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嵊州的田頭歌唱發展而來的「落地唱書」
是嵊州土生土長的曲藝形式,
與評彈、大鼓等曲藝形式一樣,以說唱為主,
而與其它曲藝的區別之處在於「落地」。
其它曲藝形式演唱時要有一個小小的舞台,而落地唱書則不要特定的條件,在農家檐下門口、臺門堂前,站立於地均可演唱,由而得名。
◤落地唱書的產生和發展
「落地唱書」最早的演唱者,是以嵊州剡北馬塘村金其炳為代表的農民。落地唱書的前身,是嵊州的田頭歌唱。其5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分前「落地唱書」階段——沿門唱書和後「落地唱書」階段——走臺書,由農民自娛性歌唱演變成半職業和專業化演唱曲藝的組織。到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台,發展成為最早的越劇——小歌班。
◤小歌班的發展
小歌班的出現,群眾擁戴,但官府誣為「淫戲」,禁戲抓人。可是禁管禁,演管演,東禁西演,南抓北演。越禁演戲班越多。有的達官顯貴,為自己壽慶喜日,也請小歌班演戲,以示榮耀。
◤越劇的視覺樣式和藝術流派
越劇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妝,有些草臺班的女角化妝,兩頰用紅紙沾水搽腮紅,用鍋底灰畫眉,稱「清水打扮」。進入上海後的初期,向紹劇、京劇學習演傳統老戲的水粉化妝法,白粉底,紅胭脂,墨膏描眉眼。後來演古裝戲仿效紹劇學,大花面開臉,小醜畫白鼻樑。1942年開始,全部廢除水粉上妝,改用油彩。
◤越劇的舞台藝術
越劇在「落地唱書」階段,基本上沒有舞台,「落地」便唱。到了小歌班時期,開始有草臺作為演出場地,基本沿用傳統的一桌二椅。女子改良文戲和新越劇運動時期,逐步有了其他的舞台道具,向話劇電影等學習,為越劇舞美風格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