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 (電子書)

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琳西.斐
图书标签:
  • 福爾摩斯
  • 開膛手傑克
  • 偵探小說
  • 推理小說
  • 懸疑小說
  • 歷史懸疑
  • 犯罪小說
  • 電子書
  • 經典文學
  • 英式推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八八八年,倫敦之秋
史上最恐怖、最黑暗的謎團,至今仍令人戰慄不已的連續謀殺案


全世界最偉大的偵探——福爾摩斯與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犯——開膛手傑克的終極對決
華生醫師塵封至今、絕密記錄一次完整公開——

刺激又生動得可怕——柯南道爾遺產管理有限公司/強力推薦
補上福爾摩斯正典中缺一角的英倫罪案拼圖——呂仁(推理作家)/專文導讀


做為一部仿作,《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逼真地重現了華生筆下的福爾摩斯探案;做為一部研究報告,《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給了開膛手傑克為何犯案、如何犯案、是誰犯案的解釋;做為福爾摩斯正典中缺一角的英倫罪案拼圖,《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同時解決了「為何華生醫師沒有記載福爾摩斯辦理開膛手傑克一案?」與「為何開膛手傑克在犯下眾多罪案後銷聲匿跡?」兩個問題。一部作品同時完成上述諸多目的,著實精采。
——摘自呂仁專文導讀


英國最偉大的偵探顧問,夏洛克.福爾摩斯參與了追捕肆虐倫敦東區的那位殺人犯。
他與華生醫師不但親身涉險,深入白教堂區的貧民窟,
並雇用了一位機敏聰慧的風塵女子,瑪麗.安.夢克小姐——
她一位同樣在街頭討生活的朋友,悲慘地命喪開膛手刀下。
在一次企圖逮住那個凶殘怪物的行動中,福爾摩斯受了重傷。
沉潛休養的日子,開膛手也隱匿蹤跡,
對此新聞界開始發動調查,甚至質疑起這位偉大偵探在他全力阻止的罪行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信用與名譽遭遇空前挑戰的福爾摩斯別無選擇,只能打破所有既定規矩——
在為時已晚以前,拚命爭取時間找到那位人稱「刀客」的瘋狂殺手……
 

《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是一個刺激又生動得可怕的故事。
 ——柯南道爾遺產管理有限公司(Canan Doyle Estate)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出現一位才華難得一見的作者,狂熱且完整的把福爾摩斯正典知識,結合到深刻又嚴謹的開膛手命案史實研究之中。
 ——克萊.卡爾(Caleb Carr),《沉默的天使》作者

琳西.斐以維多利亞時期為背景,描述開膛手傑克與福爾摩斯這對大敵的衝突,讀來真是讓人很興奮。參加這一趟時空之旅吧!回到一八八〇年代煤氣燈下的倫敦,追尋白教堂殺手的蹤跡。來吧,有大事發生了!
 ——史都華.P.伊文斯(Stewart P. Evans),《開膛手傑克:地獄來鴻》共同作者

精力旺盛,魅力十足,氣氛的掌握,恰如其分……以關鍵角色華生醫師的角度切入,更是精準的選擇。
——提姆.羅騰(Tim Rutten),《洛杉磯時報》

《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讀來真實又極具況味——彷彿作者就在現場目擊一般——不管對福爾摩斯粉絲或是開膛手傑克迷來說,都是一個值得回味再三的好故事。
——馬修.珀爾(Matthew Pearl),《但丁俱樂部》作者

琳西.斐這本書堪稱罕世珍寶,一個聞所未聞的福爾摩斯探案故事,卻真實性十足。整個描述毫無瑕疵,作者的研究功夫,無懈可擊——總而言之,全世界最偉大的偵探,搭配他的完美助手,追緝開膛手傑克驚心動魄的過程,都能讓粉絲大啖一場驚呼連連的無上饗宴。
 ——雷絲莉.柯林傑(Leslie S. Klinger),《新注釋本福爾摩斯探案》編輯

琳西運用幾可亂真的華生口吻,呈現出福爾摩斯原著中的原汁原味……福爾摩斯迷會非常期待琳西能帶給大家更多如此高品質的仿作。
 ——《出版人周刊》

本書作者對謀殺知識及場景的掌握力超強,對十九世紀末倫敦下層階級的活力和慘況亦有極其敏稅的觀察與描述……推理小說迷,特別是對開膛手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讀者,肯定會覺得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書單》雜誌

琳西.斐首部小說就成功捕抓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她最大的成就在於,以開膛手的案子出發,展現了福爾摩斯和他的世界更複雜更幽微的一面。
 ——《科克斯書評》雜誌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不涉及您提到的《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電子書)》的内容: --- 《帝國的黃昏:拜占庭的榮光與衰落》 一部橫跨千年的史詩,深度剖析東羅馬帝國的興衰軌跡 【書籍簡介】 《帝國的黃昏:拜占庭的榮光與衰落》並非僅僅是一部歷史著作,它是一幅精心繪製的、關於人類文明韌性與脆弱性的宏大畫卷。本書以拜占庭帝國——那個自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四世紀建立,直至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為止,屹立了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為核心,細膩地梳理了它在東西方文明交匯點上所扮演的無可替代的角色。 許多歷史敘事往往將羅馬帝國的衰亡簡單歸咎於西方的蠻族入侵與內部崩潰,從而留下了漫長的中世紀歷史真空。然而,拜占庭,這個繼承了古希臘的智慧、羅馬的法律和基督教的信仰的帝國,卻在這段「黑暗時期」中,堅守著文明的火炬。本書旨在糾正這種偏見,揭示拜占庭如何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堅固的防波堤,守護了古典學術和藝術的精華,並將其轉化為塑造未來歐洲文明的關鍵要素。 第一部:傳承與確立(公元 330 年 – 第六世紀) 開篇追溯了君士坦丁堡的奠基過程,探討了它從拜占庭小城到「新羅馬」的轉變。作者深入分析了狄奧多西一世及其繼承者如何定義帝國的基督教身份。核心篇幅聚焦於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的黃金時代。我們將詳細審視《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的編纂,這部法典不僅重塑了帝國內部的社會秩序,更成為了後世大陸法系的基石。此外,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造奇蹟、與汪達爾人和東哥德人的戰爭,以及查士丁尼及其皇后狄奧多拉(Theodora)在政治舞台上的鐵腕統治,都得到了細緻入微的描摹。本書強調,在查士丁尼時代,拜占庭的影響力幾乎重新覆蓋了整個地中海世界,但這場雄心勃勃的復興也為後來的財政危機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危機與重塑(第七世紀 – 第十一世紀)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探討了帝國面臨的致命挑戰:薩珊波斯人的最後一擊、隨後而來的伊斯蘭教興起及其對黎凡特和北非的閃電式佔領。面對國土被急劇壓縮的困境,本書詳盡闡述了拜占庭如何從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傳統帝國,轉型為一個以軍事-行政區劃(Theme System,軍區制度)為基礎的邊防國家。 對「聖像破毀運動」(Iconoclasm)的分析是本部分的一大亮點。這場持續數十年的宗教與政治鬥爭,不僅撕裂了帝國內部的社會結構,更標誌著君士坦丁堡與羅馬教廷之間裂痕的加深。作者通過對當時神學爭論的梳理,揭示了這場運動背後複雜的權力鬥爭,以及最終對東正教藝術和思想發展的深遠影響。隨後,本書描述了馬其頓王朝的崛起,特別是巴西爾二世(Basil II,稱號「保加利亞人屠夫」)的鐵血統治,如何將拜占庭推向第二次黃金時代,重新奪回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 第三部:文化、商業與制度 在深入探討軍事與政治變遷的同時,本書專門設立章節,剖析了拜占庭社會的日常運作。我們將進入君士坦丁堡的宏偉宮殿,瞭解宮廷禮儀的繁複與神聖性;我們將走入金角灣的港口,探討帝國如何壟斷絲綢、香料等戰略物資的貿易,利用其先進的鑄幣技術(如著名的「拜占庭金幣」)維持國際金融的穩定。 教育和文化方面,本書強調了拜占庭學者對手稿的保存與抄錄工作,這使得大量古典希臘哲學和科學著作得以流傳後世。從普羅克洛斯的新柏拉圖主義到利奧六世的法典修訂,拜占庭在保存人類知識遺產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四部:衰落的陰影(十一世紀 – 1453 年) 本書的最後部分氣氛日漸凝重,描繪了帝國如何一步步被內外部的壓力所吞噬。從曼齊刻爾特戰役(Manzikert, 1071 年)的慘敗,標誌著安納托利亞核心地帶的永久喪失,到科穆寧王朝(Komnenian Dynasty)短暫的復興與十字軍東征的複雜關係。 本書特別著重分析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4 年)對拜占庭的毀滅性打擊。威尼斯人的貪婪與西方騎士的短視,導致了拉丁帝國的短暫建立,這場背叛從根本上削弱了拜占庭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使其再也無法恢復到昔日的輝煌。在帕萊奧洛戈斯王朝的最後幾個世紀裡,帝國掙扎著在巴爾幹的塞爾維亞、新興的鄂圖曼帝國的夾擊下求存。 最終,作者以極具張力的筆觸,還原了 1453 年君士坦丁堡城破的最後時刻。通過對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戰略佈局,以及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悲壯抵抗的描寫,本書不僅是對一個古老帝國終結的記錄,更是對「永恆之城」最終隕落的深刻反思。 【本書特色】 多維視角: 結合軍事史、外交史、社會史和宗教史,提供全面立體的帝國圖像。 史料紮實: 廣泛採納普羅科皮烏斯、凱撒里奧格魯等拜占庭編年史家的第一手資料,輔以考古學發現。 概念清晰: 系統解釋了「軍區制度」、「雙頭鷹象徵」、「東正教神權」等複雜概念,使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領會。 歷史定位: 重新評估了拜占庭在連接古典世界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橋樑作用,強調其對俄羅斯、巴爾幹乃至西歐中世紀晚期思想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帝國的黃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巨著,它邀請讀者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去見證一個偉大文明如何抵抗時間的侵蝕,最終在歷史的轉捩點上,以其獨有的光芒,照亮了後世的道路。這本書不僅獻給歷史愛好者,更適合所有對人類文明的延續與轉型感興趣的讀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琳西.斐Lyndsay Faye
琳西.斐在二〇〇五年搬到曼哈頓,參加職業演員的選角會。當她失去白天的餐廳工作後,琳西發現她可以更自由運用時間,因此有了她初試啼聲的首部小說《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是她對福爾摩斯致上的敬意,廣受各界好評,更獲得柯南.道爾的遺產執行人高度讚賞。
她的短篇故事曾被選入《美國最佳懸疑故事二〇一〇年》一書,由奧圖.潘茲勒和李.查德兩位推理界名家親自編輯。
琳西.斐熱愛她移居的城市紐約,因而開始研究紐約警察局的緣起。《高譚之神》及續集是她第二本和第三本小說,以前酒保提摩西.懷德為主角。《高譚之神》甫出版再度獲得高度評價,贏得麥可.康納利、吉莉安.弗琳及奧圖.潘茲勒的盛讚,並一舉打入《出版人週刊》、《科克斯書評》的年度最佳小說書單,更入圍最高榮譽愛倫坡獎最佳小說決選作品。
琳西.斐同時是演員權益協會、兩大福爾摩斯迷組織:福爾摩斯女冒險家及貝格街警探團的榮譽成員。目前為專職小說家,以及美國懸疑作家協會紐約分會的委員之一。


相關著作:《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高譚之神》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小說類譯作有《太陽召喚:格里莎三部曲之一》、《傲慢與偏見》、《撒旦的情歌》、《WWW.甦醒》、《亡命抉擇》、《明信片殺手》、《魔女高校》系列、《魔女嘉莉》、《傲慢與偏見與僵屍》、《雪地拼圖》、《紐約好精靈》、《天真善感的愛人》、《蓋布瑞爾的眼淚》。

图书目录

序幕  
第一章 兩宗罪行  
第二章 證據搜查  
第三章 瑪麗.安.夢克小姐  
第四章 韓伯瑞街恐怖事件  
第五章 徵得盟友  
第六章 給老闆的一封信  
第七章 白教堂之約  
第八章 追兇  
第九章 雙重案件  
第十章 毀滅線索  
第十一章 米特廣場  
第十二章 陰森的文字  
第十三章 夢克小姐的調查  
第十四章 李士崔問案  
第十五章 倫敦怪物  
第十六章 白教堂區的問題  
第十七章 穿制服的男人  
第十八章 戰利品  
第十九章 史蒂芬.鄧樂維必須說的事  
第二十章 線索  
第二十一章 千鈞一髮  
第二十二章 福爾摩斯的失蹤  
第二十三章 艦隊街冒險  
第二十四章 東區分界  
第二十五章 篝火之夜  
第二十六章 謊言  
第二十七章 凶手  
第二十八章 狩獵團  
第二十九章 盒子與心臟  
第三十章 天賦  
第三十一章 蘇格蘭場致敬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2908
  • EISBN:978626315305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6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當福爾摩斯遇見開膛手傑克/呂仁(推理作家)

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魔當屬開膛手傑克,他在1888年的短短四個月內,在倫敦的白教堂區犯下了至少五件的妓女連續殺人案,因為無法確定究竟哪些案件是開膛手傑克所犯下,有沒有因傑克在稍早技藝不純熟時所犯下的案件以致於未被歸類、或是案件爆發後有沒有模仿犯搭便車行凶,因此普遍看法是認定這段期間其中的五件案子為其所犯下。

開膛手傑克的真實身份究竟是誰?一直以來是史家、學者關心的研究焦點,候選人們也相當多,以職業來分,有解剖知識的醫生、有皮圍裙綽號的製鞋匠、有深諳警力調度的蘇格蘭場員警;若以皇室陰謀為主體的看法,則會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皇孫愛德華王子,以及皇家醫師威廉.葛爾爵士;具體被懷疑的還有某位短暫停留倫敦的美國醫師、某個殺死三名妻子的當地罪犯、某個死亡後凶案就停止的溺斃者、某個有精神病史的猶太移民等等。

開膛手傑克最大的謎團是「真實身分為何」(who)以及隨之而來的「為何犯案」(why),而非「如何作案」(how),因此傑克只要隱藏自己就算成功。傑克並非難以捉摸、極端聰明的犯罪天才,而是他熟悉他作案的地理環境,這些受害的低級妓女沒有室內空間可接客,只好使用陰暗的角落與狹窄的巷道(五起命案僅有最後一樁為入室殺人案),因此一旦傑克被辨識出真實身分是誰,故事就告終結,所有懸疑煙消雲散。

若以推理迷較為熟知的現有中譯作品而言,目前有島田莊司的《開膛手傑克的百年孤寂》、派翠西亞.康薇爾的《開膛手傑克結案報告》與詹姆士.卡奈科的《定稿:開膛手傑克的獨白》,三部作品就各有各的傑克人選,更不用提百年來傳聞過的名單了。列出同時代的可疑人選並一一附會犯案動機與可能性,成為逆推開膛手傑克真實身分的一種做法,前述的愛德華王子就屬此類,據研究者指出,愛德華王子為凶手的說法直到一九六○年代才出現,在實際的開膛手傑克調查中從來沒有出現過。

除了真實世界的嫌疑犯們之外,鬼迷心竅的推理迷甚至懷疑起神探福爾摩斯與搭檔華生醫師了。

*虛構世界的頂級神探

福爾摩斯作為世人心中頂級神探之地位毋庸置疑,甚至認定其存在的真實性,當小說角色與現實世界模糊之際,與開膛手傑克身處同時代的福爾摩斯與搭檔華生醫師,竟也被認為可能是開膛手傑克的真實身分人選。

福爾摩斯的初登場探案是1887年發表的《血字的研究》,而開膛手傑克犯案的1888年四個月之間,就華生有記述出來的案件裡,福爾摩斯至少辦了《四簽名》這個案子,應該是他鋒頭正健之際,而根據華生的記載,福爾摩斯對的解剖學知識為「精確」、對女性普遍不甚有好感、會矇騙蘇格蘭場、對倫敦街道十分熟悉、加上他擅於易容變裝,就這些條件看來,福爾摩斯活生生是個完美的開膛手傑克人選。

若把虛構世界的福爾摩斯放入真實世界的連續謀殺案時,這裡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福爾摩斯如何對決開膛手傑克?二是福爾摩斯是不是開膛手傑克?而這兩個問題有時是互為表裡。以開膛手傑克慣於掩飾身分的特性,若雙雄對決,就不是正面衝突,而是你跑我追,絕不會有正典中福爾摩斯對決莫里亞提這種光明正大的衝突戲碼。再者,若福爾摩斯就是開膛手傑克,那就更有理由上演你追我跑了,畢竟一人分飾兩角的話,兩角就不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場合了。

不只是研究論文或仿作小說,「福爾摩斯就是開膛手傑克」這個概念也被放在桌上遊戲之中。德國Hurrican公司在2006年推出的Mr. Jack遊戲,就是偵探抓傑克的遊戲,不僅福爾摩斯,就連華生、雷斯垂德巡官、葛爾醫師都是開膛手傑克的候選人之一,這些候選人完全符合開膛手傑克可能是醫生、可能是警官,這些有行凶技術、對案件熟悉、且擅於隱匿行蹤(不論是易容變裝或以警官、醫生身分出現都不易遭懷疑)的特性。

*正典中缺一角的英倫罪案拼圖

福爾摩斯最活躍的時候,正是開膛手傑克肆虐倫敦東區之際,福爾摩斯未能親手逮住他實在是非常可惜。而作者柯南.道爾本人又是怎麼看待這樁連續殺人案呢?據指出,他曾經說過開膛手傑克可能假扮成為女性,另有一說則是他認為是女性凶手扮成開膛手傑克,兩者的論點都是此裝扮比起男性模樣,不但不易引起注意且容易獲得信任,可以不動聲色地接近被害人。

柯南.道爾不讓福爾摩斯解決開膛手傑克一案的理由顯而易見,在正典中福爾摩斯抓到了開膛手傑克固然大快人心,但若凶手在故事裡就逮,而真實世界裡卻真凶繼續虐殺或成為千古懸案,那福爾摩斯的臉要往哪裡擱?所以柯南.道爾不處理這個問題是可以理解的。而這一個的缺角,使得福爾摩斯足跡踏遍的英倫罪案拼圖缺了好大一塊。

正因為正典不解決、也無法解決,因此福爾摩斯對決開膛手傑克這個空白,成為後人各類型仿作致敬的重要題材。後人還可以編造一堆為何福爾摩斯不解決此案、華生不提及此案的原因。

電影圈很早就處理過兩者對決的題材,《恐懼的研究》(A Study in Terror, 1965)與《午夜追殺》(Murder by Decree, 1979),分別由John Neville與Christopher Plummer飾演福爾摩斯,而兩者都不是影史中的福爾摩斯熟面孔,兩位都各在大銀幕上扮過一次神探而已。如果光看不過癮,玩家可以扮演福爾摩斯來抓開膛手,電腦遊戲公司Frogwares Studio在2009年推出了《福爾摩斯vs.開膛手傑克》(Sherlock Holmes vs. Jack the Ripper),這也是該公司推出的第六款福爾摩斯遊戲。

小說界對於兩者的對決較量也開始於電影《恐懼的研究》,電影1965年上映,艾勒里.昆恩1966年就推出小說版本,這小說版本並非單純的電影小說,而是改編成為作中作的形式,讓偵探艾勒里.昆恩重新推理了當年福爾摩斯所解決的案件。其他尚有Michael Dibdin的《The Last Sherlock Holmes Story》(1978)、Edward Hanna的《The Whitechapel Horrors》(1992)、以及這部由臉譜出版琳西.斐的精采仿作——《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華生醫生的開膛手連續謀殺案記錄》(Dust and Shadow: An Account of the Ripper Killings by Dr. John H. Watson, 2009)。

*百年懸案的終結——《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

讀者對於仿作最大的恭維,大概就是閱讀時讚嘆「好像」了吧!仿作作家想要說服讀者「我這是貨真價實的福爾摩斯探案喔!請把我當成正典的一部分,瞧瞧我學得多像!」的方法不外乎是外在形象的模仿:如讓福爾摩斯推理眼前人物的背景、讓他易容變裝、吸煙斗、拉小提琴、做實驗、拿槍轟牆壁、提提古柯鹼(時移勢易,古柯鹼這檔事提提就成,不用真的注下去),只要提到上述的種種外在形象之一,不管是不是僅粗淺地寫寫皮毛,大抵就能在讀者心裡植下「啊!這是福爾摩斯探案」的印象。

在琳西.斐的《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裡,她把上述所有的福爾摩斯特色都巧妙帶入了,真的好像。尼可拉斯.梅爾在仿作《百分之七的溶液》(臉譜出版)中聲稱發現了華生遺稿,以編輯的身份整理並出版之,還煞有介事地寫了一篇序來說明遺稿發現經過。琳西.斐的《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原文還是加了副標題「華生醫生的開膛手連續謀殺案紀錄」,並杜撰一篇華生醫師於一九三九年寫下的本案前言,說明為何福爾摩斯對決開膛手傑克的案件必須保密,他又如何必須完成這部記事。這些做法在在想要說服讀者這部福爾摩斯探案的可信度。

對於罪案實錄(true crime)這種文類不感興趣的讀者,或許對於開膛手傑克的惡行興趣缺缺,但結合虛構人物與已知史實的小說寫法,可使原本平鋪直敘的犯案記錄立體起來。

以《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來說,福爾摩斯從第一具屍體出現後,就接受蘇格蘭場所託介入案件偵辦,因此福爾摩斯與華生就帶領讀者們逐案親臨現場檢視證物,當時倫敦東區這個無底深淵,透過華生忠實之筆來描述;而史實中著名的數封開膛手傑克所寄來的信件也一一送到福爾摩斯的眼前;連凶案附近遺留的圍裙與詆毀猶太人的牆上留言都收入書中;福爾摩斯與華生也一度被市民認為是開膛手傑克而陷入危險境地之中;被懷疑過為傑克真實身分的皮圍裙與皇孫愛德華王子在本作中也提到了。讀完書後,不僅享受了推理小說的解謎破案,歷史上開膛手傑克一案的來龍去脈也隨之清晰了起來。

作為一部福爾摩斯仿作,《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逼真地重現了華生筆下的福爾摩斯探案;作為一部開膛手傑克研究報告,《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給了開膛手傑克為何犯案、如何犯案、是誰犯案的解釋;作為福爾摩斯正典中缺一角的英倫罪案拼圖,《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同時解決了「為何華生醫師沒有記載福爾摩斯辦理開膛手傑克一案?」與「為何開膛手傑克在犯下眾多罪案後銷聲匿跡?」兩個問題。居然可以在一部作品中同時完成上述諸多目的,琳西.斐的《福爾摩斯與開膛手傑克》著實精采。

對仿作作家而言,史料運用愈多,下筆必定愈加綁手綁腳;相對地,若運用多且得當,則讓福爾摩斯解決開膛手傑克一案可信度愈高,看作家如何運用「歷史事實」與「虛構人物」這兩類既有素材,揉合鑲嵌成為一幅新作品,實在是充滿樂趣的閱讀經驗。而福爾摩斯正典中缺一角的英倫罪案拼圖,就由後世作家各自的努力之下,七拼八湊地補起來了,端看讀者選擇哪一塊順眼的拼圖了。讀者或可透過作家之筆,看著福爾摩斯與華生擔負起原先應盡的義務,維持起倫敦該有的街頭正義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功力非常扎实,用词精准,描绘生动而不冗余。特别是那些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阴郁和压抑感。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但同时,文字的力量又非常强大,能够精准地传递出人物复杂的情绪波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破案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件打磨精良的文学艺术品。即便是跳出侦探小说的范畴,单论叙事技巧和文字魅力,它也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

情节的铺陈简直是高明的手法,节奏的把控恰到好处,张弛有度。你知道故事正在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发展,但你永远无法确定那个“真相”到底藏在哪里。每一次看似找到了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总能在下一章用一个更精妙的细节将你引向新的迷思。这种不断推翻既有结论的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对悬疑故事的期待。而且,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所有的伏笔都在最后得到了回收和解释,没有留下任何令人遗憾的逻辑漏洞。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溯前面的章节,试图找出自己遗漏的蛛丝马迹,这种主动参与解谜的乐趣,是很多流水账式的叙事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比起纯粹的血腥和猎奇,这本书更侧重于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和剖析。那些罪犯动机的阐述,往往不是简单的“邪恶”,而是交织着社会压力、个人创伤和扭曲的价值观。这种对“为什么会发生”的深度探讨,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我常常在思考,如果我处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下,是否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这种反思带来的震撼力,远超于对案件结果的惊叹。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社会对某些群体存在的偏见和误解,让侦破过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观念与偏见之间的碰撞,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部小说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在构建人物形象上真是下了大功夫。主角的智慧和敏锐观察力,即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种穿透迷雾的洞察力,他处理复杂案件时的那种冷静和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现。我特别喜欢他与助手之间的互动,那种既是搭档又是朋友的默契,为紧张的推理过程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温暖。书中对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描绘,街道的湿滑、煤烟的味道、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我真的走进了那个迷雾笼罩的城市,亲自去探寻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秘密。每一次线索的出现和排除,都像是一场智力上的角力,让人忍不住想和主角一起推理,提前预判下一步的走向。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阅读快感是那种层层剥茧、抽丝抽茧的纯粹享受。它没有依靠任何现代科技的辅助,完全依赖于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对人性的洞察。在当今充斥着高科技犯罪和复杂证据链的时代,这种回归本源的推理方式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重新审视了“观察”和“演绎”的力量,提醒我们,最强大的工具往往就在我们自身的头脑之中。每一次主角提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但最终却能将其转化为决定性的证据时,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就是这部作品带给我最大的馈赠。这是一种智力上的盛宴,让人感到心满意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