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零工經濟時代,外送宅配、寵物保姆、清潔打掃、外包接案,10個你不知道的平台勞動者困境與難題 (電子書)

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零工經濟時代,外送宅配、寵物保姆、清潔打掃、外包接案,10個你不知道的平台勞動者困境與難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慶鉉
图书标签:
  • 零工經濟
  • 平台勞動
  • 外送
  • 宅配
  • 寵物保姆
  • 清潔
  • 接案
  • 勞動困境
  • 社會議題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2021年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優秀出版品入圍 ★
 
  外送接單、在家接案,這樣的工作方式,真的可以「不爽不要做」嗎?
  只要從事平台工作,就沒有人能擺脫星級評分制度的束縛。
  滿分五顆星的光環背後,滿滿都是平台勞動者的辛酸與血淚。
 
  ◎他們說,平台工作者可以「時間任選、工作量隨意」!
  ◆事實是:不工作就沒有收入,一周工作90小時是家常便飯。
 
  ◎他們說,平台工作者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事實是:永遠沒有下班的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
 
  ◎他們說,平台工作者可以「五星好評到手、高薪輕鬆入袋」!
  ◆事實是:為了獲得好評與高分,就算削價競爭、吃虧,也要提供回饋。
 
  ▋星級評分,讓平台工作者有苦難言
  
  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造訪美食餐廳、挑選出遊景點,甚至是點餐外送,都越來越依靠所謂的「星級評分」。然而其實有一群人,因為這一顆顆星星又哭又笑。他們就是外送宅配員、寵物保姆、清潔打掃人員,以及具專業技能的自由工作者等等,靠外包接案維生的「平台勞動者」⋯⋯
 
  雖然沒有上司監督,但星級評分催促著他們不停工作;就算已經盡心盡力,卻還是會莫名掉分、拿負評。隱身平台勞動市場的人工智能系統,僅用顧客的星級評分和評價留言為勞動者排名。以區區0.1分的微小差距,大幅影響平台勞動者的收入!
 
  本書以韓國電視台KBS大獲好評的紀錄片《星級人生》為起點,講述10個不同領域的平台勞動者故事,並揭露他們困境與難題、「星級評分」制度對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平台工作如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希望透過他們深刻的故事,邀請你我對平台勞動者多付出一點關心,並且看到這個不被規範在架構下的勞動問題。
 
各界推薦
 
  邱羽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統統(《統統愛看書:書說社會》Podcast主持人)
  ——專文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朴正勳(韓國外送員工會Rider Union主席)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陳昱安(全國外送產業員工會理事)
  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作家)
  鄭雲燦(首爾大學名譽教授)
  顧玉玲(北藝大人文學院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隨著科技發展和疫情衝擊,很多人的生活型態從此改變。越來越多人透過平台購買外送的食物、透過電商下單各式各樣的必需品、甚至居家清潔服務也取代了每年過年前的大掃除。另外一邊,很多人思考著與其在企業裡領取勉強高於法定最低工資的月薪,加入零工經濟可能還自由一點。但零工經濟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這本書裡的每一個生動故事,就像開了一扇窗,讓我們有更多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作家
 
  此書是一本深入探討零工經濟的優秀書籍。從外送員的工作情況到平臺的營運模式,都提供了非常真實的分析和資訊。它探討了外送員與平台的勞動定位和權益保障,以及揭示了平台透過AI系統演算法,比過往傳統勞動關係對司機進行更高壓的監控與管理。此外,書中還討論了外送服務對社會的影響,提供了對新興行業和勞動模式的思考。此書將為讀者帶來豐富的知識和啟示,並對想更一步了解零工經濟的朋友有所助益,祝願本書對您有所裨益,一起看清平台經濟的真實面貌。——陳昱安,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
 
  隨著時代變遷,工作崗位的型態也自然而然發生變化。然而不變的是,工作的核心在於人,而這個人有可能是我們的家人、朋友或鄰居。對某些人來說,平台提供了機會;對某些人來說,平台則是慘烈的競爭。聽著他們的親身經歷,我深感責任重大,想改善平台工作者的生活。當務之急是企業、勞工、消費者需要共同成長。從今天開始,在我們眼中,透過平台遇見的人將會有新的面貌。——鄭雲燦(정운찬),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共同成長研究所理事長
 
  星級評價是人造星星,是平台業者為了掌控合約上名為自由工作者的外包勞工所創造的。在華麗的人造星星之間,勞工反而顯得不起眼。本書生動地描述了他們的故事,也將這些光芒微弱的勞工帶到我們眼前。我一邊思索這些該閃閃發亮的存在是什麼人,也一邊推薦大家一起閱讀這本書。——朴正勳(박정훈,音譯),韓國外送員工會Rider Union主席
喧嚣之下的沉默迴響:探討當代社會勞動形態的變遷與隱憂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勞動的形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我們似乎沐浴在效率提升與彈性工作的光環之下,然而,在這些光環投射的陰影中,無數工作者正默默面對著結構性的挑戰與個人生存的掙扎。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代社會勞動環境中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面向,聚焦於那些在非典型就業結構中運營的個體,他們的日常、他們的困境,以及他們為社會運轉所承擔的隱性成本。 本書並非關注於特定的數位平台勞動(如外送、快遞或零工服務),而是將視野擴展至更為廣泛的、日益增長的「彈性化」與「外包化」勞動群體。我們探討的是一種更為宏觀的社會經濟現象:當傳統的雇傭關係逐漸解體,取而代之的是項目制、計件制,甚至是完全依賴個人品牌與市場接洽的「自主性」工作模式時,社會保障體系、個體權益維護以及長期的職業發展路徑,究竟面臨著哪些根本性的衝擊。 第一部:結構的鬆動與權力的再分配 章節聚焦:雇傭關係的邊緣化與「假性自主」的陷阱 當代勞動市場的一個核心趨勢是,企業為了追求極致的成本效益與營運彈性,傾向於將核心業務外的環節持續外包,甚至將過去視為穩定職位的崗位轉化為「獨立承包商」或「服務提供者」。 我們首先細緻地考察了這種結構轉變背後的經濟邏輯。這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自然結果,更是一種有意識的風險轉移策略。企業將雇主責任——包括健康保險、退休金供款、失業救濟乃至工作場所安全培訓——轉嫁給了個體工作者。本書將探討,在這種模式下,那些名義上擁有「時間自主權」的工作者,實際上是如何被演算法、績效指標或層層轉包的合約,鎖定在比傳統朝九晚五更為嚴苛的隱形約束之中。 特別是,我們將分析「假性自主」(Pseudo-autonomy)的概念。工作者被賦予了選擇何時何地工作的自由,但他們對定價權、工作標準的制定權,以及客戶關係的掌握度卻微乎其微。他們必須時刻保持「隨時待命」的狀態,以確保在下一個機會來臨時能夠迅速捕捉,這種持續的焦慮感如何侵蝕了所謂的「彈性」帶來的益處,是本部分探討的重點。我們將通過對數個不同行業(例如,創意設計接案者、遠程數據標註員、中小型維修服務提供者)的案例分析,揭示這種權力不平衡的普遍性。 第二部:勞動者的生存困境與社會安全網的缺口 章節聚焦:無保障的日常與未來的脆弱性 對於依賴非典型合約或零散訂單為生的勞動者而言,最直接的挑戰來自於收入的不穩定性與缺乏社會安全網的庇護。 本書將深入分析「非典型收入」帶來的財務規劃困境。不同於固定薪資,這些工作者的收入波動劇烈,一個月的豐收可能難以彌補下個月的空窗期。我們將描繪他們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家庭變故,如何在沒有帶薪病假或失業救濟的情況下,被迫在健康與生計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此外,本書將專注於傳統社會保障體系對這些新興勞動群體的「不適應性」。現有的工傷賠償、失業保險、年金制度,多半是圍繞著標準的、全職雇傭關係設計的。對於不斷轉換平台、多重接案的個體而言,如何累積足夠的繳費紀錄?當發生職業傷害時,責任歸屬如何界定?這些都是法律和政策層面上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們將梳理各國在應對此類勞動者保障方面所採取的不同策略,並評估其有效性。 第三部:技能的貶值與職業生涯的迷霧 章節聚焦:持續學習的壓力與技能的邊緣化 在知識經濟的驅動下,持續學習(Upskilling/Reskilling)被視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然而,對於那些忙於應付即時訂單的零工工作者來說,投入時間和資源進行長遠的技能投資,往往成了一種奢侈。 本書探討了「時間稀缺性」如何成為阻礙勞動者向上流動的主要障礙。當工作機會的獲得高度依賴於市場的即時需求,工作者被迫將精力集中在如何完成當下的任務,而非建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將分析,當市場對特定技能的需求迅速飽和或被新技術取代時,這些缺乏穩定培訓管道與雇主投資的勞動者,將面臨怎樣的「技能懸崖」。 同時,我們也將審視那些看似提升了個人「軟技能」(如溝通、時間管理)的零工經驗,在傳統招聘市場中,究竟是被視為有價值的資產,還是僅僅被視為缺乏穩定性的佐證。這種技能認可度的不一致,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工作者在重返傳統勞動市場時的困難。 第四部:心理健康的陰影與社群的瓦解 章節聚焦:孤立的工作環境與心理韌性的考驗 勞動的本質不僅是經濟交換,也是社會連結的場所。傳統的辦公室或工廠提供了固定的社群與人際支持系統。然而,在分散化、遠程化、高度個人化的零工經濟中,這種支持網絡正在弱化。 本書將探討工作場所孤立感對勞動者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缺乏同事間的互相支持、缺乏管理層的直接回饋,使得工作中的壓力與挫折難以被有效疏導。當績效完全與個人收入掛鉤時,失敗的風險感會被無限放大,這對焦慮症和職業倦怠的形成構成了潛在的催化劑。 我們也將關注「同儕社群」的重建與維護。在平台勞動者之間,雖然偶爾會出現非正式的互助群體,但由於競爭的本質和資訊的碎片化,形成穩定、有組織的集體力量尤為困難。這對勞動者在面對不公待遇時,爭取集體談判權或發出集體聲音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總而言之,本書試圖在不斷變化的勞動圖景中,捕捉那些不易被量化的、結構性的痛點。它呼籲社會各界,從政策制定者到普通消費者,重新審視當代勞動的「隱性成本」,並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為公平的未來工作模式,確保效率的提升不以犧牲廣大工作者的基本尊嚴與長遠福祉為代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柳慶鉉
 
  韓國廣播電視台KBS導播。出生成長於慶尚北道浦項,一個至今還有鎮公所的小村莊。從小老是被父母罵不好好讀書,一天到晚看電視,幸好現在還能靠著那時的經驗賴以為生。
 
  2010年以時事導播的身分入職KBS,主要製作〈今日世界〉(세계는 지금)、〈消費者爆料〉〈소비자 고발)、〈60分鐘追蹤報導〉(추적 60분)等揭發時事的節目。
 
  曾經採訪過世越號事件、彈劾燭光靜坐集會,以及國家情報局操弄間諜事件等。但比起站在鏡頭前說話,更喜歡在鏡頭後面記錄人生百態。
 
  2021年6月成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依然喜歡在鏡頭後面傾聽人們的故事,與這個世界交流。
 
兪秀珍 
 
  編劇。轉眼間已成為出道15年的電視節目編劇,透過文字為從小就夢想的紀錄片編寫腳本。
 
  從KBS《人間劇場》(인간극장)的資料調查工作開始,迄今為止已執筆多項節目的腳本,如:〈60分鐘追蹤報導〉(추적60분)、〈明見萬里〉(명견만리)、〈此物唯有天上有〉(천상의 컬렉션)、〈KBS特輯〉(KBS스페셜)、〈Docu Insight-星級人生〉(다큐 인사이트-별점인생)。
 
  秉持「做好事,不如做對事」的心態看待世界,努力生活。
 
譯者簡介
 
游芯歆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學大學院歷史學碩士,資深韓文譯者。

图书目录

各界推薦
推薦序:為了生存,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統統
推薦序:星級時代下,勞動力商品化的極致悲歌/邱羽凡

前言:擾人清夢的不是送報員,而是清晨宅配司機 

◼︎Coupang Flex 貨物配送員 朴鎮永
時間任選,工作量隨意 

◼︎代理主婦 李東希 
自由工作的同時所失去的那些 

◼︎Wishket 網路開發人員 金哲宇
在高收入和每周工作九十小時之間 

◼︎Kmong 平台彩妝造型師 金秀陽
高中畢業,也能斜槓出頭天 

◼︎Baemin Riders 機車外送員 朴正勳
與時間和安全比賽 

◼︎ WAYO寵物保母 李孝真
成也平台,敗也平台 

◼︎Soomgo 自由插畫家 李珠英
激烈的單價競爭 

◼︎Kakao 代駕司機 金東奎
為了夢想,再苦再累也要咬牙苦撐 

◼︎Uber 司機 里卡多父子
平台承諾的美好未來在哪裡?

◼︎Instacart 生鮮雜貨代買外送員 傑克.希堤
以平台工作實現財富自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6328
  • EISBN:97862672663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為了生存,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統統
 
  在我近期的節目中,我是這樣形容南韓的:「有經濟成長的骨架,卻沒有血液循環系統」。
 
  一九九七年南韓發生金融危機,國家近乎破產。為了活下去,他們忍辱地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借錢。從一九九〇年到金融危機發生前,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增長率都維持近一〇%,在一九九八年突然落地降到負五.一%。為了洗刷恥辱,全南韓人民都想著以最快的速度將IMF欠債一.四億美元還清。最後,他們在二〇〇一年比預定計畫提前了兩年八個月清償債務。
 
  乍看之下,這項創舉展現出南韓快速地發展經濟,實際上卻是過度實行資本主義及揠苗助長。這樣在短時間賺取大量外匯,對韓國有什麼影響呢?先從韓國產業政策來看,當時為了加快科技發展,舉國上下傾全部之力讓一間公司壯大,電子消費產品有三星(Samsung),基建和造車有現代(Hyundai),記憶體有海力士(SK hynix Inc.)。
 
  其中,以我們較熟知的三星電子為例。截至二〇二一年,其總收入就占南韓GDP的一八.三%,同年十大財閥營收占南韓GDP的五八.三%。其中,南韓前四大財團:三星、現代、SK 海力士、樂金(LG)的比重更高達四八.五%。
 
  誇張的現象是,韓國十大財閥就占掉了一個國家的六成經濟,剩下的四成則是國內將近七百三十萬家中小企業分食經濟成果,而這些中小企業的就業人口占了全韓國高達八成。換句話說,只要考上好大學,前進大財閥的機率就會比其他大學高出很多,但如果是一般的高中畢業技職生,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好的工作任你挑選,甚至連被挑選的門檻都很難達到。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進入大公司代表高收入,反觀中小企業薪資水準跟不上財閥,還時常伴隨著不亞於大企業的高度壓力,讓很多人升起自己當老闆的念頭。所幸,隨著科技發展平台經濟興起,我們現在習慣的美食外送、接送服務、寵物照護、甚至是專業教學,供需方都可以在應用程式APP上完成配對,大幅增加就業機會。
 
  誰能看見平台工作者的委屈?
 
  科技走進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但我們真的知道平台跟承攬者如何合作嗎?去掉繁雜的交際及人脈,取而代之的是實質專業度、個人品牌建立及無數的競爭者。讀完本書後,書裡提到南韓的家事服務讓我最感同身受。
 
  幾年前,我曾經在日本打工度假一年,當時的工作是Airbnb清潔。與書中稍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受僱者須靠管理公司承接清潔物件的案子,薪資則是論件計酬、打掃物件地點的遠近由管理公司統一安排。
 
  對我來說,剛到日本、加上不諳日文,能獲得一份在市區的工作是相當難得的機會,所以我格外用心對待。但即便以這樣戰戰兢兢的心態工作,還是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客訴發生。
 
  有一次,在我忙完一整天後,收到管理公司的客訴:「客人把床墊拿起來,説床架的隙縫都沒有清理乾淨!」當下我跟管理公司說:「怎麼可能有人會把床墊搬起來清裡面的隙縫?」管理公司只冷冷地回了一句:「都要清。」最後,這件事怎麼處理的呢?我打掃那間微薄的清潔費被扣掉了,還被警告不能有下一次。
 
  在異地孤立無援的我,只能繼續將委屈吞下,不管他們派的物件有多不合理,只能吞著委屈繼續做。比如說,明知你的住所在新宿,卻還是派給你靠近羽田機場的物件。
 
  面對星級制度,沒有人是局外人
 
  閱讀本書時,我將經驗中的管理公司換成APP,客人的直接評價轉變成平台的星級制度,客人不一的標準轉換成輕鬆的手指評分。當沒有制式的標準,每個人都變成跑步機上追逐紅蘿蔔的驢子,只能不斷奔跑。
 
  我每次都會在自己的說書節目結尾說到:「如果喜歡我的節目,請給我五星好評!」說這句話的心態,多半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受到大家的肯定,但在自由工作者中,評價卻攸關生存。怎麼說呢?
 
  因為APP上的星級影響著演算法。如果你是全職依靠此平台的接案過活的話,必須要討好你的僱主,因此通常只能做得比跟僱主議定的時數更多更完美。就像本書提到的家事案例,即便主角已經比約定時間多做了無薪加值服務約一到兩個小時,始終有被客人扣星的風險。一旦降到四.九顆星,除了接單頻率被系統調降,另時薪也會受到實質影響。顧客滿意度相當高時,時薪最高可到八千韓元(約台幣一百九十元);反之,時薪最低會降至五千韓元(約台幣一百一十九元),差距近乎兩倍。
 
  為了在平台上生存,服務提供者無不用盡全力。
 
  說來諷刺,我們希望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幫助人類減少工作。可是,等到AI真的開始透過演算法工作時,人們卻爭相為AI工作。
 
  書中的例子,也許跟現在的你我沒有關係,但往後隨著自僱者的比率提升並漸漸遍布在我們生活周遭,有一天我們可能也會成為AI演算法的局內人。如何訂定合理的法規?如何監管這類型的商業模式,以維護使用者權益?我相信每個政府都應該努力。
 
  (本文作者為《統統愛看書:書說社會》 主持人)
 
推薦序二
 
星級時代下,勞動力商品化的極致悲歌
邱羽凡
 
  「職場消失的時代來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資通訊科技的崛起,將社會帶向網路、手機無所不在的數位時代,生活已無處不可「平台化」,消費者登入平台下單即可購買「真人」提供五花八門的服務,平台上的工作者盡所能讓自己看起來充滿吸引力,以便成功將自己兜售出去。
 
  在平台資本主義竄出、蓬勃之際,正職工作型態逐一消失,平台營運模式解消了職場,多個論件計酬式的零工工作在演算法的拼湊下,取代一份典型的正職工作。職業沒有改變,但是改以「任務」為名登場,在「時間任選、工作量隨意」的自由接案包裝下,吸引了大量工作者投入平台。然而這句話的意思也等同本書作者所指出的——「有做有錢、沒做沒錢」。
 
  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在平台抹滅「受僱者」身分的策略上,被完美切割為工作者自負成本與風險的領域;再生產的成本被扭曲為投資費用,工作者只有在勞動力發揮功能時,才能被平台的程式感應到而取得存在感。在休息、用餐、睡眠等因各種原因無法工作的時間裡,工作者在平台上即被隱形化。平台上沒有病假、特休、產假,人不工作就不存在,勞動力在平台上被極致地商品化了!
 
  星級評分,讓平台工作者有苦難言
 
  本書作者以彷彿播放紀錄片般的筆法,先放送不同平台工作的實際運作畫面,再定格於其中的平台工作畫面上。配上如電影旁白的口吻,道出其觀察,讓讀者在當事人與旁觀者的兩種角色交替之中,一窺平台工作的真相。
 
  除了一般較為人熟知的美食外送員、UBER司機、生鮮雜貨宅配等平台工作外,作者將視野擴及寵物保姆、清潔打掃、代駕司機、自由插畫家、平台彩妝造型師、網路開發人員接案工作者等十個平台工作類型,而其中很多場景置換為台灣也毫無違和,因爲跨國平台企業以類似的方式,將經營觸角伸到全球各地,也包含台灣。
 
  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段落,是在Baemin Rider的機車外送員篇章中,作者描繪正勳在外送餐點時,父母當著子女的面,指著外送員說:「不讀書就會變這樣。」
 
  外送員在不知不覺間已淪落為社會「最低階」的情緒勞動者,但是外送員沒有情緒嗎?當然不是!外送員不會憤而「不爽不繼續」做嗎?當然有可能!但是,作者指出外送員在看似自由接案的表象下,時刻都在接受顧客的星級評價與餐後評論。這正是以星級制度為核心的AI演算法,操控了平台工作者的行為、制約他們情緒表現的機制。
 
  「自由」工作者真正的自由在哪裡?
 
  作者生動地指出:「在機場待命的司機們就像棋盤上的『馬』,Lyft、Uber之類的共乘平台企業訂了象棋遊戲規則,也就是演算法,司機們也只能照章全收。」星級評價不夠高,平台工作者就會被下架,連讓自己成為商品的機會也沒有。於是在平台上工作——「沒有僱主,但有下指令的上司。」所以Uber司機在沒有人指使下,也會將車輛維持在最佳水準。所謂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根本不存在。
 
  踏入這種「螞蟻地獄」的平台工作者,難以脫身。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而萌芽的現代勞動法制度,正是為了防止工作者的勞動力在商品化下,無法與勞動力分離的身分也被客體化,難以保有自主性與人性尊嚴,於是訂下了各種職業安全的法令做為界限。然而平台打破了這層保障,讓平台上的工作者也難以區辨自己自不自由,從而只能接受、或是無力抵抗平台冠以「承攬工作者」之名、行「去勞動法保護」之實的策略。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在平台工作者被拒絕承認為受僱者下,甚至連組織工會進行公平勞動條件談判,都可能被認為違反公平交易法。
 
  《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已是在台灣出版關於韓國平台工作者的第二本書。讀者翻開此書,不僅是閱讀了十則平台工作者的人生故事,同時也看到了不同於平台企業在廣告中打造出來的平台工作樣貌。中文世界也能在這些字字句句深植於田野觀察的分析中,獲得對於數位平台工作的真實認識;也能區辨作者在書中一再討論平台工作者被不被承認為受僱者、只能困在星級評價下尋找存活空間的窘境。
 
  或許妳/你會想起,曾有外送員或其他平台工作曾對妳/你說:「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相信看完此書,對於這句話背後隱藏的心酸、血淚,可以感同身受,也更能理解爭取平台工作者在法律上的受僱者身分,有多麼重要。很高興這本兼具社會觀察與社會分析的書籍在台灣出版,期待讀者能在閱讀此書後,回頭省思台灣對於平台星級制度照單全收,轉而埋頭於星級競爭、計件人生的個人主義式思考,翻轉僅是平台手上棋子的處境,找回工作者真正的自主與自由。
 
  (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前言
 
擾人清夢的不是送報員,而是凌晨宅配司機
柳京賢
 
  周六早上七點,手機提示音響起,這是昨晚訂購的食材和礦泉水送達門前的通知訊息。簡單地解決早餐,正想鬆一口氣的時候,門鈴響了,這次是每周準時上門的「四小時」平台居家清潔服務。等到打掃結束後,手機提示音又再次響起,要求顧客對清潔服務進行評價。下午六點,打開冰箱一看,沒有什麼適合晚餐的食材。於是點開美食外送APP,選擇星級評分高的中華餐館,訂了一碗炸醬麵。隨著「五十分鐘內送達」的簡訊,美食外送員的星級評分也一目了然。放在門口的炸醬麵包裝裡,外送員還附 贈了我根本沒有點購的煎餃,上面貼了一張手寫著「請給我五顆星」的便利貼。晚上十一點,睡覺前我才在挑選明天上午會用到的登山杖。我相信「火箭配送,保證明天凌晨送達」這句話,便在下單之後安心入睡。
 
  現在是平台企業的資本主義時代,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入睡之前,如果不使用平台業者的服務,我們連日常生活都過不下去。電視和報紙上連日來報導估值超過一兆韓元的「獨角獸」平台企業,介紹創業者的成功神話。從每年調查的「大學生最嚮往企業」來看,韓國國內數一數二的製造業大公司已將第一名的寶座讓給了平台企業。大家都在用、大家都羨慕的「平台企業成功神話」,將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潮流更快速擴散。但是,在這樣的成功神話背後,卻有著一群人被星級評分所掩蓋,至今都無法站在鎂光燈下得到應有的關注——那是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面對的星級評分而或悲或喜的一群人,也就是平台工作者。
 
  KBS的Docu Insight紀錄片《星級人生》是花了一年蒐集以APP、SNS等數位平台為媒介,提供勞務賺取收入的各領域平台的工作者故事。內容不僅探討平台業者所使用的「星級評分」制度,對平台工作者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也希望能清楚地展現他們所處的現實和遇到的困難。並根據外送、宅配、居家清潔服務、代駕等不同勞動型態,觀察他們在各自崗位上所感受到的問題,傾聽他們的聲音。
 
  當初,我的腦中茫然地浮現「平台工作者是否真能如業者廣告上寫的『時間任選,工作量隨意』『晴天時工作就像郊遊兜風』一樣,愉快地工作?」「平台企業所創造的工作安全嗎?」「這些人為什麼會投入平台工作?」等等疑問,因此努力想找出答案來。幸好紀錄片《星級人生》被評價為「不同於注重宏觀展望和成功經驗談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紀錄片,從勞工角度深入剖析平台的星級評分制度如何改變人類勞動」,並於二〇二〇年四月同時獲得「當月優良節目獎」和「當月導播獎」。
 
  這本書講述了紀錄片《星級人生》中揭露自己珍貴生活者的幕後故事,以及節目播出後新採訪的其他平台工作者發生的事情。現在,這雙靠拍攝影片溫飽的手拿起的不是攝影機,而是筆。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平台工作者難以用紀錄片表達的赤裸裸故事,至少還能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足以成為我接受「出版」這個全新挑戰的理由了。
 
  在籌備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再次觀看了過去一年以來所拍攝的平台工作者採訪影片。那時,他們所面臨的現實中,有很多我們來不及看到的問題,如今在新冠疫情下都有了新的詮釋。除了紀錄片中所報導的「星級評分」制度之外,還有諸如「論件計酬打零工」「一周工作八十小時」「非正職的個人經營者」「一%vs.九九%社會」等各種目前社會中議論紛紛的關鍵詞,貫穿著平台工作者們的生活。
 
  尤其這本書致力於用他們的語言,如實描繪出「大家都知道卻無人了解」的平台工作者日常生活。由於我的能力不足(?),尚且無法針對走向世界趨勢的平台工作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但是我相信,本書中出現的各領域平台工作者現實生活,以及他們所吐露的故事裡,一定存在著社會必須尋求的解決方法。
 
  《星級人生》拍攝正酣的二〇二〇上半年,還屬於新冠疫情限制較寬鬆的時期。如今(二〇二一)新冠疫情所帶來的「零接觸社會」成了習以為常的生活,平台工作者的情況也變得比那時更加惡劣。讓人們的「零接觸生活」更為圓滿的「居家辦公」「遠距教學」「網路購物」背後,卻是平台工作者不得不暴露在更多危險和不安中。也就是說,我們的安全其實是建立在他人的危險上才獲得了保障。
 
  目前韓國平台工作者大約有一七九萬人,相較於二〇一八年暴增了將近三倍(根據韓國勞動研究院二〇二〇資料)。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過去我們從未想像過的領域裡,不僅更常見到平台工作者的存在,也有更多人投入平台工作謀生。今天,平台工作者也活在「星級人生」的激烈競爭中。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了解他們的生活,並對此有所共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的质感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是罕见的,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我尤其喜爱那些长段落中运用的排比和对比手法,它们在描述平台提供的“即时满足感”和劳动者承受的“长期风险堆积”时,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没有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坏蛋老板”或“不公的法律”,而是指向了一种系统性的、由技术进步和市场逻辑共同塑造的结构性困境。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享受的便利,其代价正由那些最脆弱的劳动者承担,而这种代价是隐形的、难以量化的,直到被作者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开。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时的愤怒,而是一种长久而沉静的思考,它促使我开始关注那些在每一次APP点击背后,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们的生活轨迹和他们争取正当权益的每一步尝试。这是一本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其价值远超一时的畅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一味地堆砌苦难,而是巧妙地穿插了政策解读和行业变迁的宏观视角。有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者,深入到那些堆满快递箱的楼道、或者深夜还在亮着灯的临时工作室里。作者对“平台逻辑”的剖析尤其犀利,那种“效率至上”和“去中心化管理”的结合体,是如何在不承担传统雇主责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榨取劳动剩余价值的,被揭示得非常透彻。这种专业性使得这本书的讨论层次迅速拔高,不再是简单的“同情弱者”,而是上升到了对未来劳动关系构建的严肃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劳动者自我赋权和抗争的片段时所流露出的尊重,他们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在既定规则下努力寻求生存空间和尊严的个体。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外卖小哥的眼神都变了,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少了些许不耐烦的催促。

评分

这部作品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重新审视之旅。当标题中提及“10个你不知道的困境”时,我本以为会是陈词滥调,但实际上,作者挖掘出的许多细节是如此精妙而残酷,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知道”。例如,关于平台算法如何设定“隐形绩效”并据此进行无理由的惩罚或限流,这种“数字暴政”的描述,细腻到让人不寒而栗。更进一步,它触及到了身份认同危机——当一个人不再隶属于一个传统的组织,他的职业身份和归属感在哪里?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完善的问题清单。它有效地打破了我们对于“自由职业”的美好幻想,揭示了在资本和技术双重驱动下,这种“自由”往往不过是披着光环的“不确定性捆绑销售”。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认为“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福利提升”的人,这本书会让他们重新审视这种线性乐观主义的缺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想看看那些每天都在我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平台工作者”究竟有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内幕。结果发现,这本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爆料”层面,它进行了一次非常扎实的社会学扫描。作者在处理那些尖锐的劳资矛盾和平台算法控制时,展现出一种克制而精准的笔法,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事实和逻辑构建起一个严密的困境图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剖析了“个体户”身份的悖论——你拥有了时间上的自由,却彻底丧失了组织上的保障。这种描述不仅仅停留在收入不稳定上,更深入到了医疗保险、职业发展乃至心理健康这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剥夺”。阅读体验是沉重但极其必要的,它强迫你跳出自己作为“消费者”的舒适区,去理解每一次便捷服务背后,劳动者付出的代价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去审视这种新兴的劳动形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某一个体遭遇的同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不禁停下来思考这个正在我们身边飞速膨胀的“零工经济”到底隐藏了多少我们不曾注意的暗流。我记得我是在通勤的地铁上翻开它的,那种嘈杂和拥挤,反而衬托出文字中描述的那些独立工作者们,在看似自由的背后,所承受的巨大个体压力和漂泊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微小的、容易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情绪颗粒,比如那种“今天能不能接到单子”的焦虑,以及在平台规则面前的无助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些在我家楼下匆匆送餐、或者在雨中等待接单的骑手们,他们的工作状态不再是简单的“辛苦”,而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议题。这本书没有用空泛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将这些平台的运作机制如何渗透到个体劳动者的生活结构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消费社会光鲜外表下的另一番景象,让人在感到震惊之余,更生出一种深刻的同理心和反思的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