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現代人,身處文明世界,又何能自隱於現代文明?本書內容包括散文、報導文學、音樂、影評、書評等,作者中西學養兼富,體驗靈敏,以悲憫之心關懷社會,以詳贍分析品評文藝,是學術研究外,結閤專業知識與文學筆 調的另一種嘗試。
生為現代人,身處文明世界,又何能自隱於現代文明?本書內容包括散文、報導文學、音樂、影評、書評等,作者中西學養兼富,體驗靈敏,以悲憫之心關懷社會,以詳贍分析品評文藝,是學術研究外,結閤專業知識與文學筆 調的另一種嘗試。
周陽山
民國46年生於臺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教於臺灣大學。著有《自由與權威》、《民族與民主的當代詮釋》、《當代中國與民主》、《蘇東劇變與兩岸互動》、《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轉變中的共黨世界》等書。
獻 辭
序
捲一 野草莓的聯想
現代文明的隱者
梁漱溟和他所處的時代
浴火重生的期待──晏陽初先生和他的時代
附錄 晏陽初先生與現代中國
父親的啟示
野草莓的聯想
煙山一日談
中國婦女在轉型時代的角色
捲二 聆樂心情與觀影經驗
巴碧亞
附錄 〈巴碧亞〉
《亞歷山大.那夫斯基》與《黃河大閤唱》
文革之後的詠嘆調
中國電影何時起飛?
從《投奔怒海》看國片前途
《投奔怒海》在紐約
附錄 從東方的角度齣發──《投奔怒海》與中國電影
從《半邊人》看中國電影的前景
中國寫實電影的新方嚮
鬍金銓和他所處的時代──賀鬍金銓電影展首映
從《野山》到《黑炮事件》
老大哥手下的少數民族──從電影看蘇聯
從紐約看新電影
捲三 紐約對話
從蘇聯研究到東歐政局
為智者畫肖像
「中國研究」五十年──韋慕庭教授訪問錄
海內外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睏局──從《中國論壇》徵文談起
版權宣告
封 底
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是近年來最特殊的一本著作,因為它的內容與主題,多以文學、藝術、電影、音樂為主,和我近年來主要從事的政治學研究及政論撰述工作,迥然而異。但是,正由於它的主題的特殊性,本書撰寫的過程最為艱辛,也耗費瞭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本書中各篇文章撰寫的時間,前後差距達十年之久。從大學時代撰寫的報導文學、散文,到旅美期間為《中國時報》、《時報週刊》(美洲版)撰述的影評、樂評及書評,再到返臺任教時期所寫的音樂評論文字,可說是經歷瞭不同的環境與生涯,寫作的心境與文字的掌握,均有極大的差異。現在,重讀當年的舊作,除瞭年少時的青澀迴憶外,也深覺自己對文字的掌握,已是今不如昔。這也是筆耕多年的我,應該深自警惕的。
或許有人會好奇:一個專業的政治學者與政論作傢,怎麼會搞起樂評、影評之類的工作呢?其實,觀影與聽樂一直是我過去多年最主要的工作,也花費最多的時間、精力,而走上政治學研究與政論撰述這條路,則多多少少是因緣際會,偶然的成分居多。過去我曾在紐約居住八年之久,主要的任務之一,是在美洲版的《中國時報》和《時報週刊》(現已改名為《中時週刊》),擔任主筆和記者工作,由於紐約文藝環境特別優越,因此,除瞭政治新聞的採訪與政論的撰寫之外,採訪影劇、音樂與其他文化活動,也成為主要任務之一。再加上紐約新聞界的關注焦點,本來就是多樣性與多元化的,與臺北的泛政治化氣氛,頗不同調。因此,整個文化與知識環境,就與當前臺灣社會的氛圍迥異瞭。因之,儘管迴到臺灣教學、研究已有六年的時間,我每年還是要迴紐約住上一段日子,聽聽音樂會,看看電影,好恢復自己的文化活力。最近我曾做瞭一項不完全的統計,十年來在紐約一共參加瞭五、六百場的音樂會(民謠和古典為主),也看過四、五韆部的電影,聽過逾萬張的CD及唱片。花瞭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在音樂和電影上,以域外人的角度寫一些相關的論述,也就不是什縻特別新鮮的事瞭。
不過,雖然散文、影評、樂評均是我目前專業工作的「行外」任務,但在當年的紐約筆耕生涯中,卻是主要的職分所在。在本書中所保留下來的,多是其中較不具時間限製的作品,其他許多更具新聞性,也受時效性限製的文字,則隻有隨時間淘汰瞭。所幸的是,從去年開始,我再度開始音樂評論的工作,對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做係統的引介。這項任務,對我的知識、學問及耳力,都是一大挑戰,我也沒把握能在短期內完成。不過我倒希望今後的樂評能在文字上趕上早年寫散文時的水平,而不要陷入寫政論文章時「急就章」的睏境,讓自己再覺汗顏。
除瞭樂評與影評外,本書也觸及到許多有關新儒傢、鄉建運動及傳統主義的主題,並透露瞭我對「文化保守主義」的看法。近年來我個人的學思方嚮,與上述的主題並不同調,但其中抱持的敬意與肯定態度,基本上仍然一緻。我將這些文章保留在本書中,除瞭記銶年少時的心路歷程外,也希望自己以後能再花一些學術工夫,重返新儒傢與傳統主義,並做齣一些嚴肅的研究成果。
這本書代錶著我從大學到研究生時代的一段學思過程,憑良心講,花費的工夫是最大的,但不成熟──也最純真──之處,則保留最多。我相信這一段歷程,對我自己學問及人生方嚮的影響,將是最為深重的。
在齣版本書之際,我要特別感謝當年在《中國時報》的長官和同仁,以及紐約的朋友,包括俞國基、周天瑞、黃肇忪、杜念中、馮光遠、鄭心元、魏碧洲、李安、蘇宗顯、楊澤、孫中興、葛安颱、金維純、徐文瑞、餘維忠等。也要特別感謝吾妻良瑩,一齊與我走過瞭紐約豐富而艱辛的歲月。
最後,我要將本書獻給費城天普大學的傅偉勳教授,並紀念十年來與傅先生亦師亦友的問學歷程。
民國八十三年春於臺北
初讀此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很快,我發現自己錯瞭。作者的文筆充滿瞭詩意和散文般的韻律感,即便是探討最尖銳的社會議題,也處理得極其優雅從容。這本書最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真實體驗”的追尋。在當下這個一切都被包裝、被消費、被標簽化的時代,如何保留一絲不被汙染的、純粹的個人感受,成瞭奢望。這本書細膩地描摹瞭那些在現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我完整性的“隱者”群像,他們或許就在我們身邊,以一種我們尚未察覺的方式,堅守著自己的精神疆域。書中對於時間流逝的感嘆尤其動人,那種對“慢下來”的渴望,不是一種軟弱的逃避,而是一種積極的、對生命質量的捍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效率和成就的盲目崇拜,開始思考,那些未被記錄、未被分享的片刻寜靜,是否纔是我生命中真正的財富。
评分這本書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將古老的哲學思想與我們當代社會生活的種種睏境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總能在最不經意的地方拋齣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讓你不得不停下來思考自己與周遭世界的真實關係。我尤其欣賞它對“隱居”這一概念的重新定義,不再是簡單的物理上的退卻,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洽與獨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著作者一起,在喧囂的城市叢林中開闢齣瞭一方屬於自己的精神淨土。書中對現代人精神焦慮的剖析,簡直像是照進內心深處的一麵鏡子,清晰地映齣瞭那些我們常常選擇視而不見的迷茫與空虛。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效解藥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次漫長而深刻的內心對話,引導讀者去探尋那些被日常瑣事掩蓋住的、關於存在意義的本質追問。書中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有對宏大文明的反思,也有對微小個體日常的溫情關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燒腦的,它挑戰瞭我對“現代性”和“文明”這些既定概念的傳統認知。作者似乎有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能將復雜的社會學和心理學議題,用極其精煉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錶達齣來。特彆是在討論技術對人類感知力異化的那幾個章節,那種步步緊逼的邏輯推演,讓人讀完後會下意識地抬起頭,審視自己手中緊握的電子設備。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文明的“內部”跳脫齣來,以一個近乎局外人的清醒目光,審視我們所引以為傲的一切。它不是一本抱怨現代生活不好的書,而是一本冷靜地解構現代生活“如何運作”的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接受瞭一次高強度的智力訓練,那些平日裏渾渾噩噩流逝的時間,似乎都因為這本書的引導而變得有瞭重量和層次感。對於任何渴望深度思考、不滿足於錶麵答案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值得投入精力的思想旅程。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歡那些過於宏大敘事的作品,但這本書的巧妙之處在於,它雖然談論“文明”,卻能始終聚焦於“人”的微觀感受。它的結構布局非常精妙,像是一套層層遞進的迷宮,你以為你已經觸及核心,但轉過一個彎,又發現瞭更深遠的風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闡述觀點時,很少使用絕對化的語言,而是通過大量的對比、反諷和富有畫麵感的隱喻,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邏輯的閉閤。這種“留白”的處理,使得每個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與自身經驗産生共鳴的那個點。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個精妙的比喻而會心一笑,或是因為一段精準的描述而感到一陣寒意,這種閱讀體驗是非常難得的——它既提供瞭智力上的挑戰,又滿足瞭情感上的共鳴,成功地避免瞭說教的陷阱,真正做到瞭啓發而非灌輸。
评分這本書的氣質是沉靜而有力的,它不像那些暢銷書那樣用誇張的標題和激進的論調來吸引眼球,它的力量是內斂的,需要細細品味纔能感受到其真正的重量。它像是一部慢鏡頭電影,耐心地展示著現代文明的肌理結構,那種精密的、甚至有些冰冷的運作方式。閱讀過程中,我感到一種罕見的平靜感,這並非因為內容輕鬆,而是因為作者的論述邏輯如此清晰有力,以至於所有的焦慮似乎都在這種清晰的剖析下暫時退卻瞭。它引導我思考,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是否應該容納更多的“非功利”空間,以及如何纔能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不至於被進步本身所吞噬。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可以安放我們時代疑問的,寜靜而堅實的思想平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