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文學冒險卷】+【作品選文卷】) (電子書)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文學冒險卷】+【作品選文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浩偉
图书标签:
  • 臺灣文學
  • 日語文學
  • 臺灣歷史
  • 文化研究
  • 文學冒險
  • 作品選讀
  • 電子書
  • 跨文化
  • 語言學
  • 臺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百年前的創作冒險,百年後的書寫自由
十名當代青年創作者V.S.十四位日治時期青年作家
閱讀臺灣日治時期 文學作家最佳讀本

  如果閱讀是一趟冒險,文字就是最原始的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

  一百年前,臺灣這片土地正處於日治時期,新舊交雜,亦是內部傳統、外在環境皆鉅變震盪的時代。啟蒙思潮引進,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漸興,各式嶄新的技術、體制、觀念大量地湧入。

  對於這座島嶼上的人們而言,「世界」仍是有著未知卻充滿各種可能的抽象概念,雖然讓人懷有夢想,卻也帶來許多不安。於是,有群青壯年作家試圖以「創作」和世界接軌,透過文字書寫,反映當時紛亂現況,更進一步探索多元與開放,讓這片長期在日語文化浸淫下的土壤,開出特有的燦爛之花。

  【文學冒險卷】
  十位當代青年作家,以非虛構的創作書寫,將日治時期的文學前輩們的生平以及作品,交織成故事,透過十個主題:社會運動、資本主義、語言、詩與歌、民俗、愛情、電影、舞蹈、原住民,帶領讀者體驗一趟屬於日治時期的文學冒險。

  【作品選文卷】
  透過四大主題:①以文學探索現實;②新與舊,詩與歌,日本與臺灣之間;③多彩的摩登文化冒險;④原住民主體的聲音,編選十四位日治時期青年作家的作品,輔以作家小傳及導讀,帶領讀者領略屬於日治時期的日常體現和跨界冒險。

套書特色

  ☉臺灣日治時期,最佳文學跨界讀本|一套兩卷,對照參閱: 
  【文學冒險卷】10位當代青年作家,10種主題,挖掘日治時期作家的創作故事。
  【作品選文卷】14位日治時期作家作品選,收入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論述、詩歌、歌詞。

  ☉國立臺灣文學館.原著授權|新編新選:  
  優先編選未被廣為認識的作家、作品,重新取得作品授權及修訂,提供作家簡介、導讀評析,引介大眾。

  ☉特邀知名插畫家蠢羊,獨家繪製內頁封面: 
  重繪日治時期的作家人物,風土地景,再現人文薈萃之風華。
 
《百年風華:島嶼記憶與世界之窗》 一部跨越時空、探索文化交織的文學圖景 本書以深刻的洞察力,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中期,臺灣社會在殖民統治與時代變遷下的複雜文化景觀。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史的回顧,更是一扇通往特定歷史時期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窗口。我們將深入探討在特定語言與文化環境中,創作者如何以筆墨記錄生活、建構自我認同,並與外部世界進行對話。 卷一:時代的迴聲與知識的拓墾 (約 750 字) 本卷旨在梳理特定歷史節點上,臺灣知識分子群體所面臨的文化困境與精神追求。它細緻描摹了在語言的轉譯與文化的主導權拉鋸戰中,文學創作如何成為承載記憶、抵抗遺忘的關鍵載體。 一、殖民地現代性的雙重束縛 探討在特定時期,臺灣社會如何被捲入帝國現代化的浪潮之中。這種現代性並非純粹的進步,而是帶著深刻的結構性矛盾。知識分子群體在接受西方思潮的同時,必須在母體文化與統治文化之間尋找立足點。本部分將分析當時的教育體系、出版環境,如何形塑了文學創作的初始基調。我們將考察那些早期作品中隱約可見的「疏離感」與「身份焦慮」。 二、語言的疆界與創造性的張力 文學的載體語言,在此一時期成為了核心的戰場。本節將分析不同語言群體——包括使用傳統漢語書寫的文人、轉向新式白話文的倡導者,以及在特定語境下運用殖民者語言進行創作的群體——他們各自的文學實踐與挑戰。重點探討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傳統敘事模式如何被解構與重塑,以及新興的文體(如短篇小說、新詩)如何被引介和本土化。這種語言上的「多聲部」現象,構成了該時期文學獨特的張力所在。 三、跨界社群與知識的流動 本書不將文學視為孤立的文本,而是置於更廣闊的知識社群之中。我們將考察當時的文學雜誌、讀書會、以及知識分子之間的書信往來。這些社群如何成為思想交流的平台?他們如何汲取來自中國大陸、日本,甚至更遠的歐洲文學思潮?特別關注在有限的交流條件下,知識分子如何進行批判性地篩選與吸收,進而發展出具有在地關懷的文學論述。此處的「跨界」不僅是地域性的,更是知識譜系上的交匯與碰撞。 四、底層的書寫與日常的風景 儘管宏大敘事常佔據歷史的中心,本卷亦致力於挖掘那些描寫尋常百姓生活、鄉土景觀的作品。這些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捕捉了日常勞動、家庭結構的變遷、以及在社會劇變下個體命運的微小波動。透過對這些「日常的風景」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時代洪流下,普通人的生存智慧與情感寄託。 --- 卷二:文本的深度挖掘與比較視野 (約 750 字) 本卷側重於文學文本的具體分析,通過對選取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展現該時期文學主題的複雜性、敘事技巧的創新,以及其在文學光譜上的獨特地位。 一、敘事技巧的革新與心理層次的開掘 選入的文本展現了敘事語言的顯著進化。本部分將分析作家們如何運用意識流、非線性敘事、多重視角等現代主義手法,來表現內心的複雜騷動。與傳統敘事相比,這些作品更注重對人物「內在真實」的捕捉,試圖揭示潛意識的活動和道德困境。我們將比較不同作家在處理「時間」與「記憶」這兩個核心母題時的差異。 二、主題的重塑:鄉愁、現代性與人倫困境 該時期的文學主題充滿了辯證的張力。一方面,是對逝去傳統的追憶和對土地的依戀(鄉愁的複雜性);另一方面,則是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人與人關係異化的深刻反思。本節將聚焦於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人倫困境」——傳統家庭倫理在新的社會結構下面臨的衝擊,以及個體在集體壓力下的掙扎與選擇。 三、異質文化元素與本土美學的融合 作品中常常出現文化元素的混雜,既有傳統詩詞的意象,也有外來文學的結構影響。本分析將探討這些異質元素是如何被「本土化」,形成一種獨特的「混種美學」。例如,外來文學中的「異化」主題如何被轉譯為對殖民地處境的隱喻;而傳統的「寫景」手法又如何被用來描繪現代都市的景象,從而創造出既陌生又熟悉的閱讀體驗。 四、文學的社會功能與讀者的建構 文學在這段歷史中扮演了多重社會角色:它是知識傳播的工具,是民族精神的潛在維護者,有時甚至是抵抗的隱晦表達。本章將考察這些文本如何被當時的讀者接受和詮釋。讀者群體的擴大(從精英階層到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學生群體)如何反過來影響了作家的創作方向?透過對當時書評和讀者來信的考察,我們得以重建文學作品在特定社會脈絡下的實際影響力。 --- 總結 本書是為對二十世紀特定時期島嶼文化發展軌跡感興趣的讀者、研究者及文學愛好者準備的深度閱讀材料。它拒絕單一線性的歷史觀,致力於呈現一個多層次、充滿張力的文化現場,展現知識分子如何在夾縫中堅守、在轉譯中創造,並為後來的文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得以重新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風骨與迷惘。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盛浩偉


  1988年生,臺灣大學日文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衛城出版主編。著作有《名為我之物》,合著有《華麗島軼聞:鍵》、《終戰那一天》、《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等。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合著《終戰那一天》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作品並曾被選入《臺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九歌一〇六年散文選》、《我的日本:當代臺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日文版由日本白水社出版,臺灣版由有方文化出版)等。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繪者簡介

蠢羊(羊寧欣)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現為職業漫畫家。致力於《棒球人生賽》、《動物國家》、《臺灣名人傳記漫畫》等各種創作。

  著有《火人FEUERWEHR》、《菜比巴警鴿成長日記》、《棒球人生賽1~6》(未完)、《臺灣名人傳記漫畫:湯德章》、《臺灣名人傳記漫畫:巴克禮》、《流麻溝十五號》

  FB:蠢羊與奇怪生物
  IG:stupidsheep003

作者簡介

李璐


  一九九〇年生,臺北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所碩士,主修劇本創作。
  出版劇本《南十字星》、小說《致不在場的他們和遲到的我》、小說《雪的俘虜》。

陳令洋

  一九九一年生於臺北,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現就讀於臺大臺文所博士班,同時是雜誌編輯。研究關注臺灣傳統文人及文化,碩士論文為《殖民地書法家的多重跨越:曹秋圃的書業經營與思想探析》。曾為紀錄片導演傅榆口述傳記《我的青春在臺灣》(二〇一九)採訪撰文,並合著有二二八非虛構寫作《一九四七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二〇一九)。

洪明道

  一九九一年生,原高雄縣人,現職內科住院醫師。創作以小說為主,以《等路》獲二〇一九年臺灣文學金典獎及蓓蕾獎、金鼎獎,並著有《祝福的意思:等路臺文版》。人生目標是當小說界的美空雲雀,評論與讀書筆記更新在medium(@sincos600)。

蕭詒徽

  生於一九九一。作品《一千七百種靠近 ─免付費文學罐頭輯Ⅰ─》、《晦澀的蘋果 VOL.1》、《蘇菲旋轉》(合著)、《鼻音少女賈桂琳》、《Wrinkles──BIOS monthly專訪選集 2021》(合著)。網誌:輕易的蝴蝶。個人網站:iifays.com

張詩勤

  一九八八年生於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獲科技部補助赴日本一橋大學進行國外研究,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近現代詩、跨國文藝思潮傳播。著有詩集《除魅的家屋》、《出鬼》、論著《臺灣日文新詩的誕生》。詩作曾獲楊牧詩獎、創世紀詩雜誌開卷詩獎、臺灣詩學創作獎、葉紅女性詩獎等;論著曾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臺灣研究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國立臺灣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等。

何玟珒

  一九九八年出生於臺中,現居於臺南府城,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雙主修歷史系畢業。得過鳳凰樹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林語堂文學獎、臺南文學獎、臺灣文學金典獎等,拿過國藝會補助,著有《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九歌)。目前是一個寫字維生的文字工作者。如果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想知道我具體的「寫字維生」是甚麼意思的話,我在寫言情小說、BL小說、文學小說,以及寫你所讀到的這篇文章(如果你有讀的話)。潛伏於文學獎、同人場和文字接案圈的(盡力)快樂打工人。

翟翱

  一九八七年生,花蓮人居臺北,臺大臺文所肄業。曾任報社、鏡文學編輯,現為《幼獅文藝》主編。

蘇致亨

  一九九〇年出生於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曾任文化部首長幕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員、「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策展人、總統府建築光雕展演編劇統籌。著有《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獲臺灣文學獎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獎,並入圍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研究圖書獎),現正從事影視編劇工作,並將 BIOS monthly〈弄髒電影史〉專欄改寫成書。

李時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侯氏家族獎學金研究員,並曾任副刊、文藝雜誌、出版社主編。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主編《百年降生:一九○○—二○○○臺灣文學故事》,學術著作《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二〇二三年度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近年並擔任余余劇場團長,參與《百合.ゆり》、《少女心》、《她說她要自己去買花》等製作,策畫「編舞場」創作平臺。

Nakao Eki Pacidal(那瓜)

  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定居荷蘭,從事翻譯、寫作、原住民運動。已出版小說《絕島之咒》、《她的右腦與粉紅色的大象》、《韋瓦第密信》,翻譯書籍《故道》、《大地之下》等

 

图书目录

▍【文學冒險卷】
出版緣起/林巾力
推薦序 一個偌大的時代意義,一種厲害的寫作技能/蘇碩斌
導論 一百年後,我們的冒險/盛浩偉
編輯凡例
一、當島嶼天光時,能再奮起嗎?——一世紀前的社會運動者群像/李璐
二、如何計算殖民地的貧窮?——文學之眼所見的資本主義/陳令洋
三、在小說的土地上輪作—— 蔡秋桐與他的語文嘗試/洪明道
四、夢之歌/蕭詒徽
五、走在人煙稀少的清晨街道上——王宗英的「日本詩人」之道/張詩勤
六、書寫臺灣民俗的他與她——莊松林及黃鳳姿的交會/何玟珒
七、天暗時的愛情故事/翟翱
八、人生的渡橋——從文學走向臺語電影的周金波/蘇致亨
九、阿淘與阿月/李時雍
十、從帝國到民國的兩樣音樂人生——陸森寶與高一生/Nakao Eki Pacidal(那瓜)    

▍【作品選文卷】
出版緣起/林巾力
推薦序 一個偌大的時代意義,一種厲害的寫作技能/蘇碩斌
導論 一百年前,他們的冒險/盛浩偉
編輯凡例
以文學探索現實
社會運動與理想挫折
十字路 ◎王詩琅
貧窮的樣態
不為人知的幸福 ◎龍瑛宗
鄉土與語言
理想鄉 ◎蔡秋桐
新與舊,詩與歌,日本與臺灣之間
傳統與現代的詩/歌
臺灣歌謠的展望 ◎陳君玉
《黑潮集》(選詩七首) ◎楊華
臺灣口語自由詩
王宗英詩三首 ◎王宗英
多彩的摩登文化冒險
民俗書寫
郭公侯抗租 ◎莊松林
冬至圓仔 ◎黃鳳姿
七娘媽生 ◎黃鳳姿
新式戀愛
花開時節 ◎楊千鶴
殘雪 ◎翁鬧
戲劇與認同
鄉愁 ◎周金波
舞蹈與身體
青春 ◎葉石濤
原住民主體的聲音
原住民之聲
陸森寶自傳(節錄) ◎陸森寶
bulai naniyam kalalumayan(美麗的稻穗) ◎陸森寶
高一生詞曲兩首 ◎高一生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9811
  • EISBN:97895708705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節選)

一個偌大的時代意義,一種厲害的寫作技能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一

  文學,是以文字符號操弄真實世界的工作,一則必須捕捉世界,二則必須捕捉文字。所以心思敏銳的人最適合寫文學,因為一旦操弄有成,文字即能搖動真實。

  臺灣書寫日治時代歷史真實的書不少,書寫日治時代文學作品的書也不少,但這本《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很特殊,因為作者群其實知道,透過某個歷史的臺灣文學人、也就是當時對於世界心思最敏銳的人,可以捕捉到某種時代的訊號;還有,他們應該也知道,文學有其時空限制,歷史上的文學搖動過去的世界,而今天的世界則需要現在的文學來搖動。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是一本精彩、好看的創造性非虛構作品。精彩、好看,可能是一種直覺,但更應該有可以分析之道理──「複雜」就是我斷定的那種道理。

  讚賞一本書「複雜」並非不合時宜,雖然當今可能是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的年代、也沒人願意正襟聆聽陳腔濫調。但是這本書的複雜不是普通的,而是具有兩個層次意義的。精彩,來自第一層的文學史的複雜,他們寫出了一九三○年代文學人想在新時代「冒險」闖蕩命運的精神糾結;好看,來自第二層的文學技巧的複雜,作者群應該是找到了一套方法論,可以讀取大量研究知識、文學作品,卻又流暢融進他們獨特觀點下的當代語感。

  二

  第一層的複雜,是詮釋偌大時代意義的精彩觀點。

  本書作者對日治臺灣所展現的詮釋能力。《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這本書的主編和十名作者,都是三十歲世代、文史研究專科的年輕學者。日治臺灣是什麼樣的時代?過去在各種政治勢力影響下難免有些陳腔濫調(例如漢賊不兩立、鐵板主體性之類的),他們也都明白。如何捕捉那些文學人、甚至那個時代精神,絕對是他們的關心所在。

  他們一定會問,誰最關心日本時代?以及問,最關心日本時代的誰?這兩個誰,答案應該都是「我們」──現在身邊稱作臺灣人的我們最關心、以及最關心那時的臺灣人怎麼成為我們這樣的臺灣人。

  日治時代的臺灣人,從天高皇帝遠的帝國中國來到現代化的日本,從化外邊陲來到殖民地,也是後來李登輝所說的「臺灣人的悲哀」最初的典範轉移。當年文人已經開始疑惑、也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冒險」。當然,社會運動人士是冒險的典型,而寫文學的,則是冒險的另類代表。文學人有人勇往直前,更多是多愁善感、自我懷疑。如果從文學看出去,臺灣歷史真的並不是簡單的漢賊不兩立、也沒有僵硬的鐵板主體性。本書的企畫及作者群,掌握到這個我覺得頗為精彩的觀點──作為臺灣人,族群認同是複雜的,時代精神是複雜的,面對強大的他者會糾結矛盾掙扎,然後努力捉摸因應之道。很久以前就是,現在也是如此。

  三

  第二層的複雜,展現於兩種厲害的寫作技能,使當代閱讀這本書的經驗是好看的。

  也是因為這本書強調「非虛構」,因此,好看就更難能可貴。非虛構(nonfiction)在文學史上的定義雖然古老而含混,但臺灣學界近年已能明確辨別「創造性非虛構」(creative nonfiction)的威力,亦即,既要博覽群籍提出獨具觀點、又要剪裁真實材料成為文本、並須發揮小說技法進行布局。但本書又要追加一大特質:十名作家本身就是文學寫作者,本書研究取材的對象,也是文學寫作者,書中於是有一種「文學性」交織纏鬥的活絡。

  文學性是什麼?根據 Jonathan Culler 的論點,文學沒有本質,所以每一個時空都有自身認定「這是文學」的基準,那就是文學性。換到本書的場景來說,日治臺灣文學人有他們的文學性。那麼,能否將一百年前的文學直接給當代讀者閱讀?恐怕只有研究者能夠欣賞,幾乎不可能好看。

  寫作技能的複雜,是因作者群考證了一百年前的文學人和文學性,並且活用當代文學性、以當代語感撰寫過去。各篇作者都想方設法找到一個切入的觀點,談懊悔、談計算、談風流、談做夢……。然後,各篇作者各展敘事本領,開始調度人稱和視角,並且轉換全知觀點和半知觀點,搓揉史料文獻、文學作品、研究考證。他們有認真的研究能力,有敏銳的當代心靈,可以寫出「希望絞肉機」捕捉王詩琅面對社會運動傷害的心靈,寫出「貧窮演算法」形容龍瑛宗作為次等公民的人生無奈。這些寫作技能,使陌路的歷史可以有時遠有時近、可以有如紀錄片卻又有朋友聊天般的親近。

  這本書,因此沒有成為執著歷史事實只能以第三人稱全知遠遠說話的科普書,沒有成為膜拜文豪經典然後原文照錄的文學史。精彩、好看,是企畫人和作者群操弄時空雜揉的複雜能力,把過去的我們寫給現在的我們。

導讀(節選)

一百年後,我們的冒險 
盛浩偉


  文學的其中一項本質

  幾年以前,就在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等技術正受注目時,我曾讀到一篇頗有印象、獲得日本星雲獎的科幻短篇小說:〈雲南省蘇族當中VR技術使用案例〉(雲南省スー族におけるVR技術の使用例)。

  小說仿照學術研究與民族誌的口吻,耗費大量筆墨刻畫了一個虛構的少數民族「蘇族」,以及在其自治區的奇特習俗。從出生到死亡,蘇族人頭上都會戴著VR眼罩,除了因成長而需更換眼罩尺寸之外,生活中都不會將之取下,至於食衣住行等瑣事,則有一些專門侍奉之人打理。而研究到最後,令學者(也就是小說的敘事者)好奇的是,蘇族人不看這真實的世界,而一輩子直直盯著眼罩,究竟他們看見的,是什麼?

  因為習俗傳統的緣故,非蘇族之人無法一窺究竟,但在小說敘事者費盡心力的探問之下,終於從一位女性侍奉者口中獲得答案。據說,他們所看見的世界,純粹是一堆點與線的集合罷了。但為何要凝望這樣的世界?就連侍奉者也不能理解。學者本來對此深感困惑,但到了小說結尾,他才聯想到:那不就很像是,文字的世界嗎?

  文字,不就是最原初的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嗎?

  感受,魔法,美好愛情,古老的知識,不朽的生命,大海裡的失落文明,天上眾神與長著翅膀的獨角馬,鎮守四方的神獸,盪氣迴腸的征戰,還有寂寞,痛楚,失意,孤獨,生活的意義──許許多多人類腦海裡或翻騰或切身的想像,不過都是在看著「一堆點與線的集合」時所被啟動的。你看到「雲」,一朵雲從腦中飄過;你看著「海」,想起一片海。

  你閱讀文學,遂被文學展開的多元宇宙圍繞;同時,作者也透過書寫作品,構築並探索陌生的世界,展開一場又一場冒險。

  文學有許多本質,我想,「冒險」是文學的本質之一。

  百年前,透過創作來「冒險」

  在距今約莫一百年以前的一九二○年代,臺灣人開始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那是臺灣還受到日本統治的期間,在殖民體制之下,臺灣人的待遇並不平等,政治權利不及日本人,農民與工人更經常受到剝削與壓榨。但另一方面,殖民體制卻也有意無意地替臺灣帶來了許多現代的事物,如新式的器物建設、教育體制、自由戀愛的觀念等等。而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就是希望能夠啟蒙臺灣人在思想上的進步,與全世界以及當時的新潮流接軌,並起身反抗殖民統治的不公不義,創建屬於自己的文化。

  關於這段歷史,雖然戰後曾經一度被忽視數十年,但有賴於學者與文化工作者辛勤地考掘、研究與出版,如今已累積了許多成果,活躍於這段時期的作家,諸如賴和、楊逵,也被選入國高中各版本的教科書裡,為大眾所知。然而,除了這些「課本作家」之外,我們平時很難接觸到其他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作家,不僅在書店很難找到齊全的相關著作,就連生活裡也沒什麼機會提及。

  這或許無可厚非。由於時空隔閡、社會情境改變等因素,尤其再加上語言的差異,致使他們的作品、作品裡所描繪的世界,與現在的我們,距離似乎愈來愈遠。不過,若是我們願意穿透表象,抵達文學的本質,還是能夠發現某些時至今日仍舊不變的東西。

  比如,面向未知的「冒險」。

  這套《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就是以這樣的初衷展開編輯的。

  誠如前面所提到,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主旋律,是對現代的追求、對傳統的反省,以及對殖民的批判,並思索著自身的認同。但是身為一名創作者,當我在閱讀那個時代的作品時,經常浮現的疑問是:到底他們所寫下的,是已知,還是未知?是經驗,還是想像?

  創作的神奇之處在於,從受眾的角度看來,作者總是像神一般掌握一切、安排一切;但對作者來說,其中卻有許多不確定性。一篇作品,雛形在腦海中彷彿已臻完美,但等到動筆寫下,才會發現這裡需要更動、那裡不符合邏輯,愈修改又愈感到,整個故事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朝向連作者都無法預測的地方發展。到底該與之拚搏、試圖駕馭,或是該放手任其奔馳?──我想這才是大多數作者的實際經歷吧。

  畢竟,創作必得從現實世界取得素材,這是已知、是經驗;但是現實裡也潛藏著未知,有許多被我們忽略之處,以及尚未察覺的可能性,這些就必須憑靠想像力,為它們賦予形體,才會知道結果如何。回到一世紀前日治時期的臺灣前輩作家們身上,他們面對的處境其實和我們今天有相似之處:熟悉的傳統垂垂老矣,打破既有認知的新事物不斷出現,必須在琳瑯滿目與眼花撩亂之中探尋自己的方向與生存方式,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甚至還未曾親歷──

  對他們而言,「文學」或許就是他們用來面對這些新興未知世界的方式,也承載了他們冒險的刻痕。

  初衷與企劃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想要挖掘這些前輩作家們的冒險故事,不只如此,還希望讓「他們的冒險」進一步地也成為「我們的冒險」。

  這些冒險有哪些?或者換句話說,在現代的潮流之下,這些作家們所經歷的第一次、未知、變化,是什麼呢?為此,我們整理出十個在當下的臺灣仍具話題性的主題,並邀請十位新一輩優秀文學創作者,從這些主題切入,研究參與其中的「日語世代作家」(即出生於日治時期之間,並曾於期間有過文學活動者),並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前輩作家,將他們的活動軌跡以非虛構的方針加以編織成故事。這就是這套書的〔文學冒險卷〕所收錄的十篇文章。而〔作品選文卷〕,則是這十篇文章中提到的前輩作家作品之選集。

  透過這樣的安排,希望能讓讀者在〔文學冒險卷〕裡,先透過當代創作者的詮釋,以現今的視角拉近與日治時期作家、作品的距離;而〔作品選文卷〕,則是能夠具體且完整地閱讀當時的一手文獻,實際參與一趟他們的冒險。

  在過往,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已有過許多選集,諸如至今仍較容易入手、由施淑編選的《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或是向陽編選的《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日治時期)》、早期的《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等等,這些重要的里程碑都奠定了如今我們對當時文學的基本認識。而這次,基於資源不重複、活化理解等考量,我們傾向於尋找先前未被廣為認識的作家或是作品,盡可能呈現新意與火花。如此選擇,是希望在既有的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圖像之上,更進一步地向未知拓展。這樣,也才符合「冒險」的感覺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對於文學中的「跨界」主題素來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當這個“界”涉及語言、地域與世代的重疊時。日治時期臺灣的知識分子,他們被迫學習並精通日語,這既是進入現代性的一扇門,也是與本土文化產生距離的屏障。這部作品標榜的「跨界故事」,我猜測必然會深入探討這種雙重性。它可能不僅僅是在探討日語文學的成就,更深層次地,或許是試圖解析:當一個群體被迫以非母語進行高峰創作時,其作品中流露出的「臺灣性」究竟以何種隱晦而強大的方式得以保留和轉化?那種看似日式的風格外殼下,潛藏的本土情緒是如何波動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爬梳這些微妙的層次,揭示那一代文人在文化殖民與自我建構之間,所展現出的驚人韌性與複雜心境,這類型的作品總是能激發我對身份認同問題更深層的思考。

评分

看到這套書的結構——分成【文學冒險卷】和【作品選文卷】,我立刻感到一種設計上的精妙與體貼。這種雙軌並行的編排,完美地兼顧了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單純的理論分析往往是枯燥的門檻,但若能先透過【作品選文卷】中那些具體的、帶有時代氣息的文字作品作為切入點,讀者便能直接與百年前的作者建立情感連結,感受到文字的溫度與脈動。隨後再回過頭來研讀【文學冒險卷】的深度剖析,那些關於時代背景、創作手法、跨界影響的論述,便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堅實文本基礎上的洞察。這種「先體驗,後理解」的閱讀路徑,無疑極大地降低了進入特定歷史文學領域的門檻,它讓學術成果以一種更易於消化的敘事方式呈現,彷彿是用現代的解讀工具,去重新發掘那些古老寶藏的閃光之處。

评分

這套書的名字給我的感覺,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而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跳脫傳統的單一視角,進入一個多聲部交織的文學場域。**“冒險”**這個詞彙的使用非常大膽,它暗示了閱讀的過程將是充滿發現和意外的。我希望它能夠以一種相對活潑、富於動感的筆觸來描繪那個時代的文化圖景,而不是堆砌冷冰冰的史實。或許,它會採用比較性的研究方法,將當時臺灣日語文學與日本本土文學、同期華語文學進行對話與參照,從中凸顯出臺灣經驗的獨特性與價值。這種全景式的、多維度的審視,對於重塑我們對臺灣現代文學史的認知無疑是極為關鍵的。我著實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段略顯沉重的歷史,包裝成一場引人入勝的「冒險」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单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段横跨百年時光的壯闊畫卷。我尤其好奇“文學跨界故事”這個標籤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敘事野心。我們談論臺灣文學,常常聚焦於戰後或更近代的視角,但回溯到日治時期,那批以日語為創作媒介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處境,是多麼複雜而值得深究。這套書顯然不滿足於單純的文學評論或史料羅列,它似乎想通過一種“冒險”的口吻,將讀者帶入那個特定歷史情境中,去親身感受他們在語言、文化身份與自我認同之間的拉扯與掙扎。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被時間塵封的、關於「何以為臺灣人」的早期探索與辯證,那種在殖民體系下,用強勢語言書寫本土經驗的獨特張力,想必是極為迷人的。這不僅僅是文學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入歷史肌理的探險之旅,尋找那些聲音被掩蓋的先驅者足跡。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能夠擁有這樣一套整合性的材料,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我們經常在研究不同時期的文學時,面臨資料零散、難以系統性掌握的困境,尤其是日語世代的文本,往往需要額外的語言能力和時代背景知識才能解讀。這部作品的出現,似乎解決了這個痛點。它不僅提供了進入該領域的導航圖(【文學冒險卷】),更直接提供了「武器」和「地圖碎片」(【作品選文卷】)。我尤其期待看到,在作品選文的編排上,是否能兼顧文學成就與時代代表性,讓讀者能一窺該世代文學光譜的全貌。總之,它承諾了一次深入且有組織的探索,讓我們有機會在現今的語境下,重新聆聽那段被歷史浪潮沖刷過的、至關重要的聲音,這對於任何對臺灣文化根源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極具價值的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