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指出「對治現代化」是再度開展佛學研究最有遠景的取向。書中各章﹐有的直接表露佛教對治現代化可以最見力道﹐有的先強化佛教本身的「功能」而間接導向對治現代化的道路﹐充分顥示作者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點 期望﹐而總題為「佛學新視野」。
本書旨在指出「對治現代化」是再度開展佛學研究最有遠景的取向。書中各章﹐有的直接表露佛教對治現代化可以最見力道﹐有的先強化佛教本身的「功能」而間接導向對治現代化的道路﹐充分顥示作者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點 期望﹐而總題為「佛學新視野」。
周慶華,1957年生,筆名谷暘、谷陽、黎谷,臺灣宜蘭人,臺灣當代學者、詩人。淡江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退休。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自 序
導論:詮釋的新向度──從既有的詮釋理論談起
一、本題的源起
二、詮釋本身的意義
三、詮釋的對象問題
四、詮釋是怎麼可能的
五、詮釋理論的新課題
六、可以繼續拓展的兩個領域
第一章 順應現代化/對治現代化?──今人所倡佛教現代化的商榷
一、佛教現代化?
二、今人所倡佛教現代化的方案
三、佛教現代化隱藏的難題和危機
四、對治現代化才是正途
五、對治現代化的附帶條件
第二章 風險與禍害遞減率──觀音思想給予現代管理的啟示
一、世紀末宗教熱的省思
二、現代管理的危機與後遺症
三、觀音思想可以救勝
四、現代管理的遠景有賴觀音思想的摶成
第三章 佛教和其他宗教對話的途徑
一、宗教對話的必要性
二、宗教對話所存在的變數
三、佛教主導宗教對話先行要解決的課題
四、佛教主導宗教對話的可能模式
第四章 佛教的財富矛盾問題及其化解途徑
一、財富矛盾是宗教中普遍的現象
二、佛教財富矛盾的直接原因
三、佛教財富矛盾的深層原因
四、化解財富矛盾的途徑
第五章 當代佛教義理詮釋的走向及其問題
一、一個詮釋方法論的反省
二、當代詮釋理論的發展概況
三、當代佛教義理詮釋的兩條進路
四、兩條詮釋進路所隱含的問題
五、可能或必要的因應策略
第六章 佛教的「不可說」辨析
一、「不可說」概況
二、「不可說」的內在理路
三、「不可說」隱含的問題
四、重新面對「不可說」的方案
第七章 「轉生」說的局限與突破
一、轉生說的概況
二、轉生說所遭受的質疑
三、既有質疑的檢討
四、突破局限的途徑
第八章 佛教運用譬喻的問題探討
一、譬喻的指月功能?
二、譬喻者的善用與否
三、譬喻接受者的不確定反應
四、可彌補「言不盡意」的遺憾
五、避免喻依和喻體的相互干擾
第九章 轉悟與直悟──禪宗的辯證方法學及其難題
一、理解禪宗的另一個面相:辯證方法學
二、禪宗辯證方法學的形成
三、禪宗辯證方法學的運作情況
四、禪宗辯證方法學的難題
五、化解禪宗辯證方法學難題的方案
第十章 「格義」學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
一、「格義」方法學的提出
二、「格義」方法學的現象
三、「格義」方法學的迴響
四、「格義」方法學的「後續」發展
五、「格義」方法學的歷史與現代意義
附 錄 後設宗教的當代性格及其問題
一、論題緣起
二、「後設宗教」釋義
三、後設宗教的當代性格
四、後設宗教的連帶問題
五、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版權宣告
封 底
自 序
當今所見佛學研究,有兩種取向比較特殊:一種是廣泛運用文獻學方法從事傳統教義的貞定工作,或自設「創造詮釋學」方法從事傳統教義的革新工作;一種是援引當代科學或哲學思潮和佛學相互印證,以加深現代人對佛學的印象和認取的雅興。這對於長期以來「低迷不振」的佛學界,多少有些激勵(使其活化)的作用;同時對於佛教的傳播和發揚,也當有正面的意義和貢獻。不過,如果只停在這個階段,恐怕還看不出對已經深受「現代化」的蠱惑和戕害的當代心靈能起什麼「療治」的功效。於是繼起的佛學研究者,仍得思考佛學研究「如何開展」的問題。
大家有目共睹,人類所推動的「現代化」,給自己帶來了空前的兩項浩劫:一項是「現代化」的支柱「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的過度膨脹,大量耗費不可再生能量,導至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和核子恐怖等危機,人類正在自食可能「沒有明天」的惡果;另一項是「現代化」中的「現代性」,預設了「人為主體」而發展出來的「權力宰制」還在盲目的擴張中,使得自然和人性、個人和社會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原該相互依存而和諧融通的情境越來越難以實現,而徒然深化了自我的孤獨和悲苦!面對這一「千瘡百孔」的世界和日漸「自我流失」的現象,人類可有什麼良策加以改善?
此刻無法乞靈於西方,因為「現代化」正是西方人所策畫和帶動的,他們不可能一面霸佔著豐厚的物質享受和炫人的權力利益還一面帶領著大家「逆現代化」而行。那只有乞靈於東方了。東方有源起於道家的氣化宇宙觀和源起於佛教的緣起宇宙觀,都可以據為對治西方促使「現代化」必然出現的機械宇宙觀。不論是氣化宇宙觀還是緣起宇宙觀,都不崇尚戡天役物,有利於世人從事比較長遠而平穩的生涯規畫(不像採信機械宇宙觀後流於「與自然競利」而惶惶不可終日)。其中又以緣起宇宙觀對治機械宇宙觀最容易見效,理由是這種宇宙觀當宇宙萬物為「眾緣和合」所成(眾緣不和合宇宙萬物就消失),所以宇宙萬物就「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而人只要不執著宇宙萬物的「實有」,就能解脫痛苦煩惱而臻於涅槃寂靜境界,這樣所採取的應世策略一定最少耗費資源,而可以避免人類自惹的「速取滅亡」一項災禍。還有由緣起宇宙觀衍生(或併生)的「無我」觀念,否定了世俗競逐權利的必要性,自然也可以藉來淡化和機械宇宙觀互通的「人為主體」觀念,而使人的存在多一分「自由」、「和諧」的保證。
正由於佛教在當世具有這樣的「優位性」,所以佛學研究也要導向「對治現代化」的途徑上去,才能顯出這類研究特有的意義和價值。宗教本來就深植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而任何有關宗教的研究,也得有所回饋於現實生活,不然這樣的研究就會失去訴求的對象和無從發揮應有的影響力。我們看當今那些現成的佛學研究,固然猗歟多姿,但要論到「何處用武」,卻又說不上來,豈不是太可惜?因此,這裏所指出的「對治現代化」這條路,應該是再度開展佛學研究最有遠景的取向。有志奉獻於佛教事業或關心人類前途的人,「盍興乎來」共襄盛舉(以上曾以〈佛學研究再開展〉為題,發表於《法光》第六十七期)。
現在本書所見這些篇章,就是在這個前提下考慮撰寫的。有的直接表露佛教對治現代化可以最見力道,有的先強化佛教本身的「功能」而間接導向對治現代化的道路,充分顯現個人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點期望。眼見人類難以再有可以安居樂業的環境和普遍沈溺於現代化迷夢所出現的窘境,總有排遣不開的煩憂和不忍,所作的這項呼籲,就算是願意克盡一己參與改善目前境況行列的棉薄之力的表示吧!
周慶華
一九九七年元月於新店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略带禅意的留白和柔和的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平静和深邃。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有点疑虑的心态点开试读的,毕竟“佛学新视野”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然而,我很快发现自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佛家哲理,用极其生活化、贴近现代人日常困境的语言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关于“无常”的探讨,不是枯燥地引用经文,而是结合了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我们面对变动和失落时的真实感受。作者没有急于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去体验。这种引导式的、带着温度的叙述,让人感觉不像是在听一场讲座,更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长辈进行一场深夜的促膝长谈。整本书的节奏把控得非常好,从开篇的引入到中间层层深入的剖析,再到结尾处让人豁然开朗的总结,都显得水到渠成,毫不做作。我已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几个同样在生活中感到有些迷茫的朋友,期待他们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佛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传统的佛学读物门槛太高,各种梵文音译和复杂的概念把我拒之门外,读起来总有一种“听天书”的感觉。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轻盈,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概念“去神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缘起性空”的阐释,他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商业合作模式作为比喻,一下子就将那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读到那一章节时,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喝了口茶,仔细回味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巧,它没有采用传统教科书的章节划分,而是更像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小品文集合,即使哪天没时间完整阅读,随便翻开一页,也能获得一些即时的启发。这种碎片化的吸收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时间管理习惯,也让佛学不再是一种需要“完整攻克”的学科,而成为一种可以随时取用的生活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书籍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新视野”往往意味着过度解读或者迎合市场,结果读完后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功底极其扎实,他似乎是从非常本源的教义出发,然后用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式将其重新包装。他没有回避佛学中那些略显沉重的主题,比如生死轮回和痛苦的本质,但他的处理方式却充满了慈悲和力量感。他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是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赋予了读者直面困难的勇气。书中引用的案例很多来自当下的社会热点,使得理论的探讨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而是紧紧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比如他对“攀缘”的分析,结合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又紧张的关系,看得我心头一震,感觉自己的很多焦虑都被精准地剖析了出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新的教义,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角度。
评分我通常对“电子书”的阅读体验要求比较高,因为我喜欢在纸质书上做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标记。然而,这本书的电子版排版非常精良,特别是引用的那些关键概念,系统会自动生成清晰的脚注或链接,极大地提升了查阅的效率。内容方面,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成功地在“通俗易懂”和“专业严谨”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交汇点。作者在阐述一些比较深奥的禅宗公案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隐藏的线索。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它激发了我对相关主题进行二次学习的渴望,比如书中几次提到某个特定祖师的语录,我立刻就去搜索了原始出处进行对照阅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能满足深度学习者的求知欲,又能温暖初学者的心灵的佳作,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所有相关书籍中,绝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它摒弃了那种严肃的、说教式的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极其富有画面感和场景感的描述。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着作者在山间云雾缭绕的小径上行走,每走一步,眼前都会出现一个新的景象和新的思考点。有几次我甚至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个反问,然后又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找到了令人信服的逻辑推导。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的“平衡感”。它既有理论的深度,保证了其学术价值,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让人感到亲近。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会感到压力山大的书,相反,它像一个温和的引导者,告诉你:慢下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种不苛求完美,只鼓励觉察的态度,对于我这种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安慰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