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五十年來,用一點一滴的心靈情意所灌注而成的草原苗圃。作者自幼便酷愛詩詞,後來因身逢戰亂,時有傢國之思,便寄託於吟哦。而在這本詩詞對聯集中,絕大部分是怡情遣性、抒懷記事之作,無關乎國計民生、國仇傢恨。偶有東坡拄杖聽江聲的閑逸,但不會忘情沉醉於僧敲月下門的推敲境界,也不會有驢背行吟的癡著。遣詞韻律雖不講求嚴謹,但對於作者個人而言,這本集子具有低迴往事、進懷舊境的價值,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更有足以細細品味、把玩,甚至拍案叫絕之處。
本書為作者五十年來,用一點一滴的心靈情意所灌注而成的草原苗圃。作者自幼便酷愛詩詞,後來因身逢戰亂,時有傢國之思,便寄託於吟哦。而在這本詩詞對聯集中,絕大部分是怡情遣性、抒懷記事之作,無關乎國計民生、國仇傢恨。偶有東坡拄杖聽江聲的閑逸,但不會忘情沉醉於僧敲月下門的推敲境界,也不會有驢背行吟的癡著。遣詞韻律雖不講求嚴謹,但對於作者個人而言,這本集子具有低迴往事、進懷舊境的價值,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更有足以細細品味、把玩,甚至拍案叫絕之處。
楊道淮
安徽省人,民國卅九年六月隨國立長白師範學院自海南島撤返來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財政係畢業,民國四十二年全國性高等考試、財政金融類人員考試及格。曾任臺灣省政府財政廳科員,臺北市國稅局審核員、稽核、科長、秘書,財政部專門委員兼幫辦等職。著有《財經時論》等書。
自 序
詩
詞
對聯 春聯類
對聯 園林、人名、壽慶類
對聯 哀輓類
版權宣告
封 底
自序
我不是詩人,隻不過從小愛讀詩詞,後來,身逢戰亂,時有傢國之思,便寄託於吟哦,效顰學步而已。
我的詩詞,多為抒懷記事的即興之作,偶有東坡拄杖聽江聲的閑逸,但不會忘情的瀋醉於僧敲月下門的推敲境界,更不會有驢背行吟的癡著。所以,遣詞韻律,並不講求嚴謹。
我的詩詞,當然不是此道的經典,也不是記述、反映時代現實的詩史,隻是個人閱歷的雪泥鴻爪,供一己低徊迴味而已。這樣一本既無學術價值又無市場價值的詩詞,能夠齣版印行,第一個該感謝的,是劉振強兄,他是完全基於風義、友誼,纔允為編印的,另外,我得感謝小友星洲的羅雄田碩士,因為他的催促、鼓勵,纔使我積極蒐羅、抽暇整理,完成瞭草編初稿,再託付 劉董的,謹於書首,嚮二位申謝。
另外,我得謝謝三子德睿,在他結婚及赴英讀書前的百忙中,為我這本詩詞集作瞭全盤的影印、整理和校訂,所以也該謝謝他。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四月於淡水鬆柏別墅
閤肥楊道淮
我是在一個失眠的夜晚偶然接觸到這部作品的,起初隻是隨意翻看,沒想到很快就被那些韻律感極強的句子抓住瞭。這本書的節奏感處理得極其齣色,有些詩篇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自然而然地就帶有一種音樂的韻律,非常適閤在靜謐的夜晚,輕聲吟誦。那些關於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反而帶著一種看透世事後的淡然與超脫。我感覺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和光影變化,比如描繪黃昏時分最後一縷陽光劃過竹林的景象,那種瞬間的凝固感,極具畫麵衝擊力。這本書的整體氛圍是沉靜而富有哲思的,它不強行灌輸任何觀點,而是通過精妙的意象引導讀者自行去體會其中的深意。對於一個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人來說,這部作品無疑需要慢下來,需要用心去咀嚼,纔能品齣其中真正的滋味。
评分說實話,我對詩詞研究並不算精深,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可親近性。雖然題材古典,但情感是普世的,無論何時何地,對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的睏惑總是相通的。我尤其喜歡其中幾首描寫自然景色的篇章,它們沒有那種過度雕飾的痕跡,反而顯得格外真摯樸素,就好像是作者在一次漫步中隨手記錄下的心聲。這些詩句如同清晨的露珠,晶瑩剔透,映照齣周圍的一切。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默默迴味那些精妙的比喻,有些比喻的巧妙程度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它們成功地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瞭。這本書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又避免瞭老學究式的晦澀難懂,做到瞭雅俗共賞,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古典文學韻味,卻又害怕枯燥的入門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絕佳的引導材料。
评分這本詩集初翻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古雅氣息就讓人心神為之一振。裝幀設計上的素雅,仿佛在低語著塵封已久的故事,每一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匠心,讓人在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對文字的敬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用詞上的考究,那些看似信手拈來卻蘊含深意的詞匯,如同在品嘗一壺經年的老茶,初嘗是平淡,細品之下,迴甘綿長,唇齒留香。整部作品的意境是開闊而深沉的,既有對山川河流的壯麗描摹,又不乏對人生哲理的細膩體悟。讀到某些篇章時,我甚至能“看”見作者筆下的場景,那煙雨迷濛中的古道,那月光如水的庭院,無不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腦海中。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境的窗戶,讓人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處可以安放靈魂的棲息地。作者顯然是一位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理解與熱愛的人,這份熱愛透過字裏行間流淌齣來,感染著每一個讀者。
评分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愁緒”的處理方式。很多詩詞中的悲愁往往是外放的、直白的,但在這部作品裏,那種情緒是內斂的、是浸潤在每一個意象中的,如同鞦日裏綿長不斷的小雨,濕潤人心,卻不至於將人淹沒。這種收放自如的錶達技巧,顯示瞭作者極高的文學修養和強大的內心定力。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共鳴,仿佛作者早已將我心中那些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愫,用最精準的語言捕捉並呈現瞭齣來。它提供瞭一種情感的宣泄口,卻又要求讀者保持一份清醒的審視。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甚至可以說,是“詩中有禪”,它引導你關注當下,珍惜眼前,讓所有的感懷都化為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尊重。
评分這部作品的結構安排很巧妙,它不像許多詩集那樣將風格迥異的作品雜糅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著一種內在的情感脈絡進行推進。從開篇的豪邁開闊,到中段對人事聚散的低迴婉轉,再到尾聲對未來或釋然或期盼的復雜心緒,整個閱讀體驗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層次分明,起承轉閤自然流暢。其中穿插的一些懷古詠物之作,不僅僅是簡單的景物描繪,更是作者藉物言誌,寄托瞭對時代變遷的深沉思考。我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曆史的厚重感。這種沉澱下來的力量,是浮躁的文字所無法企及的。它像一座堅實的燈塔,在迷霧中指引著方嚮,讓人在紛擾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堅守的定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