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 (電子書)

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正民
图书标签:
  • 忽必烈
  • 元朝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蒙古帝国
  • 文化交流
  • 历史人物
  • 政治史
  • 中外关系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卜正民重磅鉅作★★

一部創新的、顛覆傳統的歷史論述
爬梳中國與世界之間近八個世紀以來的關係
了解中國對外擴張背後的「大國」邏輯

  「本書是第一本中文版,說不定也將是唯一的版本。」

  「……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是始於西元前二二一年、終於一九一一年的大一統帝國;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隨著一個又一個世紀、一個又一個朝代複製貼上再生的政權,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卜正民,〈臺灣版序〉

  「卜正民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辛勤梳爬各國史料的功力以及對圖像資料的解讀,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的天方夜譚般的故事,為我們編織出一個光彩斑斕的大國與世界的嶄新圖像。」——李孝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繪於1280年的〈元世祖出獵圖〉,這幅畫蘊含著忽必烈希望世人如何觀看他的涵義,不同於以往正襟危坐、死氣沉沉的中國皇帝畫像,忽必烈特地請人畫了他在打獵的肖像,呈現出他威風的英姿和旺盛的統治企圖心,而「大國」(great state)觀亦自此成形,並深植中國。

  過去八百年來,中國與外界的關係紛亂不斷。這段歷史始於忽必烈建立大元國,派出麾下蒙古大軍征服中國,將中國與整個世界鎖在一起,改變了整個亞洲的權力與服從規則。正如卜正民所強調,十三世紀蒙古占領中國一事,不僅徹底打亂中國的體質,其影響可說至今仍然能感受到。而擾動的關鍵,就在於蒙古人改變了中國人設想國家權力的方式。中國由此搖身一變,化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繪的全球大國。中國的疆域大致在元朝立朝時確立,儘管此後朝代依然遞嬗,但中國仍繼承前朝掠奪之疆域至今日,並對「失土」虎視眈眈。

  卜正民以忽必烈的肖像畫、伊兒汗國的青王妃、瘟疫、朝鮮馬商、海盜、傳教士、喇嘛乃至通敵者等十三個切入點,捕捉橫跨七個世紀的十三個瞬間,重新建構出元到民國的大國圖像,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互動。這是一段前所未聞的中國歷史,也是一部以中國為軸心的世界史。

媒體讚譽

  卜正民⋯⋯對資料的掌握令人欽佩,而他不時表達對於中國歷史常見誤解和晚近中國外交政策的批評時,最是出色。──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教授

  卜正民提出了一個優雅而令人信服的論點,解釋為什麼我們應該關注中國人心態中世界主義的那一面。──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教授

  用別出心裁的手法,窺探一個飽受誤解的國家。──《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閱讀這一本重要而獨特的書令人非常愉悅,它以一種非正式、時常閒談但始終學術的風格,涵蓋了近千年的中國歷史。──《泰晤士高等教育報》(Times Higher Education)

  卜正民在書中展現了扎實的學術基礎,又巧妙地使用各種地圖⋯⋯以此說明他對中國自古代以來與世界事務交織的描述,這些描述沒有爭議;但也說明了他對當今中國國家真正起源之觀點,這個觀點卻顛覆傳統。──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歷史的跫音之所以在每一個國家裡,每一種文化中迴盪,泰半是因為天註定的人類本能,讓他們以特定方式回應類似的境遇。但卜正民在這本絕佳的新作裡主張,如果場景是在中國,除了適才提到的人類天性,還有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層面影響了歷史的共鳴。本書之所以能夠服人,多少是因為卜正民表達論點時分寸拿捏得很好。他雖然沒有高聲疾呼,沒有主張「中國當前採取的行動從歷史中便可見一斑」,但有心的讀者想必不會漏掉古今之間的雷同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段令人目眩神迷、雀躍莫名的旅程……。理解今日世界的關鍵,在於理解中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中國如何為其行動提供理據。這本書為今日,也為所有人的未來提供了無法忽視的教訓。──《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历史、文化、政治变迁的综合性著作的简介,重点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帝国兴衰的内在逻辑,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技术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 --- 《文明的断层与交响:跨越千年的人类命运轨迹》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古典时代晚期直至近现代初期,人类社会在地理、意识形态和技术革新驱动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或地域的编年史,而是以宏大叙事的手法,描绘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体系如何相互碰撞、借鉴与竞争,最终塑造出现代世界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失落的黄金时代与结构的重塑 本书开篇追溯了公元前后的“轴心时代”所奠定的哲学与宗教基础。作者细致考察了地中海世界、印度河流域和东亚儒家体系的内在张力。重点探讨了古典帝国(如罗马、汉朝)在面对内部官僚化腐蚀与外部游牧民族压力时的共同困境。一个核心论点是:当一个庞大结构体的管理成本超过其直接收益时,权力必然会下沉或分散,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腾出空间。 我们审视了技术扩散如何影响权力平衡。例如,铁制工具和马镫等军事技术的改进,如何使边疆群体获得了挑战核心帝国的物质能力。同时,本书也讨论了思想和信仰的传播机制——瘟疫、贸易路线和僧侣的行走,如何将原本孤立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即便是在政治分裂时期。 第二部分:连接与隔离:中世纪的全球图景 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并非一个黑暗停滞的时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极端差异的“连接期”。本书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叙事,将目光投向了欧亚大陆的多个关键枢纽。 在东方,隋唐帝国的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的成熟,以及宋代在商业革命和城市化方面的领先地位,被视为理解技术、金融和治理模式的重要案例。作者详细分析了丝绸之路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变化:从最初的奢侈品贸易通道,演变为知识、宗教和病原体的交流走廊。 与此同时,伊斯兰世界的兴起被置于全球贸易网络的核心位置。从巴格达到科尔多瓦,本书描绘了科学、数学、医学知识的保存、发展与传播,这些知识在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中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 在欧洲内部,地方性权力(封建制度)的出现,被视为对中央集权失败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作者分析了修道院经济、大学的诞生以及商业公会的崛起,这些非国家力量如何逐渐积累了与传统贵族抗衡的资源。 第三部分:大航海时代的碰撞与重构 本书将地理大发现视为一个全球权力结构彻底重组的临界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胜利,而是一系列偶然因素、财政创新和病原体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摒弃了将“发现”视为英雄主义叙事的传统,转而关注全球资源和劳动力如何被系统性地重新分配。从美洲白银流入亚洲市场,到香料贸易引发的殖民竞争,本书描绘了全球经济体系如何从多元中心转向由少数海洋强权主导的单极(或双极)体系。 一个重要的章节集中于技术与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火器技术的扩散如何改变了陆地战争的形态,而航海计时技术和地图测绘的进步如何为帝国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本书也探讨了随之而来的思想危机:当欧洲人接触到完全陌生的文明和宇宙观时,他们如何利用神学和新哲学来合理化自身的统治地位。 第四部分:知识的爆发与现代性的开端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知识革命”。作者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的形成,以及它如何不仅改变了对自然界的理解,也重塑了人类对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思考。 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先前制度失败(如宗教战争、王权专断)的深刻反思。本书分析了印刷术普及和咖啡馆文化的兴起,如何催生了“公共领域”,使得知识的传播从精英阶层扩散到更广阔的城市人口中。 最终,本书以对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前夜的考察作结。这些革命被视为先前所有历史进程的汇流点:古典帝国的技术遗留、中世纪形成的商业网络、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资源流动,以及启蒙运动所提供的政治蓝图,共同引爆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性的大变革。 总结 《文明的断层与交响》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深度反思的作品。它强调历史并非线性进步,而是由无数偶然、技术突破、思想碰撞和结构性限制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通过跨越时空的比较视野,本书旨在揭示当代世界诸多挑战的深层历史根源,并思考人类在面对持续的技术加速与文化冲突时,如何理解和管理自身的命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


  1951年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師從孔飛力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曾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伯達大學、多倫多大學、史丹佛大學等校,擔任過英國牛津大學邵氏漢學講座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任會長。學術視野廣闊,主要從事亞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明代社會文化史、全球史。

  主編並參與撰寫六卷本《哈佛中國史》,著有《縱樂的困惑》、《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維梅爾的帽子》、《社群.王朝》、《掙扎的帝國》等書。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風之帝國》、《天空地圖》、《大人的地圖學》、《她的世界史》、《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等十餘本書,以及多篇談二戰東亞、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
 

图书目录

地圖
推薦序  嶄新的大國圖像  李孝悌
作者序
臺灣版序
緒論  萬國(溫哥華,二〇一九)
 
大元國
第一章  大汗和他的肖像畫家(上都,一二八〇年)
第二章  青王妃與伊兒汗(大不里士,一二九五年)
第三章  瘟疫(卡法,一三四六年)
 
大明國
第四章  太監和他的人質(錫蘭,一四一一年)
第五章  歷劫歸來者與朝鮮馬商(浙江/北京,一四八八年)
第六章  海盜和官員(廣州,一五一七年)
第七章  英格蘭人與金匠(萬丹,一六〇四年)
第八章  傳教士和他的受牧者(南京,一六一六年)
 
大清國
第九章  失土之民(長江三角洲,一六四五年)
第十章  喇嘛與大將軍王(青海,一七一九年)
第十一章  商人和他的僕人(奧斯坦德/廣州,一七九三年)
第十二章  攝影師和他的苦力(約翰尼斯堡,一九〇五年)
 
民國
第十三章  通敵者和他的律師(上海,一九四六年)
 
尾聲  一百九十三國(紐約,一九七一年/基多,二〇一〇年)
注釋
圖片版權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70282
  • EISBN:978957087040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嶄新的大國圖像
李孝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從《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一書之後,卜正民教授的著作就開始展現恢宏的視野,逐步將中國史置於全球史的角度下來觀察。《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對晚明的富庶和商業的繁盛有超越前人的深入描述,讓我們從歐洲商人前仆後繼的湧入中國,從貿易有無中獲取鉅利的歷史重建中,豁然驚覺原來晚明中國就像當代中國一樣,是一個巨大的商貿市場磁吸機。《維梅爾的帽子》和《塞爾登先生的地圖》則分別追溯了十七世紀中國和荷蘭以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貿易。

  在這本新著《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中,卜正民教授另闢蹊徑,跳脫海外貿易的框架,別具創意的挑選了忽必烈的肖像畫、伊兒汗國的青王妃、瘟疫、朝鮮馬商、海盜、傳教士、喇嘛乃至通敵者等十三個切入點,重新建構出元到民國的大國圖像,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關係。

  作者在序言中特別指出本書的兩個基本論點:一,無論是過去或者我們身處的今日,中國向來都是世界的一環。這個觀點可說是卜正民教授這個世代的學者普遍的看法。二,引導今日中華國家的基礎原則,並非確立於秦漢,而是奠定於十三世紀,蒙古併吞中國,建立大元帝國之際。蒙古人打破了中國既有的朝代循環模式,建立了「大國」這個概念。作者在此毫不諱言地表示,「『大國』式的中國」,是一個全新的想法,而這個想法的主要創始人就是作者本人。大元國、大明國、大清國最具體地顯現了這個概念。

  由於作者講述的十三個故事或歷史瞬間,大部分跳脫了我們對中國史既有的認識,在開始進行這些探索前,作者擔心我們在這些陌生的疆域中迷失了方向,所以特別強調「本書裡的一切,都是以國家為背景,以國際為脈絡,以全球為範圍」。

  就像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更喜歡景色怡人的承德避暑山莊,一年有半年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接見使節。忽必烈雖然營建了讓馬可.波羅瞠目結舌、讚歎不已的大都北京,但他更喜歡待在他費心營建的上都開平,統治他建立的龐大帝國,並時時擔心占星師預言的南方的叛亂。「忽必烈跨坐長城內外,也跨坐於這種窘境」。長城以南的中國世界,他經歷二十年的戰爭才納入統治。長城以北則是他出生、繼承的世界。對這個「地高、井深、星大」的世界,忽必烈知之甚詳,也鍾愛無比。他不打算放棄這個世界,只端坐在中國的王位上。為了應付兩個世界的鴻溝,決定同時住在兩個世界。每年春天,他帶著所有的高官前往上都,住七個月,接著南返大都,停留五個月。

  忽必烈對上都的愛,可以從他的畫師劉貫道掛軸畫上清楚看出。在這一幅新中國的景象中,包括大汗、馬可.波羅、非裔太監、黑人持杖者,沒有半個中國人。蒙古人的征服不僅將這個國家置於外國的控制下,還把世界帶進了中國。作者就從忽必烈這個我們既熟悉、又不太熟悉的帝國大汗開始,把我們帶入一個個陌生的世界圖像中。

  大元國除了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也為此後中國政權的行政、制度留下深遠的影響。另一個完全出人意料的全球性影響,則是在一三四六年引爆了席捲歐亞的大瘟疫。占有東歐和中歐的金帳汗國(欽察汗國)為了獲得奢侈品,所以容許與義大利人的貿易。一三四二年,一個義大利商人當街侮辱了一名蒙古貴族。新即位的大汗決定重懲位於黑海河口的義大利貿易口岸,義大利商人逃往克里米亞半島南岸的卡法,蒙古軍隊在一三四四年進行了曠日廢時的圍城戰。兩年後,金帳汗國的士兵開始生病。圍城的士兵毫無預兆地瓦解,病魔每天殺害上千上萬人。但在蒙古人放棄卡法前,他們展開了致命性的報復行動——把屍體放在從中國人學來的攻城投石器上,拋進城裡。鼠疫很快的向歐洲蔓延,時伏時起。

  不過我們如果將場景從疫情拉回商貿,從中國本土跳到東南亞,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全球史圖像。一六○三年英國商人史考特抵達南中國海域時,葡萄牙人已經占據了中國南海岸的澳門,西班牙人在他們稱之為「菲律賓」的呂宋島馬尼拉擁有據點,荷蘭人則於不久前在萬丹建立基地。一度屬於亞洲內部的貿易體系,至此已經演變成國際貿易體系。萬丹城吸引了來自整個東亞與南亞的商人與勞工,中國人則是最主要的貿易與技術勞工群體。這群來自福建與廣東的移民,控制了幾乎整個對東亞的貿易,並和福建、廣東沿岸的海盜、居民、商人、軍人與官員建立了龐大的網絡體系。

  大元朝雖然倏忽即逝,但蒙古強大的軍事力量,一直對明清兩朝構成嚴重的威脅,明朝前期的「北虜」問題,讓明成祖將創建不久的大明帝國首度遷往北京,並五度親征塞外。康熙也三度深入漠北,消滅了心腹大患噶爾丹,並視之為個人曠古未有的功業。

  噶爾汗雖然自殺身亡,蒙古的威脅卻未隨之而去。他們轉而利用宗教為媒介,和西藏人建立聯盟。清朝在正式派兵占領西藏前,也試圖用宗教拉攏西藏。順治皇帝首先在北京建立喇嘛廟西黃寺,作為達賴喇嘛在北京的住所。一六四九年,達賴接受清廷的邀請,訪問北京。禮部建議依照章程,以貢使的儀節接見達賴。拉薩方面當然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在訪問北京前,先往蒙古各重要地點,強化自己在蒙古之間的影響力。他在一六五二年出發,百姓夾道歡迎,爭睹活佛的面容。一六五三年,達賴終於在北京和年輕十四歲的順治皇帝會面。順治脫稿演出,照滿人而非漢人的章程——世俗統治者必須向他的上師致敬——行事。達賴進殿時,順治從方台上的寶座起身,走下台階,以平等待之。原來的貢使覲見皇帝,變成了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和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的會面。

  卜正民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辛勤梳爬各國史料的功力以及對圖像資料的解讀,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的天方夜譚般的故事,為我們編織出一個光彩斑斕的大國與世界的嶄新圖像。

作者序(節錄)

  我所寫的,並非一部步調笨重的大部頭書籍,並非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吃力走過八個世紀的中國歷史—至少我希望成品不會這樣。我寧可為一般讀者細細雕琢,談談中國自從十三世紀起置身於世界的模樣,談談這對世界、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組織本書內容的方式,不是細談一個個的恢弘題材,而是寫一系列橫跨七個世紀的十三個瞬間,反映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關係重要的—至少是我認為的重要面向。我希望能讓讀者有機會先看看特定的、具體的情勢下發生了什麼事,再請讀者思索今日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有兩項基本觀念,在背後推動著本書的進行。其一是意識到:無論是過去,或是我們所身處的今日,中國向來都是世界的一環。其二則是,引導今日中華國家的基礎原則,並非確立於西元前三世紀末—中國歷史在朝代長河中咸認首度以統一國家之姿浮現的源頭—而是奠定於十三世紀,奠定於中國被蒙古世界併吞的時候。蒙古人的占領帶來深遠的影響,將中國從舊有的朝代模式,轉變成—我沿用蒙古人的說法,稱之為「大國」(Great State)。缺少這個概念,我們就等於缺少從歷史角度理解中國所必需的工具。

  如今的中國史學者普遍認可「中國向來與世界密不可分」。採取這條途徑時,我只不過是寫出我這一輩的看法。不過,「『大國』式的中國」(China as a Great state)則是一個新的想法,而且主要出自於我。這個想法的靈感,可以回溯到我的恩師傅禮初(Joseph Fletcher),但引領我跨過那道崁兒,形成這個概念的功勞,則得歸諸於我的同事蘭素倫.蒙赫─額爾德尼(Lhamsuren Munkh-Erdene)。然而,最強大的驅力,還是我自己的經歷所蘊含的分量。我在二十多歲時決定研究中國,為的則是我至今仍無法完全領悟的原因。我想,假如我仔細研究世界的另一端,說不定能讓我更理解我這一端的世界;但當時的中國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而我想對此做出回應。過去,中國與世界之間顫顫巍巍的橋梁多半皆已傾頹,我認為有必要加以重建。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還有兩座橋梁尚待磚瓦。一座將連接「歷史上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另一座則要架在「今天的中國」與日益受到中國擴張姿態所困擾的世界之間。本書將致力於搭建第一座橋,期待與過去的中國切實相遇,能讓我們有更好的視野來理解現在的中國。

臺灣版序

  很高興您挑了這本書翻閱。我這本書的英文版與法文版,恰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不久出版;說來也巧,因為書裡第三章主題就是十四世紀的全球瘟疫大流行,真是造化弄人。此後,本書還出了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與蒙古文版。如今您拿在手上的這本書是第一本中文版,說不定也將是唯一的版本。雖然有好幾家中國的出版社表示有意出版中文版,但本書把中國歷史拉到十三世紀來談,這種研究取徑是特定政治立場的人所嚥不下去的。

  本書特別之處,在於由外而內書寫中國。如此的立論方式,能夠把另一種觀點帶進中國的歷史,將「自說自話」(self-narration)當成一種趣意盎然的歷史人造物,而非某種能用於詮釋、令人信服的歷史事實。本書的立論基礎,是「中國始終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中國受到周遭環境所影響」,而是世界持續在形塑中國,如果忽略形塑的方式,就不可能理解中國。這種主張並不新鮮,每一種文化的發展都少不了別人。自從「中國」的概念在周代出現以來,中國人就在跟世界互動。其實,正是因為三千年前華北平原周邊環境如此,所謂的「中國」才能出現。的確,所有的歷史經驗都是在地經驗──我自己都是以在地事件、特定事物,乃至於個人對環境的切身觀察,來做為每一本書與每一個章節的開場白──但歷史學家仍必須體認到,事件、事物或個人觀察的意義,取決於事件所發生的背景、事物所成形的脈絡與個人觀察產生的前因後果,而這些來龍去脈之遼闊,遠超過任何人的政治立場所能局限或掌控。有了如此的體會,才能認真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過從。

  本書從全球角度出發,而書中最具爭議的論點正肇始於此: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是始於西元前二二一年、終於一九一一年的大一統帝國;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隨著一個又一個世紀、一個又一個朝代複製貼上再生的政權,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我在書中反而主張十三世紀蒙古占領中國一事,不僅徹底打亂中國的體質,其影響可說至今仍然能感受到。擾動的關鍵,在於蒙古人改變了中國人設想國家權力的方式。容我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來解釋這個主張:治國任務不再是對內問政諮議,對外折衝樽俎,而是在中央垂直提高權力,在邊疆大肆擴張,一廂情願追求中國的利益。我在書中用蒙古的「大國」(Great State)概念來把握上述的轉變。早在蒙古占領中國之前,「大國」觀已經在亞洲流傳好幾個世紀了,可一旦蒙古人將之灌注在中國,再想要移除就不容易了。

  不諱言,身為漢學家的我,是在自己學術生涯晚期提出這個主張的。數十年來,我這個由外往內看的人在分析中國的歷史道路時,總是選擇去挖掘這道路在世界上的位置,而不是像中國某些史家與政治人物,講陳腔濫調自話當年勇,彷彿走過這一遭的就只有中國人。愈是尋幽,愈能探賾。

  但我也意識到,本書是在世界歷史上的特定時間點問世的。一九四五年,中國與其他國家以「聯合國」的形式共創世界新秩序。然而過去這十年來,聯合國安理會的三大常任理事國採取的單邊行動,不僅讓人想起十九世紀的大國政治,也嚴重傷害前述的世界秩序。十九世紀的國際政治文化為何會在二十一世紀捲土重來?如今,你我身處的世界不再穩定,甚至難以維繫。對於眼下的世局,「大國」的理論無法提供一錘定音的解釋。我這老漢學家之所以想請讀者注意這個理論,是因為覺得我們得調集舊有資源,賦予新觀念的靈魂,才能擘劃出比如今世道更好的願景。

  想必會有一些華人讀者覺得這種取徑很費解,甚至冒犯了他們所珍視的「中國」概念。我把「大國」概念重新拉回中國歷史,期盼能進一步了解中國是踏上什麼樣的歷史途徑才會走到現狀。老實說,本書其他語種的讀者(蒙古版讀者除外)對於我這樣的主張大惑不解。「大國」概念不僅相當陌生,而且有悖於與幾個世紀以來淵遠流傳、中外串通的標準「長城式中國」概念。請容我給我的臺灣讀者們一點建議:大家只要去讀、去體會我收集起來的故事,再回想有沒有什麼是您原本不知道的事情,這樣就可以了。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充滿意外,光是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足矣。雖然足矣,但我最後還是要提醒各位,中國與世界之大,遠超過我們任何人所能遍知,而國家力量也已成長到遠遠超出確保民眾福祉所必須的程度,史學因此無比重要。史學讓過去的經驗能為今所用,助人明瞭世局的現在進行式,盼人心能日漸澄澈。
 

用户评价

评分

谈及电子书这种载体,我更看重它的可检索性和便携性,但对于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我反而会更加留意作者的引注和注释体系是否完善。如果一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流与地缘政治的作品,在关键论点上缺乏清晰的史料支撑,那它的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我设想,这部作品在处理“世界”这个概念时,必然会涉及丝绸之路沿线的诸多节点,从东亚到中亚,再到欧洲的影响力辐射。因此,作者对不同语种史料的交叉运用能力,将是衡量其学术水准的关键标尺。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扎实的、经得起推敲的论证过程,而不是空泛的概括。毕竟,要讲述一个横跨八百年、涉及多重文明体系的故事,其基础的功夫必须做到滴水不漏,才能让读者在跟随时,心中能有一种坚实的依靠感,确信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部有深度、有担当的严肃作品。

评分

这部作品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张力的构图,仿佛能让人窥见历史长河中那些波诡云谲的瞬间。我尤其欣赏那种用色上的考究,既有古代水墨的淡雅,又夹杂着某种现代的锐利感,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人在拿起书本(或者说点开电子书界面)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拉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探索欲的境地。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内容,但仅仅从这种包装上的匠心,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和故事也必然是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和细致打磨的。我期待它能带来一场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在叙事节奏和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视角,带领我们穿梭于那些尘封已久的年代,去触摸那些决定了世界走向的关键节点。这种期待,很大程度上源自我对优秀历史题材作品的敏感度,好的封面往往是内容深度的第一个有效预告。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我非常注重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所展现出的个人风格。有些历史作家擅长营造一种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文字如同鼓点般激昂;而有些则偏爱用冷静、近乎冷酷的笔调去剖析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必然。我期待这部作品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描述宏大的历史变迁时,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性,但在描绘关键人物(比如忽必烈本人)的内心世界时,又能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这种对语言节奏的把控,决定了读者能否真正沉浸其中,而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好的历史书,应该让你在合卷之后,还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和人物的呼吸,而不是仅仅记住了一些日期和事件。我非常期待能从文字的韵律中,体会到作者对这段历史独特的理解和情感投射。

评分

八百年这个时间跨度,意味着作品必须具备极强的纵深感和横向的连接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帝国的兴衰,更是在探讨一种模式、一种持续的影响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处理这样一个庞大的时间轴时,避免叙事上的疲劳和主题的涣散的。是选择以某个标志性的事件为锚点,然后层层展开,还是以某种文化、贸易或军事影响力的演变为主线贯穿始终?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跨越时段的作品,其最终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揭示出历史的“不变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能从八百年前的决策中,看到哪些原则至今仍在影响着全球格局?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才是历史阅读的终极乐趣所在,它让我们感觉自己不是在翻阅旧闻,而是在参与一场与过去的深刻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现在。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寻找那些能真正“讲故事”的历史著作,而非那种堆砌史料的教科书式读物。这部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将一个威震欧亚的帝国缔造者与一个象征着速度、精准和野性的猎豹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那种由上而下的、对广阔疆域的掌控欲和行动力,以及在权力交迭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酷与智慧的平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张力的?是会聚焦于忽必烈的个人决策如何影响了欧亚大陆的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还是会更侧重于在他统治下,不同文化元素如何碰撞、融合,乃至产生新的文明形态?这种内在的叙事结构,远比单纯的史实罗列来得迷人,它需要作者具备极强的文学功底和历史洞察力,才能让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年代,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