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論(第一集):被「歌頌」千年的傳統遺毒,從根本上挖掘中國的爛瘡 (電子書)

小言論(第一集):被「歌頌」千年的傳統遺毒,從根本上挖掘中國的爛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鄒韜奮
图书标签:
  • 文化批判
  • 历史反思
  • 中国社会
  • 传统文化
  • 社会问题
  • 政治评论
  • 思想启蒙
  • 公共知识分子
  • 时事评论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女子具備專門學識和經濟獨立,就享有婚姻和為人的自由
►有情人終成眷屬不僅憑藉真心,還得配備與傳統抗衡的勇氣
►表面再如何新潮開明,也掩蓋不了迂腐內在散發的酸臭言行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眾人面對新時代無不歡欣雀躍,
然而累積千年的民族弊端,又豈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

  ▎民主並非一味自我中心,唯有「尊重」方能通往真正的民主
  有些人總以「新思想」為藉口,掩蓋自身醜惡又齷齪的行徑,
  打著自由民主的旗幟,遇到和自己利益相違背的就變換嘴臉。
  比如有男子在外頭與陌生女性調情,認為這是個人自由之展現,
  當獲悉該女子竟是自己的未婚妻,又立刻站在道德制高點要求退婚!

  ►我們誠要開通風氣,最低限度的基本道德,須能嚴格的尊重對方的意志自由:換句話說,即絕對的不得以一方面的意思強迫對方以必從。我們誠然贊成「男女平等,交際自由」。但所謂「平等」是兩方都立於平等的地位,誰也不應壓迫誰;所謂「自由」,要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若有一方壓迫另一方,是否平等?受壓迫者是否自由?

  ▎政治是眾人之事,從底層改革重新凝聚百姓的向心力
  新聞事業與國家文化、社會教育等密不可分,
  在20世紀初期的日本、歐美各國,報紙早已是無人不閱,
  而中國明明有著龐大的人口,文盲率卻高達百分之八十!
  受高等教育者少,關注政治者更少,所以內政始終一團汙穢……

  ►中山先生在《民權主義》第一講裡曾經說起:「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眾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權。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權。」政既是「眾人之事」,和「眾人之事」有密切關係的「眾人」對於「眾人之事」應具有濃摯的興趣與顧問的熱誠;報紙是「眾人之事」的報告與批評,所以看報人民的數量和這種興趣與熱誠成正比例。

  ▎專門欺壓自己人!論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奴性」
  作者發現香港的華人巡捕之間有種奇特現象:
  若中國旅客的行李看起來多了一些,就藉故搜查或收取額外費用;
  若碰上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巡捕便「怠忽職守」、馬虎放行。
  這赤裸裸的「雙標」行徑,卻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弊病……

  ►外國人同是人類,有什麼特別的東西使香港巡捕不敢稍存勒索拷詐的念頭,無非明明知道一有這種行為,碧眼兒絕對不予容忍,必定要報告當道的上級人員,而對於中國人則又明明知道必受容忍,有恃無恐。他們對於實用心理學是何等的有研究!他們所研究出來的這種中西心理的異點,也就是中西社會治亂現象所以不同的根源。

本書特色

  本書選編自1928年底至1931上半年這兩年半間《生活》週刊裡的「小言論」,內容圍繞著政治時事、經濟教育、社會現象和民族思想等等,下筆一針見血,文字鏗鏘有力,具體展現出作者的愛國情懷與深刻洞察力,本書涵蓋主題相當廣泛,盼能從生活各個層面為讀者帶來「啟迪理智能力,增富知識見聞」的正面影響。
 
历史的深层回响:探寻现代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根源的力作 本书并非对既有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直接批判,而是一部旨在穿透历史表象、深入剖析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国民精神的深层文化动因的学术性论述。它以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了数千年传统中那些被“常态化”或“神圣化”的概念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种种社会现象与思维模式。 全书的基调是审慎的、探究性的,它聚焦于“结构性惰性”与“文化惯性”的形成机制。作者不满足于对表层事件的简单罗列或道德评判,而是致力于追溯这些现象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头和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权力逻辑与社会细胞的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力是如何渗透到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家庭、宗族乃至个体意识之中的。 1. 儒家伦理的物质基础: 作者详细考察了儒家“仁”、“义”、“礼”等核心概念,是如何从抽象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社会控制工具。重点分析了“孝”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异化”,探讨了它如何从维护家庭稳定,演变为维护等级秩序的第一道防线。这种分析不陷入对儒家本身的道德审判,而是着眼于其在特定经济结构(如小农经济与土地分配)下产生的制度化效应。 2. 官僚体系的内生循环: 书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选拔制度(如科举制)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提供了理论上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它也无形中塑造了一种“精英认同”——即将对权力的依附视为最高成就的思维定势。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揭示了这种选拔体系如何培养出一种“形式主义的服从”和“对既有框架的极端忠诚”,即使在时代剧变之下,这种对“体制内解决”的惯性依赖依然存在。 3. “群体本位”的辩证: 本章尝试解构“集体主义”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它并非单一的正面或负面特质,而是长期以来个体安全感与社会资源获取路径高度捆绑的结果。当缺乏有效、透明的制度保障时,“在群体中寻求庇护”便成为一种高效的生存策略。本书追溯了这种策略在不同朝代间的路径依赖性,解释了为何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往往倾向于“向内收缩”而非“向外发声”。 第二部分:知识、语言与心智的塑形 本部分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化载体本身——知识的生产、传播方式以及语言结构对国民思维模式的影响。 1. 文字的“表意性”与思维的“具象化”: 作者探讨了汉字系统,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表意文字,对认知习惯的影响。这种文字系统倾向于“概念的整体把握”,而非“逻辑的线性推导”。书中援引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分析了这种书写体系如何无意中鼓励了一种注重类比、善于联想,但在抽象分析和精确定义上存在固有障碍的心智模式。 2. “典故”与“循环论证”: 传统文化教育中对经典的过度依赖,被视为一种“历史的无限循环”。作者指出,当解释一个概念时,人们倾向于诉诸于更早的经典或更权威的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从零开始”的批判性思维的建立。这种“用经典解释经典”的模式,使得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得以在不经受严格现代逻辑检验的情况下,保持其结构完整性。 3. “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倾向: 本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如阴阳、刚柔等概念的深刻影响。虽然这些概念本身是辩证的,但在后世的世俗化应用中,往往被简化为权力的二元对立,例如“忠/奸”、“我/他者”。这种思维惯性,使得在面对复杂、多层次的现代议题时,更容易产生简单化的标签化解读,从而固化了对立思维。 第三部分:价值体系的变迁与现代困境的影子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回近现代,探讨传统价值体系在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时的内爆与重组过程,及其对当代社会产生的间接影响。 1. 效忠对象的“符号转移”: 作者认为,在传统社会中,个体对宗族或君主的情感投入与资源依赖,并未因政体更迭而消失,而是被象征性地转移到了新的国家符号、集体叙事或意识形态之上。这种转移是情感的继承而非理性的重塑,解释了为何在许多社会转型期,民众对权威的情感认同往往比对制度的理性理解更为强烈。 2. “历史叙事”的工具性: 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历史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化”倾向。历史不再被视为对过去经验的客观记录,而是被不断地“激活”以服务于当下的合法性构建。这种对历史叙事的不断干预与重塑,造成了一种“集体记忆的碎片化”,使得社会难以就某些核心价值的起源达成稳定共识。 3. 对“个体价值”的持续追问: 最终,本书将讨论引向现代个体。在传统结构性的压力被削弱之后,那些曾经被“集体”所遮蔽的个体焦虑、意义缺失与价值重估的问题开始浮现。作者探讨了传统文化中对“超越性追求”的缺乏(相较于西方宗教传统),如何使得现代人在面对物质成功和精神空虚的并存时,更容易陷入虚无的循环,并倾向于用物质积累来填补价值的真空。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反思框架,促使读者从历史的深处,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社会关系以及价值取向,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提供更具穿透力的工具。它追求的是理解的深度,而非简单的价值裁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鄒韜奮(西元1895~1944年)


  原名恩潤,筆名谷僧、韜奮,取「韜光養晦」和「奮鬥」之意,新聞記者、出版家。著有《韜奮文集》、《經歷》、《小言論》三集、《萍蹤憶語》、《萍蹤寄語》、《抗戰以來》、《患難餘生記》。

图书目录

預告讀者的幾句話

一位不嫁的女書記官

醋味深重

以後誰娶黃女士的便是hero

發了一夜的財

柏林大學找不出這位博士

同德國的蹺腳老太婆賽走

門房代理校長

潘老太太與中醫

這位「跑腿」同志說得傷心

死後如何?

貓歟?狗歟?

募捐提倡做死人

一位女同志的粽子

半個腦子

糊塗蟲假認真

急來抱佛腳是要來不及的!

令人敬仰崇拜的女接線生

積毒的心理

貓捉老鼠的新聞記者

阿貓阿狗的成績

奴性十足的舞弊本領

我們只得佩服文明國的法律!

無恥!

「人家要笑的」

傻子太少

白忙了一頓

也許是能力的表現

偷偷捏捏的大學教授

不過被瘋狗咬了一口

一封萬分迫切求救的信

雖死何憾?

幾個特色

無可如何的抱歉

多麼為國爭光的教育局長!

夜大學

不堪設想的官化

中外注目中之嫣然一笑

爭氣

倒也沒有什麼希奇

老頭兒說老話

校長供開刀

矮弟弟也有刮目的時候

民窮財盡中的闊現象

五國海軍會議與中國

烈士倒楣

大光明中大不光明



勉強以笑顏表示歡迎

匪首的思想

熱烈後的靜思默念

窮光蛋的公道

姑作未來的樂觀

壓倒

莫德惠勉任艱鉅

張我華之殊深愧對

張翠鳳女士和她的母親

始終抱樂觀

呂煥炎被刺中的凶手

敬告工商部當局

幾死毒手的白英女士

浙教廳的研究部

留學熱中的冷靜觀

趙鐵橋蓋棺論定

租界電話出賣問題的測驗

勞苦民眾中的一樁喪事

除去非黨員案緩議

暴行軍人的愛妾撒嬌

勇敢的中國人

辭去遙攝的大學校長

李杏花女士勝利之所由來

一千五百萬元的誘惑力如何?

冒險

欲蓋彌彰的獸行

敬慰蕭女士

尊意云何?

自覺與自賤

文明國的文明行為

戒慎恐懼的局面

痛快

飯桶領事應即撤回

勵志社的祝捷盛宴

人力車夫所受的剝削

廈門當局袒荷之荒謬

對蔣張避名致敬的問題

全國圖書館之激增

「真金不怕火」

民窮財盡中的闊人做壽

學潮之謎

日對我之驚慌

再論學潮之謎

浙省政府改組中的考察費

查驗入上海的外國人

注重同等學力的考試規程

平民住宅與闊人洋房

教育部的軍閥手段

孔部長與女同事

教部新頒的救濟辦法

考試以後如何?

擴充升學預試範圍的建議

已升且學者奈何?

讀全國教育最近統計

始識中國文明

壯哉移民西北的先鋒隊

實業部籌劃創辦五大工廠

英雄末路猶戀虛榮

胡氏辭職聲中之另一觀察

赤膊甘地與西裝甘地

先鋒如何?

真假電影

日新月異的奇妙世界

駐華日軍又逞暴行

所望於西陲學術考察團者

交通部孝敬英國嗎?

辭官救災的朱慶瀾氏

失業狂潮中的怪現象

蚊蟲蒼蠅後的老虎

料理後事

蔣作賓口中的蘇俄現狀

中國看報人民的數量

甘地拒絕建立銅像

主席老師與洋奴教育

考試聲中的希望

人民不許

華北運動成績進步之可喜

榮譽中的自覺

學潮中的負責者

宗族主義和國族主義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5479
  • EISBN:97862635767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預告讀者的幾句話


  (一)讀者諸君在這本書裡尋不到什麼專門學術,也尋不到什麼高深主義,不過尋得一個很平凡的朋友作很平凡的談話而已。我恐怕諸君失望,所以首先老實聲明。

  (二)《生活》最近注重「啟迪理智能力,增富知識見聞」。這本書的希望也不外乎此;但深愧力拙望奢,倘能由此引起諸君運用思考,增加研究興趣,區區心願已算達到了。

  (三)這本書的內容是從十七年底到廿年上半年末了兩年半間的《生活》週刊「小言論」裡選編的。
 
韜奮。二十,九,五。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探讨文化基因的书,但大多都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打转,不痛不痒地指出一些表象问题,却鲜少敢于深入到那些被称为“祖宗之法”的核心地带进行拷问。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颇高,主要在于它是否真的具备那种“刺骨”的洞察力。我尤其关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如何平衡批判的力度与论证的严谨性。毕竟,动摇根基的言论,如果缺乏坚实的史料支撑或者逻辑链条上的漏洞,很容易沦为无力的情绪宣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冷静的解剖刀,而不是一把容易伤到自己的钝器。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德”重新置于历史的聚光灯下审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直击人心,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和用色,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种严肃的、需要深思的阅读情境中。我通常不太关注书名本身,更看重作者的行文风格和逻辑深度。拿到手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发现作者对于议题的拆解非常系统,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社会现象,似乎都做了细致的铺垫。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常被光鲜外表掩盖的复杂人性与制度根源之间的张力。光从这个结构来看,它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我们拿出笔来圈点批注,时常需要停下来,关上电子设备,望向窗外,让那些陈旧的观念与当下的现实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我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思维上的“大扫除”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气场”。那种文字散发出来的,不是常见的学术报告的冷峻,也不是街谈巷议的喧哗,而是一种带着沉重历史感却又异常清醒的语调。我总觉得,要讨论“传统遗毒”这种宏大议题,作者必须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所要批判的对象有足够的距离感和敬畏心,否则很容易变成无度的发泄。这本书的语言似乎就带着这样一种克制,但克制之下涌动的,是对现状深刻的不满和对未来走向的忧虑。这种复杂的阅读体验,让人在读下去的同时,不得不反复权衡自己的立场,不断地与作者进行思想的角力,这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好书该有的特质。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叙事的“翻案”或者说“重构”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叙事,往往是单向度且高度美化的,任何对这种叙事的系统性挑战,都值得我们给予最大的关注。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直面问题的决心,这种“不畏人言”的勇气本身,就已经为这本书增添了阅读的必要性。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颠覆,而是那种抽丝剥茧,将那些被神圣化的概念一层层剥去其神性外衣,露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时效性的、甚至可以说是“过时”的本质。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批判,远比讨论某个具体政策的得失要来得更有力量和持久的影响。

评分

试读了几页,感觉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相当精准。它不会让你陷入冗长晦涩的理论泥潭,也不会让你因为过于直白而觉得肤浅。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设置一个个“钩子”,让你在读到某个观点时,忍不住想知道他将如何用接下来的篇幅去佐证或反驳它。这种行文的动态感,让原本可能略显沉重的议题变得可以消化。我尤其欣赏那种将宏大叙事拆解到个人经验层面进行互证的手法,这让抽象的批判有了可触碰的温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品的佳作,其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个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提问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