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指齣「對治現代化」是再度開展佛學研究最有遠景的取嚮。書中各章﹐有的直接錶露佛教對治現代化可以最見力道﹐有的先強化佛教本身的「功能」而間接導嚮對治現代化的道路﹐充分顥示作者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點 期望﹐而總題為「佛學新視野」。
本書旨在指齣「對治現代化」是再度開展佛學研究最有遠景的取嚮。書中各章﹐有的直接錶露佛教對治現代化可以最見力道﹐有的先強化佛教本身的「功能」而間接導嚮對治現代化的道路﹐充分顥示作者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點 期望﹐而總題為「佛學新視野」。
周慶華,1957年生,筆名榖暘、榖陽、黎榖,臺灣宜蘭人,臺灣當代學者、詩人。淡江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退休。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自 序
導論:詮釋的新嚮度──從既有的詮釋理論談起
一、本題的源起
二、詮釋本身的意義
三、詮釋的對象問題
四、詮釋是怎麼可能的
五、詮釋理論的新課題
六、可以繼續拓展的兩個領域
第一章 順應現代化/對治現代化?──今人所倡佛教現代化的商榷
一、佛教現代化?
二、今人所倡佛教現代化的方案
三、佛教現代化隱藏的難題和危機
四、對治現代化纔是正途
五、對治現代化的附帶條件
第二章 風險與禍害遞減率──觀音思想給予現代管理的啟示
一、世紀末宗教熱的省思
二、現代管理的危機與後遺癥
三、觀音思想可以救勝
四、現代管理的遠景有賴觀音思想的摶成
第三章 佛教和其他宗教對話的途徑
一、宗教對話的必要性
二、宗教對話所存在的變數
三、佛教主導宗教對話先行要解決的課題
四、佛教主導宗教對話的可能模式
第四章 佛教的財富矛盾問題及其化解途徑
一、財富矛盾是宗教中普遍的現象
二、佛教財富矛盾的直接原因
三、佛教財富矛盾的深層原因
四、化解財富矛盾的途徑
第五章 當代佛教義理詮釋的走嚮及其問題
一、一個詮釋方法論的反省
二、當代詮釋理論的發展概況
三、當代佛教義理詮釋的兩條進路
四、兩條詮釋進路所隱含的問題
五、可能或必要的因應策略
第六章 佛教的「不可說」辨析
一、「不可說」概況
二、「不可說」的內在理路
三、「不可說」隱含的問題
四、重新麵對「不可說」的方案
第七章 「轉生」說的局限與突破
一、轉生說的概況
二、轉生說所遭受的質疑
三、既有質疑的檢討
四、突破局限的途徑
第八章 佛教運用譬喻的問題探討
一、譬喻的指月功能?
二、譬喻者的善用與否
三、譬喻接受者的不確定反應
四、可彌補「言不盡意」的遺憾
五、避免喻依和喻體的相互乾擾
第九章 轉悟與直悟──禪宗的辯證方法學及其難題
一、理解禪宗的另一個麵相:辯證方法學
二、禪宗辯證方法學的形成
三、禪宗辯證方法學的運作情況
四、禪宗辯證方法學的難題
五、化解禪宗辯證方法學難題的方案
第十章 「格義」學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
一、「格義」方法學的提齣
二、「格義」方法學的現象
三、「格義」方法學的迴響
四、「格義」方法學的「後續」發展
五、「格義」方法學的歷史與現代意義
附 錄 後設宗教的當代性格及其問題
一、論題緣起
二、「後設宗教」釋義
三、後設宗教的當代性格
四、後設宗教的連帶問題
五、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版權宣告
封 底
自 序
當今所見佛學研究,有兩種取嚮比較特殊:一種是廣泛運用文獻學方法從事傳統教義的貞定工作,或自設「創造詮釋學」方法從事傳統教義的革新工作;一種是援引當代科學或哲學思潮和佛學相互印證,以加深現代人對佛學的印象和認取的雅興。這對於長期以來「低迷不振」的佛學界,多少有些激勵(使其活化)的作用;同時對於佛教的傳播和發揚,也當有正麵的意義和貢獻。不過,如果隻停在這個階段,恐怕還看不齣對已經深受「現代化」的蠱惑和戕害的當代心靈能起什麼「療治」的功效。於是繼起的佛學研究者,仍得思考佛學研究「如何開展」的問題。
大傢有目共睹,人類所推動的「現代化」,給自己帶來瞭空前的兩項浩劫:一項是「現代化」的支柱「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的過度膨脹,大量耗費不可再生能量,導至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和核子恐怖等危機,人類正在自食可能「沒有明天」的惡果;另一項是「現代化」中的「現代性」,預設瞭「人為主體」而發展齣來的「權力宰製」還在盲目的擴張中,使得自然和人性、個人和社會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原該相互依存而和諧融通的情境越來越難以實現,而徒然深化瞭自我的孤獨和悲苦!麵對這一「韆瘡百孔」的世界和日漸「自我流失」的現象,人類可有什麼良策加以改善?
此刻無法乞靈於西方,因為「現代化」正是西方人所策畫和帶動的,他們不可能一麵霸佔著豐厚的物質享受和炫人的權力利益還一麵帶領著大傢「逆現代化」而行。那隻有乞靈於東方瞭。東方有源起於道傢的氣化宇宙觀和源起於佛教的緣起宇宙觀,都可以據為對治西方促使「現代化」必然齣現的機械宇宙觀。不論是氣化宇宙觀還是緣起宇宙觀,都不崇尚戡天役物,有利於世人從事比較長遠而平穩的生涯規畫(不像採信機械宇宙觀後流於「與自然競利」而惶惶不可終日)。其中又以緣起宇宙觀對治機械宇宙觀最容易見效,理由是這種宇宙觀當宇宙萬物為「眾緣和閤」所成(眾緣不和閤宇宙萬物就消失),所以宇宙萬物就「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而人隻要不執著宇宙萬物的「實有」,就能解脫痛苦煩惱而臻於涅槃寂靜境界,這樣所採取的應世策略一定最少耗費資源,而可以避免人類自惹的「速取滅亡」一項災禍。還有由緣起宇宙觀衍生(或併生)的「無我」觀念,否定瞭世俗競逐權利的必要性,自然也可以藉來淡化和機械宇宙觀互通的「人為主體」觀念,而使人的存在多一分「自由」、「和諧」的保證。
正由於佛教在當世具有這樣的「優位性」,所以佛學研究也要導嚮「對治現代化」的途徑上去,纔能顯齣這類研究特有的意義和價值。宗教本來就深植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而任何有關宗教的研究,也得有所迴饋於現實生活,不然這樣的研究就會失去訴求的對象和無從發揮應有的影響力。我們看當今那些現成的佛學研究,固然猗歟多姿,但要論到「何處用武」,卻又說不上來,豈不是太可惜?因此,這裏所指齣的「對治現代化」這條路,應該是再度開展佛學研究最有遠景的取嚮。有誌奉獻於佛教事業或關心人類前途的人,「盍興乎來」共襄盛舉(以上曾以〈佛學研究再開展〉為題,發錶於《法光》第六十七期)。
現在本書所見這些篇章,就是在這個前提下考慮撰寫的。有的直接錶露佛教對治現代化可以最見力道,有的先強化佛教本身的「功能」而間接導嚮對治現代化的道路,充分顯現個人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點期望。眼見人類難以再有可以安居樂業的環境和普遍瀋溺於現代化迷夢所齣現的窘境,總有排遣不開的煩憂和不忍,所作的這項呼籲,就算是願意剋盡一己參與改善目前境況行列的棉薄之力的錶示吧!
周慶華
一九九七年元月於新店
我通常對“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要求比較高,因為我喜歡在紙質書上做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標記。然而,這本書的電子版排版非常精良,特彆是引用的那些關鍵概念,係統會自動生成清晰的腳注或鏈接,極大地提升瞭查閱的效率。內容方麵,這本書的討論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成功地在“通俗易懂”和“專業嚴謹”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交匯點。作者在闡述一些比較深奧的禪宗公案時,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像偵探小說一樣,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隱藏的綫索。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過程,讓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它激發瞭我對相關主題進行二次學習的渴望,比如書中幾次提到某個特定祖師的語錄,我立刻就去搜索瞭原始齣處進行對照閱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能滿足深度學習者的求知欲,又能溫暖初學者的心靈的佳作,非常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說實話,我最初對這類書籍是抱著一種懷疑態度的,總覺得“新視野”往往意味著過度解讀或者迎閤市場,結果讀完後發現,這種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功底極其紮實,他似乎是從非常本源的教義齣發,然後用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方式將其重新包裝。他沒有迴避佛學中那些略顯沉重的主題,比如生死輪迴和痛苦的本質,但他的處理方式卻充滿瞭慈悲和力量感。他沒有販賣焦慮,反而是在揭示真相的過程中,賦予瞭讀者直麵睏難的勇氣。書中引用的案例很多來自當下的社會熱點,使得理論的探討不再是懸浮在空中的,而是緊緊紮根於我們腳下的土地。比如他對“攀緣”的分析,結閤瞭社交媒體時代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又緊張的關係,看得我心頭一震,感覺自己的很多焦慮都被精準地剖析瞭齣來。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新的教義,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新的“觀看世界”的角度。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為我這種“半吊子”佛學愛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傳統的佛學讀物門檻太高,各種梵文音譯和復雜的概念把我拒之門外,讀起來總有一種“聽天書”的感覺。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筆觸非常輕盈,他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概念“去神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緣起性空”的闡釋,他用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商業閤作模式作為比喻,一下子就將那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讀到那一章節時,我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喝瞭口茶,仔細迴味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精巧,它沒有采用傳統教科書的章節劃分,而是更像一係列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的小品文集閤,即使哪天沒時間完整閱讀,隨便翻開一頁,也能獲得一些即時的啓發。這種碎片化的吸收方式,非常符閤現代人碎片化的時間管理習慣,也讓佛學不再是一種需要“完整攻剋”的學科,而成為一種可以隨時取用的生活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略帶禪意的留白和柔和的色調,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平靜和深邃。我本來是抱著一種既好奇又有點疑慮的心態點開試讀的,畢竟“佛學新視野”這個標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然而,我很快發現自己被作者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佛傢哲理,用極其生活化、貼近現代人日常睏境的語言娓娓道來。比如,書中關於“無常”的探討,不是枯燥地引用經文,而是結閤瞭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我們麵對變動和失落時的真實感受。作者沒有急於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觀察、去體驗。這種引導式的、帶著溫度的敘述,讓人感覺不像是在聽一場講座,更像是在和一個睿智的長輩進行一場深夜的促膝長談。整本書的節奏把控得非常好,從開篇的引入到中間層層深入的剖析,再到結尾處讓人豁然開朗的總結,都顯得水到渠成,毫不做作。我已經把這本書推薦給瞭幾個同樣在生活中感到有些迷茫的朋友,期待他們也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讀過的所有相關書籍中,絕對算得上是獨樹一幟的。它摒棄瞭那種嚴肅的、說教式的腔調,轉而采用瞭一種極其富有畫麵感和場景感的描述。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著作者在山間雲霧繚繞的小徑上行走,每走一步,眼前都會齣現一個新的景象和新的思考點。有幾次我甚至不自覺地皺起瞭眉頭,思考作者提齣的那個反問,然後又在接下來的段落中找到瞭令人信服的邏輯推導。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的“平衡感”。它既有理論的深度,保證瞭其學術價值,又充滿瞭人文的關懷,讓人感到親近。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會感到壓力山大的書,相反,它像一個溫和的引導者,告訴你:慢下來,你已經做得很好瞭。這種不苛求完美,隻鼓勵覺察的態度,對於我這種完美主義傾嚮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安慰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