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上網,竟變被害人:性剝削、詐欺、賭博、駭客,滲透你我生活的網路犯罪事件實錄 (電子書)

只是上網,竟變被害人:性剝削、詐欺、賭博、駭客,滲透你我生活的網路犯罪事件實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朴重炫
图书标签:
  • 網路犯罪
  • 性剝削
  • 詐欺
  • 賭博
  • 駭客
  • 網路安全
  • 犯罪實錄
  • 電子書
  • 社會議題
  • 警示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交友騙照、釣魚網站、個資外洩、投資詐欺、
演唱會黃牛、誘騙海外打工……
各種網路威脅早已滲透現代生活,
下個目標,可能就是你!
 
  ★ 韓國第一線的網路犯罪科前刑警首度出書
  ★ 完整揭露從N號房、兒少性剝削、賭博、駭客到感情詐欺的犯罪手法及預防對策
  ★ 網路時代,人人必備的自保守則
  ★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肯定本書作者的勇敢!」──N號房事件吹哨者追蹤團火花推薦
 
  ► 網路帶來便利,也帶來意想不到的犯罪深淵
  科技的發展造就豐富便利的生活,在這個沒有網路不行的時代,
  只是交友、求職、購物,卻很可能就被騙,
  善於使用現代科技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不可能上當,
  但越缺乏戒心,越容易在無形的數位環境中成為受害者。
 
  2020年,網路性犯罪N號房事件,震驚國際,為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韓國前刑警朴重炫,曾待過網路犯罪的專門調查單位,
  他經手無數重大刑事案件,發現即使在N號房事件後,
  類似的事件並沒有銷聲匿跡,網路犯罪的組織反而更加龐大,且手法日新月異,
  他揭露17樁案件,包括:數位性犯罪、非法賭博網站、跨國駭客集團和金錢詐騙──
 
  .情侶間的私密影片,被其中一方上傳到特定雲端硬碟,任人付費下載
  .未成年者透過隨機聊天認識網友,卻被迫發生性關係,甚至遭到偷拍
  .求職網站的個資外洩,變成詐騙集團用來搬運贓款的人頭帳戶
  .非法賭博網站暗中發展,色情漫畫與影片也加入其中,早已成為新興市場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前科的一般上班族,在網路世界成為掠食者
  
  這些犯罪者持續恣意在社群軟體、網站上尋找目標,
  從X(Twitter)、Mega、Telegram,甚至到Discord、暗網,
  不能容許的犯罪,在一支手機就能隨意接觸的平台上不斷發生。
  
  每樁真實案件皆以調查報告書為基礎,
  描寫刑警如何開啟調查、掌握證據、鎖定並逮捕嫌犯,完整揭露辦案過程,
  也有嫌疑人的自白、受害人所承受的痛苦,呈現案件中不同角度的看法。
  每樁案件之後的「偵辦筆記」,則公開大眾鮮少知道的延伸犯罪手法。
 
  ► 終身抹殺受害者人格的網路犯罪
  朴重炫長期在第一線受理報案、查緝罪犯,
  同時目睹眾多受害者的遭遇,追蹤這些個案的狀態時,
  發現即使案件結束了,人們的心理創傷也不會輕易消失。
  他認為,比起眼睜睜看著人格被殺害的案發現場,
  率先守護受害者的生活更重要,因此決定公開自己過往的偵辦筆記,
  也轉調網路犯罪預防教育專門科,專注於網路犯罪的預防教育。
  
  ► 你我如何避免成為網路被害人?
  連根奪走兒童、少年和女性生活的殘忍案件是如何發生的?
  既然加害者已經遭到逮捕,創傷或危害就告一段落了嗎?
  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或孩子掉入陷阱?
 
  朴重炫也在書中提出實際方法,
  除了相關監督及查緝機構必須密切採取合作,
  我們在使用網路時也要建立警覺的態度,不輕易說出個人資訊,
  看起來越便利越夢幻的地方,反而暗藏了越多陷阱。
  當孩子成為受害者時,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貶低或漠視孩子的感受。
 
  正因為網路犯罪必須發生在「網路」這個空間內,
  只要懂得網路的光明面與黑暗面,人人都可以成為網路犯罪預防專家,
  乾淨明亮的網路空間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
 
警世推薦
 
  王婉諭│立法委員
  吳其勳│iThome總編輯、臺灣資安大會主席
  追蹤團火花│韓國獨立記者團體
 
  「本書不僅呈現跨國經驗,更讓我們得以同時從案件當事人、刑警的不同角度,來了解性暴力事件的全貌,以及偵查過程為了兼顧『挖掘真相』及『保障被害者權益』時須留意的執行細節。台灣在2023年初,始針對數位性暴力增修法條,並在8月正式上路。書中的經驗,也將是台灣當前正要面對的課題,值得所有關心數位性暴力事件的人一同了解!」──王婉諭,立法委員
 
  「隨著世界走向高度數位化、網路化,網路犯罪型態不僅變得更多樣,也更難以防範,對國家、社會與個人生活皆帶來史無前例的影響。本書從網路犯罪調查現場揭露多起真實案件,提醒大家網路犯罪近在咫尺。身處數位網路時代,人人都該更重視資訊安全,練就保護自己的數位防身術。」──吳其勳,iThome總編輯、臺灣資安大會主席
 
  「我曾經是數位犯罪深度採訪記者『追蹤團火花』的成員,在過去2年間見過無數的警察。最早是在檢舉『N號房』的時候,遇到江原警察廳的刑警,之後為了採訪,陸續見到許多警察和高層人士,也包含警察大學的教授和相關實務人員,足足超過百人。我敢保證,過去我所見過的無數警察,肯定都會佩服本書作者的勇氣。有哪個刑警敢這樣毫無保留地公開偵辦筆記呢?尤其作者在將受害事實告訴數位性犯罪受害者之前,如此吐露自己的想法:『這種事情不可能一回生、二回熟。』這樣的坦誠,在我看來相當難得。我想,這或許能帶給相關從業人士一點安慰,進而有助於改善偵辦環境吧?在閱讀本書時,總能從每一次的案件中,感受到作者身為刑警,想為每個事件負責到底的心意。比起過去我所見過的警察,率眞而勇敢的作者更像是一位貼近人心、無所畏懼的市民。」──煓,獨立記者團體「追蹤團火花」前成員
数字时代的阴影:剖析现代网络犯罪的复杂图景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当代数字世界中日益猖獗且变幻莫测的网络犯罪生态。这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深刻揭示网络威胁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观察报告。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审视全球信息安全格局的演变,聚焦于那些驱动犯罪行为的深层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并详细剖析不同类型网络犯罪的作案手法、受害者画像及司法应对的困境。 --- 第一部分:数字疆域的拓荒与失序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已不再是遥远的虚拟空间,而是我们工作、社交、消费、甚至维系情感连接的物理延伸。这种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为新型犯罪活动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1.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与权力转移: 本书首先探讨了支撑数字世界的底层技术架构的固有缺陷。从早期互联网设计的开放性、缺乏中心化监管的特性,到云计算、物联网(IoT)设备的快速普及,每一次技术飞跃都伴随着新的安全盲点。我们将分析,当数据处理权和控制权从传统机构向少数科技巨头或去中心化实体转移时,普通用户的数据主权如何被稀释,以及这些基础设施如何被恶意行为者视为攻击的绝佳跳板。 2. 心理战术的演进:从技术漏洞到人性弱点: 现代网络犯罪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不在于复杂的代码编写能力,而在于对人类心理的精妙操纵。我们将深入剖析“社会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犯罪分子如何利用人类固有的信任机制、恐惧感、贪婪心以及对权威的服从性,设计出难以察觉的诱骗方案。这部分内容将详细解构: 情感驱动的陷阱: 如何利用“恐慌营销”(如假冒执法部门或银行)和“情感绑定”(如浪漫诈骗)来绕过理性防御。 认知偏差的利用: 探讨“锚定效应”、“从众心理”在网络钓鱼邮件、虚假投资项目中的实际运用,解释为何看似简单的欺骗能对高智商人群奏效。 --- 第二部分:新型犯罪模式的深度解构 本卷将分类细致地审视当前主流的网络犯罪类型,重点关注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组织结构。 3. 数据与身份的商品化:黑市生态系统: 个人数据(PII)、金融凭证和医疗记录已成为全球黑市上交易量最大的“数字商品”。本书将还原数据泄露事件的完整生命周期:从初始入侵(渗透测试、恶意软件植入),到数据窃取、清洗、定价,再到最终的转售。我们将考察暗网(Dark Web)作为关键交易场所的功能性,以及不同数据包的市场估值逻辑,揭示数据暴露对受害者长期社会信用的潜在破坏。 4. 金融犯罪的数字化升级: 传统金融犯罪的边界正在模糊。我们将分析: 复杂的洗钱链条: 探讨如何利用加密货币的匿名性、跨国界交易的便利性,以及复杂的“混合器”(Mixers)服务,来清洗非法所得。 供应链攻击的放大效应: 阐述如何通过攻击软件开发商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实现对成千上万下游企业的“一网打尽”。 勒索软件的产业化运作: 详细研究勒索软件团伙的“即服务”(RaaS)模式,包括他们的客户服务、谈判策略以及对受害者业务连续性的致命打击。 5. 虚拟空间的治理真空与灰色地带: 我们还将讨论那些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活动,例如针对数字资产的欺诈行为。这包括对新型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中存在的智能合约漏洞的利用,以及针对特定数字收藏品或代币的“拉地毯”(Rug Pulls)骗局,揭示这些活动如何利用技术自身的复杂性来逃避监管和法律追责。 --- 第三部分:受害者视角与社会代价 网络犯罪的最终落点在于个人与社会。本书的最后部分着重于探讨这些数字侵害对真实世界造成的深远影响。 6. 创伤的隐形印记: 网络犯罪的受害者往往面临双重打击:经济损失与心理创伤。我们将探讨“身份盗用”和“网络骚扰”如何引发长期的焦虑、抑郁乃至职业生涯的中断。对于那些遭受隐私暴露或情感操纵的受害者而言,恢复信任和重建生活是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本书呼吁社会和心理健康系统正视这些“数字创伤”的特殊性。 7. 法律、技术与防御的“军备竞赛”: 面对快速迭代的犯罪技术,现有的法律框架往往滞后。本部分将分析国际刑警组织、各国执法部门在追踪和起诉跨国网络犯罪分子时遭遇的司法管辖权难题、技术取证的挑战,以及数据保留政策的冲突。同时,我们将审视企业和个人可以采取的切实有效的防御策略,强调“安全意识”和“弹性恢复”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不回避现实的视角,让我们理解网络犯罪不再是遥远的“黑客故事”,而是紧密编织在我们数字生存环境中的复杂风险。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信任的本质,并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负责任的数字未来做好准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朴重炫(박중현)
 
  2003年,開始在韓國京畿道漣川郡警察局擔任刑警;2019年,調任至網路犯罪預防教育專門科。他認為,如果不切斷遍布各地網路犯罪的可能性,民眾就難以好好生活。抱持著不能再出現網路犯罪受害者的想法,目前專職於網路犯罪的預防教育。
 
譯者簡介
 
林侑毅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韓國高麗大學碩、博士學位。擅長翻譯文學、旅遊、心理勵志、親子教養等主題。譯有《解語之書》、《自行車上的中國壯遊》、《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等七十餘本,並著有東亞漢學論文數十篇。歡迎來信賜教:lice520@gmail.com

图书目录

好評推薦  
前言 站在堆積如山的調查報告前 

第1章 數位性犯罪:扭曲的網路自我
[案件1] 匿名掠食者與青少年受害者
深夜女國中生的失蹤案
偵辦筆記--像《全面啟動》一樣的預防教育

[案件2] 與猥褻物散布者的百日戰爭
始於「雲端硬碟壟斷事件」的戰爭
「15歲_清涼里」的資料夾
隱藏在加密檔案中的隨機聊天
偵辦筆記--運用轉蛋機制的隨機聊天

[案件3] 躲在鏡頭後的成癮者 
疾病代碼F65的性成癮症
困在攝影機裡的窺淫癖成癮者
偵辦筆記--賺錢的非法影片及旁觀者們

[案件4] N號房事件尚未結束 
KakaoTalk開放式聊天室事件
不只Telegram有問題
罪惡的淵藪──暗網
偵辦筆記--數位性犯罪留下的創傷

第1章小結 扭曲的網路自我  

第2章 網路賭博:成癮的泥淖
[案件5] 詐騙之神竟是賭博成癮者 
偶像演唱會門票轉讓事件
偵辦筆記--賭博網站偵辦方式

[案件6] 三五好友夢想成為博彩老闆
親眼目睹犯罪籌劃會議
在創新城市落腳的非法博彩網站
偵辦筆記--像病毒一樣蔓延的非法賭博

[案件7] 日新月異的非法賭博網站 
無窮無盡的會員資料
偵辦筆記--青少年的賭博成癮問題

[案件8] 賭博網站的春秋戰國時代 
有「安全驗證」的詐騙網站
偵辦筆記--賭博成癮問題自我檢測

第2章小結 非法賭博網站的急速成長 

第3章 駭客:不斷進化的網路犯罪
[案件9] 生活中也有駭客犯罪 
水餃店的手機支付詐騙犯
偵辦筆記--愛麗絲、鮑伯、伊芙的真面目

[案件10] 電子郵件商業詐騙 
英國犯罪調查局的跨國偵辦邀請

[案件11] 詐騙集團的巢穴 
來自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案件
  
[案件12] 魚叉式網路釣魚
喀麥隆籍中間人逮捕事件
 
第3章小結 網路安全意識與教育的必要性

第4章 生活網路犯罪:瞄準人心的弱點
[案件13] 產生同理心的瞬間就上鉤
破獲整座客服中心的冒牌刑警
冒充政府機關的電話詐騙
[案件14] 被組織拋棄的取簿手  
[案件15] 跨國詐欺犯的甜言蜜語  
[案件16] 打擊不完的詐騙集團  
[案件17] 這不是你的錯  

第4章小結 減少損失的最佳辦法 

結語 人人都能成為網路犯罪預防專家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94077
  • EISBN:978626349411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前言
 
站在堆積如山的調查報告前
 
  網路犯罪正層出不窮。
 
  第四次工業革命始於「參與和共享」的思維,最終促進了IT企業的勢力擴張與國際平台企業的成長。然而詐騙犯也搭上這股趨勢,開始從實體躲進網路世界裡,各種詐騙手法應運而生,例如用來搬運贓款不可或缺的人頭帳戶、手機門號,就是透過徵才、求職網站蒐集個資;想要隱藏真實身分,可以變換使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虛擬私人網路)或Telegram等加密通訊軟體。
 
  網路犯罪者迎來了擴張勢力的絕佳機會。那些前科多到超過自己年紀的嫌疑人,利用這些工具在直銷平台上進行第三人詐欺和三角詐欺,成為新一代的二手交易詐欺之神,也就是所謂的「二手物之神」。
 
  韓國全國專責調查小組與地方政府成立的受害者援助中心,雖然已經全天24小時進行監控與回應,仍然趕不上非法錄影和性剝削物在雲端散播的速度。因N號房事件引發公憤的數位性犯罪,也隨著惡魔主嫌被一一定罪後,逐漸淡出公眾視野。最早將N號房公諸於世的獨立記者「追蹤團火花」,多次發聲強調人們不應該只在意加害者,而是要關注針對受害者設立的制度,只是人們早已忘記此事。人民的漠不關心,推動了數位性犯罪的成長。數位性犯罪並未消失,只是從爆發N號房事件的Telegram轉向Discord而已,甚至已經開始進入暗網(Dark Web)。
 
  當非法賭博網站成為新興行業後,也迅速跟成人網路漫畫及猥褻物散播市場簽訂了合作協議,線上賭博產業的網飛(Netflix)逐漸成形。問題是賭博網站業者為了爭奪客戶打得火熱之際,賭博成癮的青少年數量正日益增加。
 
  如今,韓國文化已經成為全球知名的品牌,甚至到了韓國一間鄉下工廠生產的醬油都能在菲律賓大賣的程度。而網路用戶透過一組郵件即可串聯全球網路市場,於是居中攻擊的駭客組織應運而生,成為網路犯罪的「頂級掠食者」。詐騙電話、詐騙簡訊的代名詞「金美英組長」(김미영 팀장),是韓國規模數一數二的電信詐騙集團之一。該詐騙集團之所以能向受害者騙取數百億韓元的贓款,是因為有一位在虛擬銀行(貸款利率遠低於市場利率)工作的金美英組長、隨機發送的詐騙簡訊,以及在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地設立據點、扮演不同角色的隨從,還有一群相信金美英組長的受害者。儘管這些人全部遭到掃蕩,但是駭客和金美英組長不同,駭客攻擊的是企業的電子郵件,而且都是外國人。這些組織與奈及利亞419詐騙(Nigerian Letter或419 Scam)有緊密關聯,都是利用電子郵件逐步擴張詐騙版圖。他們採用「中間人攻擊」(Man In The Middle Attack)的手法,駭入國內外企業的電子郵件,觀察一段時間後,再從中詐騙錢財。
 
  國內外詐騙犯正湧入網路空間,他們的國籍已不再重要。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平台企業的成長,建構出一個超級連結的世界,而這幫人早已學會快速應對這個世界的技術。如今這個時代,詐騙犯也需要學習技術,才能在網路犯罪世界走出成功的道路。他們就像使用遙控器或計算機上不常觸碰的按鈕一樣,開始學著運用一些零碎的技術,甚至掌握了名為「旁路」(Bypass)的繞道技術,徹底隱藏自己的身分。
 
  對於詐騙犯而言,網路空間就像是為了得出在遊戲中贏得勝利的某個公式,所有人時時刻刻都在集思廣益並互相分享資訊的地方。
 
  這一連串的事件,都是我自己一個人解決的。我在漣川警察局工作的時候,連個網路犯罪調查小組都沒有,我只能在別人辦公室的角落獨自受理案件,後來即使來到地方政府,案件還是只能由負責人自己處理。受理案件的時候,我會先畫好架構,思考解決的方向,再估算大約什麼時候可以處理完成。
 
  被告個人資料:姓名不詳
  起訴罪名:詐欺(使用電腦等詐欺)
 
  接下上級交辦的幾張起訴狀和聲請狀後,一個案件就開始了。網路詐騙案件的被告通常是「姓名不詳」,只能在沒有特定姓名和個人資料的情況下開始調查。因為被告利用技術隱藏自己的身分,所以這類追蹤特定人物的調查報告,分量遠遠超過其他案件。我必須先從受害者的匯款帳戶開始逆向追蹤,或是根據聊天當時使用的網路位址逆向追蹤,整個過程都如實記錄在調查報告中。從受理報案開始,經過逆向追蹤、掌握嫌犯,再到逮捕與拘提,都必須鉅細靡遺記錄下來,所以案件處理完成後,即使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調查報告依然清晰保留在我的記憶中。
 
  我決定將自己撰寫這些調查報告時的想法,以及嫌犯被逮捕後,坐在偵防車後座「真相之屋」內自白的內容,全都記錄下來。其實警察不能說的事情太多了,其中偵辦手法又是絕對不能外流的重要機密,但是善良的小市民最想知道的並不是機密,而是如何預防。看著處理完的案件疊成小山般的調查報告,我希望告訴人們預防網路犯罪的重要性,因此動筆寫了這本書。
 
  在我人生的三、四十歲,整天都和網路犯罪的受害者、嫌犯相處,當然也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我在經濟犯罪調查小組服務時,遇到一位原告說別人都不相信自己說的話,憤而在家中上吊自殺,這件事造成我的第一個創傷。
 
  「刑警先生,您可以幫忙處理我的案件嗎?」另一位受害者在告別人世前,推開我辦公室的門向外走,留下了最後這句話。
 
  後來,只要聽到其他來辦公室陳情的民眾說出這句話,同樣的創傷便一再折磨著我。所以我離開經濟犯罪調查小組,選擇進入網路犯罪調查小組,但是在這裡又出現了其他創傷。那些我曾經極力想避免的青少年數位性犯罪案件,在我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找上門來,我親眼目睹了受害者和家屬感受到的擔憂和恐懼,內心出現難以承受的創傷。我再也無路可逃了。既然我是負責人,如果受害者或家屬受到傷害或選擇自殺,這些責任都必須由我一肩扛起。我沒有退縮,繼續和受害者一起並肩作戰,這個過程反而成為我消除恐懼的機會。
 
  儘管如此,2018年12月,我再度遭遇了難以承受的痛苦,造成我一生無法抹滅的傷害。一名遇上求職詐騙的女子,又被無端捲入人頭帳戶案件,她在找我諮詢的隔天,從家裡一躍而下,結束了寶貴的生命。一切似乎都是我的錯。受害者承擔了所有的痛苦,網路犯罪者可說是徹底抹殺受害者和在世者人格的殺人犯。為了生存,我在2019年停下調查工作,一頭跳入網路犯罪的預防教育。我認為需要有個人來告訴其他人預防的重要性。
 
  各位讀者接下來即將閱讀的故事,是一個非電腦專業人士獨自解開案件、尋找案件背後隱藏之數字的過程。所有的網路犯罪,都是在眾人的默不作聲下而壯大起來的。不過,正因為網路犯罪都是發生在網路這個結合各項技術的空間內,只要將人們分散的關注聚集在這裡,那麼,乾淨明亮的網路空間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经常需要处理各种线上信息的职场人士,我更关注的是商业间谍和数据窃取的部分。这本书对黑客如何利用供应链薄弱环节进行渗透的案例分析,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展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攻击方式,比如通过看似无害的软件更新或合作方提供的文件,植入恶意代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广阔,它不仅关注普通网民的个人安全,还将目光投向了企业和机构面临的风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高技术犯罪时,依然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基于事实的分析,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专注于展示犯罪分子思维的严密性与执行的系统性。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安全教育读物,更像是一份深入了解当代数字冲突形态的报告文学。它让我明白了,在现代社会,信息安全已经不是IT部门的事情,而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避开了传统安全读物那种说教式的口吻,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茧,将“性剥削、诈欺、赌博、骇客”这些名词,编织成了引人入胜的连环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受害者是如何被一步步渗透的”。那种代入感极强,特别是描述受害者从最初的犹豫、好奇,到最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过程,简直让人感同身受。我看到一些描述中,犯罪分子利用的手段是如此的精妙和隐蔽,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粗暴的敲诈勒索。它触及了社交工程学的核心——信任的建立和瓦解。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累,因为它揭示了太多不那么光彩的人性阴暗面和技术漏洞,但正是这种“累”,才更显其重要性。它迫使你停下来,审视自己和家人的上网习惯,特别是那些对网络世界抱有天真幻想的年轻人,这本书简直是必读的“防狼手册”,只不过狼换成了数字形态。

评分

我很少读这类题材的书籍,通常觉得太沉重,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系列紧凑的短篇纪实文学集合。每个故事都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道德困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拷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书中对受害者心理变化的细致描摹,尤其是在面对赌博成瘾或色情勒索时的无助感,非常真实,甚至有些残忍,但这正是它力量的来源——它让你直面人性的脆弱。我发现,许多看似愚蠢的受骗行为,在作者的还原下,其实是极其复杂心理博弈的结果。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你意识到,网络犯罪的边界正在模糊,它不再是线上的孤立事件,而是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财务乃至人身安全紧密交织在一起。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面对数字洪流时的清醒和审慎,而不是盲目的恐慌。

评分

这本电子书简直是敲响了警钟,让我对“只是上网”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网络世界是相对安全的,无非就是看看新闻、聊聊天,充其量也就是信息泄露的风险。但读完这本书(虽然我还没读完,但光是目录和一些片段就已经让我心惊胆战了),我才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那些看似无害的界面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陷阱。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法律条文或者技术手册,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将那些抽象的“网络犯罪”具象化了。比如,那个关于“美颜滤镜”背后的隐私套路,看得我一身冷汗。我过去总觉得这些东西离我很远,是那些“技术小白”才会上当的,但这本书生动地展示了犯罪分子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一步步将普通人拖入泥潭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作案的底层逻辑和心理操控术。看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都变得小心翼翼了,对任何弹窗、陌生链接都提高了一个警戒层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普及了最前沿的数字安全知识,让人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救的能力。那种从无知到警醒的转变,是阅读过程中最深刻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将所有网络犯罪混为一谈,而是将不同的危害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剖析,这对于读者理解不同风险的性质非常有帮助。例如,它区分了纯粹的经济诈骗和涉及人身精神控制的剥削行为,两者的操作手法和心理打击力度是完全不同的。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在诈骗中的应用”那一部分特别感兴趣,作者对技术原理的阐述非常到位,既不过于晦涩难懂,又能让一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明白其危害性。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去检查了我所有常用App的隐私设置,生怕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数据燃料”。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只是在描述犯罪,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全面的“数字免疫力”培训。它告诉你,预防永远胜于补救,而且在网络犯罪面前,你的反应速度和知识储备,才是你唯一的防火墙。这种实用的、面向操作层面的指导,是很多理论书籍所缺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