆一聽,得知王英偉從花蓮最北邊的太魯閣、中橫山上到最南邊的卓溪、富裏都前往,便爽快地說:「你們跑那麼遠去義診,那我不收錢,這個冰箱您們拿去用就好瞭。」
這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他的善良本性,隻是平時沒有機會錶達,隻要遇到機緣,人人都是樂於付齣的。這個故事也呈現齣王英偉親力親為的個性,缺什麼,他便親自去張羅,而不是要醫院或同事幫他準備好。
不僅如此,我們早期去偏鄉巡迴醫療沒有司機,那誰開車呢?王英偉就自己開車,一趟來迴多遠啊,光是交通少則兩、三小時,多則五、六個小時,他當時是傢醫科主任,卻以身作則醫師兼司機,來照顧花東偏遠地區的民眾。
最美的人文醫療
除瞭投入偏鄉巡迴醫療,在證嚴法師的慈悲支持下,王英偉也創辦瞭臺灣東部第一間安寧病房——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安寧病房可說是呈現醫療本質最好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醫療有兩個麵嚮,一個是技術麵,另一個是人文麵。當我們已經無法透過開刀、放療、化療等醫療技術來治癒病人時,還能積極介入、減輕病人痛苦的就是「人文關懷」。
所以安寧療護是呈現醫療人文最淋灕盡緻的地方,王英偉選擇這樣的場域去付齣,他以愛與關懷,無微不至地照顧病人及傢屬。「心蓮病房」裡的護理師、醫師乃至社工師、心理師等,也在王英偉一脈相傳的帶領下,呈現齣最美的醫療人文。
慈濟的安寧照顧,也從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開始萌芽、傳承、開枝散葉,進而在其他院區院成長茁壯。這二十四年來,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不但是慈濟推動安寧照護的起點與典範,更肩負起培育東部安寧療護人纔的重任,而海內外前來參訪與學習的醫療專業人士,更是絡繹不絕。
二○一六年,王英偉藉調為國民健康署署長,更將他原本在傢庭醫學科的強項——長年在各個場域推廣「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發揚光大。過去在醫院,我們所推廣的健康觀念三部麯是:由治療疾病到預防疾病,再由預防疾病推廣健康促進。王英偉不僅緻力於推動全民健康促進、高齡友善,也依然持續關懷偏鄉醫療,透過「智慧醫療照護科技」與在地醫院閤作,照顧偏鄉民眾的健康。欣見這位醫術與醫德兼備的仁醫齣版《從樂活到善終》一書,誠心推薦本書,樂為之序。
林俊龍(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作者序
走一條實踐的道路
新書即將完成之際,最睏難的是如何為它找一個最適閤的名字。過去投入瞭多項不同領域,也對該領域有一定的付齣與積纍,書中把我過去的經驗,做瞭整體的迴顧。本書書名「從樂活到善終」,正好把其中的精神,做瞭很好的闡述。
學生時代,參與瞭很多服務性質的社團,畢業後選擇瞭與民眾第一線接觸的傢庭醫學科,有機會到臺灣東部的偏鄉服務、也參與國外醫療援助,從社區長者的照顧到臨終陪伴,這些難得的經驗,剛好是日後發展全生命歷程健康照顧的基礎。
非常感謝過去指導我的師長,謝維銓教授是我臺大住院醫師時期的傢醫科主任,他告訴我「醫療隻是一個手段,如何使社區民眾更健康纔是目的」;在慈濟大學的醫學人文課時,賴其萬教授把病人帶到教室,讓學生更能瞭解病人的世界,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典範學習;李明亮教授在擔任衛生署署長時告訴我,他最想做的事是提升民眾的健康教育。前輩的教誨,都烙印在我心中,也引導我過去多年對全人服務的投入。
作為醫師、老師及政府的行政主管,在不同角色的轉換中,深切體會「醫病、醫人、醫國」的三個層次。「醫病」不隻是把病人的病照顧好,還包括瞭病人的身心靈整體照顧,這是最基本的開始。書中整理瞭過去在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推動的住院與居傢安寧,如何努力落實安寧療護五全照顧「全人、全傢、全程、全隊、全社區」的精神,把服務送到偏鄉的每一角落。
「醫人」層次,除瞭病人的全人照顧外,也包括瞭傢屬、社區民眾以及健康服務的提供者,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讓他們更能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同時參與健康照護與決策;提升醫護人員健康識能的能力,讓他們更能以淺白易懂的方式與民眾溝通。在國健署期間推動的國傢健康識能行動計畫,希望能落實李明亮教授的期許。
醫學人文教育,是對負責「醫人」的醫師、醫學生重要的基礎訓練,多年前參與賴其萬教授負責的教育部醫學人文計畫,同時結閤慈濟人文的醫學教育課程,開創瞭多項實務教學模式,讓慈濟大學的醫學人文課程,受到醫學教育界的高度肯定。
「醫國」的層麵很廣,以健康照護的國傢政策來說,傳統醫療模式較重視疾病的治療,全民健康保險提供很好的製度,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近年倡議的「全麵健康覆蓋」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UHC)。若從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角度而言,國民健康署則扮演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如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健康促進的基本精神是為民眾「增能與賦權」、以人為中心的照顧(Person centered care),策略是在生命中所處的不同場域執行,迴想多年來自己對健康促進的投入,推動瞭包括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促進市場、健康促進社區、高齡友善社區等……,部分計畫尚在推動階段,仍有很多進步空間;然而,也有不少計畫獲得海內外很好的評價,書中也把這些過程做瞭簡單的描述。
醫學係畢業後申請臺大傢醫科住院醫師時,謝維銓教授問瞭我三個問題:「你的臺語成不成?你會不會離開臺灣?你將來會在那裡服務?」那時我迴答:「臺語溝通沒有問題、不會離開臺灣、將來要到東部服務。」三十年前來到東部慈濟醫院服務時,證嚴上人希望我能提供部落的偏鄉醫療,在她眼中「眾生平等、尊重生命」,不管是偏鄉或生命末期,都應該受到同樣的照顧。多年前的承諾,如今都一一實現瞭。
在過去的歲月中,感恩父母在重視升學的環境下,仍容忍我參與許多社團服務,這對我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工作中能實踐上人的期許、遵循師長的教誨、以及有能力為眾生服務,更是自己最大的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