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電子書)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秀蓉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日治時期
  • 醫療史
  • 公衛史
  • 臺灣公衛
  • 臺灣醫療
  • 歷史研究
  • 電子書
  • 修訂版
  • 公共衛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蒐集、譯註日治臺灣時期的醫療、公衛重要史料及文獻,是研究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史極其重要的必備書。內容共分三部分:第壹部,譯註堀內次雄、丸山芳登撰寫之〈臺灣醫事衛生年表〉,記述當時醫療、公共衛生重要大事之經緯。第貳部,譯註最重要的史實紀錄,即丸山芳登的大作──《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詳實記載各項調查、統計成果,完整呈現當時醫療、公衛之整體面貌。第參部,編者精心選譯當時具關鍵意義的醫療、公衛的法規與文獻,是深入了解日治臺灣醫療公衛政策理念與想法的重要參考資料。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一本不包含《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书名: 古今交匯:大航海時代東亞貿易網絡的變遷與重塑(16世紀中葉至18世紀末)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十六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末,在地理大發現與全球化初期浪潮的推動下,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群島)如何被捲入日益複雜的全球貿易體系之中。這段時期,不僅是傳統東方王朝面對西方海權崛起的關鍵轉折點,更是內生性區域經濟結構經歷劇烈重塑的歷史長廊。 本書的研究範圍橫跨近三百年,聚焦於白銀的流動、不同商品群的交換路徑,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衝擊。我們摒棄了將東亞視為被動接受者的傳統觀點,轉而強調區域內部力量的主動調適與積極參與。 第一部:白銀的軌跡與區域市場的整合 全球貿易的核心驅動力,無疑是美洲與日本開採的白銀。本書第一部分詳盡追溯了這些白銀如何經由馬尼拉、長崎、澳門等轉運樞紐,滲透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商品經濟體系中。我們分析了明清時期“海禁”與“開海”政策的搖擺不定,如何直接影響了白銀的匯率與流通速度,並最終作用於內地的稅收結構與農產品市場。 重點章節探討了漳州府與泉州府在這一時期扮演的「中間人」角色。這些沿海地區的商人集團,憑藉其豐富的航海經驗和對區域市場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與南洋的香料、珍稀木材進行交換。研究不僅依賴於官方檔案,更結合了地方志、宗族文書以及貿易信件的零散記錄,試圖重建一幅細膩的商業圖景。我們特別關注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與荷蘭人雖然掌握了遠洋航線,但在區域內部的物流與信息傳遞上,依然高度依賴華商網絡的這一關鍵事實。 第二部:商品交換的結構性轉變 大航海時代的貿易並非單一線性的商品傾銷,而是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換體系。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幾類關鍵商品的結構性變化: 1. 瓷器與白銀的悖論: 景德鎮的瓷器生產在十七世紀初期達到高峰,但隨著歐洲本土陶瓷工業的萌芽(如荷蘭的代爾夫特藍陶),以及日本「鍋島燒」等在地化模仿的興起,中國的出口結構開始出現分化。本書探討了外銷瓷(如“克拉克瓷”)的風格如何與內銷市場的需求脫節,以及這種“雙軌制”生產對江浙地區製造業工人的影響。 2. 茶葉的興起與重估: 儘管茶葉在本書所涵蓋的大部分時期內尚未達到十八世紀末期對英貿易的爆炸性增長,但其在東南亞(如巴達維亞)的區域轉口貿易中已佔據重要地位。我們考察了茶葉從藥用到飲品的社會文化轉變,以及其種植區(如福建、安徽)與貿易港口之間的聯繫如何被逐漸強化。 3. 海域權力的競逐與在地化: 這一部分超越了單純的貿易記錄,深入探討了貿易網絡背後的海域控制權鬥爭。從葡萄牙在澳門的固守,到荷蘭人對台灣的短暫佔領,再到鄭氏集團對東南沿海的影響力,這些政治實體對貿易路線、稅收和安全保障的干預,共同塑造了區域性的商業風險評估模型。我們強調,在地化的武裝商團與地方官僚的默許或參與,是維持這些貿易生命力的隱形基礎。 第三部:社會迴響與文化張力 貿易的擴張必然帶來社會的震盪。第三部分聚焦於貿易網絡對東亞社會結構產生的深層次影響: 移民與海外網絡的形成: 隨著商業活動的擴大,閩粵地區的大量勞動力與商人開始向呂宋、婆羅洲、暹羅等地遷移。本書通過分析這些“海客”在異地建立的會館、宗祠及其與故鄉的經濟聯繫,揭示了早期跨國華人社群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家鄉資本積累的反哺作用。 知識與技術的傳播: 儘管主流敘事強調西方技術的單向輸入,但本書亦闡述了東方技術(如造船技術、特定類別的冶煉工藝)如何被納入全球交換網絡。例如,歐洲人對中國指南針、火藥技術的改良需求,間接推動了沿海工匠的專業化。 意識形態的調適: 在儒家傳統對“重農抑商”的持續強調下,商業的繁榮引發了士大夫階層複雜的焦慮。本書檢視了地方精英如何試圖在既有的道德框架內,將巨額的貿易利潤“合法化”或“儒家化”,例如通過捐資興辦地方公益事業,以證明商業活動的社會價值。 總結而言,《古今交匯:大航海時代東亞貿易網絡的變遷與重塑》試圖在宏大的全球史框架下,錨定東亞區域的具體經驗,呈現一個動態、充滿內生張力的貿易生態系統。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商品與白銀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權力、適應與身份重塑的歷史。本書的結論指出,十八世紀末,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準備就緒與清廷對海禁的進一步放鬆,東亞貿易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一個由多方勢力平衡的“區域性交換體系”,轉變為一個受制於西方海權和工業生產力主導的“全球附庸市場”,為後來的十九世紀變局埋下了深刻的伏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秀蓉


  1965年畢業於臺大歷史系,1968年取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專長為近代歐洲社會經濟史、香港史、臺灣史史料研究等,曾任臺大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及臺大陳維昭校長特別助理。任教期間先後往布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訪問研究。退休後,致力於臺灣醫療公衛史研究。現為臺大醫院顧問。

图书目录

修訂版再刷說明
修訂版序
初版序一/陳維昭
初版序二/謝博生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圖輯
編輯凡例
編者的話

第壹部 臺灣醫事衛生年表1895-1945╱堀內次雄、丸山芳登 著 邱鈺珊、陳瑋荻等 譯


1895-1904
1905-1914
1915-1924
1925-1934
1935-1945

第貳部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丸山芳登 著;戴政宇、蔡博薰、陳怡璇等 譯

附表目次
自序
序篇
第一章 地形
第二章 氣候
人口篇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出生
第三章 死亡
第四章 自然增加
第五章 臺灣未來的人口數
第六章 體格與體力
疾病篇
第一章 法定傳染病
第二章 特殊疾病
第三章 其他
設施篇
第一章 衛生行政機關
第二章 醫學教育與研究機關
第三章 醫療相關人員
第四章 醫療機關
第五章 防疫機關
第六章 保健事業
第七章 藥事
第八章 環境衛生

第參部 法規與文獻╱李衣晴、邱鈺珊、徐廷瑋等 譯

一、醫療法規
(一)醫事
(二)研究
(三)教育
(四)其他
二、醫療文獻
三、公共衛生法規
(一)環境改善
(二)鴉片
(三)疾病防治
(四)食品飲料
(五)其他
四、公共衛生文獻

編後語
附錄一 堀內次雄等人在臺事跡與經歷
附錄二 1895至1945年日本紀年與西元紀年對照表
附錄三 日治臺灣歷任總督任期表
附錄四 重要疾病中、英、日文對照表(本書第貳部疾病篇)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7369
  • EISBN:97898635074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2.6MB

图书试读

初版序一

陳維昭(國立臺灣大學前校長)


  Oswei Temkin將其一本有關醫學史的書取名The Double Face of Janus(《門神之雙面》),意指門神有兩個臉,一個面對前方,一個面對後方,象徵醫學史一方面固然在回顧醫學的過去,另一方面更在於展望醫學的未來。有謂「不能記得歷史經驗的人,必將重蹈覆轍」,醫學是人類整體文化中相當重要的部分,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研究人類歷史,必須包括醫學史。張秀蓉教授經過多年的努力,編註完成《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一書,要我寫一篇序,我個人覺得非常榮幸,也非常重要。

  臺灣歷經荷蘭、西班牙、明鄭、滿清、日治以至國民政府多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皆為本島注入不同文化,也各有其建設和發展。日治五十年,不但時間長久,其重要性也不能忽視,尤其,這期間在醫學領域所奠定的基礎更是不能抹煞。我們不難發現,日治時期,幾位來臺負責治理的日本人,都相當重視醫學建設,這其中其實有其主觀及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在於他們的根本理念。因為日本維新時期,醫學是相對最早傳入,也是最早到達相對發達的領域,因此認為醫學建設是一切建設之首要。這從後藤新平1900年3月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說:「回顧日本帝國,創新文明門戶,實屬醫學者之功;其大者天文之學術,小者昆蟲之研究,當初均係醫者之入斧;現今陸海軍之整備,不啻冠乎東洋,今立在泰西列強之間,敢無遜色者;亦屬醫學者之力居多」,又說「就百般學術中,屈指醫學為第一」,其對醫學建設之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客觀方面則是日軍進入臺灣初期,臺灣本島疫病叢生,軍隊因病而死的更多於打仗陣亡之人數,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是因在臺感染霍亂而病逝。因此一方面為保障日本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一方面為能有效統治臺灣,並作為其南進之基地,醫學自然成為最重要的建設工作,〈臺灣醫事雜誌創刊詞〉就有這麼一段:「藉由日新月異的醫學啟蒙本島民眾,謀求衛生普及,注入我大日本文明,以增進人生之福祉,使新附之民沐浴在我王化之下,使本島真正成為鎮守南方之鑰匙。」這其中固然充滿著濃濃的殖民意味,但其用心卻是真實的、認真的。

  有關臺灣日治時期的醫療衛生,小田俊郎於1974年所發表的《臺灣醫學五十年》無疑是大家所最熟悉,也是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現在張秀蓉教授將1946年堀內次雄與丸山芳登所發表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1895-1945〉,以及1957年丸山芳登所發表的《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加以整理、翻譯、編註,分別構成本書的第壹部、第貳部。自己再從史料中精心挑選出重要的法規和文獻成為第參部,三者構成《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一書,是臺灣醫療公衛史上極其珍貴的大作,與小田俊郎的《臺灣醫學五十年》互補並輝,留下相當寶貴、難得的歷史資料。我個人尤其喜愛第參部中張教授所整理的一些談話和文獻,從其中更能了解,日治時期這些臺灣醫學領域關鍵人物的想法與理念,1899年山口秀高在臺灣大學設立論所提意見書中,所展現的視野與遠見,就曾任臺大校長的個人讀來,實有相當深切的感觸。書中張教授在許多地方細心、適時地加上註解,也發揮畫龍點睛之效,例如:沒有註解的話,很多讀者可能就無法了解日治時期醫生與醫師的分別。

  張秀蓉教授在本人接任臺大校長之初即受邀擔任校長特別助理,由於她的努力和創意,對臺大校務的推展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退休之後因緣際會投身臺大醫學院醫學史料的整理工作,就張教授而言正是如魚得水,可以繼續發揮所長,就臺大醫學院而言,能夠獲得張教授的幫忙,更是難得的福氣。很多文件、資料,對不懂的人永遠只是一堆資料或幾張文書,但張秀蓉教授以歷史人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往往能夠從廢紙堆中發掘出重要的寶貝,常常可以見到她因發現或取得珍貴資料而雀躍、歡呼的欣喜模樣。這次為了本書更親赴日本岩手縣奧州市「後藤新平記念館」去查看、尋找資料,還差點因天冷得了凍瘡,但卻也讓她親睹後藤新平在臺灣醫學會第一屆大會演講的親筆手稿。

  茲值此書即將出版之際,除恭賀新書出版之外,更要藉此對堀內次雄、丸山芳登、小田俊郎等醫界前輩,對臺灣醫療衛生所做的貢獻,對醫學史料的重視、蒐集的用心,表達深切的佩服及尊敬之意,尤其要對張秀蓉教授及其團隊中每一位的付出與貢獻,表示最高的敬意。

初版序二

謝博生(臺大醫學院前院長)


  臺大醫學院從最早的前身「醫學講習所」(1897)開始,歷經「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899)、「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19)、「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927)、「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1936)、「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1945),迄今歷經115年。醫學院早期的教育暨學術研究活動對於後來臺灣本土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許多珍貴史料卻在二戰後因政治因素的影響與意識形態的糾葛,或被銷毀,或只能封存在記憶的底層,有待有心人設法蒐集、整理、考證、分析與研究。為了推動這方面的工作,我在擔任醫學院院長職務期間成立了「醫學人文研究群」,針對臺灣醫學百年發展的史料、檔案進行蒐集、彙整及分析,以作為醫學人文教育及研究的推展基礎。當時,恰逢張秀蓉教授從臺大歷史系退休,我就邀請她指導這方面的工作。2008年11月臺大醫學院成立醫學人文博物館,成為臺大博物館群的一員,我應邀擔任博物館工作小組的召集人,又蒙張教授全力協助。過去三年,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從規劃、籌備到運作,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張教授做了很大的貢獻。

  這十多年來,張秀蓉教授辛苦蒐集並整理臺灣近代醫學、醫療、衛生發展有關且具價值的重要檔案、史料、文獻,這些資料不但是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極為珍貴的典藏品,並且成為臺灣醫學史的基礎資料庫及研究素材。此次,張教授將一部分日治時期的臺灣醫學史料整理成書,並詳加註釋,提供給醫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學生、臺灣醫療衛生歷史研究者,以及關心臺灣醫療衛生發展演進歷程的各界人士參考。張教授編註本書的用心,實在令人感佩。

  本書第壹部分是譯自堀內次雄、丸山芳登共同具名撰寫的於過去半世紀之〈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1895-1945〉,記述日治時期熱帶傳染病防治之經緯及日本在臺灣的衛生醫療建設;本書第貳部分是譯自丸山芳登的《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其內容除了介紹臺灣的地形、氣候、人口之外,更詳細記載了日治時期臺灣風土疾病,包括鼠疫、傷寒、赤痢、霍亂、天花、腦脊髓炎、瘧疾、恙蟲病等急性傳染病,以及寄生蟲病、蛇毒、結核病、痲瘋病、梅毒、皮膚病及地方性甲狀腺腫等特殊疾病,另外,在衛生醫療設施方面則詳細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衛生行政、醫療、醫學教育、研究機關、醫事人員、環境衛生等的狀況;本書第參部分是張秀蓉教授多年來所收集的日治時期臺灣醫療衛生建設史料的精華,其內容列述相關法規及文獻,這些資料對於日治時期臺灣醫療衛生發展歷史的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日本治理臺灣的期間,殖民政府有計畫且持續地利用醫學及醫療作為它在統治上執行收攬臺灣民心政策的有效工具。不過,由於醫學在本質上除具有科學價值外還包含有促進社會、文化進步的意義,因此,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將西方醫學之知識、技術、制度、思想引進臺灣,並積極進行醫療衛生建設,固然有其殖民統治的意圖,卻也為二戰後臺灣現代醫學與醫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臺灣現代化的進程。我們應該以公平、客觀的立場來看待這一段臺灣醫學及醫療發展的歷史,而張秀蓉教授所費心整理出的這本譯作,已為臺灣近代醫療公衛發展歷史上的史料空白,進行了重要的填補工作。相信在張教授這本譯作的基礎上,臺灣醫學史的系統性、深入性研究將可順利開展,進而讓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的典藏文獻發揮它的功能。對於張秀蓉教授多年來的用心與貢獻,我謹致上衷心的敬意與謝意。

編者的話(摘錄)

  歷史發展有其延續性。論及臺灣醫療及公共衛生(以下簡稱公衛)史,無論任何理由日治臺灣五十年是不容留白的。誠如森下薰為小田俊郎《台湾医学五十年》(1974)(本書洪有錫譯為《台灣醫學五十年》,2000年出版)撰寫的代序〈關於臺灣的日本醫學資料〉中所言:

  太平洋戰爭之後,被統治了五十年的臺灣脫離日本。日本在臺灣的醫學活動也劃下了休止符。現在過了二十八年的歲月。在這段期間,以日本醫學為基礎,臺灣本身也發展出自己的醫學,而擁有輝煌的成果。臺灣的日本醫學活動雖已成為歷史,但其成果和意義不可抹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來臺接收,與美方磋商下決定留用一批日籍技術專業人才,俾使臺灣在各方面得以繼續運作。負責接收臺北帝國大學的是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區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共同執行。教育部長朱家驊借調時任中央研究院植物所研究員兼所長羅宗洛先生,以臺灣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身分來臺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朱家驊訂下「完整接收、避免損失、立即籌備復課、可暫留日籍教師、暫時一仍舊慣」之約定。日治臺灣最後十年,最高醫療、公衛的教學與研究機構包括: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及附屬醫院、附屬醫學專門部、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日本紅十字會臺灣分會醫院,以及最大的醫學研究團體「臺灣醫學會」(成立於1902年)等五個機構均由當時醫界唯一的臺籍教授杜聰明先生接收。醫學院則依「對於不到校、有軍國主義思想及行為、無留職必要之日籍教職員則一律解職」的原則,留用32位「具特殊學術或技能」的學者專家。

  留用的32位中,堀內次雄(1873-1955)以「臺灣衛生史編纂工作」之專長留用。堀內次雄是日治臺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1946年1月戰後《臺灣醫學會雜誌》復刊即刊登了堀內次雄、丸山芳登共同具名發表的〈於過去半世紀之臺灣醫事衛生年表〉,本書譯為〈臺灣醫事衛生年表1895-1945〉,年表的序文是:

  臺灣的醫療衛生在過去半世紀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特別是初期),世界的醫學、衛生相關學術研究也正值驚人的急速進展期,尤其在熱帶醫學方面特別明顯;而這些研究也對臺灣的開發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之中的一位(堀內),正好全程參與了這整個過程,所見所聞中有值得日後參考的資料頗多,因此將這些事件、資料鉅細靡遺地收集、記錄下來,以供溫故知新之用。

  然而本文僅按照年代順序記錄條目和簡單的說明,至於個別的事項我們預定在接下來的各論中再稍加詳述。換言之,這篇文章其實相當於一篇索引或序說。

  其中「至於個別的事項我們預定在接下來的各論中再稍加詳述」,此無異預告將有一本專論集出版。

  日治時期的最高衛生行政機構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組為衛生局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為全省最高之衛生行政主管機構,首任局長為經利彬博士。1946年10月4經利彬局長曾發文臺大,請「醫學院留用日籍諸教授協助編纂台灣醫學史一書」,「以期本省醫學界獲有完備之文獻」。從留用堀內次雄的專長以及經利彬的公文,推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時亟欲了解日治時期的臺灣醫療公衛的發展歷史。

  丸山芳登(1885-1959),1908年(明治41年)12月以公醫候補生身分來臺,直到1947年4月,待留日臺人鄭翼宗回來,接續他在臺大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工作後返回日本。正如年表序文預告,1957年9月「自費將收集整理到的資料出版」,書名為《日本領時代に遺した台湾の医事衛生業績》(本書譯為《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丸山芳登在臺灣將近40年,也是參與、見證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學者。

  丸山芳登在書的自序寫道:

  在臺灣前後渡過四十年的歲月,正因為個人親聞目睹其變遷,因此在追懷古往今來,更有所感觸。本書集錄了這些醫事衛生之變遷以及研究文獻,難免可能會讓人有對已無法挽回的過去之事太過於嘮叨之感,但記錄下日本在悠久臺灣歷史中的史實,對日臺雙方的後代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事。

  森下薰為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一書的代序〈關於臺灣的日本醫學資料〉中也寫道:「日本經營臺灣的經驗和成果可以說是非常珍貴」。為了要留下歷史紀錄,丸山芳登在《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序文最後一句話是:

  若能一併閱讀個人投稿至《南溟會報》第十一號特集堀內次雄博士追憶誌之〈我國統治下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昭和31年4月刊行),應該就能更加了解這五十年間的變遷過程。

  《南溟會報》是醫專日籍校友會的刊物,為紀念堀內次雄校長逝世一週年的特集中刊出丸山芳登一人具名的〈我國統治下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頗值玩味。若將丸山獨自具名發表的年表對照《臺灣醫學會雜誌》上丸山芳登與堀內次雄共同具名的年表(1946年),其實兩者之間差異不大。依此推測《臺灣醫學會雜誌》上發表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1895-1945〉擬為丸山芳登執筆,堀內次雄提供意見,兩人參商完成。

  丸山芳登在自行出版《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的序文中又寫道:

  但因為並未收錄與採錄項目無關的文獻,或許會產生一些因主觀造成的偏頗、疏漏,倘若將來官廳或是其他單位有此種企劃,有機會收集各方面親身體驗者之資料加以編輯的話,希望能鉅細靡遺地收集各方資料,以補救此缺失,使資料更為完整。

  序文最後感謝小田俊郎、森下薰、窪田一夫等博士提供珍貴資料。三位也都是先後來臺參與、見證日治臺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學者。其中,小田俊郎是堀內次雄女婿,1974年出版《台灣醫學五十年》。

  森下薰是丸山芳登在出版《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自序中感謝提供珍貴資料者之一,比小田俊郎早到臺灣十年,比丸山芳登晚到臺灣近二十年,他在為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的代序〈關於臺灣的日本醫學資料〉中寫道:

  這些珍貴的資料,丸山芳登博士以前雖有綜合的論述,但關於個別的事務則沒有整理,而隨歲月日漸散佚,身為當事者之一,我感到非常焦急和自咎。

  現在戰前長期擔任臺北帝大教授,以醫院院長、醫學部部長身分從事醫學教育和診療工作,熟悉當時臺灣醫學界情況的小田俊郎博士,追溯臺灣的日本醫學事蹟,整理了苦心蒐集的資料並且予以出版。小田博士實現了我等多年來的心願,對此,我深深的致謝。

  森下薰對丸山芳登、小田俊郎兩位所寫的書之內容最為清楚,依森下薰看法,似乎晚了17年出版的《台灣醫學五十年》可以補丸山芳登著作內容之不足。

  小田俊郎在《台灣醫學五十年》的後記中寫道:

  這半世紀完成的業績,無論學術論文或官府、報社的報告及年表等,數量可謂汗牛充棟。戰後整理成冊的有,昭和32年8月由丸山芳登博士集大成的《日本統治時代留下的臺灣醫學衛生業績》(本書譯為《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關於這個時代的社會環境變化、學界動向、當事者的活動狀況,筆者根據種種資料,記述了醫學史大綱、相關的側面史及軼事,其他仍有應該記述的業績與軼事因執筆的旨趣而予以省略,同時,恐怕也有著者因無法尋得資料,以致有疏漏、不完備之處。全書以明治、大正與昭和初期的敘述較多……。

  堀內次雄是筆者的岳父,關於他的記述最多,因為他是臺灣醫學衛生史五十年來貢獻最大的人,他的談話和演講、文獻很多,並且因個人關係,筆者聽取他講述的機會也較多。

  若仔細閱讀《台灣醫學五十年》,書中常見堀內次雄口述紀錄之痕跡,推斷小田俊郎的《台灣醫學五十年》撰寫時參考的資料來源包括堀內次雄身前的口述,易言之,堀內次雄也是參與其書作者之一。

  小田俊郎的《台灣醫學五十年》,成為中文讀者欲了解日治臺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入門書籍,筆者也閱讀數遍獲益良多。然細讀前述的兩個年表、丸山芳登《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及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之序言,發現前後三位作者共同完成了日治臺灣公衛醫療史。其中堀內次雄、丸山芳登共同具名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1895-1945〉及丸山芳登一人具名的〈我國統治下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是一個綱目,筆者稱其為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史之第一部曲;丸山芳登的《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全書分序、人口、疾病、設施四大篇,各篇下各依章、項將醫療公衛相關業績作平實敘述,而且各章、項之後均附文獻,文獻包括臺灣及日本出版相關研究的成果,此部分彌足珍貴,是一本具學術性的著作,森下薰稱其為「綜合的論述」,可稱其為第二部曲;小田俊郎的《台灣醫學五十年》是針對日治五十年間的「社會環境變化、學界動向、當事者的活動狀況」填補《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所缺少的部分,《台灣醫學五十年》「記述了醫學史大綱、相關的側面史及軼事」,可稱其為第三部曲。此三部曲若以人體為比方,第一、二部曲為骨幹,第三部曲為其血肉,唯有將三部曲都讀完才能比較全面了解日治臺灣五十年的醫療公衛發展。換句話說,戰後初期臺大醫學院留用日籍教授們分段地完成了經利彬局長希望他們協助編纂臺灣醫學史一書,「以期本省醫學界獲有完備之文獻」的期待。

  三部曲中唯有第三部曲《台灣醫學五十年》有中譯本出版,第一、二部曲需要有中譯本出版才能將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的醫療公衛業績較完整地呈現給中文閱讀者。筆者自揣日語能力不足以勝任翻譯工作,於是請臺大日本語文系、所學生協助,負責大部分的翻譯工作。本書選譯之內容包括:第壹部,堀內次雄、丸山芳登著〈臺灣醫事衛生年表1895-1945〉;第貳部,丸山芳登著《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第參部,法規與文獻。第參部是筆者自史料堆中挑選出來,分為兩項:第一項醫療,第二項公共衛生;每一項之下列出相關法規,法規之後再挑選幾篇相關文獻;藉法規及所選文獻,期能佐證並補充日本政府統治臺灣時期在醫療公衛方面的努力及理念。

  法規與文獻以日治初期訂定的為首先考量;法規與文獻主要選譯自日治時期的《臺灣醫學會雜誌》及其前身《臺灣醫事雜誌》、臺灣總督府府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各階段的醫學學校一覽等。

  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一個社會改進、向上提升的根本;研究是知識增長及突破困境的基礎,因此醫學教育及醫學研究在第參部占的篇幅較多,希望社會大眾、臺灣各醫學院的師生尤其是臺大醫學院師生,藉閱讀此書緬懷醫學教育與研究在臺灣發展之脈絡及先輩們的精神。編者在第參部選錄之法規與文獻,誠如丸山芳登於序言所說,「或許會產生一些因主觀造成的偏頗、疏漏」尚請同好及後學「補救此缺失,使資料更為完整」。

用户评价

评分

论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无疑是极其扎实的,看得出作者团队在档案室里泡了多少个日夜。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引进了现代医学体系”这一浅层叙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移植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资源分配的不公,以及原住民传统医疗知识被边缘化的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在医疗资源获取上的差异,这提供了思考现代医疗体系继承性问题的绝佳视角。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超出一本简单的通史介绍。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所谓的“现代化”是否总是等同于“进步”,以及权力结构如何在看似进步的医疗体系中得以维系和强化,这种批判性的深度,是阅读这类题材书籍最宝贵的回报之一。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台湾近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切口。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时期的医疗卫生发展史,更是在描绘一个社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其结构如何被重塑、其人民如何挣扎求存的宏大图景。阅读它,你会发现很多当代台湾社会在公共卫生、地域发展乃至族群认同上遗留的问题,其根源都能追溯到那个特殊的五十年。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铺陈了大量的细节和线索,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和思考。读完之后,你会对“公共卫生”这个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反思,认识到它绝非仅仅是关于疾病控制,更是关于社会公正和政治权力分配的终极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完成了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之间的有效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个体经验之间的平衡上,展现出了老练的功力。你不会觉得它是一本枯燥的官方报告汇编,相反,它通过引用大量的日记、信件和当时的医疗人员的个人回忆录,让那些冰冷的统计数字和政策条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比如,它对一些地方性瘟疫爆发时的社区反应的描绘,那种从政府层面到民间恐慌,再到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救助的全景式展现,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这种叙事手法有效地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充满矛盾和挣扎的真实历史现场。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段关于具体救治案例的描述后,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才能继续往下读,可见其情感穿透力之强,绝非一般的学术论述所能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独特,兼具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和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克制美感。作者在陈述复杂的医学概念和政府法令时,用词精确到位,毫不含糊;但在描述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时,笔触又变得柔和而富有洞察力。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历史评判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历史目击者”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记录。这种平衡感让即便是对早期台湾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比较轻松地进入情境,而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找到值得推敲的论点。这种适应性很强,它既能成为大学课堂上的案头书,也能在普通读者的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说明其作者在“如何有效讲述一个复杂的历史故事”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选用的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那个复古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先研究了一下它的排版。内页的字迹清晰,而且很多关键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的复制品都被精心处理过,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特别是那些老旧的医疗器械图片,简直就像是无声的记录,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消毒水的味道。作为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它的视觉呈现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沉浸感,而这本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称得上是一流的学术作品的商业化包装典范。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不是生硬的跳跃,而是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引语或者插图,自然地将读者从一个主题引向另一个主题,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自然,这对于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优点。光是翻阅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历史文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