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與人類世:20世紀的動植物知識 (電子書)

物種與人類世:20世紀的動植物知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士銘
图书标签:
  • 物種
  • 人類世
  • 動植物
  • 知識
  • 20世紀
  • 環境史
  • 生態學
  • 科學史
  • 電子書
  • 自然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好的,为您提供一本关于自然历史、生态学和环境哲学的图书简介。 --- 书名:生态的边界:从拉马克到当代生态哲学的演进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定价:[虚构定价] 内容简介 《生态的边界》是一部深入剖析生态学思想发展脉络与环境哲学交织演变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追溯现代生态学概念如何从早期的物种关系研究,逐步演化为影响深远的全球性环境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框架。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不仅涵盖了经典生态学理论的奠基性工作,更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现的深入和环境危机的凸显,生态学如何从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转向一门关乎人类存在意义的跨学科领域。 第一部分:博物学的遗产与生态视角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西方自然思想的根源,从林奈的分类系统,到洪堡的地理生物学叙事,再到达尔文进化论的革命性影响。作者认为,尽管早期的博物学活动侧重于物种的命名、描述和区系地理研究,但其中已隐含了对“关系”和“环境制约”的初步认识。 重点章节详述了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过程。作者重点分析了尤金·奥德姆(Eugene Odum)等人如何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引入生态学研究,从而构建出“生态系统”这一核心概念。这一转变标志着生态学从关注孤立物种转向关注相互作用的整体,为后续的系统思维奠定了基础。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指出,早期的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活动对系统稳定性的长期干扰,倾向于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相对封闭、可自我调节的实体。 第二部分:从稳定性到脆弱性:环境危机下的生态学反思 随着核试验、大规模工业污染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日益关注,生态学研究的焦点开始从平衡态转向动态的、非线性的变化。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20世纪中叶至后期的关键转折。 一个重要议题是“生态平衡”概念的瓦解。作者探讨了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科学如何挑战了传统的生态线性模型,揭示了生态系统内在的脆弱性和对突变事件的敏感性。特别地,书中深入分析了“生物多样性”概念从简单的物种数量统计,发展为衡量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恢复力的关键指标的过程。 本书对“生态位(Niche)”概念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格雷内尔(Grinnell)的物理环境定义,到汉斯顿(Hutchinson)的“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区分,再到后结构主义生态学对生态位社会建构性的质疑,作者展示了生态学内部对“自然界边界”的持续辩论。 第三部分: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生态政治的介入 生态学知识的深入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觉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环境哲学的勃兴。《生态的边界》用大量篇幅探讨了生态学如何为伦理学提供新的基础。 作者系统梳理了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和技术生态学(Technological Ecology)等思潮。深层生态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要求将内在价值赋予非人类实体;而环境正义运动则揭示了环境破坏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深刻关联,挑战了将生态问题纯粹视为科学或资源管理议题的观点。 本书特别强调了生态学知识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演变。从早期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案,到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生态学数据如何被转化、被误读、或被用作政治行动的依据,构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案例研究。作者认为,一旦生态学走出实验室,它便嵌入了权力结构和价值判断之中,其“客观性”面临持续的检验。 第四部分:跨越界限:生态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探讨了生态学如何渗透和重塑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 书中论述了“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的兴起,并追溯了这一概念的哲学意涵。人类世不仅仅是一个地质学分期,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我们如何从自然的一部分,转变为塑造地球系统的主要地质力量。这种新的认识挑战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建立的“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 作者还分析了生态叙事(Ecological Narratives)的力量。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纪录片,这些叙事如何塑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感知,以及这些叙事本身如何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态焦虑和希望。例如,关于“寂静的春天”的讨论,展示了特定科学发现如何通过文化媒介转化为广泛的社会运动。 结论:未来的生态学视野 《生态的边界》总结道,生态学已经从对自然界运作规律的纯粹描述,发展成为一门必须直面人类主体性、伦理责任和政治实践的综合性科学。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整合日益专业化的子学科(如宏基因组学、全球生态建模)与更宏大的哲学关怀,以应对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等复杂的全球性危机。本书是一份对过去百年生态思想史的详尽梳理,更是对未来我们如何“共存”的深刻叩问。 ---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侯嘉星
 
  一九八二年出生於臺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環境史與歷史GIS。相關著作有《一九三〇年代華北平原的造林事業》、《機器業與江南農村》,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
 
作者簡介
 
王士銘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人文講座辦公室,近年關注清代山西商人在蒙古的貿易及墾殖活動,並發表學術論文於《清華學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及《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皮國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個人撰著、主編學術專書與教科書二十本,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會議論文百餘篇,其餘雜文、獎項,則可參考中央大學歷史所官網。
 
江豐兆
 
  一九八五年出生於桃園大溪。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並在清大歷史所、淡大歷史系擔任兼職講師。研究領域在明清至近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史,特別是鹽政與鹽業、國家財政與經濟思想等議題。曾獲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余佳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嶺南文化與文學、明清詞學理論與批評。
 
沈佳姍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博士,現職為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兼歷史類課程學類負責人兼圖書館館長暨宜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史,例如常民生活、醫療衛生與相關人事等課題。
 
郭忠豪
 
  高雄人,熱愛網球,任職於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研究領域是近代東亞食物史,著有《品饌東亞:食物研究中的權力滋味、醫學食補與知識傳說》。
 
曾齡儀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興趣是「移民」、「食物」與「動物」的歷史,著有專書《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以及〈頭角「爭茸」:一九五〇-一九九〇年代臺灣的養鹿業與鹿茸消費〉等論文。
 
葉爾建
 
  丁巳年生,中壢人。英格蘭Durham大學地理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及興趣為歷史地理和區域地理。著有〈二十世紀初日治臺灣和美屬菲律賓的農業知識交流-以臺灣新式牧牛業為例〉等論文。
 
趙席敻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研中國近現代史,以思想史、政治史為主領域,並及婦女史與動物保護史。長期研究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參政為中心。目前研究重點是以胡適為中心的群體與港臺第三勢力知識群為主。
 
劉士永
 
  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研究涵蓋近代東亞醫學與公共衛生史、日本殖民醫學,及東亞環境史等領域。著有相關專書及論文多種,近作《現代醫學在東亞十二講》將於二〇二三年底出版。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醫療史、科技史、清史、滿文。著有學術論文十餘篇,分見《故宮學術季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等期刊。

图书目录

導讀|萬物皆有序—試探中西分類自然的動機、知識與差異/劉士永
 
第一章 從身體到萬物
01寄生蟲知識的形成-從華佗療「吐蛇」之謎談起/皮國立
02以驢為藥-《本草綱目》中的驢藥論述/劉世珣
03從「難產」到「壯陽」-戰後臺灣「海馬」中藥消費文化/曾齡儀
04補肺氣與益陽道-戰後臺灣的蛤蚧食療與消費初探/郭忠豪
 
第二章 從天擇到人擇
05來自中國的蔬果-二十世紀前期西北太平洋地區農業交流的歷史地理/葉爾建
06清代蒙古鹿茸貿易初探/王士銘 
07農藥作物魚藤在東亞的認識與臺灣總督府栽培事業/侯嘉星
08清末民初舟山群島海域的漁鹽與水產加工-以黃魚鯗、螟蜅鯗為中心的考察/江豐兆
 
第三章 從人本位到跨物種
09烽火與英雄—近代嶺南文人詩詞中的「木棉」/余佳韻
10近代獸醫教育在臺灣與社會變象(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沈佳姍
11人狗關係的演變-探討動物保護運動中狗的角色與作用/趙席敻
 
結語|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侯嘉星
 
作者介紹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25315
  • EISBN:97862673253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4MB

图书试读

結語
 
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
侯嘉星
 
  廿一世紀初,地質學家、氣候學者們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地層概念,來解釋工業革命以後大規模的人類環境改造,形成了全新的地質分層。在這個時期當中,人類的活動深刻影響地球的樣貌,尤其石化能源的使用無處不在,對環境造成許多不可逆轉的改造。人類世的概念雖然尚未被學界或社會完全接受,但仍恰如其分地表達十九世紀以降,各種新工具、新方法,大大改變了人與環境的關係,可說是近年來環境議題的熱門關鍵字。
 
  人類改造環境的歷史,當然建立在人類的物種利用之上。人類與物種的關係,有著悠長的歷史脈絡,自史前時代起,即是人類社群不斷發展的關鍵。人們通過物種認識世界,運用動植物壯大自身,人類更藉由對世界萬物定序的過程,逐漸掌握自然乃至族群的未來。因此,物種的知識,成了建構人類時代的基石。本書所聚焦的二十世紀物種知識,正是結合了十九世紀以後人類科學知識突飛猛進的變化,使得探險家、博物學者向全世界探索新物種,進行大規模的遷移、栽培,造就二十世紀的世界經濟、文化以及生態樣貌,這些變化更推動人類世的形成。
 
  二○二○年爆發的新冠肺炎,是物種與人類之間互動的轉捩點,其巨大衝擊,改變世界運作的型態,當然也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二○二二年在疫情之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共同舉辦了「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希望從人類世觀點下的重新思考人與環境關係的歷史脈絡。會議的成果,因而有了這本小書。
 
  本書的第一單元,探討「從身體到萬物」的認識過程。身體被認為是內宇宙,也是人類知識的核心,關於身體各部位、感受,或是症狀描繪的詞彙不勝枚舉。從身體到萬物的利用,當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皮國立教授的文章討論到傳統時期如何認識寄生蟲、如何處理這些生活在人類身體內的物種,這種寄生對身體的影響、對醫療技術的啟發等等,是從身體到萬物的第一步。劉世珣博士注意到與人們關係緊密的驢子,除了被豢養以提供畜力,其血肉、骨髓,乃至各種不同的位置,都在醫藥治療上被充分利用,這是人類對身邊物種知識的擴大。曾齡儀教授、郭忠豪教授的兩篇文章,同樣聚焦在人們將物種用在醫療保健的目標上,但與前兩篇相較,無論是海馬或是蛤蚧,都已非人們馴化畜養的物種,而是需要潛下海中捕撈、深入華南丘陵地區捕捉。此類生活在山區海洋的物種,與人類聚落的活動本無交集,但在人類世下,商人大量捕捉以滿足消費者身體的需求,最終使海馬與蛤蚧成為珍貴藥材。從身體出發認識萬物,再將萬物與身體呼應,此間循環,顯示人與物種關係的深層理路。
 
  本書的第二單元,主題是「從天擇到人擇」的變化。進化論著名概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許在漫長的地質時代尚能成立,但到了十六世紀後的大航海時代,人類在美洲大陸上進行巨大的改造,各種作物、動物改變美洲的樣貌;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人擇」更成了物種變化、乃至創造新物種的重要推力,這也是人類世改變環境的巨大力量。本單元探討了四個不同的物種類別,顯示二十世紀以降人擇的擴大,這四個物種分別是蔬果、鹿、魚藤與海鮮漁獲。葉爾建教授的文章,聚焦於西北太平洋地區的農業物種交換,特別是華人遷移到日本、臺灣、菲律賓與南洋群島時,除了接受當地的物種生態,更致力於從故鄉中國華南引進蔬果作物,許多成了至今當地人的主食與經濟來源。與該文相對應的是王士銘博士的論文,其主角西伯利亞馬鹿,正好在東亞世界的另一極。鹿茸做為讀者耳熟能詳的中藥,但其初始卻是源於蒙古地區的野鹿族群,對鹿群的捕獵與販售鹿茸,成了蒙古王公不菲的收入,也成了清朝政府治理蒙古的重要資源。拙文選定之標的,又回到植物作物的栽種上,但這次不是食用的蔬果,而是化學工業使用的原料作物—魚藤。早期臺灣原住民、東南亞土著,都認識魚藤,但真正大量使用是在十九世紀末的化工業時代。二十世紀臺灣成為日本帝國圈內魚藤供給的中心,顯示人擇的作用與現代國家緊密結合。最後則是江豐兆博士關於海洋漁獲加工的討論。海鮮物種的認識,是歷史研究最難的部分,蓋因十九世紀以後人類方得以前往遠海捕撈、進行長距離航行交換漁獲,所以更早的史料往往片段散亂。在沒有冰凍技術前,人們對於海鮮的利用十分受限;十九世紀末的冷凍技術,大大刺激人對海洋資源的攫取。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雖然空間上跨越山海,但最核心的關懷,仍在於人們如何認識物種,並將之捕獵、豢養、馴化,以及栽植的過程,這也正是人類世對物種利用的最大驅力。
 
  本書的第三單元,主題是「從人本位到跨物種」的精神轉換。固然在前兩單元中,人類對於物種的知識,推動了人們取用、加工物種,似乎雙方的關係是冷血、無情的單方面利用。但在豢養、照顧與陪伴動植物的過程裡,人與物種的關係發生變化,這也是人類世中不能忽視的一面。余佳韻教授從文學作品中,找出嶺南常見的木棉花,發現人們對於木棉的認識,深受政治局勢、民族主義的影響,顯示人與物種的雙向互動。沈佳姍教授研究了服務於動物的一群職業者,討論日本時代臺灣的獸醫學發展,以及防疫檢疫制度的形成,顯示物種的利用,改變了人類的社會制度。最後壓軸的是趙席敻博士注意到人與狗的關係,不再只是工作犬,更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心靈陪伴,使人與物種的關係提升到新一層面,超越單方面的人擇利用,添加了精神變化的更多元素。在本單元的討論中可以發現,人類世的人與物種關係,絕非單純的生物學、經濟學問題,更是倫理學、哲學的課題,充滿無數的開拓可能,值得探究。
 
  回到本書的標題,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關係,可以說是人對萬物的探索使人們認識世界、人對萬物的利用使人們發展茁壯、人對萬物的互動更使人們複雜深邃。本書的三個單元,看似毫不相干,但實則勾勒出人與物種關係不同層次,借助多樣個案,闡發此中連結。當然,人與物種的關係百轉千折、複雜多端,遠非本書所論及的動植物知識、案例所能涵蓋,但具體而微地,讀者能窺見這樣宏大的課題,還有無數探討的可能。
 
  歷史告訴人們,過去的人與物種關係呈現了什麼變化、甚至也解釋了為何我們今日會這樣的原因。但時間並非單線性結構而已,站在當下如何想像未來,決定了我們怎麼看待過去。人與物種的課題,過去曾在無數的歷史著作當中被描寫、探討過。然而今日當我們意識到人與地球萬物的關係轉變,「人類世」一詞所要彰顯的其實並非人類主宰地球的時代,而是警醒世人意識到人類做了多少不可逆的改造。在這樣的認識之下,人類世所探討的,是未來人們如何理解人在地球、生態中的角色,當我們選擇謙卑面對未來這樣立場的同時,必然也開始回望過去,思考人與物種的多樣關係。期待本書的討論,能在這樣的關懷下,乘載過往人與物種的脈絡,讓讀者可以再思考新時代的萬物秩序與人、物關係,共同進入「人類世」的時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引证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了惊人的功力。我注意到作者在脚注和参考文献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这无疑是严谨学术态度的体现,但更令人赞叹的是,他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史料、信件往来、早期期刊摘要等“碎片化”的证据,编织成一个连贯而富有张力的历史叙事。这种“考古式”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仿佛亲眼见证了科学结论是如何一步步艰难地从猜测、争论中确立起来的。例如,书中对某一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过程的描述,就细致到哪位探险家用了哪种采集工具,这为理解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性提供了生动的注脚。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恰恰是构建宏大历史观最坚实的地基,它保证了论断的可靠性,也让那些被遗忘的参与者获得了应有的关注。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生态伦理的读者,这本书在探讨“人类世”概念时所呈现出的**道德张力**,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人类的破坏性,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二十世纪的科学语境下,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将自身提升到一种近乎神祇的地位,从而有权决定其他物种的存亡与分类。这种“认识论”上的转变,比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具根本性。书中关于物种灭绝案例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感伤的层面,而是转向对“我们是否有权命名和定义生命”这一哲学命题的追问。这种由事实的陈述,自然而然地滑向深刻的伦理叩问的过渡,处理得极其高明和克制,没有说教感,却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不断地咀嚼其中的伦理重量。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序言时,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博物学家的热忱所感染。他似乎不是在讲述一个冰冷的历史事件,而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田野调查。行文的逻辑推进极其流畅,从宏观的全球生态变化,巧妙地过渡到微观的某个特定物种的命运轨迹,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人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或思维的跳跃。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提及的科学家们在面对巨大未知时所抱持的信念与挣扎。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采用了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使得那些晦涩的生态学或分类学上的术语变得可以被直观理解。这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着只有行家才能看懂的术语墙,而是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普及和升华。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壁炉旁,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命相互依存的深刻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复古的印刷质感,搭配着一些泛黄的植物标本插图,一下子就将我拉回了那个科学探索的黄金时代。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内页的排版就觉得是一种享受,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那些早期科学考察时期的手绘图谱和黑白照片,不仅仅是作为点缀,更是构成了解读历史语境的重要线索。我通常对纯理论的学术著作会有些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形式上的亲和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散发的微弱气味,都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与历史进行对话的仪式感。而且,电子书的版本在放大细节图谱时表现出色,那些精密的解剖线条和微小的生物特征得以清晰展现,这对于关注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在设计美学和内容载体上都下足了功夫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叙事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的切片感**。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种”和“人类世”这两个标签的简单组合,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二十世纪这个人类力量空前膨胀的时期,人类对“理解生命”这件事的认知是如何被重塑和定义。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描述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物种命名时,都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殖民扩张的背景之下。这使得对知识的追寻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活动,而是与社会权力结构、资源分配紧密相连的复杂博弈。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科学史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进步史,而是充满了妥协、误解与偶然性的纠缠之网。读完后,我对于“什么是客观的科学记录”这个问题,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质疑与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