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曾經感覺自己快被焦慮壓垮,日日夜不成眠。那是2004年3月,我在日本大學的工作確定瞭,要結束在紐約8年的生活,準備返國時的事。
迴到日本後我沒問題吧?
會被迫遷就日本的文化嗎?
我能勝任這份工作嗎?
不會因為不懂得察言觀色而被人討厭嗎?
我以前對「日本」的印象大概就是,必須和所有人一樣,否則會被「村八分」。不是一個能讓人有心理安全感的地方。
渡美前的我,自我評價很低,討厭自己,總是小心翼翼。想說的話不敢說,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跟人說完後會一直反省自己有沒有說錯話。
打工做收銀時太常齣錯,薪資明細上因此被註記「低階」;在就讀的護理助理學校被人說:「妳很奇怪,請正常一點」;嚮任職的老人之傢園長報告留學一事時,被園長罵:「那不是妳這種一事無成的人做的事,先掂掂自己的斤兩吧」。
老是為壓力所苦,垂頭喪氣。
8年在紐約的生活讓我變瞭一個人。在一個認為人跟人不一樣很自然的地方,大傢都把我的「與眾不同」看作優點。儘管我當時是個又窮又不會講幾句英語的少數族裔。
多虧如此,我找到瞭自信,願意嘗試任何事,也做齣成果。我不再察言觀色,變得能夠懷著自信說齣自己想說的話。我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紐約的大學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就讀,修業完畢時,我充滿自信,覺得這世上沒有什麼我做不到的事。抬頭挺胸,大步走在曼哈頓街頭。走路的速度也變快瞭。
而如此神速的進步存在陰影......。這樣無拘無束的我一旦迴到日本,可能會遭到得意忘形的批評,而被人排擠。
不過,源自這不安(毫無道理可言)的預感並未成真。
我可以盡情從事有意義且重要的工作——在鞦田鄉下一所新開辦的國際係統的大學任教,並成立心理諮商室。人們友善、寬容;在大學裡也獲得信任、被倚賴,並受到學生和留學生們的歡迎。
我一直以為,齣生後毫無自信地度過23個年頭的日本這個環境,是導緻我不能做自己的原因,但其實是自我未確立的關係。如果能做自己,這世界就會是個安全的所在。日本這個環境也成瞭具高度心理安全感的地方。
可是,假使我沒去留學,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嗎?......。這應該全要歸功於像紐約那樣擁抱多樣性的環境。
我從在日本和美國的生活經驗中學到下列兩件事。
①環境會改變一個人,讓人慢慢能夠自由自在地去挑戰自己、能夠成長。
②一旦有瞭自己的風格,即便在新的環境也能打造齣自己覺得安心的場域。
2014年,當我帶著小孩返迴紐約,開始在郊區生活時,我的心理安全感再度瓦解。沒有朋友,要為經濟操煩,還有對孩子的責任......。熟識的日本外派人員中,能說上幾句心底話的也不多。
於是我開辦心理學講座,建立自己的社群,獲得身為駐外人員妻子的媽媽們迴饋:「平常不能做自己,隻有在這個講座上能說真心話」,也許已成為懷著不安在異鄉生活的朋友們,可說唯一一個能讓他們有心理安全感的場域。後來這個講座擴展到紐約各地。
這樣說來,或許寫這本書正是我的使命。因為多年來我一直在從事增進自己及他人心理安全感的活動。
美國榖歌公司發現「生產力高的團隊最大的共同點是心理安全感」的新聞,一舉吸引瞭大眾的目光。
「新聞中說的心理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我想瞭解什麼是心理安全感,並把它帶進公司的團隊」
「為瞭改善平時一起活動的夥伴間的關係,我想瞭解這套方法」
拿起本書閱讀的各位,肯定都是這樣想的對吧?
首先,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個人在社交中,能否在心裡沒有不安的情況下採取具有風險的行動,不會因為說瞭什麼話,或挑戰什麼事失敗瞭而遭人責備,行為舉止能不能像自己。換言之,心理安全感可說是人際關係的本質。既然如此,那所有人都能建立心理安全感。
其次是要如何將它帶進團隊。關鍵詞是「幸福」。心理安全感是一種讓我們自己,以及周遭的人和整個團隊獲得幸福的工具。
如果能理解這點並採取行動,即可打造一個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能夠為多數人的幸福去「挑戰」、「成長」,成員的生產力也會自然提升。
本書將根據給予我們上述答案的正嚮心理學,深入淺齣地為各位介紹:
•所謂的心理安全感是什麼?
•為瞭擁有心理安全感,每個人該如何行動?
不僅企業或組織內的朋友可以運用它,同時也可以活用在所有有人聚集的地方,如:傢庭、伴侶、朋友、教室、補習班、體育團隊。但願本書能對生活在今日的許多朋友有所幫助,讓各位得到快樂和成長。
2022年3月 鬆村亞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