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現代人,身處文明世界,又何能自隱於現代文明?本書內容包括散文、報導文學、音樂、影評、書評等,作者中西學養兼富,體驗靈敏,以悲憫之心關懷社會,以詳贍分析品評文藝,是學術研究外,結合專業知識與文學筆 調的另一種嘗試。
生為現代人,身處文明世界,又何能自隱於現代文明?本書內容包括散文、報導文學、音樂、影評、書評等,作者中西學養兼富,體驗靈敏,以悲憫之心關懷社會,以詳贍分析品評文藝,是學術研究外,結合專業知識與文學筆 調的另一種嘗試。
周陽山
民國46年生於臺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教於臺灣大學。著有《自由與權威》、《民族與民主的當代詮釋》、《當代中國與民主》、《蘇東劇變與兩岸互動》、《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轉變中的共黨世界》等書。
獻 辭
序
卷一 野草莓的聯想
現代文明的隱者
梁漱溟和他所處的時代
浴火重生的期待──晏陽初先生和他的時代
附錄 晏陽初先生與現代中國
父親的啟示
野草莓的聯想
煙山一日談
中國婦女在轉型時代的角色
卷二 聆樂心情與觀影經驗
巴碧亞
附錄 〈巴碧亞〉
《亞歷山大.那夫斯基》與《黃河大合唱》
文革之後的詠嘆調
中國電影何時起飛?
從《投奔怒海》看國片前途
《投奔怒海》在紐約
附錄 從東方的角度出發──《投奔怒海》與中國電影
從《半邊人》看中國電影的前景
中國寫實電影的新方向
胡金銓和他所處的時代──賀胡金銓電影展首映
從《野山》到《黑炮事件》
老大哥手下的少數民族──從電影看蘇聯
從紐約看新電影
卷三 紐約對話
從蘇聯研究到東歐政局
為智者畫肖像
「中國研究」五十年──韋慕庭教授訪問錄
海內外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困局──從《中國論壇》徵文談起
版權宣告
封 底
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是近年來最特殊的一本著作,因為它的內容與主題,多以文學、藝術、電影、音樂為主,和我近年來主要從事的政治學研究及政論撰述工作,迥然而異。但是,正由於它的主題的特殊性,本書撰寫的過程最為艱辛,也耗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本書中各篇文章撰寫的時間,前後差距達十年之久。從大學時代撰寫的報導文學、散文,到旅美期間為《中國時報》、《時報週刊》(美洲版)撰述的影評、樂評及書評,再到返臺任教時期所寫的音樂評論文字,可說是經歷了不同的環境與生涯,寫作的心境與文字的掌握,均有極大的差異。現在,重讀當年的舊作,除了年少時的青澀回憶外,也深覺自己對文字的掌握,已是今不如昔。這也是筆耕多年的我,應該深自警惕的。
或許有人會好奇:一個專業的政治學者與政論作家,怎麼會搞起樂評、影評之類的工作呢?其實,觀影與聽樂一直是我過去多年最主要的工作,也花費最多的時間、精力,而走上政治學研究與政論撰述這條路,則多多少少是因緣際會,偶然的成分居多。過去我曾在紐約居住八年之久,主要的任務之一,是在美洲版的《中國時報》和《時報週刊》(現已改名為《中時週刊》),擔任主筆和記者工作,由於紐約文藝環境特別優越,因此,除了政治新聞的採訪與政論的撰寫之外,採訪影劇、音樂與其他文化活動,也成為主要任務之一。再加上紐約新聞界的關注焦點,本來就是多樣性與多元化的,與臺北的泛政治化氣氛,頗不同調。因此,整個文化與知識環境,就與當前臺灣社會的氛圍迥異了。因之,儘管回到臺灣教學、研究已有六年的時間,我每年還是要回紐約住上一段日子,聽聽音樂會,看看電影,好恢復自己的文化活力。最近我曾做了一項不完全的統計,十年來在紐約一共參加了五、六百場的音樂會(民謠和古典為主),也看過四、五千部的電影,聽過逾萬張的CD及唱片。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在音樂和電影上,以域外人的角度寫一些相關的論述,也就不是什縻特別新鮮的事了。
不過,雖然散文、影評、樂評均是我目前專業工作的「行外」任務,但在當年的紐約筆耕生涯中,卻是主要的職分所在。在本書中所保留下來的,多是其中較不具時間限制的作品,其他許多更具新聞性,也受時效性限制的文字,則只有隨時間淘汰了。所幸的是,從去年開始,我再度開始音樂評論的工作,對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做系統的引介。這項任務,對我的知識、學問及耳力,都是一大挑戰,我也沒把握能在短期內完成。不過我倒希望今後的樂評能在文字上趕上早年寫散文時的水平,而不要陷入寫政論文章時「急就章」的困境,讓自己再覺汗顏。
除了樂評與影評外,本書也觸及到許多有關新儒家、鄉建運動及傳統主義的主題,並透露了我對「文化保守主義」的看法。近年來我個人的學思方向,與上述的主題並不同調,但其中抱持的敬意與肯定態度,基本上仍然一致。我將這些文章保留在本書中,除了記銶年少時的心路歷程外,也希望自己以後能再花一些學術工夫,重返新儒家與傳統主義,並做出一些嚴肅的研究成果。
這本書代表著我從大學到研究生時代的一段學思過程,憑良心講,花費的工夫是最大的,但不成熟──也最純真──之處,則保留最多。我相信這一段歷程,對我自己學問及人生方向的影響,將是最為深重的。
在出版本書之際,我要特別感謝當年在《中國時報》的長官和同仁,以及紐約的朋友,包括俞國基、周天瑞、黃肇忪、杜念中、馮光遠、鄭心元、魏碧洲、李安、蘇宗顯、楊澤、孫中興、葛安台、金維純、徐文瑞、余維忠等。也要特別感謝吾妻良瑩,一齊與我走過了紐約豐富而艱辛的歲月。
最後,我要將本書獻給費城天普大學的傅偉勳教授,並紀念十年來與傅先生亦師亦友的問學歷程。
民國八十三年春於臺北
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有力的,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用夸张的标题和激进的论调来吸引眼球,它的力量是内敛的,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重量。它像是一部慢镜头电影,耐心地展示着现代文明的肌理结构,那种精密的、甚至有些冰冷的运作方式。阅读过程中,我感到一种罕见的平静感,这并非因为内容轻松,而是因为作者的论述逻辑如此清晰有力,以至于所有的焦虑似乎都在这种清晰的剖析下暂时退却了。它引导我思考,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是否应该容纳更多的“非功利”空间,以及如何才能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至于被进步本身所吞噬。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安放我们时代疑问的,宁静而坚实的思想平台。
评分初读此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很快,我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文笔充满了诗意和散文般的韵律感,即便是探讨最尖锐的社会议题,也处理得极其优雅从容。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体验”的追寻。在当下这个一切都被包装、被消费、被标签化的时代,如何保留一丝不被污染的、纯粹的个人感受,成了奢望。这本书细腻地描摹了那些在现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我完整性的“隐者”群像,他们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以一种我们尚未察觉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精神疆域。书中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尤其动人,那种对“慢下来”的渴望,不是一种软弱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对生命质量的捍卫。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效率和成就的盲目崇拜,开始思考,那些未被记录、未被分享的片刻宁静,是否才是我生命中真正的财富。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过于宏大叙事的作品,但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虽然谈论“文明”,却能始终聚焦于“人”的微观感受。它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像是一套层层递进的迷宫,你以为你已经触及核心,但转过一个弯,又发现了更深远的风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对比、反讽和富有画面感的隐喻,让读者自己去完成逻辑的闭合。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每个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与自身经验产生共鸣的那个点。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或是因为一段精准的描述而感到一阵寒意,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它既提供了智力上的挑战,又满足了情感上的共鸣,成功地避免了说教的陷阱,真正做到了启发而非灌输。
评分这本书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将古老的哲学思想与我们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境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与周遭世界的真实关系。我尤其欣赏它对“隐居”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不再是简单的物理上的退却,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洽与独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喧嚣的城市丛林中开辟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书中对现代人精神焦虑的剖析,简直像是照进内心深处的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了那些我们常常选择视而不见的迷茫与空虚。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效解药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内心对话,引导读者去探寻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住的、关于存在意义的本质追问。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文明的反思,也有对微小个体日常的温情关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烧脑的,它挑战了我对“现代性”和“文明”这些既定概念的传统认知。作者似乎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能将复杂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议题,用极其精炼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在讨论技术对人类感知力异化的那几个章节,那种步步紧逼的逻辑推演,让人读完后会下意识地抬起头,审视自己手中紧握的电子设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文明的“内部”跳脱出来,以一个近乎局外人的清醒目光,审视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一切。它不是一本抱怨现代生活不好的书,而是一本冷静地解构现代生活“如何运作”的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那些平日里浑浑噩噩流逝的时间,似乎都因为这本书的引导而变得有了重量和层次感。对于任何渴望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答案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值得投入精力的思想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