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的終結 (電子書)

萬物的終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靜川
圖書標籤:
  • 科幻
  • 末日
  • 災難
  • 小說
  • 電子書
  • 未來
  • 生存
  • 科幻小說
  • 終末
  • 世界末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理所當然的日常,像久雨後的土堤邊坡潰堤,
最美好的夢和最可怕的夢之間,要怎樣纔能知道是不是清醒?
 
Radiohead的陰鬱節奏貫穿全書,
新銳創作者靜川對於宇宙恐怖的獨到詮釋,
實力派插畫傢山米操刀封麵繪製;
海穹文化剋蘇魯、宇宙恐怖係列最新力作
《萬物的終結》隆重登場!
 
麵對未知時,你纔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其實一無所知。
 
  ◆ 迷幻 X 魂係 X 宇宙恐怖三管齊下的嶄新世界觀
 
  「夜不平靜!九寮山湊閤村近日傳齣異聞,清晨四點二十分,有民眾集體衝上街大吼大叫,有些甚至衣不蔽體。鄰居好心上前製止,反遭暴力攻擊,全村陷入混亂狀態。鬧事者被逮捕後,在清晨忽然安靜瞭下來、恢復理智,卻完全沒有鬧事的記憶。他們都隻記得自己做瞭一場惡夢,而每個人所描述的夢境都完全相同──在漆黑的海中不斷下沉……記者盧正雄報導。」
 
  連日大雨的北臺灣,山區不太平靜。
 
  狗仔記者莫方在接獲拋傢棄子多年的父親死訊後,前往位於烏山的安養院處理後事,遭遇各種不可思議並死裡逃生,想著輕鬆入袋的钜額遺產,但纔明白從父親那繼承的不隻金錢還有更多責任,而世界已不再是他熟悉的模樣。
 
  「如果不要醒來,那該有多好?」
 
  「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想,已經無法區分虛幻和現實。
  …隻有我一個人。遠望城市,巨大的怪物仍盤踞在高樓,而且不隻一隻。
  有些怪物隻是靜靜看著城市,有些則不斷從口中吐齣黏稠的綠色液體,跟著大雨流淌在城市的某個角落」
 
  這是飛行時的Bad trip?或你從來不曾真正清醒sober過?你準備好接受世界的真相瞭嗎?
 
  ◆真正的沉浸式閱讀!
  作者靜川親自譜寫Ambient Music(氛圍音樂)搭配閱聽
 
  作者靜川為本小說特別創作《Nocturne For Enders》的氛圍音樂mini專輯,發布在Bandcamp,於閱讀小說的同時使用耳機同時聆聽,將帶來120%以上的氣氛增幅。 
 
  氛圍音樂mini專輯網址:
  Nocturne For Enders | How We End (bandcamp.com)
  [網址] howweend.bandcamp.com/album/nocturne-for-enders 
 
科幻、奇幻與恐怖領域專傢推薦

  李函|《剋蘇魯的呼喚》譯者
  馬立軒|【中華科幻學會】理事長
  Nick Eldritch|洛式宇宙恐怖與肉體異變空間Discord社群管理員
  綺羅|颱灣首部變身係原創機人小說《永恆神弒》作者
  羽澄|颱灣剋蘇魯先鋒作傢
  POPO|美國娛樂分析傢
  大獵蜥|奇幻小說《眾神水族箱:赤螭之風》作者
  MASAYO|科幻研究者
  山米|自由插畫創作者
 
各領域翹楚盛讚

  《萬物的終結》依循著洛夫剋拉夫特所樹立下的脈絡,再度為讀者劃破瞭這道隔開人心理智與自然混沌的薄膜。...作者在本書中打造齣由小至大的獨特世界觀,不隻描繪齣人類的渺小,也點齣瞭真相帶來的衝擊與平靜。──李函|《剋蘇魯的呼喚》譯者
 
  莫方即使身陷神秘的宇宙恐怖(Cosmic Horror)危機,遭遇可怕的異憎怪惡(Eldritch Abomination),卻與多數洛夫剋拉夫特故事中追求真相的研究學者大相逕庭,他依然隻在意自己能否過上小確幸生活。麵對毀天滅地的末日陰謀,主角所關心的,臺灣新聞報導的,一知半解的社會輿論,甚至隔壁鄰居隨口閒聊的手機遊戲……相比起來實在無關緊要到有種荒謬感的趣味。──Nick Eldritch|洛式宇宙恐怖與肉體異變空間 Discord社群管理員
 
  宇宙偌大對比身處微渺的無力感,所造就的絕望和悲憫,這些都會化為恐懼吞噬人心,在混亂且危險的龐大宇宙間,莫方所選擇的結局仍是憑依著對生命、世界的熱愛。…在疫情時代崛起的剋蘇魯文學、宇宙恐怖作品風潮中,《萬物的終結》以精緻的方式展演人類麵對巨大的動盪和未知黑暗所能展現的堅韌及光輝。──羽澄|颱灣剋蘇魯先鋒作傢
蒼穹之上:星塵的低語 (實體精裝版) 作者: 艾莉絲·凡爾納 譯者: 林子軒 裝幀: 法式精裝,燙金書名,內附手繪星圖彩頁 頁數: 688 頁 齣版日期: 2024 年 11 月 --- 內容簡介: 《蒼穹之上:星塵的低語》是一部宏大、細膩且充滿哲思的史詩級科幻長篇小說,它並未觸及任何關於「萬物終結」的主題,而是將筆觸聚焦於宇宙中最古老、最堅韌的生命形式,以及人類文明在麵對無盡星海時所展現的渺小與輝煌。 故事發生在公元 2870 年,地球已成為一個被嚴密保護的生態博物館,絕大多數人類已遷徙至遍布銀河係的「環狀棲息地」(Ring Habitats)。主角,伊莉亞·凡寧,是一位在火星殖民地圖書館中長大的「編年史學徒」。她的職責是整理和修復那些因星際戰爭和時間侵蝕而破損的古代數據晶體。 伊莉亞的平靜生活被一塊意外發現的、來自已滅絕的「塞壬文明」的加密訊息打破。這塊晶體不是數據,而是一種近乎有機的、散發著微弱藍光的物質,它與伊莉亞的思維產生瞭一種古怪的共振。訊息的內容極為隱晦,僅提及一個代號:「起源之錨」。 隨著伊莉亞深入調查,她發現這條線索牽扯齣一個被所有主流星際政府——包括強大的「星聯議會」——刻意掩蓋的秘密:宇宙中存在著一種跨越時間維度的、能夠「重塑熵值」的自然現象,它與塞壬文明的消失有著直接的關聯。 第一部:失落的鏇律 故事伊始,伊莉亞利用她對古老星圖的精準解讀能力,追蹤到「起源之錨」可能隱藏在被稱為「寂靜星雲」的區域。這個區域位於銀河係邊緣的低光帶,充斥著不穩定的時空擾動和被遺棄的古代探測站。 為瞭展開探險,伊莉亞必須與兩個截然不同的勢力周鏇。一是她的導師,卡萊爾·德雷剋博士,一位堅信科學應當完全服務於穩定秩序的保守派學者,他警告伊莉亞,任何試圖乾涉宇宙基本法則的行為都將導緻災難性的後果。二是神秘的「迴聲信徒」,一個由散居各地的科學傢和哲學傢組成的地下組織,他們認為「起源之錨」是人類通往更高維度認知的鑰匙。 伊莉亞最終說服瞭一名退役的私人星艦船長——澤維爾·科爾,駕駛他那艘老舊但經過深度改造的運輸船「流浪者號」,一同進入寂靜星雲。科爾的動機複雜,他不僅需要償還巨額債務,更因為他的妹妹曾在一次未經許可的深空探測中失蹤,他懷疑「起源之錨」的能量場與妹妹的失蹤有關。 第二部:時空悖論與共生體 在寂靜星雲的深處,他們遭遇的不是武器或敵人,而是極端的環境考驗。時空結構在此變得脆弱,船員們經歷著記憶的錯亂和物理定律的短暫失效。他們發現,塞壬文明並非毀於戰爭或資源枯竭,而是因為他們試圖「優化」宇宙的自然演變過程,導緻自身被一種名為「鏡麵場」的能量所吞噬。 伊莉亞手中的藍光晶體開始發光,與飛船內部的某些結構產生瞭不可預期的化學反應。她意識到,「起源之錨」並非一個固定的物體,而是一個活性的信息節點,它在宇宙中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傳播著關於「平衡」的訊息。 在一次驚險的逃脫中,流浪者號被捲入一個穩定的時空迴路。在迴路中,伊莉亞與一個僅存在於能量形態的「意識殘留物」進行瞭接觸。這個殘留物是塞壬文明最後的守護者,它嚮伊莉亞揭示瞭宇宙的真相:一切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都遵循著一種複雜的「敘事節奏」,而文明的興衰不過是這個宏大敘事中的一個段落。 守護者警告伊莉亞,星聯議會的核心機構「至高調度局」正在秘密研究一種能夠加速恆星壽命和文明進程的技術,他們稱之為「加速光譜」。然而,這種技術正在不經意間擾亂宇宙的自然節奏,這種乾預的纍積,最終將會導緻宏觀秩序的崩塌,而非單一文明的滅亡。 第三部:平衡的代價 伊莉亞和科爾逃齣迴路,返迴瞭人類文明的中心——環狀棲息地。他們麵臨的挑戰從物理上的深空探險轉變為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鬥爭。伊莉亞試圖將她獲取的知識公之於眾,但至高調度局的特工們迅速將她定性為危險的煽動者。 在追捕過程中,伊莉亞與卡萊爾博士的對立達到瞭頂點。卡萊爾堅信,人類的生存需要對自然進行控製和引導,他認為伊莉亞的發現是不可控的、原始的混亂。然而,當他親眼見證瞭加速光譜實驗在模擬環境中引發的微型時空裂縫時,他的信念開始動搖。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環狀棲息地的主控核心。伊莉亞決定不摧毀「起源之錨」,而是利用它來嚮整個星聯議會發送一個「校準信號」。這個信號不是攻擊,而是一種高密度的信息流,旨在讓所有接收者短暫地體驗到宇宙的絕對平衡狀態——即萬物自然生滅、不被乾預的狀態。 這場「信息衝擊」癱瘓瞭議會的指揮係統數小時,但也讓所有高層領導者和數十億普通公民都經歷瞭一次深刻的意識重塑。他們看到瞭文明進程的真正速度,以及過度追求效率和永恆的危險性。 結語:星塵的低語 衝擊過後,星聯議會的統治結構並沒有立即瓦解,但公眾對「加速光譜」的態度發生瞭決定性的轉變。伊莉亞和科爾成為瞭爭議的焦點人物,但他們成功地將「平衡」的概念植入瞭未來文明的發展藍圖中。 故事的結尾,伊莉亞沒有選擇成為領袖,而是帶著那塊藍光晶體,與科爾一同駕駛「流浪者號」再次啟程。他們的目的地不再是某個具體的星係,而是宇宙的邊緣,去聆聽那些未被乾擾的、古老的星塵的低語。他們知道,隻要人類仍在探索,平衡的維護就需要持續的警惕與傾聽。這不是一個關於結束的故事,而是關於持續、謙遜的共存的開始。 --- 本書特色: 世界觀設定: 深度描繪瞭多種後稀缺時代的人類社會形態,從封閉的環狀棲息地到邊緣的流浪者聚落,探討瞭科技發展與文化遺產之間的張力。 哲學深度: 深入探討瞭「熵增」、「時間的性質」以及「文明的閤理壽命」等概念,引發讀者對人類在宇宙中角色的反思。 敘事風格: 揉閤瞭硬科幻的嚴謹邏輯與史詩敘事的磅礴氣勢,細膩地刻畫瞭角色在巨大未知麵前的掙紮與成長。 獨傢附錄: 附贈由著名天文藝術傢創作的十幅「寂靜星雲」概念圖,以及一份關於「塞壬文明」的考古學筆記摘錄,豐富瞭故事的背景層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靜川
 
  颱北人。文字工作者。當瞭一輩子幽靈,偶爾也重拾肉身,迴人間透透氣。作品散見實體網路平颱。長篇小說有《冰霜都市》、《小村守衛與世界的終末》、《緻親愛的你》。
 
繪者簡介
 
山米
 
  山米xyz,自由插畫創作者,曾繪製小說封麵「夜市」、「最後的太空人」、「廢土與安息」、CCC專欄插畫「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桌遊插畫「颱灣製茶錄」、活動主視覺「2022年原創漫畫創作營」等等。
 
編者簡介
 
柏斯
 
  現為自由接案刺青師與平麵藝術傢,同時全力支援海穹文化的美術設計,曾於國語日報連載漫畫與中學生報刊登插畫。作品類型涵蓋平麵繪畫、數位影像及動畫錄像。

圖書目錄

1.There ,There
2.Red Necoris
3.Unnamable 
4.Evil Within
5.Insight 
6. Living Failures
7. Feast in ████ 
8. Hail the Nightmare
9. No Country for Us 
10. Last Sanctuary
11. The Psythic
12. End of a Friend
13. Eye of Providence 
14. Deacon of the Deep
15. The One Who Upper
16. Everything's Eventual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63644
  • EISBN:97862696636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李函 (《剋蘇魯的呼喚》譯者)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其中最古老而強烈的,則是對未知的恐懼。」
 
  H.P.洛夫剋拉夫特在一九二七年的文章〈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提齣瞭這項概念,也點齣瞭恐怖文學從古至今最有效的武器。無論是人性的智慧與發明,或是人心中的鬥爭紛擾,在麵對自然界本身的虛無深淵時,卻盡顯得微不足道。科技與文明的發展,儘管為人類打開瞭認知上的全新疆域,卻也放大瞭人類的無力感。「超自然」這項概念的存在,自古至今都與理性文明呈現相反立場:它是人類學識與理智無從解釋的範疇,使我們隻能對它抱持敬重或畏懼。無論是神靈鬼魂、魑魅魍魎或無從解釋的不明生物,都能輕易在人心中帶來波瀾。即便是最鐵齒的理智主義者,在麵對異於自身邏輯的存在時,也隻能臣服於那股無從抵抗與解釋的力量。
 
  從哥德文學開始,再到洛夫剋拉夫特、剋拉剋.阿什頓.史密斯和奧古斯特.德雷斯,以及二十世紀的史蒂芬.金與剋萊夫.巴剋等恐怖作傢,傢庭的詛咒與隱晦難辨的超自然元素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是相對重要的元素。傳承自上一代親人的恐怖秘密,在十九世紀的哥德文學中比比皆是;無論是在《咆嘯山莊》或《碧廬冤孽》中,都能觀察到對駭人傢族秘密的深刻描寫。與傳統十九世紀鬼故事不同的是,洛夫剋拉夫特在鬼故事與傢族夙怨的範疇外,加入瞭宇宙恐怖的元素。《印斯茅斯暗影》的主角在民風保守的海濱小鎮發現恐怖真相後,卻得知自己的親人與海中怪物係齣同源;《超越時間之影》的主角則在恢復意識後,發現過去數十年裡,自己的身軀遭到來自不同時空的外星意識體所侵占,並在故事的最後高潮中發現,當時自己的意識居然存在於數百萬年前的古城中,寄生在遠古無名生物的軀殼中。在洛夫剋拉夫特的筆下,對未知所感到的恐懼逐漸取代瞭傢族祕聞,這不隻為劇情帶來更強烈的轉摺,也為讀者開啟瞭全新的想像空間: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對尋常生活的認知,在宇宙這塊龐大黑海中,隻不過是洛夫剋拉夫特口中的區區孤島時,一股冷顫便不由自主地往脊椎上方蔓延。這是如同麵對天災般的恐懼:即便如何費心防範,凡人終究無法抵抗那股超乎常人理解的強大力量。在人心的某個角落裡,我們總是期待著最糟糕的結局,也亟欲找齣各種方式扭轉局勢;而超自然要素本身,則恰好代錶瞭人類理智永遠無法理解的混沌麵。
 
  對未知宇宙的恐懼始終存在於人心之中,時時打壓著我們對理性的依賴。而《萬物的終結》則依循著洛夫剋拉夫特所樹立下的脈絡,再度為讀者劃破瞭這道隔開人心理智與自然混沌的薄膜。主角莫方身為記者,在故事開始時正進行準備進行拍攝,卻接到相處不睦的父親莫式武過世的消息。隨後趕到深山中的養護院的莫方,卻在當地逐漸遭遇到難以解釋的不明事件。原本將一切斥為怪力亂神的莫方,在不知不覺中越趨深入令人費解的謎團中,除瞭見識到父親生前不為人知的另一麵,也發現自己身陷越來越離奇的異常現象。而在撲朔迷離的意象中,莫方不隻將得知父親的祕密身分,也將見識到超脫凡世目光的怪誕光景。
 
  當洛夫剋拉夫特撰寫剋蘇魯神話的相關故事時,他經常大量運用老傢麻薩諸塞州的普羅維登斯與鄰近的波士頓作為故事舞颱。各類異象在他的故事中齣現時,便時常包覆著當地怪談的外衣。無論是剋蘇魯神話或相關的幻夢傳奇,總能在其中觀察到洛夫剋拉夫特心中的濃鬱鄉愁。儘管這些故事描寫瞭諸多天外神魔與化外之地,但劇情的核心始終是作者身邊的鄉土。《萬物的終結》也運用瞭同樣的敘事手法,將洛夫剋拉夫特作品中常見的宇宙恐怖元素加諸在令讀者熟悉的臺灣環境中。劇情中也大量運用瞭不少對臺灣社會案件的影射,包括當年紅遍網路的邪教領袖,加上能讓本地讀者感到相當熟悉的各種環境描寫,使本作瀰漫著濃厚的本土風味,卻又不失宇宙恐怖類型文學的醍醐味。作者在本書中打造齣由小至大的獨特世界觀,不隻描繪齣人類的渺小,也點齣瞭真相帶來的衝擊與平靜。在洛夫剋拉夫特的故事中,角色們的終點從來不是死亡,而是麵對真相時的理智崩壞──無論他們接受真相與否。《萬物的終結》同樣使用瞭這種技巧,將宇宙恐怖與角色們的個人旅途連結在一起。你能在恐怖中找到平靜,也能在平靜中找到恐怖;一百多年前流傳至今的恐怖文學脈絡,至今依然深植創作者心中。請讀者們在本書中細細體驗這種強烈矛盾所帶來的魅力。 
 
推薦序2
 
Nick Eldritch (洛式宇宙恐怖與肉體異變空間Discord社群管理員)
 
  你是否曾經意識到自我在這個世界中的定位?
 
  在如此廣闊無際的宇宙中,為何「我」在這顆星球上、在這個國傢、在這座城市、在這間公司、在這個傢庭、在這個身分、在這副軀體中?地球上有八十多億的人口,為什麼我會是我自己這個人而不是其他人?其他人也都有這樣的自我意識嗎?一旦從宇宙規模的視點來看,就會覺得人生被太多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雜事填塞,所有的一切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或許隻是生活過於一成不變,百般無聊下引發的鬍思亂想。所謂的自我意識在宇宙的定位,即使再怎麼想也無法在轉瞬即逝的有限人生裡獲得明確的解答……
 
  《萬物的終結》的主角莫方不會去思考上述那些人生大哉問,也不是擁有超能力的奇人異士或超級英雄,隻是個如同我們的平凡人,還是個會被多數大眾唾棄,利用羶色腥獨傢獲取利益的狗仔記者!然而這樣一位隻關心自身物質慾望的渺小人類卻處於需要作齣影響整個宇宙存亡的選擇。
 
  一般的洛夫剋拉夫特式恐怖(Lovecraftian Horror)故事隨著主角的調查探索過程,逐漸認知到世界背後的黑暗恐怖真相而理智崩潰,讀者會藉由主角的自白體認到自身或甚至人類的渺小……而莫方即使身陷神秘的宇宙恐怖(Cosmic Horror)危機,遭遇可怕的異憎怪惡(Eldritch Abomination),卻與多數洛夫剋拉夫特故事中追求真相的研究學者大相逕庭,他依然隻在意自己能否過上小確幸生活。麵對毀天滅地的末日陰謀,主角所關心的,臺灣新聞報導的,一知半解的社會輿論,甚至隔壁鄰居隨口閒聊的手機遊戲……相比起來實在無關緊要到有種荒謬感的趣味。
 
  除此之外,這也是宇宙恐怖類型在現代臺灣作品中所呈現齣來獨特風貌,難以想像臺灣神棍仙術與歐美B級恐怖片的Body Horror可以混雜齣如此規模的宇宙恐怖異次元!連其他科奇幻作品也鮮少有的大膽想像設定!就在剋蘇魯神話在臺灣開始復甦的熱潮下,我們也需要像是《萬物的終結》這樣的作品。繁雜的萬神殿係譜一點也不重要,宇宙是如此的浩瀚,人類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我們就隻能在這渺小的星球上,盡己所能的存活下去!
 
  《萬物的終結》對那些總是感到厭倦,在生活中迷失的讀者提供瞭一種想像,我們都深陷在這渺小無關緊要的小島上,島上充滿無知且漂泊在無盡浩瀚的黑色海洋中。或許很多人都會勸你不要遠航,但無論你要滿足於現況待在小島上,或是航嚮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黑暗彼方,都隻有你自己能決定!
 
推薦序3
 
羽澄(臺灣剋蘇魯先鋒作傢)
 
  肉體恐怖(Body horror)在二〇二三年的世界甚至於臺灣,都已經不是新的概念,我時常以直白的方式來比喻「當你早上醒來發現自己手上突然多一根手指、或胸口莫名長一根觸角,你會極為驚恐,畢竟你不知道這是怎麼發生的、發生後會影響你什麼、以及你自己的下場會如何。換句話說,一切都是未知的,這種未知造就相當原始的恐懼情感。」恐懼源於未知,因此當我們看見變異的肉體發生在眼前時,印刻在人類基因深處的肉體記憶會被牴觸,因此警鈴大響感到身心上的不適。因此操弄恐懼的方式就是操弄他人未知但自己已知的資訊,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恐慌不隻侷限在恐怖作品當中,我們生活的日常也大受影響:資訊片麵的媒體、以訛傳訛的假消息、似是而非的內容農場、開始時刻意掩蓋而最終影響世界的疫癥──人們的情緒被煽動、恐懼如病毒蔓延、社會隨著謠言動盪。
 
  《萬物的終結》講述一名記者莫方,在聽聞父親逝世消息後,捲入瞭牽連世界的巨大風暴當中。經歷無以名狀怪物的追殺、離奇的巧閤,一樁樁宛如命定的程序而來。
 
  宇宙偌大對比身處微渺的無力感,所造就的絕望和悲憫,這些都會化為恐懼吞噬人心,在混亂且危險的龐大宇宙間,莫方所選擇的結局仍是憑依著對生命、世界的熱愛。這本書一再給我們的概念,我認為是「渺小卻關鍵」,地球、人類、臺灣、莫方都是這般渺小的關鍵。
 
  在疫情時代崛起的剋蘇魯文學、宇宙恐怖作品風潮中,《萬物的終結》以精緻的方式展演人類麵對巨大的動盪和未知黑暗所能展現的堅韌及光輝。
 
  而當我們做齣選擇──在最渺小的世界上作為一個渺小的存在做選擇──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用戶評價

评分

作者的文字功力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尤其是在描繪那種滲透在萬物之中的、難以言喻的衰敗感時。他似乎擁有一種天賦,能夠將抽象的時間概念具象化。比如,他描述一棟廢棄建築的牆壁上苔蘚的生長,不僅僅是描述顔色的變化,而是將其上升到宇宙熵增的微觀體現,那一片片綠色的蔓延,就成瞭無可逆轉的命運的具象錶達。這種將宏大敘事錨定於微小細節的手法,極其有效地震懾住瞭讀者。我甚至開始審視自己周圍的環境,茶杯上的細微裂紋、窗外那棵老樹的枯枝,都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它們終將消亡的宿命。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這個平日裏隻關注實用信息的讀者,也忍不住停下來,思考那些平日裏被我們本能忽略的、關於“消逝”的本質問題。這種對日常細微之處的詩意挖掘,是這本書最讓我摺服的地方之一。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與微光的金色的交織,讓人一眼就聯想到宇宙的浩瀚與某種古老的、不可名狀的終結感。我特地在閱讀前,把屏幕亮度調到最低,配閤著臥室裏一盞昏黃的落地燈,營造齣一種近乎冥想的氛圍。作者在引言部分鋪陳的哲學思辨,那種對“存在”與“虛無”邊界的反復叩問,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它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引航員,帶著你緩緩駛入一片迷霧之中,每走一步,都伴隨著對既有世界觀的輕微動搖。我尤其欣賞那種微妙的語感,那種介於詩歌的韻律感和嚴謹的學術論證之間的平衡,使得即便是一些極為抽象的概念,讀起來也像是能觸摸到實體一般。這種對形式美學的極緻追求,無疑提升瞭閱讀本身的體驗,讓人感覺手中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整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行距的調整都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部探討宏大主題的作品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細節。

评分

從內容傳遞的最終感受來看,這本書成功地塑造瞭一種近乎肅穆的氛圍。它沒有提供任何安慰劑或廉價的希望,而是直麵“終結”這一終極命題,並以一種近乎冷酷的坦誠來剖析它。我讀完最後一頁時,並沒有感到沮喪或絕望,反而生齣一種奇特的釋然——仿佛是終於接受瞭一個早已存在的事實,不再需要用日常的忙碌和瑣碎來粉飾太平。這種接受,帶來瞭一種超脫的平靜。作者的筆調,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一種疏離的、觀察者的視角,他仿佛站在時間之外,冷靜地記錄著一切的必然走嚮。這種冷靜的力量,遠比激昂的控訴或無力的哀嘆來得更有穿透力,它迫使讀者也退後一步,以一種更宏大的尺度去審視自己的存在。這是一次深刻的、近乎改變瞭時間觀的閱讀體驗,絕非市麵上那些快餐式的“心靈雞湯”所能比擬。

评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其敘事結構的新穎性所震撼。它完全摒棄瞭傳統綫性敘事或者清晰的章節劃分,更像是一係列碎片化的曆史殘片、夢境片段以及一些看似無關的科學觀察報告的拼貼。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適應這種跳躍式的節奏,起初甚至有些許的迷茫,總想在那些零散的文字中尋找一個明確的邏輯主綫。但當讀到大約三分之一處時,我忽然領悟到,這種“碎片化”本身或許就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即在宏大的“終結”麵前,任何試圖建立完整、永恒秩序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所能把握的,隻有當下這一瞬的、不完美的切片。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種解謎,一種與作者共同構建意義的過程。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迴溯前麵的內容,將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意象重新組閤,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門檻顯然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背景知識,或者至少願意投入精力去查閱那些生僻的術語和典故。我數次因為某個晦澀的古希臘哲學概念卡住,不得不暫停閱讀,轉而投嚮搜索引擎。但這並非是作者故作清高,我反而認為,正是這種對知識深度的堅持,保證瞭作品思想的厚度和重量。它拒絕迎閤大眾的淺層閱讀需求,而是誠懇地邀請那些願意同行的人,一起攀登思想的高峰。對於那些期待輕鬆消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會變成一種摺磨,但對我而言,每一次查閱和理解,都像是在打磨一塊璞玉,最終呈現齣的光澤更加璀璨。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浪漫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讓人在痛苦的求知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狂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