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診──《黃帝內經》傳承千年的面診奧義,察言觀色、相面識病,一眼看穿五臟六腑盛衰的科學與智慧 (電子書)

中醫望診──《黃帝內經》傳承千年的面診奧義,察言觀色、相面識病,一眼看穿五臟六腑盛衰的科學與智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棟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望诊
  • 黄帝内经
  • 面诊
  • 相面
  • 五脏六腑
  • 传统医学
  • 健康养生
  • 电子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重點特色】
★詳細解說金、木、水、火、土,五行望診的重點
★如何透過觀察眼、耳、鼻、舌等部位先行判斷病徵
★分辨什麼樣的面相才是健康
★藉由身體反映出的外在表徵找出健康隱患
★收錄近百張面相圖插畫精解
★提供三十餘個調理身體疾病的按摩穴位圖例
★閱讀本書,瞭解中醫望診的奧義,並體會它的神奇與實用

「木瘦金方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龜,上尖下闊名為火」金、木、水、火、土五行中你是屬於那類人?容易有什麼病症?該如何調理?
眼睛是人的命門,眼睛發紅、發黃、發青代表身體出了什麼狀況?
鼻又稱明堂,鼻為肺之竅,與肺臟功能密切相關,鼻頭的顏色各代表什麼意義?
什麼樣的臉色不健康?不同的臉色,反映出身體什麼問題?
印堂是指那個部位?印堂發紅、發黑、發黃表示什麼?
看人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腎功能和生殖功能如何?
「耳者,腎之官也」刺激耳朵就可以補腎?「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也」口和舌的異狀反映身體什麼疾病?
如何透過頭髮來判斷人的健康?看咽喉能看出身體什麼問題?為什麼喉嚨痛會引起這麼多疾病?

解析《黃帝內經》裡的數十種望診智慧,
根據自身的形態特點、面部特徵、性格特色等,
學會看眼識病,看耳識病,看面色識病,
以及看牙、看人中、看皺紋、看印堂、看眼袋、
看眉形、看頭髮、看咽喉識病的智慧與方法。
不僅知面,更能知身體五臟六腑的盛衰!

人之所以會生病,是體內氣血、陰陽、內心不平衡及外在病毒等引起。中醫認為,人體面部的絡脈豐富,為臟腑氣血之外榮,經脈之所聚,人體的五臟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區,面部就是臟腑的「外衣」。而疾病會先見於色,而不知於身,會先透過面相和體表顯露出來,學會望診,則能透過觀察面部中各反射區的神、色、形態等變化,判斷五臟六腑各個部位的健康狀況,如果你能望而知之其深意,就能針對性地預防疾病,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全書近百張面相、穴位插畫精解,提供最完整的望診精髓。

‧學習《黃帝內經》中望診的知識有什麼好處?
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一旦掌握望診的常識和方法,就可以未病先知,學習中醫傳承千年的經典《黃帝內經》中的望診智慧,能預知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狀況,未雨綢繆,及時做好各種防治。
本書深入淺出講解了《黃帝內經》中數十種望診法。如,瞳孔是腎的反射區、黑睛是肝的反射區、白睛是肺的反射區、眼瞼是脾的反射區、內外眼角是心的反射區,仔細觀察,可以了解五臟的健康情況;根據人中的深淺,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腎功能和生殖功能;根據鼻頭的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脾胃是否健康。

‧如何看自己是哪形人,會得什麼病?
中醫將人分為五類,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每一種類型的人都有他們的特點和易感疾病。比如說木形人身體修長,臉、舌頭、手、肚臍都長。性格往往很倔強、情緒化,較容易有乳腺、肝膽、消化系統等與情緒相關的疾病;土形人整體肉乎乎的,後背和前胸很敦厚,肉很多,肚子很大,但性格比較穩重,較容易得消化系統疾病……可以通過形態特點、面部特徵、性格特點等判斷自己是哪種人,從而有針對性地預防疾病。

‧近百張面相、穴位全彩插畫精解
書中收錄了近百張全彩面相、穴位特徵圖,包括五形人的面部特徵圖,當身體不適時反映在眼睛、鼻子、眉毛等面部徵兆圖,還包含30餘個調理身體疾病的按摩穴位圖等,一看就懂。

聯合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俏女巫的古中藥秘方/中國中醫師
孫茂峰/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特聘教授‧顧問醫師
葉鳳凰/《養氣經絡瑜伽》作者
探秘人體奧秘,洞察健康玄機:一部超越表象的醫學經典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深入人體奧秘的探索之旅,聚焦於中醫學中一套古老而精微的診斷體系——望診。我們將回溯至醫學的源頭,探究望診如何在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從朴素的觀察昇華為一套系統化的、具有高度預測性的醫學科學。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面部觀察的指南,更是一部關於人體整體觀念的深度解讀。 第一部分:望診的歷史淵源與理論基石 望診,作為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首先會詳細闡述望診的歷史發展脈絡,從先秦時期零星的記載,到隋唐時期望診學的確立,再到歷代醫家對其理論的深化和完善。我們將追溯其理論根源,深入理解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核心思想。 臟腑經絡與面部解剖的對應關係: 傳統中醫認為,人體內部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寒熱虛實,必然會在外在形體、神色、面部等處顯現出來。本書將系統梳理面部五官、五色、五行與五臟(心、肝、脾、肺、腎)之間的精妙聯繫。例如,觀察眼部的神光、眼白或瞳仁的變化,如何反映心肝的氣血狀況;分析口唇的顏色和潤澤度,如何揭示脾胃的運化功能;以及鼻部的形態和氣色,與肺氣的運行有何關聯。這部分內容將以詳盡的圖解和案例分析,幫助讀者建立起「觀皮知裡」的思維框架。 「望神」的哲學意涵: 神,在中醫理論中是生命活動的總指揮,是生命力的集中體現。本書將專門探討如何「望神」——觀察患者的眼神、精神狀態、意識清醒程度。這不僅僅是判斷病人是否清醒,更深層次地體現了對生命本源、元氣存留的判斷。我們將闡釋古代醫家如何通過觀察眼神的「動靜、清濁、聚焦」等細微變化,來預測疾病的輕重緩急和預後。 第二部分:面部診察的實用技巧與層次剖析 望診的實踐環節是本書的重點,我們將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地剖析面部各個區域的觀察要點。 一、望色:五色的診斷學意義 面部皮膚的顏色變化是診斷疾病最直觀的依據之一。本書將深入解析「青、赤、黃、白、黑」五色及其在不同病機下的表現。 青色: 不僅僅是代表「瘀血」,更需區分是肝的疏泄不利,還是寒凝血滯,並探討其在痛證中的意義。 赤色: 解析「潮紅」與「通紅」的區別,分辨是實熱上攻(如陽明熱盛)還是陰虛火旺。 黃色: 著重辨析黃疸性黃(濕熱內蘊)與非黃疸性黃(脾虛不運、氣虛、陰黃、陽黃)的差異,提供實用的鑑別標準。 白色: 探討虛證中的「槁白」與實證中的「蒼白」,以及寒濕之氣表現出的「粉白」。 黑色: 闡釋腎氣虛衰或嚴重氣血虧虛所致的「晦暗」,並解析口腔、舌下和眼圈的黑色變化。 二、望形與望態:體型與姿態的隱喻 望診並不局限於臉部,還包括對整體形態的觀察。本書將探討不同體型(如偏瘦、肥胖、水腫型)與內在臟腑功能失調的關聯。同時,詳細描述不同病理狀態下的特殊體態,例如: 神態: 觀察患者的安靜程度、是否煩躁、是否昏昏欲睡。 姿勢: 分析強迫性屈曲、蜷縮或仰臥的姿勢所暗示的病情危重程度(如劇烈胸痛或腹痛)。 三、望局部:五官與特定部位的深入解讀 對面部特定區域的精細觀察是望診的精華所在。 望眼: 辨別眼神的散漫與專注,分析結膜的充血、眼瞼的浮腫、眼袋的形態,以及眼周皮膚的色澤變化,與心、肝、脾、腎的關係。 望口唇與舌系帶: 探討口唇的乾燥、開合、顏色,以及舌系帶的形態和顏色,這些往往是消化系統和血液循環狀態的敏感指標。 望鼻: 鼻翼煽動(與肺熱、氣喘相關)、鼻部的色澤變化(如鼻柱的顏色與胃氣的關係)。 第三部分:望診在臨床中的應用與現代視野 本書的價值在於將傳統理論與現代醫學認識相結合,使望診更具備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臨證思維的建立: 我們將提供一系列綜合性的診斷思路,教導讀者如何將望、聞、問、切的所得進行交叉驗證。例如,當觀察到面色偏黃、眼瞼微腫時,如何結合詢問的食慾和腹脹情況,精準判斷是濕困脾土還是氣血兩虛。 望診與疾病預警: 本書著重強調望診在疾病早期預防和健康維護中的作用。許多慢性病的初期表現,如亞健康狀態、代謝紊亂的前兆,往往會先在面部氣色或神態上有所體現。通過長期的面部氣色觀察,個人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趨勢,及時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干預。 結語:智慧的傳承與實踐 望診的精髓在於「取象比類」的哲學思維,它要求觀察者不僅要「看見」,更要「理解」其背後的生命信息。這套診斷方法是歷代醫家在艱苦的條件下,通過數十年如一日的細緻觀察所累積的智慧結晶。本書旨在拋磚引玉,激發讀者對傳統醫學智慧的敬畏與熱愛,並將這套「察言觀色,相面識病」的實用技能,融入到日常的自我保健與關愛他人的實踐之中。它提供了一種不同於現代影像學檢查的、更具人文關懷和整體性的健康評估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棟
醫學博士,執業中醫師,中醫養生文化學者。副教授,長治醫學院藥學系臨床中藥學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學專業,博士畢業於浙江中醫藥大學臨床基礎學專業,先後工作於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陝西中醫藥大學、長治醫學院。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療法、針灸療法、中醫外治法、經方及脈法的研究。致力於中醫科普工作,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講解、簡單實用的方法讓普通大眾學會如何保養身體、清除疾患。

常虹
醫學博士,長治醫學院藥學系臨床中藥學教研室講師,碩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腎內科專業,博士畢業於浙江中醫藥大學臨床基礎學專業,先後工作於陝西中醫藥大學、長治醫學院。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研究。

图书目录

目次

作者序

面部反射區與人體疾病對照圖
五形人的特點/看眼識病/看臉色識病/看鼻識病/鼻部反射區對照圖/耳部反射區對照圖/眼部反射區對照圖/口部反射區對照圖/舌部反射區對照圖/牙齒反射區對照圖

第一章  中醫的診斷術:望、聞、問、切神奇在哪?
01望而知之謂之神:看一眼臉和耳朵就知道腎虛
【延伸閱讀】腎虛以後,要怎麼補腎呢?
02聞而知之謂之聖:聽聲音、聞氣味,就能判斷病症
03問而知之謂之工:真正的大醫,只需聽你說兩句話就能開方
04切而知之謂之巧:一摸脈,就知道患腫瘤的人癒後如何

第二章  望診是一門科學
01神醫張仲景如何看人生死?
02很多人得病後,身體沒什麼感覺,但氣色卻會暴露
03望診其實是望「象」
04如何用「取象」原理來診病?

第三章  如何看自己是哪形人,容易有什麼病症?
01如何知道自己是較真的木形人,容易有什麼病症?
02如何知道自己是聰明的火形人,容易有什麼病症?
03如何知道自己是敦厚的土形人,容易有什麼病症?
04如何知道自己是仗義的金形人,容易有什麼病症?
05如何知道自己是心寬的水形人,容易有什麼病症?
06五行的特點既可以是優點,也可以是缺點

第四章  看眼識病
01眼睛也是我們的命門
02望診以全息原理為依據
【延伸閱讀】為什麼按壓眼球可以調節心律不整?
03望診分三個層次:望形、望氣、望神
04看眼識病

第五章  看鼻識病
01氣色好不好,首先看鼻子—明堂
02鼻子真的能被氣歪嗎?
【延伸閱讀】在素髎穴扎針或點刺四縫穴,能快速緩解哮喘症狀
【延伸閱讀】為什麼現在得頸椎病的人那麼多?

第六章  看耳識病
01耳朵大有福嗎?
02耳朵與五臟有什麼緊密聯繫?
【延伸閱讀】梅尼爾氏症如何調治?

第七章  什麼樣的面相是健康的?
01四種長壽之相,你是哪一種?
【延伸閱讀】耳毛瘋長,是身體裡有腫瘤嗎?
02不同的臉色,可以反映出身體什麼問題?
【延伸閱讀】五臟的顏色顯露於外,表示此人的壽命不長了
03人的臉色發紅,有什麼問題?
04人的臉色發白,有什麼問題?
05人的臉色發青,有什麼問題?
06人的臉色發黃,有什麼問題?
【延伸閱讀】脾胃好不好,可以觀察舌頭和五官輪廓/「黃臉婆」是什麼原因?/ 病態的黃也分陰陽嗎?
07人的臉色發黑,有什麼問題?
【延伸閱讀】和對方握個手就能分辨出他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

第八章  看不見這些健康隱患,身體可能會出大問題
01女性長鬍鬚有什麼問題?
02如何透過看眉形來判斷一個人的健康?
03印堂代表肺,又叫命宮
04山根是心臟的反射區
05眼袋發黑的人非常容易得濕疹、風濕類病
06眼角周圍長皺紋,太陽穴凹陷表示什麼問題?
07如何透過頭髮來判斷人的健康?
08看人中可以看出什麼問題?
09看孩子頭的形狀,可以判斷是否先天腎虛
10牙不好的人,表示腎和脾胃有問題
11嘴唇厚的人脾胃好:「口唇者,脾之官」
【延伸閱讀】脾虛之人的嘴唇容易爆皮
12看舌頭,可以瞭解心臟的功能,「舌者,心之官也」
13看咽喉能看出身體什麼問題? 
14奇人奇貌,身上都會有普通人沒有的東西
15鬼扭青真的是遇見鬼了嗎?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94900
  • EISBN:978986459491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1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學習望診,可以改自己的形,改自己的命運


望診是中醫四診之首,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謂,我學醫之初便對其充滿了好奇,尤其當我讀到《針灸甲乙經》中記載醫聖張仲景透過望診準確預測王仲宣二十年後當眉落,又半年當死的案例,這個記載充滿神祕感,讓初入中醫藥之門的我對望診醫術十分嚮往。

後來,我在學校學完《中醫診斷學》後,對望診無比失望。因為學完診斷學,幾乎沒有人可以透過患者的面相或舌象得出任何神奇的判斷。直到二○○四年我去菏澤市中醫院實習期間,偶遇到一名志願者,她是一位退休職員,竟然透過手相準確判斷出我同學身上的諸多疾患,甚至他當天的口腔潰瘍都被診斷出來了。

經此事後,我對望診重拾了信心,先後學習了張延生手診、王大有手診、王晨霞手診。讀研究所期間我跟隨導師高樹中先生學習,老師在傳統中醫方面造詣頗高,尤其是對《黃帝內經‧靈樞》、《難經》等望診典籍的解讀,深刻影響了我,並為我以後學習望診之路打下了基礎,真正讓我走進望診的大門。透過跟隨高老師學習,我在臨床上見證了中醫望診的神奇。例如,有一名老年婦女的人中溝常年毛囊發炎,根據《黃帝內經‧靈樞》:「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我判斷出她有泌尿系統及婦科的炎症;再如,一名老年男性鼻梁長出黑色菜花狀物,透過《黃帝內經‧靈樞》:「直下者,肝也」,我判斷他有肝癌。

為了將望診學得更好,我又師從楊春志先生學習了《麻衣神相》、《柳莊相法》、《奇門相法》等。

自此,我愈加發現每一現象背後一定有它的物質基礎,中醫的望診也一樣—「象」的背後,有其自然科學的規律。

什麼是「象」呢?它是氣血、陰陽、五臟六腑狀態的顯現。比方說眼睛紅、鼻子大等很直觀能讓人看見的「象」。

曾有一位女性患者因體弱多病來就診,因為被中西醫診治多次效果不顯,經人介紹找到了我。由於反覆醫治無效,她對醫師有一種不信任感,當時我看到她的瞳孔較正常人大,就隨口說出「您是否嚴重失眠」,她當即被中醫的診斷所征服,原來最困擾她的問題就是失眠。

為什麼觀察瞳孔變大能夠診斷出失眠的結果呢?

瞳孔的大小受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調控,當交感神經興奮時瞳孔會變大,而交感神經異常興奮的表現之一就是失眠。在《黃帝內經‧靈樞》中稱瞳孔為命門,指陽氣出入之門,當瞳孔變大時陽氣的出大於入,陽不入陰故而失眠。我就是透過這個「象」,判斷出患者有失眠的症狀,從而對症下藥,調理好了她的疾患。

一旦掌握望診的方法,就可以執簡馭繁,準確判斷出所需要的資訊,掌握規律和事物的走向。例如當一個物體被拋出時,它的起點就決定了它的終點(拋物線原理)。我們人也是這樣,你找到他的「象」,就找到「象」的起點了,那你就知道「象」的終點在哪了。

為什麼知道「象」就能找出產生「象」的原因呢?

因為有其氣必有其形,有其形一定有其氣。例如,看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他的印堂可能比較寬;心胸特別狹窄的人,他的印堂會非常窄。面相是人長時間心理活動表現在外的徵象。學習望診能讓我們對問題本質認識得更加清晰。

中醫的望診包含面診、手診、舌診等,本書主要講解《黃帝內經》面診的內容。

人體面部的絡脈豐富,為臟腑氣血之外榮,經脈之所聚。《黃帝內經‧靈樞》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區,面部就是臟腑的「外衣」。

在古代,中醫透過觀察患者的身體特徵來確定這個人是否患病,患的什麼病,以及患病輕重。一個普通人學會望診,也能透過觀察面部中各反射區的神、色、形態等變化,判斷自己或家人五臟六腑各個部位的健康狀況。

本書的內容,包含看眼識病,看耳識病,看面色識病,以及看牙、看人中、看皺紋、看印堂、看眼袋、看眉形、看頭髮、看咽喉識病等,大家掌握了這些知識,則可以輕鬆預知自己或家人健康與否。

人之所以會得病,是因為身體的氣血、陰陽不平衡。而氣血、陰陽之所以不平衡,是因為內心世界不平衡。

所以,身體上的「象」(症狀)是一個人內心以及生活方式的顯現。我們應該感恩疾病,因為它在用特殊的方式喚醒我們—透過調理來喚醒內心,從而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改自己的形、改自己的命運,這才是我們學習望診的用處。

願朋友們學習了本書中面診的知識之後,可以助人助己,引人歸於正途。
 
王棟
二○二一年十月八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封面那种略带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在触摸一份流传千年的古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视觉呈现上所下的功夫,他们没有选择那种过度渲染的、过于“江湖”气的配图,而是采用了更为内敛、注重线条和结构的插图,这非常符合中医的严谨性。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内容尊重的态度。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考虑到了阅读的舒适度,字号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特别是那些关键概念的标注和图示的穿插,既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又没有破坏整体的阅读流畅性。总的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专业且亲切的氛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内在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科学性”与“智慧”之间搭建的桥梁。它没有将望诊描绘成一种神秘莫测的“特异功能”,而是将其还原为一套建立在人体生理学基础上的、高度发展的观察系统。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面部特定区域的改变会反映内在脏腑的问题,这种基于气血流变和经络联系的现代阐释,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任感。它让你相信,这门技术并非玄学,而是千百年人体自身规律的精妙总结与提炼。阅读完后,我对于“察言观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情绪判断,而是扩展到对个体生命体征和健康趋势的预判上。这种融汇了古代经验积累与现代逻辑思维的探讨方式,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具备了深刻的指导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简直像是为临床实践者准备的精细地图。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面部各个区域对应的脏腑,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观察体系。我发现,作者在章节的过渡和内容的递进上做得非常巧妙,总是能将前文的理论知识无缝衔接到后文的实际应用上。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镜子或者观察身边的人,然后立刻翻回去查阅书中的描述,那种“对号入座”的顿悟感,是阅读其他理论书籍时难以获得的。更难得的是,它并不止步于静态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气血运行、病邪传变与面部表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使得“望诊”从一种经验性的技能,上升到了具备可解释性的科学观察。这种深入骨髓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

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很多复杂的概念总是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定制的。作者在阐述核心原理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切入点,仿佛不是在讲解深奥的学问,而是在进行一场与智者的日常对话。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人感觉每跨越一个知识点,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可能引起争议或误解的术语时所表现出的精准和克制,他们既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也没有陷入故纸堆中故作高深。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对于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新人来说,也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桥梁。它真正做到了将“大道至简”的理念体现在文字之中,让人读起来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者气质,读起来让人感到安心和信服。作者在行文中大量引用了古典文献中的精妙论述,但处理得极其高明——他们不是生硬地堆砌古文,而是将其精炼、现代化地融入到现代的表达框架中,如同将陈年的老酒装入了新的精致酒瓶。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经典的权威性,又保证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我感受到的不是故作玄虚,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着每一个论断。此外,作者在描述面部细微变化时所使用的词汇,非常富有画面感和精确性,例如对于“色泽”和“神态”的区分描述,细致入微,体现了多年临床观察的沉淀。这种文字的“质感”,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