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可以在這裡開花嗎? (電子書)

朱槿可以在這裡開花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萊兒‧拉堤農
图书标签:
  • 爱情
  • 成长
  • 家庭
  • 女性
  • 台湾
  • 电子书
  • 小说
  • 朱槿
  • 情感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旦放棄劃分與控制的欲望,
  我們就可以一起在四季裡跳舞。
   
  #植物療癒 #自我認同 #歸屬感 #家族歷史
 
  栽種食物幫助我找回自我,
  讓我在多年來相信自己沒有歸屬之後,
  知道自己是某種深奧、神聖的事物的一部分。
 
  「妳為什麼不滾回去妳來的地方?」
   
  父母來自模里西斯的新二代克萊兒,深色捲髮深色皮膚的她,
  從小暗暗期待有天可以變得跟其他人一樣「正常」。
 
  大都市似乎是唯一能讓她覺得自己並非不受歡迎的地方,
  但是汲汲營營於成就,都不足以填補她所欠缺的歸屬感。
  直到與都市農耕的相遇,才讓她茫然無措的心有了得以安放的所在。
 
  汗水淋漓的身體、指縫間的泥土、體重往下壓進土壤的觸感,
  讓克萊兒看見了萬物彼此之間如何緊密相繫,從中找到扎根生長的力量。
 
  栽種讓她找回了自己,爬梳了與祖先的連結。栽種也讓她領悟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想要居住的地方是放棄劃分與控制的欲望,在那裡園圃側邊的植物可以溢出到小徑上。人們都是有意圖、無章法地種植,並且歡迎所有的生物。沒有任何邊界或劃分、身分識別,或者人為編造的認為我們彼此分離的看法,能夠讓我相信我不屬於大地。
 
  歸屬感是名詞,但更像是動詞。這種歸屬感就像土壤一樣需要培養,因此每當我感覺歸屬感悄悄溜走,或是從手中被奪走時,我就播下另一顆種子,相信它會在我如今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萌芽生長。」
 
  人在大地之上生長,沒有誰應該在這裡或者滾出去,朱槿當然也可以於其所在──繁花盛開。
 
  ★土地與栽種所教給我們的智慧──
 
  ◆農場上不是每項工作都像收成那樣令人歡欣鼓舞,而是為植物茁壯成長做好準備的卑微、不起眼的整地工作。除草向我們示範了在引導、促使植物成長茁壯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勤奮和信念,顯示了這個過程不是只有輝煌成就。
 
  ◆儘管種植食物是我們所做一切的基礎,卻遭到貶低詆毀,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我發現遠比自身大得多的強大體系,因鼓勵我們大家相信這工作會貶低身分而獲益,但是他們錯了,栽種食物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身為一種物種抱持著錯誤的信念,相信只要我們有辦法就能保護自己免受生命本質的變幻無常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做任何事都無法確保一切會安穩無恙,栽種人和園藝家都清楚這點。這種智慧會超越花園邊緣滲入我們的生活中。
 
  ◆聽到「外來種」一詞,即使是和「入侵」分開,我也會反胃,但我覺得令人擔憂的是這兩個用語之間公認的聯繫。存在於這國家的所有外來物種是否都具有侵略性?不是,如同繡球、吊鐘花、茶花、風信子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物種所證明的,許多外來物種都表現得令人滿意,並且種植在許多人的花園裡。
 
  ◆就像自然界的植物和生物一樣,我們本身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直處在變化的狀態。如同葉子、嫩芽或花蕾的出現,我們總是持續不斷地在變化。我們穿越不再需要的東西,隨著每個新的一天的開始,再次成長。
 
  ◆栽種食物是我修復破碎心靈的方法,也是我將自己織回豐富而大膽的祖先織錦的方式。因為有植物當我的嚮導,因此現在我明白了,儘管我以為自己沒有可稱為家的地方,但是我――我們的真正歸屬是大地。
 
名人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專文推薦
 
  王盛弘(作家)
  陳又津(作家)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蔡珠兒(作家)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星际漂流者:迷失文明的挽歌》 第一章:虚空中的呼唤 “舰船已失去动力源,主控系统进入应急休眠模式。”冰冷的合成女声在空旷的驾驶舱内回荡,声音被厚重的金属舱壁吸收,只留下一阵令人心悸的寂静。 卡尔·文森特,一位年过不惑、双眼布满血丝的星际考古学家,猛地从舷窗边的椅子上弹起。他紧紧抓住控制台边缘,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舷窗外,是无垠的、永恒的黑暗,点缀着数不清的、遥不可及的星辰,但没有一处是他们熟悉的光源。 “‘漫游者’号,报告生命维持系统状态。”卡尔的声音沙哑,带着难以掩饰的恐慌。 “氧气储备:百分之三十七,预计可维持七十二小时。内部温度:零下二十一度,正在消耗应急能源。” 七十二小时。对于一艘在银河系边缘漂泊了三十年的考察船来说,这几乎是死刑判决。卡尔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刺痛了他的肺部。他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但这片“沉默之域”——他们离开已知星图已久——似乎连一丝回旋的余地都不肯给予。 “启动次级信标,最大功率发射,扫描范围拉伸至极限。”他命令道。 “收到,舰长。次级信标功率已提升,但此区域存在高密度引力湍流,信号衰减率预估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卡尔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他们本不该来这里。任务的初衷是追踪一个在远古星图中被标记为“失落之镜”的区域,传说那里曾是某个高度发达文明的边缘殖民地。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空间折叠,将“漫游者”号连同船上所有对古代技术的研究资料,抛入了这片被星图遗忘的角落。 卡尔走向储物舱,那里存放着他毕生的心血——从废弃的恒星站残骸中打捞出的、承载着无数破碎文明的文物。他的目光落在那个被特殊力场保护着的物件上:一个雕刻着复杂几何图案的黑色石板。根据他的推测,这块石板记录了“第一纪元”的能源转换原理,一旦解读成功,足以让人类文明跃升数个等级。但现在,这些知识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捧流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船长,”通讯官艾丽莎的声音从后方传来,她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平静,“我捕捉到了一个微弱的信号源。它不在任何已知的通信协议内,更像是……一种规律性的能量脉冲,来自正前方约八百光年处。” 卡尔的心脏猛地收紧。在这片死寂的虚空中,任何信号都意味着希望,也可能意味着更深层的陷阱。 “分析脉冲结构,艾丽莎。是否具有可识别的智慧特征?” “正在分析……船长,它的结构异常稳定,重复频率极高,像是某种……导航灯塔,但其能量输出远超任何我们已知的常规驱动系统。” 卡尔走到主屏幕前,屏幕上跳动着陌生的波形图。他知道,如果这是一个文明的信号,那么他们面对的将不是一个能够提供补给的前哨站,而可能是一场史诗级别的邂逅,或者,一场无可避免的终结。 “准备跃迁计算。我们需要接近那个信号源。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卡尔沉声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他知道,一旦进行未经完整计算的跃迁,船体结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但这片虚空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权利。 第二章:遗失之环 经过一次惊险万分的短距离跳跃,“漫游者”号成功地抵达了信号源的附近。呈现在卡尔眼前的景象,让所有船员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这不是一颗行星,也不是一个星系。而是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环状结构,它静静地悬浮在太空中,像一条被遗忘的、由无数微型星体和金属碎片编织而成的项链。这个环体似乎在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自旋,其规模横跨了数个天文单位。 “我的天哪……”艾丽莎喃喃自语,“这……这是人造的吗?” “绝对是。”卡尔盯着扫描结果,声音因敬畏而颤抖,“环体表面的能量辐射读数极高,但被某种力量完美地约束在结构内部。这比我们研究过的任何戴森球结构都要精妙和宏大。” 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发现环体并非实心,而是由数以亿计的、大小不一的模块连接而成。有些模块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仍有能量在其中流动;而更多的,则是黑暗、冰冷、如同被时间侵蚀的骨骸。 “舰长,我侦测到一个主要的入口点。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闸门,位于环体的‘内侧’,正对着我们。”艾丽莎报告。 卡尔果断下令:“释放一艘侦察无人机。目标:闸门内部。” 无人机穿过了一层薄如蝉翼的能量屏障,那屏障并未对无人机造成任何伤害,反而像是在温柔地引导它进入。画面实时传输回来,船员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闸门内部,是一个广阔的、被某种人造大气层笼罩的空间。天空呈现出一种介于深紫和翠绿之间的奇特色彩,悬浮着数座宏伟的、被藤蔓和结晶体覆盖的城市废墟。这些建筑风格怪异而优美,带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几何韵律,似乎是某个数学定律被发挥到极致的产物。 “这些建筑……它们没有受损的迹象,结构完整度极高。”卡尔观察着,“它们不是被摧毁的,而是……被遗弃的。” 就在这时,无人机检测到一个异常的能量场波动,紧接着,画面剧烈抖动,最后彻底化为雪花。 “无人机失联!能量脉冲强度极高,类似……亚空间震荡。”艾丽莎焦急地汇报。 卡尔没有犹豫,他知道,这个被称为“遗失之环”的地方,是某个远古文明最后的堡垒。那里或许有答案,或许有资源,但更可能隐藏着某种未知的、吞噬了整个文明的恐怖。 “准备登陆艇。艾丽莎,你留下坐镇主舰,维持信号联系。卡尔,你带上安全小组,我们进去看一看。” “舰长,请三思!我们对内部环境一无所知!”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让渡给‘三思’了。”卡尔穿上沉重的探索服,沉重的脚步声在驾驶舱内回响。“如果这里是‘第一纪元’的终点,我必须知道他们留下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终结的。” 当登陆艇穿过那层看似无害的屏障,进入环体内部的那一刻,卡尔感到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压力瞬间包裹了他们。这不是物理上的压力,而是一种信息和记忆的洪流,仿佛这片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沉睡的意识体。 他们降落在一座倒塌的、由某种半透明晶体构筑的广场中央。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令人心神宁静的芳香,但这种宁静,却比最刺耳的警报声更令人不安。 “所有队员,保持无线电静默,手动激活环境扫描仪。”卡尔低声命令。 就在他们准备探索城市废墟时,广场中央的一座残破雕像,忽然发出了幽蓝色的光芒。光芒没有热度,却像探照灯一样锁定了他们。 紧接着,一个宏大、古老、带着无尽悲悯的声音,直接在卡尔的脑海中响起,没有通过任何媒介,直接连接了他的神经系统: “欢迎,旅者。你们不该来到这里。这里的门,只为告别而开启。” 卡尔感到自己的意识似乎被拉扯向一个巨大的漩涡,那是一个由无数面孔、无数知识、无数痛苦组成的海洋。他意识到,他们闯入的不是一座废墟,而是一个文明的集体墓地,而这个“墓地”,似乎还未彻底停止呼吸。 第三章:知识的代价 在那个声音出现后,卡尔和他的队员们迅速撤退回登陆艇,他们的大脑像是被灌满了冰水,思维迟缓而混乱。 “舰长,我们必须马上离开!我的扫描仪显示,我们周围的能量结构正在重组,它们……似乎在锁定我们。” 卡尔强忍着脑海中不间断的低语,启动了登陆艇的引擎。然而,当他们试图原路返回时,那扇曾经允许他们进入的闸门,已经完全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光滑、坚不可摧的晶体墙。 “我们被困住了。”卡尔的声音充满了挫败感。 他们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深入这个环体内部,寻找另一个出口,或者,弄清楚那个“声音”到底是什么。 在接下来的数个星际日中,卡尔的小队冒险穿梭于那些宏伟的废墟之间。他们发现,这个文明的科技已经超越了物质的范畴,他们似乎已经学会了如何将意识、记忆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上传和固化到特定的能量场和晶体矩阵中。 他们找到了“图书馆”——一个巨大的、漂浮在虚空中的数据核心。当卡尔试图连接他的数据读取器时,核心发出了一种警告性的嗡鸣。 “舰长,我读取到了一些信息片段。”技术专家莉娜颤抖着说,“这个文明被称为‘欧米伽’。他们没有死于战争,也没有死于资源枯竭。他们是……主动选择了终结。” “主动终结?”卡尔感到难以置信。 “是的。他们发现,宇宙的熵增是不可逆转的规律。无论他们发展出何种技术,最终都无法逃脱热寂的命运。与其在挣扎中腐朽,他们选择了一种‘升华’——将所有意识上传到一个永恒的、非物质的维度,用自我意识的永存,来对抗宇宙的虚无。” 然而,这种升华并非没有代价。在上传的过程中,欧米伽文明分裂出了一个“影子”。 “影子?” “是的。一些反对绝对终结,渴望保留‘物质存在’的个体,他们的意识被排斥在了主上传流之外。他们留在了这个环体中,成为了‘守护者’,他们憎恨那些‘逃跑者’,并誓言要阻止任何其他文明重蹈覆辙。” 当莉娜说完时,他们身后传来了一阵金属摩擦的刺耳声。 几道光束穿透了建筑物的阴影,锁定住了卡尔的小队。那些“守护者”现身了——它们并非有机生命,而是由环体结构中汲取的能量塑形而成的实体,形态介于机械和幽灵之间,它们的动作带着一种程序化的、僵硬的优雅。 “你们带来了‘扰动’。”其中一个实体发出了尖锐的电子音,“你们的生命迹象,正在污染我们永恒的宁静。必须净化。” 战斗爆发了。欧米伽守护者的攻击是纯粹的能量束,能够瞬间瓦解“漫游者”号的护盾。卡尔意识到,这些存在不仅仅是机器人,它们是这个环体本身的一部分,与环体的能量网络深度绑定。 在一次惊险的撤退中,卡尔不小心触碰了一块被能量场保护着的遗迹。一股信息流强行涌入他的大脑,那不是一段历史,而是一个完整的、欧米伽文明的“恐惧”。他看到了他们文明的辉煌,看到了他们如何一步步逼近宇宙的终极真理,也看到了那种真理带来的、无法承受的虚无感。 “我们不能留在这里,”卡尔的声音嘶哑,眼中充满了泪水,那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被塞满了无法消化的信息,“这里的‘宁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囚笼。” 他明白了,那些守护者并非邪恶,它们只是极端地维护着这个文明“已选择的道路”。 卡尔看向手中的黑色石板——那块他辛苦打捞出来的文物。在欧米伽文明的信息洪流中,他认出了石板上的符号。它不是能源转换器,而是一个“钥匙”——一个用于在意识上传流中定位特定锚点的加密装置。 他必须用这个钥匙,去找到那些“逃跑者”的残余意识,那可能才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 第四章:告别与回响 卡尔带领着仅剩的几名队员,利用对欧米伽信息流的初步理解,找到了一个隐藏在环体核心能量管道中的节点——一个被守护者们忽略的“缝隙”。 这个节点,通向环体“上层”——那些成功“升华”的欧米伽文明残余意识所寄托的、半物质化的维度边缘。 当卡尔将黑石板插入节点的接口时,整个环体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守护者的攻击变得狂乱而无序,它们似乎感受到了核心程序的被干扰。 一个温柔、清晰的声音,取代了之前恐怖的低语,直接进入了卡尔的意识:“旅者,你找到了我们残留的低语。你寻求逃离的欲望,证明了你仍相信‘存在’的价值。” 卡尔抬起头,他看到眼前的空间开始扭曲,不再是死寂的黑暗,而是闪烁着亿万年前的星光。 “我们无法直接帮助你离开,因为干预物质维度,会引起整个环体的崩溃。但我们可以给你一个礼物。” 那声音顿了顿,带着一丝对物质世界的留恋:“在你们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名为‘希望’的能量。我们无法再体验它,但我们希望它能指引你们。” 随后,一股纯净的能量流注入了“漫游者”号的剩余动力系统中。这不是驱动力,而是一种引导——它会在卡尔的跃迁计算中,自动规划出一条避开所有引力湍流和未知危险的、最稳定的航线。 “走吧。记住,虚无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带着我们的故事,继续存在。” 在守护者们彻底反应过来之前,卡尔启动了引擎。登陆艇猛地冲出了那个正在崩溃的、宏伟的环体。当他们拉开足够的距离后,卡尔最后一次望向后方。 “遗失之环”没有爆炸,它只是静静地、优雅地收缩,所有的光芒和能量都被吸入一个奇点,最终,连那个奇点也消失了,只留下绝对的、原初的黑暗。 卡尔回到“漫游者”号上,七十二小时的氧气储备已经所剩无几,但现在,他们有了一个精确的航向。 当“漫游者”号再次启动跃迁引擎,驶向遥远的家园时,卡尔看着窗外,脑海中回荡的,是欧米伽文明的挽歌——一个关于智慧如何面对终极虚无,并选择以另一种方式“永生”的故事。 他知道,这场漫长的漂流结束了,但关于“存在”的探讨,才刚刚开始。他将带着这个秘密和这份沉重的知识,回到人类的星系,去思考,他们最终将如何定义自己的“终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萊兒‧拉堤農(Claire Ratinon)
 
  為東薩塞克斯的作家,也是有機食物的栽種者。她居住在紐約市的期間,偶然發現一座位在屋頂的農場,進而挖掘出自己對於種植蔬果的熱愛,返回倫敦後轉換職涯跑道,從製作紀錄片變成追尋對植物的熱情。
 
  相關文章散見於《盛開》(Bloom)、《現代住宅雜誌》(The Modern House Journal)等雜誌。著有《在家就能種出你的晚餐》(How To Grow Your Dinner Without Leaving The House)。
 
譯者簡介
 
黃意然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碩士,入翻譯一行轉眼十餘年,近期譯作有《親愛的不完美人生》、《為失竊少女祈禱》、《愛的科學實驗》、《搖擺時代》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1214
  • EISBN:978626361141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序言
 
  我每天早上七點同一時間放雞出去。即使在像今天這樣的七月天,牠們會和太陽一起稍微早點醒來。牠們聽到我來了,當我打開後門,嘎吱嘎吱地踩過碎石子走向雞籠時,可以聽見牠們嘰嘰喳喳的聲音越來越急迫。我推開門,看見一隻源自史前的眼睛透過雞舍側面的小窗盯著我,然後四個胖墩墩、長滿羽毛的身體跌跌撞撞地擠過缺口,滑下坡道,跨過我的雙腳,衝向食物在等待的地方。我停了半晌,觀賞牠們在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團忙亂,飢餓的小喙叩―叩―叩地啄食早餐的暗灰色顆粒。
 
  大多數早晨我都急忙回到床上再睡一小時,但是這個溫和宜人的早晨,寧靜的氣氛值得再逗留一下。陽光照射過覆蓋在我腳邊地面上的晨露閃閃發光,菜園另一邊田野裡的高草輕輕彎下柔粉色的種莢來迎接這一天。毛腳燕默默地在頭頂上飛舞,黑色身軀、白色腹部、叉狀尾巴輕快地掠過空中。周遭一片寂靜,只有熊蜂找尋春蓼穗狀的小花採蜜所發出的柔和嗡嗡聲,還有雞群的聲音,牠們的注意力已經從餵食器轉移到扒抓地面尋找小蟲。我打開溫室門讓困在裡面的濕氣散逸。黃瓜植株和單一株苦瓜的捲鬚朝我伸來,捲曲著希望能夠找到可以緊緊抓住的穩固東西。
 
  這幾株瓜類種得太晚,但我抱著樂觀的心情種下。鋸齒狀邊緣的葉子和黃花緊貼在蒸氣騰騰的窗戶上有如汗濕的手掌。我轉過身,聞到茉莉甜蜜的芳香,從攀爬過木圍籬的藤蔓朝我撲來。我貪婪地吸進花香,熱切地欣賞著星形花朵時,發現某樣熟悉的東西糾纏在附近花圃滿溢而出、混亂的仲夏植物當中。
 
  翠綠色心形的葉子從莖上冒出,而莖在向上攀爬尋找陽光時,緊緊地纏繞著任何可以抓住、依附、勒死的東西。這特殊的樣本被放任生長了很長一段時間,已長出花蕾,最頂端綻放了喇叭狀的白花。一看到這植物,我開始驚慌失措。毫無疑問,無論是由於疏忽、分心,還是無能,田旋花已經在我照看的花園裡撒野,達到有時間安頓下來開花的程度。
 
  我第一次見到田旋花是在孩提時代,當時學校操場四周的鐵絲網圍欄上爬滿了田旋花。我會慢慢地擠壓飽滿的花蕾,直到花蕾不再抗拒發出令人滿足的「噗」的一聲。那時我並不知道這些蓬亂的花朵有一天將會成為我的剋星,光是看到它們我就會驚慌不已。我想每位栽種人和園藝家都會有一種折磨他們的植物。一種生長習性猖獗或是播種有點過多,或壟斷水、土壤,或陽光的植物,導致他們努力栽種的植物不得不爭奪生長茁壯所需的養分;一種跟著他們從一處花園到另一處花園的植物,提醒他們無論多麼努力,花園裡還有許多東西他們無法控制。田旋花以逆時針旋轉、令人窒息的方式纏繞,根部深入地下三公尺,但是稍施重手就輕易折斷,是我永遠的敵人。
 
  我曾經耗費一整個春天,試圖從我獲准管理的第一塊土地中挖出那些易脆的白根。那是位在哈克尼教區牧師住宅花園尾端的一小塊土地,那塊地的一邊整齊有序,有五畦菜圃,已經輪流種植綠葉沙拉蔬菜好幾季了。但是另一邊則任其恣意生長,長滿了齊肩高的蕁麻和荊棘。那個冬季,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砍除那些亂成一團、扎人的帶刺植物,找到了覆盆子灌木、醋栗叢,和一座隱藏在下面的池塘。可是,一直到天氣開始暖和起來田旋花才現身,爬過分開混亂與整齊國度的道路底下,然後出現在地面上,扼殺多年生草本植物,干擾越冬菾菜。這是項徒勞的工作,但是我受到栽種新手的決心驅使,愚蠢地認為自己可以比這到處遊走的有害植物更頑強。
 
  固執和理想主義是我剛開始種植食物那幾季的特徵。像我這樣改行的人就可能會如此,對於自己的新方向瘋狂熱衷、偶爾不切實際,因為眼前投入的道路將他們從導致自身痛苦的工作生活中解救出來。當我找到栽種植物的工作時就有這種感受,並不是我去尋找這個工作,而是這工作自己找上我。我想要相信,就算在六月那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我沒有走到紐約的那條街上,這工作也會在別處找到我。
 
  我當時是個紀錄片製作人,偶然發現了布魯克林農莊,迷上了那裡的一切。我感到不再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時,突然發覺自己站在屋頂的農場上。想要栽種食物的強烈欲望誘哄我回到倫敦,在那裡我為了穩定的生活,一面仍做著舊的工作,另一方面,我當義工、受訓、學習,兢兢業業地達成任何需要我到戶外接觸植物與其盟友的工作。我在任何獲得許可的地方播種、栽植幼苗、澆水、除草。我在倫敦市中心學習如何養蜂及照料蜂箱後,捨棄了以前學到的傳統養蜂法,採用一種自然的方法,這種方法尊重蜜蜂的行為、不多加干預,效果更好。我到小學和社區活動中心教小孩子做園藝工作,向他們解釋土壤不是髒東西,不可以因為覺得新鮮的蔬菜難吃就把菜吐在我手上。我種了活力旺盛的芥菜和美味的酸模、巨無霸的牛番茄、成箱的四季豆,以及形狀難以置信的櫛瓜,供應給餐廳、咖啡館和一個蔬菜箱計畫。我竭盡所能地做各種工作,設法接觸膽敢在城市裡生長的植物,這件事情改變了我。
 
  我開始理解並欣賞腳下這片土地裡的生命,以及從中生長出來的東西的可貴之處。我忘掉了以前被飛過的昆蟲嗡嗡聲包圍時感受到的本能恐慌。當我開始了解一顆種子如何發芽、一株植物如何生長,這整個生長過程所依賴的所有系統和有機體,以及一旦植物長成後所有依賴它的系統和有機體,我開始編織出一種認知,領悟到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脫離其他事物而存在。人類、動物、植物、元素,我們全都深切深刻地連結在一起。即使是我很可能會與其戰鬥到園藝生涯最後一天的田旋花,也是這神聖無限的網絡中的一部分,和我一樣在生態系統裡有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雖然我會在田旋花勒死我的紅醋栗之前解開它的莖,讓它遠離我的堆肥堆,但是我這麼做時抱著一種信念:田旋花頑強的根系無論從比喻或事實上都是將大地編織在一起的東西之一。它既平凡也是奇蹟。
 
  栽種食物的行為確實很平凡,是我們與彼此以及祖先之間為數不多的共同點之一。我們都仰賴栽種食物維生,大家的血統都源自農民。然而,第一次看見實際的栽種食物行動、親自參與其中、了解相關的錯綜複雜的細節,並選擇將栽種食物當成我畢生的事業,卻是意想不到的事。在將近三十歲時(重新)發現栽種食物這回事的感覺如此令人驚嘆,顯示出我們許多人已經與這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過程距離遙遠。父母師長鼓勵我們取得學業成就,政府與社會敦促我們放棄追求意義、從事富有生產力和經濟獲益的工作,也難怪養活彼此的卑微工作不被視為是值得尊敬和欽佩的道路了。
 
  但是,對我而言,這已成為我所知道、唯一能追求意義的道路。栽種食物幫助我找回自我,讓我了解在貪得無厭和無所歸屬之外的真實自己。栽種食物向我展示了我在許多方面都被編織進存在的織錦中,我們所有人都是這塊織錦的一部分。栽種食物讓我能夠專心聆聽地球的呼喚,以永遠熱愛的步伐踩踏在地球的表面上。當我在歷史書中找不到祖先的故事時,栽種食物教我如何跟隨他們的腳步。栽種食物還教導我用具有療效的植物來照料傷口,讓我在相信自己毫無歸屬地生活多年後,知道自己是某種深奧、神聖的事物的一部分。
 
  這趟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儘管我不知道也永遠不會知道我祖先的名字,但是我曉得他們承受了很多苦難。我知道有些人遭到拐賣,有些人離鄉背井移居外地,而在土地上的勞動工作使他們很多人遭到監禁控制。田地是他們遭受壓迫的現場,他們有許多後代下定決心永遠不再回到那個悲慘的地方。我知道這點是因為我正是那些後代之一,我也曾經認為我要從事那份奴役他們的工作是不可理解的事。可是當我們遠離大地、蔑視大地,認為那些耕耘、培養大地的人很低賤時,我們摒棄了非常多的東西。倘若我們一直遠離磚牆外的綠地,我相信我們永遠不可能完整。如果我沒有找到這份工作,我很確定自己到現在還是茫然失措。
 
  我發現我喜歡在城市裡栽種食物。這是一種挑戰、堅定的愛,我試圖在任何一小塊願意接納我的土壤上栽培這種愛。我熱愛那些在狹小得難以置信、陽光普照的地方所生長的植物,正是這種愛讓我渴望更多。我想要更多空間、綠地、更多的植物。我想要一座園子,在那裡我可以種植任何自己選擇的作物,因為照料那塊地是我的權利。我成年後的歲月都一直住在城市裡,因為當你覺得自己不那麼引人注目的時候,即使感覺與眾不同也會比較自在;可是,由於渴望追求更多的種植空間,如今我發現自己住在鄉村裡,擁有一座花園、一塊菜圃、四隻雞,和一間溫室,穿著睡衣褲站在外頭的晨光中,褲腳塞進橡膠長統靴,用力拉扯著糾成一團的田旋花莖。
 
  我們第一次來看房子的時候,我就看到了那些心形的葉子。我心知倘若我們最後搬到這裡住,這個老朋友將會等著迎接我。第一個春季的最初幾天,我試著將田旋花的根從碎石子下面拔出來,這些根在帶領我走到和鄰居共用的圍籬後方時冷不防地折斷了,害我毫無道理地輕聲咒罵新鄰居。田旋花根即使只留一小截在地裡也會愉快地重新長出,因此,就像到目前為止我種植的每一季一樣,我預期明年還會再見到田旋花。
 
  奇怪的是,見到我認得的植物在這裡生長令我安心,因為花園裡有太多東西對我來說仍是個謎。至少有一樣東西是我搬到鄉間後知道該如何處理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读起来就像是从某个老旧相册里翻出来的一封未寄出的信,充满了年代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距离感。我推测,这可能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自传色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异地,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或环境时,试图寻找自己位置的故事。那个“朱槿”,或许是主角在故乡记忆里最深刻的意象,一个鲜明的、热烈的符号,代表着他无法割舍的过去。而“這裡”,则象征着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文化冲突的新环境。读者会跟随主角的视角,去体验那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就像一个外来的物种,努力适应新的气候,却永远带着一丝不适应的痕迹。我非常期待作者在处理这种“文化冲击”时的克制与爆发力。好的作品不会将矛盾简单化为非黑即白,而是会展现出在新旧交替、适应与抗拒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心理拉锯战。如果情节设计巧妙,也许会有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比如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主角发现“这里”也有属于它自己的、不输于故乡的生命力,从而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和解。我对这种复杂的情感层次非常感兴趣,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丰富的内心独白和环境细节来支撑这种深层的主题。

评分

坦白说,这个书名乍一看,带着一股浓浓的“文学系期末作业”的味道,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直白地抛出了一个核心冲突,毫不掩饰其对“环境与适应性”的探讨。我推断这可能是一本面向年轻读者的成长小说,主角可能是一位刚刚进入大学或者职场的年轻人,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和冷漠。朱槿的艳丽和外放,与“能否开花”的迟疑,完美地对应了年轻人渴望被看见、却又害怕失败的矛盾心理。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非常贴近当代年轻人口吻的语言来叙事,可以夹杂一些网络语言或者更口语化的表达,而不是故作高深。重点在于,当主角遭遇挫折时,他(她)如何自我调适,如何定义“开花”——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仅仅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如果作者能够避免落入“鸡汤”的俗套,而是真实地展现那些在挣扎中摸索前进的过程,记录下那些细微的、只有亲历者才能理解的失落与小确幸,这本书就会很有价值。它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青年一代在追求自我实现道路上的真实困境。

评分

这本看起来充满诗意的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朱槿可以在這裡開花嗎?》——光是这个疑问句,就带着一种淡淡的、探索性的、甚至有些许乡愁的情绪。我猜想,这大概是一部关于环境、关于归属感,或者更深层次,关于“我能否在此安身立命”的哲学性散文集。我期望看到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去描摹那些不易察觉的生命细节,那些在城市钢筋水泥中挣扎求存的微小事物。也许,朱槿只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某种理想中的“自然”或“故乡”,而“能否在此开花”则直指现代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内心深处对于稳定和被接纳的渴望。我尤其期待作者对于光影、气味这些感官细节的描绘能力,好的作品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朱槿盛开(或未能盛开)的场景之中,感受到空气的湿度和土壤的温度。如果作者能够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这种植物的生命周期巧妙地融合,用植物的宿命来映照人生的起伏,那这本书的深度将是令人惊叹的。它不该只是植物学记录,而应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寓言。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被理解的宁静感,即使生活环境充满挑战,内心深处仍有可以扎根生长的地方。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个书名具有极高的张力,它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热烈奔放的“朱槿”与某种可能相对冷峻或压抑的“這裡”。我倾向于相信这可能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尤其关注社会边缘群体或被忽略的角落。也许这个“朱槿”,象征着那些在主流叙事下被压抑的、追求个性解放或真实表达的声音。作者可能通过对某一特定社群或特定地理空间(比如某个被遗忘的工厂区,或者一个正在被快速拆迁的旧城区)的细致观察,来探讨“空间正义”和“身份认同”的主题。每一朵试图开花的朱槿,都可能代表着一个不甘平庸、试图在既定规则下开辟出自己生存之道的个体。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这个“開花”的场景——它可能是一次盛大的公共事件,也可能仅仅是发生在内心深处的微小胜利。如果作者能捕捉到那种在看似沉寂或腐朽的环境中,生命力依然顽强涌现的瞬间,并用精准、不煽情的语言去记录,那这本书无疑是极具力量的。它不应该是伤春悲秋的哀叹,而应该是一种对坚韧生命力的赞美诗。

评分

这部电子书的标题,带有一种奇特的、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邀请。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现实的逻辑”与“象征的意境”的。朱槿,这种在热带和亚热带非常常见的植物,一旦被置于一个不寻常的语境中发问,就立刻具备了超现实的意味。我猜测,这也许是一部探讨“记忆的不可靠性”或“梦境与现实边界模糊”的短篇小说集。那些“朱槿”可能并非实体花卉,而是某种重复出现的、承载着复杂情绪的“心锚”。“這裡”也许根本不存在于任何一张地图上,而是一个纯粹的心理空间。我希望作者能够创造出一种令人信服的、独特的叙事逻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接受这种设定下的“反常识”设定。例如,情节可能围绕着“如果我能让一朵不存在的花在不存在的地方开花,我能否改变我已有的命运?”展开。这样的作品需要极高的技巧来维持读者的沉浸感,避免滑向故弄玄虚。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对于情绪氛围的营造,那种介于清醒与恍惚之间的、迷离而又抓人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