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連結孩子內心渴望,做個有溫度的父母 (電子書)

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連結孩子內心渴望,做個有溫度的父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澤爸(魏瑋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积极倾听
  • 情感连接
  • 爱与关怀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育儿指南
  • 共情
  • 温暖亲子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每個教養當下,讓孩子確切感受到父母的愛
當父母漸漸放手,孩子慢慢獨立
讓這份溫暖連成長久而堅實的情感線

  ★十五萬粉絲長期追蹤與信賴、最懂爸媽心的超人氣親職教育講師澤爸,
  以大量實例示範,在親子的溝通挑戰中,發現孩子的困境、回應孩子內心渴望,
  讓溫暖代替恐懼,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我們的關係不好,現在還有機會修補嗎?」
  「孩子日漸成長,親子間卻無話可說。想與孩子拉近距離,卻不知如何開口和行動?」
  「衝動之下罵了孩子,想跟孩子道歉,該怎麼說會比較好?」
  「我是為孩子好,為什麼他卻不領情?」
  「明明是孩子讓爸媽有了情緒,但為什麼要改變的卻是大人?」
  ……

  為什麼對孩子滿懷關愛,親子關係卻漸行漸遠?
  爸媽的心情,澤爸都懂!這條親職天堂路,澤爸都走過!
  曾在上千場親職講座中,聆聽無數家庭在教養路上的掙扎與挫敗,
  也曾經歷過對孩子暴怒後的自責,
  他以多年且豐富的實例與經驗,爬梳親子關係溝通的阻礙,
  示範如何建立親子情感正連結──
  「如果先前的溝通無效,還有其他更適合我們的溝通方式嗎?」
  「依照我對孩子的認識,我能怎麼跟他說,他才會比較願意聽得進去?」
  「我要如何跟孩子表達,他才會感受到我對他的愛,而不是只有生氣與嘮叨呢?」

  用愛的表達,減少教養中的傷害與自責,
  從吼爸吼媽修煉成溫暖爸媽,
  成為孩子學習情緒的榜樣,也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10年後放手讓孩子獨立,仍然有強大堅韌的愛為基礎,
  讓親子關係長久保鮮!

本書特色

  ◆以點、線、面,重新思考家庭藍圖

  家庭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點),透過互動,形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線),把這些線串聯在一起,就是「家」(面)。澤爸提醒,一個互動良好、關係平衡的家庭,來自每個家庭成員皆清楚自己的個人界線和責任歸屬,並尊重彼此的觀點和情緒。

  ◆示範愛的語言和行為,連結家庭成員
  想要擁有緊密的親子關係,靠的是愛的實際體驗——即從行為與表達,連結到對方內心的需求與渴望。澤爸把五種愛的語言細分為「三探索、三表達」,藉著傾聽、同理、了解等方法,加上大量角色扮演和對話示範,探索親子間的深層渴望,傳達在乎、接納和信任;同時在教養的當下,讓孩子感受到「爸媽是愛他的」。

  ◆找回自己的生活主軸,享受當爸媽的旅程
  孩子日漸長大成人,邁向獨立,爸媽需要做的是越來越少的管教,以及越來越多的信任和放手。把重心放在自我實現和與伴侶的相處上,重新校準與孩子相處的模式:以欣賞和好奇取代情緒勒索和批評,讓孩子感受被關愛和支持。只要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孩子的心中永遠會有一塊專屬於爸媽的位置。

專家好評力薦

  OT 莉莉|職能治療師
  李崇建|薩提爾推手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親子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podcaster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策略長/臨床心理師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以下依首字筆劃排序)

  這是一本給青少年家長的好書,整本書讀來,如同澤爸本人在面前說話一樣,不疾不徐、充滿尊重與分享。
  書中有一個章節,我覺得讀來特別合適給「剛要開始改變的家長」,很多爸媽大概到了孩子青春期,才發現孩子的樣貌好像不一樣了,才開始重新學習與孩子溝通,而在改變過程當中,爸媽自己也容易感覺到不確定,又受孩子回饋的影響,實在很困難。而澤爸在這個部分,溫柔又真實地示範了怎麼樣與孩子溝通這個「爸媽的改變」,實在相當受用!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爸媽總是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也有好幾個層次的蛻變,但我們有澤爸陪伴著爸媽們一起走這條不好走的父母之路,真的是太棒了!──OT莉莉|職能治療師

  一句話可以帶來滋養,也可以引發爆炸性破壞。
  幸運的是,父母親永遠擁有一張孩子心中VIP的金卡:即使你傷害了他,他還是很愛你。只是傷若累積多了,關係也可能難以挽回。
  假如我們很少獲得滋養的經驗,想要長出正向對話的能力,就需要透過刻意的練習。而澤爸就是學習正向對話最好的楷模,有好幾次與他互動,我都感覺到一道溫暖而堅定的靈魂。
  倘若你正在關係中受困、或者希望提升關係品質,邀請您一起來閱讀這本書,
  讓你在困住的親密關係中,再次看見希望的光芒。──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澤爸是我看過最懂親子溝通的人之一了!他擁有高EQ,配合一貫溫暖的語調,難怪與孩子們的感情極佳。這本書最精彩之處,在於如何「表達」,如何把關愛、認同、在乎、允許、尊重等說出口,掌握這些,你也能與孩子連結得更好!──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一向溫暖又帥氣的澤爸,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中,總是透過親身實踐的觀察與體悟,帶給我們許多學習和療癒。此次,在澤爸最新的溫情大作中,你會發現我們不僅和孩子在愛中交流,同時也在和自己進行深度的對話,並在內心的交流當中,形成彼此生命的連結。我很喜歡澤爸在書中所引述的:「孩子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只會留在有愛的地方」。而本書,將會陪伴我們一起找到關係中的愛。──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策略長/臨床心理師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本书的名称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并且内容独立,不涉及任何关于亲子对话或情感连接的主题。 --- 图书名称:《星际考古:失落文明的回声与未来科技的蓝图》 作者: 艾莉莎·凡妮莎·雷诺兹 出版社: 银河视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图书简介: 探索宇宙的深处,解码被遗忘的智慧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图景中,人类的足迹不过是刚刚踏出摇篮的一步。然而,在太阳系的边缘,在遥远的银河旋臂,无数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兴衰更迭,留下了令人费解的遗迹和超越时代的技术谜团。《星际考古:失落文明的回声与未来科技的蓝图》是一部融合了硬科幻推理、深邃历史考据与前沿理论物理学的宏大叙事作品。它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跨越光年的探险,目标是揭开宇宙中数个已逝文明留下的最后印记。 本书作者,著名天体考古学家艾莉莎·凡妮莎·雷诺兹博士,以其在“奥伯斯悖论”遗迹区发现的异常信号为引子,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她和她的团队——由精通量子计算的语言学家和专攻超维结构的空间物理学家组成——冒险深入被时间沙尘掩埋的行星核心和漂浮在虚空中的戴森球残骸,寻找那些被宇宙背景辐射所吞噬的智慧生命的最后信息。 第一部分:起源与寂灭 故事始于对“先驱者文明”(The Precursors)的追溯。这是一个在地球生命诞生前就已经掌握了星际航行技术的物种。雷诺兹博士通过破译散落在三个不同星系中的“时间胶囊”,首次重构了先驱者的社会结构、艺术形式以及他们对时间本质的理解。然而,最令人不安的发现是他们集体消失的原因。本书细致地描绘了他们试图超越“熵增定律”的最后尝试——一场涉及操控局部宇宙常数的宏大实验。读者将跟随考古队,亲历那些在扭曲时空中漂浮的巨大遗迹,感受一个超级文明在面临终极物理限制时的挣扎与悲壮。 第二部分:技术残响与蓝图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失落技术”的深入剖析。雷诺兹博士没有停留在对古代奇迹的惊叹,而是着重于“解构”这些技术如何运作,并评估它们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重点介绍了以下几项突破性发现: 1. 零点能量捕获矩阵(ZECM): 一种从真空能量中稳定提取净能量的装置。书中详细阐述了其基于高维拓扑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如果人类能够安全复制这种技术,将如何彻底改变能源和运输格局。 2. 记忆晶体学(Mnemonic Crystallography): 一种能够将复杂的意识形态和海量数据固化到特定晶体结构中的方法。通过分析“遗忘者文明”(The Oblivion Cult)留下的信息核心,本书推测了这种技术如何能实现跨越数百万年的知识传承,同时也揭示了其潜在的伦理风险。 3. 空间折叠信标(Spacial Fold Beacons): 一种看似简单的、用于在星系间进行超光速通信的设备。本书通过对信标信号波形的数学反演,揭示了其背后涉及的对局部时空曲率的精妙控制,为当前人类的曲速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回声的警示与未来的选择 随着调查的深入,雷诺兹博士开始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所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最终都以某种形式的“自我终结”告终。这些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源于对自身技术力量的过度自信或对宇宙基本规律的误判。例如,“织网者种族”(The Weavers)的毁灭,被证明是由于他们试图将整个星系的信息流整合进一个单一的计算网络,导致了系统性的逻辑崩溃,进而引发了连锁反应。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人类自身的深刻反思。作者以冷静且充满敬畏的笔触,将失落文明的教训投射到我们当前的科技发展路径上。我们是否正在重蹈覆辙?我们是否准备好掌握那些能够重塑现实的基本力量?《星际考古》不仅是一部关于遥远过去的探险史,更是一部关于未来选择的警示录。它要求读者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审视脚下的每一步。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天体物理学、先进技术哲学、古代文明探索以及宏大科幻叙事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满足了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更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类文明在宇宙时间尺度上地位的绝佳平台。通过严谨的科学推演和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雷诺兹博士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既令人兴奋又发人深省的宇宙未来图景。 --- 本书亮点: 跨学科的深度结合: 成功地将量子物理学、信息论和考古学编织在一起。 详实的“技术蓝图”: 提供了对假想超前技术的详细理论推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史诗级的叙事结构: 探索多个星系,时间跨度数百万年,展现了宇宙文明的兴衰循环。 对伦理的深刻拷问: 探讨了掌握超越时代力量的文明所面临的哲学困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澤爸(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Podcast 節目主持人,電視節目、電台廣播、親子雜誌常邀親職教養專家,是一位擁有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
 
  曾獲2014年度秋季全國幽默演講大賽亞軍、2014年度春季全國指定演講大賽季軍,於是發揮好口才,用演講積極傳達「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的理念,同時也書寫成冊,更參與各公司行號、機關單位、學校等團體超過千場親職講座,與同樣樂於為人父母者分享教養的美好體驗,臉書粉絲團【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追蹤數15萬名。
 
  擅長演講主題:親職教育、情緒發展、親子溝通、親子教養、夫妻關係。已出版著作《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伴你的力量》、《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等。
 
  臉書粉絲團【澤爸:親職教育講師】:www.facebook.com/ZeBaParenting
  IG【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www.instagram.com/zebaparenting
  Podcast節目,請搜尋「親子天下: 爸媽煩什麼」、「澤爸的親子對話」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家庭藍圖
1-1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什麼
1-2 家庭裡的相互關係
1-3 每個人皆為獨立的個體
1-4 傳遞愛的三層次
 
第二章 照顧自己
2-1 情緒的正向流動
2-2 了解自己、欣賞自己
2-3表達的練習
 
第三章 連結關係
3-1 家庭成員的情感連接
3-2 尊重且平等的對待
3-3 無條件的愛給予孩子安全感
3-4 解開過去的心結,產生新的連結
3-5 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
 
第四章 表達愛
4-1 如何把愛說出口
4-2 表達價值與認同
4-3 表達尊重與接納
4-4 表達在乎
4-5 表達包容
4-6 表達自由、獨立與信任
4-7 表達教導的良善動機

第五章 凝聚家庭
5-1 家庭的歸屬感
5-2 好的溝通,凝聚全家人的心
5-3 孩子大了,建立親子新關係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5629
  • EISBN:97862630556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大概在四年前,老婆的妹妹與哥哥,同時喜迎新生兒的到來,全家充滿著喜悅。

  當時,我看著嬰兒在哭泣時,周邊的大人急忙圍繞在他身旁,換尿布、哄睡、看看是不是餓了,或是哪裡不舒服。

  這些舉動是發現嬰兒有了情緒,我們在探索他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嬰兒的需求被滿足了,通常哭聲也會開始緩和。

  看到這樣的畫面,我突然聯想到,許多大人似乎總是對嬰兒寬容,卻對孩童嚴厲。

  嬰兒成為了大小孩,當他們哭了、生氣了或不耐煩了,我們似乎不再願意去探索其情緒背後的原因,反而是用「再哭試試看,回到家就沒有餅乾吃喔」、「這點小事就生氣,你真的很愛計較耶」、「你這是什麼態度,再說一次試試看」這類的話語,來壓抑情緒的繼續出現。

  我們都忘了,嬰兒長大了,他依然是個孩子,要的是爸媽的耐心以對。

  於是,我時常著提醒著自己,無論孩子幾歲了,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著需求的存在,而這個需求,從嬰兒階段的生理需求,升級成複雜的心理需求了。

  這也讓我有了想要寫這本書的初心。

  長大的孩子跟嬰兒一樣,都渴望內心的需求能夠被看見、被重視、被關心,以及被理解,然後,「愛的感受』便會浮現。
 
  愛的感受
 
  曾經有位爸爸來問我,「澤爸,你剛剛講的我都懂,我也想要給孩子愛,只是,除了帶他們出去玩、買東西給他們、給他們吃好吃的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也有收到一位媽媽的私訊,問道:「我已經這麼辛苦地在照顧孩子的生活了,為什麼他卻還是會埋怨我不愛他呢?」我才知道,這是許多爸媽的疑惑,特別是孩子大了之後。

  已經為孩子付出、奉獻與犧牲了所有,為何還會質疑爸媽對他的愛呢?

  以前的我,也不是很明白,後來,在親職領域的學習路上,從阿德勒的「連結情感』與薩提爾的「連結渴望』,慢慢摸索出一些頭緒。也嘗試著從與老婆、孩子的對話中,說出有連結的表達。從我們的互動中,深刻地感受到彼此心與心的靠近,以及關係上的更加緊密,才恍然大悟,「愛的感受』不是靠認知產生的,而是發自內心的體驗。

  認知,能讓孩子「知道」爸媽所做的舉動是愛他的,然而,倘若沒有「感受」,長大後對爸媽的懷念,是來自於「應該做的感恩」還是「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呢?

  「愛的感受』是多元的、是個人的、是屬於情感上的流動,很難去定義。我喜歡用一段話來粗略地描述,「我能夠確定對方看到的是我的好。而且,在他的心中有一塊專屬於我的位置,不用刻意表現、努力討好,這個位置都是很穩固的。我能感受到他對我的到來是喜悅的、是珍惜的。只要有需要,他都會站在我這邊。跟他在一起,我是安心且自在的。」

  邀請你們一起來回想,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之中,身旁有沒有人是符合上面的描述呢?如果有的話,相信是幸福的。

  真心的希望在兒子跟女兒的心中,我是如此的存在,有真切地感受到,爸爸對他們的愛。

  曾聽過一段話,「一個有被愛過的人,內心就會充滿著愛。因為明白什麼是愛,更有能力來愛自己與愛他人。」所以,能夠完成這本書,想要感謝我的爸媽、哥哥,以及在天上的奶奶——是你們,讓我明白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也有能力,把愛給傳遞下去。

  某天與兒子、女兒在睡前聊天,講到一個話題時,我問他們兩句話:「你相信爸爸是愛你的嗎?」「你覺得在爸爸的心中,認為你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嗎?」聽到他們快速且沒有遲疑的肯定回覆,著實感到相當欣慰。

  爸爸的愛,他們有接收到。

  書中所分享的,皆是我學習後的成果與心得,想要與你們分享。孩子是我們最愛的人,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
 
  促進親子情感的對話
 
  人的心如同一座冰山,海平面上方的冰,只是行為的表象。我們要用平穩的姿態,挖掘出孩子內在水平面之下,支撐著這座冰山的原因與動機為何,然後,引導他說出想法。當我們明白後,再說出有溫度的表達,連結他內在渴望的需求。如此,行為就有可能產生質的改變。

  所以,在閱讀此書時,建議可以搭配我的上一本著作《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一同參考。《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著重在探索與挖掘;《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則是著重在表達,兩本的相輔相成,相信會讓爸媽們有著不同的領悟與收穫,懂得在溝通上對孩子靈活運用,促進家中的良好情感氛圍。

  願天下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
 
  謝謝老婆與我共同成長
 
  書中有大量的對話,皆是在家中與講座中實際發生的。為何這些對話可以如此的詳細呢?這要歸功於我有書寫下來的習慣;如果覺得剛聽到的對話還不錯的話,我都會在手機的備忘錄上記下來,目的有二:一是留做參考,二是自我反思,看看往後是否能再做出更好的調整。

  而這一切的源頭,要謝謝我的老婆,因為,老婆是我第一個練習對話的對象。

  還記得剛學習薩提爾時,如獲至寶,很想要在孩子身上重現美好的對話景象,只可惜,他們已經大了,特別是兒子,已經是小學高年級的年紀。對於我在說話上的改變,他感到奇怪與反彈,對話時,時常卡住或抗拒。正當我感到莫可奈何之際,老婆就成為了我詢問與練習的對象,沒想到,她一口就答應了。所以,我能夠出版這兩本與對話相關的書籍,老婆絕對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育兒的路上,我和老婆有些地方的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在初期,也的確發生過數次的爭吵。不過,隨著這幾年的共同成長,我們契合的地方變多了,共識的角度也增加了,越來越知道要如何溝通來找到平衡。

  如此夫妻齊心的感覺,真的很好。

  如果說我一生最幸運的事情是什麼,我想,就是遇見了你。老婆,謝謝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拜读的育儿宝典,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鸡娃”大潮中迷失方向的父母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案例和可以立刻上手的操作指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倾听”这一基本功的强调,以往我总以为只要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就算是在沟通了,但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原来孩子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被理解和接纳的感受。书中提出的“暂停三秒钟”原则,初听之下觉得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能做到不立即反驳或说教,而是先深呼吸,这需要的心理韧性是巨大的。我尝试着在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没有急着安慰或修理,而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只是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那种奇妙的宁静感瞬间笼罩了我们的小小战场。这远比我过去费尽心思讲道理有效一百倍。它不是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而是教我们如何“连接”彼此,让亲子关系从控制走向合作,这对于建立孩子长期的内心安全感,我想是功不可没的基石。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非常舒服,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它更像是邻家那位育儿有道的阿姨,坐在你对面,用温暖又坚定的声音跟你分享她的心得体会。作者对“界限感”的阐述达到了一个很精妙的平衡点——既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空间去探索,又不能让他们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中迷失方向。过去我总担心,如果我太“松”,孩子会不会“野”了;如果我太“紧”,孩子会不会“叛逆”了。这本书巧妙地指出,清晰、温和且一致的界限,恰恰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书中提到一个关于“选择权”的练习,让孩子在两个可接受的选项中做决定,比如“你想穿红色的还是蓝色的衣服?”而不是“你到底要不要穿衣服去幼儿园?”这种微小的权力转移,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自主感和对规则的尊重度。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比起生硬的命令,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对孩子未来的决策能力培养,绝对是长远投资。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父母“自我关怀”的重视。很多育儿书都把焦点放在如何改造孩子,却忽略了父母本身也是需要被滋养的个体。这本书坦诚地揭示了,一个疲惫不堪、内心匮乏的父母,很难给予孩子持续、高质量的爱。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如何识别和处理父母自身的“情绪触发点”,这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自己的不耐烦是孩子“不听话”造成的,但读完后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是自己童年的某些未被疗愈的创伤被孩子的一个小动作轻易触动了。它鼓励我们像对待一个需要安抚的朋友那样,去接纳自己的焦虑和愤怒,而不是将它们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别人”的理念,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甚至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人际交往模式,简直是一本全面的个人成长指南,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育儿书籍范畴。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既有宏观的亲子哲学基础,又不乏微观的操作细节。特别是对孩子“内在动机”的探讨,让我对奖励与惩罚的效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清晰地论证了过度依赖外部奖励(比如糖果、贴纸)如何扼杀孩子内在的兴趣和成就感。我过去经常用“你做完作业就给你看半小时动画片”来驱动孩子,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转向描述性赞美,比如“我看到你今天在解那道难题时非常专注,这种坚持很棒!” 这种赞美聚焦于过程和努力,而非结果,孩子似乎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本身。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法,而不是一堆僵硬的招式。它教我们如何培养一个独立、有韧性、内心丰盈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只为迎合父母期望而行动的“乖宝宝”。对于渴望建立长期、健康亲子联结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常备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冲突处理”的视角转换。以往,只要孩子一发脾气,我就自动进入“战斗模式”,目标是尽快平息事态,最好是让孩子“认错”。然而,这本书将冲突定义为“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表达”。这个框架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我的反应模式。当我不再把孩子的哭闹看作是对我权威的挑战,而是看作一个求救信号时,我的姿态立刻就变得柔软而有力量。书中详述的“共同解决问题”的流程——先确认情绪,再澄清问题,最后一起头脑风暴解决方案——虽然步骤清晰,但执行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我尝试用这种方法处理了一次关于睡前阅读时间的争执,结果我们不仅解决了当下的问题,还因为一起设计了新的时间表而感到无比的成就感。这种“我们是一伙的,共同对抗问题,而不是互相对抗”的氛围,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宝贵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