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二版):清除不愛自己的十個信念,體驗此生即是天堂 (電子書)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二版):清除不愛自己的十個信念,體驗此生即是天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妮塔.穆札尼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自我療癒
  • 心理勵志
  • 情緒管理
  • 正念
  • 幸福
  • 人生哲學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愛你自己,就是所有受苦的意義。
如何清除心中自我嫌棄的聲音?

  ★「紐約時報」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作者,重回人間十週年震撼新作
  ★TED演講點閱率破百萬,超過232萬人次觀看
  ★全球熱銷31國的自我療癒奇蹟

  只要剷除10個「不愛自己」的常見迷思(社會灌輸給我們的錯誤信念),
  當下就能體驗生命是一場豐盛的饗宴!

  [錯誤信念1]:別人對我不好,是因為我不好
  [錯誤信念2]:愛自己是自私的
  [錯誤信念3]:真愛就是毫無底線的付出
  [錯誤信念4]:別人有毛病,我也一定有問題
  [錯誤信念5]:我們的健康是醫生的責任
  [錯誤信念6]:暴戾充斥的新聞能帶來安全
  [錯誤信念7]:死後的審判與懲罰必然會發生
  [錯誤信念8]:靈修就是修到沒有小我
  [錯誤信念9]:女性是低下的性別
  [錯誤信念10]:勉強自己只要正面思考

  在歷經二○○六年原本癌症末期,卻短短三天內完全復元的奇蹟之後,
  艾妮塔的人生徹底轉化了,她開始赴全球各地分享自我療癒的經驗,接受採訪。
  然而,對於重返人間的她而言,人生從此一帆風順了嗎?

  有些時候,她也會陷入人際關係的考驗,「不愛自己」的老毛病又再回來,
  但藉由一次一次的自我覺察,以及對於宇宙全然的信任,
  瀕死經驗帶給她的收穫,已漸內化成一股自我安頓的力量。

  艾妮塔說,療癒就是把從前的自己愛回來。
  但愛自己,說來簡單,困難的是該從何處著手?
  該如何覺察並跨越那些「感受不到愛的障礙」?

  我們可以把身在人世間的這輩子活成天堂,
  只要我們明白箇中道理,以及需要做什麼來實現它。

  天堂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狀態。
  其實,天堂一直就在我們眼前,可惜我們認不出來,
  因為層層疊疊、根深柢固的錯誤信念,已遮障了我們雙眼。

名人推薦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彭樹君(知名作家)
  周志建(心理博士、故事療癒作家、資深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這麼多人畏懼死亡,害怕把此生活得亮麗出眾。艾妮塔做得漂亮,她首先破除制約信念的魔咒,進而藉此破除生與死的迷思,接著又給我們實用的工具,讓我們在這一世裡重獲新生。本書將釋放你的靈魂,教你如何不必等到死後就能體驗天堂。」────暢銷書《未來預演》作者,喬・迪斯本札醫師(Dr. Joe Dispenza)

  「以瀕死經驗為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內容更上一層樓,不單是對來世的描述,而是最了不起的生命課程……她的真知灼見,賦予讀者過得更健康、更和諧的能力。在面臨人生挑戰時真正懂得愛自己,是每個人自我實現必要的一部分。」────暢銷書《天堂際遇》作者,伊本・亞歷山大醫師(Dr. Eben Alexander)

  「本書對於使人衰弱的信念體系,做了極深刻的探討,同時提供讓人找回自己力量的啟發。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它帶我觸及自己內心深層的情緒,又那麼務實、接地氣。別再浪費生命了,現在就開始讀它吧!」────暢銷書《按對夢想的開關》作者,麥克.杜利(Mike Dooley)

  「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和沉思的書,破解了長久以來制約著我們的文化信念,推薦給每一個走在心靈成長道路上的人。字字句句,都是艾妮塔發自內心的呼籲。幫自己一個忙!拿杯熱茶,舒服地坐下,跟著她的文字一探那些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暢銷書《未知地圖》(Uncharted)作者,柯蕾・鮑隆瑞(Colette Baron-Reid)

  (原書名:《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原來,此生即是天堂》)
《内在力量的觉醒:重塑自我价值与活出丰盛人生》 这是一部深刻探讨个体如何从内在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并以此为基石,构建一个充满意义、喜悦和真正联结的人生指南。它不聚焦于表面的技巧或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心智模式的底层结构,并提供一套循序渐进、富有洞察力的路径,以实现持久的内在转变。 --- 第一部分:理解自我构建的迷思与真相 本书的开篇,将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我是谁”的预设。我们大多人活在由童年经历、社会期望和无意识的防御机制所编织的滤镜之下。这种基于外在肯定的自我认知是极其脆弱的,一旦外界的认可消失,内在的支撑便轰然倒塌。 第一章:外在世界的投影与内在的空洞 我们探讨“镜中自我”的陷阱。为什么我们需要他人的赞美才能感到完整?我们将剖析“需求感”的根源,揭示它并非源于缺乏爱,而是源于对“不被接纳”这一古老恐惧的误判。深入分析社会文化对“成功”和“完美”的定义如何无形中侵蚀了我们对自身独特性的珍视。 第二章:情绪的语言:解码核心的恐惧 情绪,特别是那些不舒服的情绪,是内在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的信使。本书将情绪(如焦虑、嫉妒、羞愧)视为需要被倾听的信息,而非需要被压抑或战胜的敌人。我们将详细解析“核心恐惧矩阵”——那些驱动我们做出自我破坏性行为的潜意识脚本。例如,对“不配得”的深信不疑,如何让我们在面对机遇时自我设限。 第三章:信念的重力场:无意识蓝图的绘制 信念是界定我们现实的无形界限。我们每个人都携带一套“生命操作手册”,这手册中包含了关于自我价值、他人可靠性和世界安全性的基本假设。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绘制自己的“信念地图”,识别那些看似客观的“事实”,实则是限制性的假设。我们将区分“陈述性信念”(如“我必须努力工作”)和“存在性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强调后者对生命体验的决定性影响。 --- 第二部分:疗愈创伤与重塑认知框架 真正的转变始于对过往经历的深度理解和重新诠释。本部分侧重于如何温柔而坚定地解开过去对当下的束缚。 第四章:内在小孩的修复:重温与安抚 许多成年后的挣扎,都可追溯到早年被忽视或感到无助的“内在小孩”。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具象化的练习,帮助读者以成年后的智慧和同理心,重新回到那些关键的创伤时刻,给予过去的自己所需的确认、保护和爱。这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整合破碎的自我,使内在资源得以统一。 第五章:停止比较的艺术:定义你的“富足尺度” 社交媒体时代,比较成为一种无休止的消耗。我们深入探讨“相对性贫困感”的机制。本书倡导建立“个人化富足模型”——一个完全基于个人价值观和内在目标的成功定义。这要求读者明确哪些是真正能带来持久满足感的事物(如深度关系、创造力表达),哪些仅仅是追求感官刺激的“快感”。 第六章:自我批判的武器:化解内在法官的审判 内在的批评家往往是我们从权威人士那里内化的声音。本章教授如何识别这种“内化声音”的来源,并将其与真实的自我区分开来。我们将运用认知重构技术,将严苛的“应该”、“必须”转化为探索性的“我选择”或“我正在学习”。重点在于从“评判”转向“观察”——以科学家的态度观察自己的想法,而非被想法所奴役。 --- 第三部分:构建稳定且充满活力的自我边界 外在的和谐建立在清晰的内在边界之上。本部分关注如何设立健康的防护墙,以保护内在的能量与真实性。 第七章:边界的建立:从容地说“不”的力量 清晰的边界并非拒绝他人,而是对自己真实的承诺。本书将边界的设定视为一种自我尊重的表达,而非人际关系的阻碍。我们将区分“被动的退缩”和“主动的清晰”。探讨在不同关系类型中(亲密伴侣、同事、家人)如何优雅而坚定地划定底线,以及如何处理因设立边界而产生的外部阻力(如内疚感)。 第八章:真实性与脆弱性的平衡:联结的深度 真正的亲密关系源于“被看见”,而不是“被完美化”。我们探索“有选择的脆弱性”——何时、何地、向谁展示我们真实、不完美的一面。这部分强调,脆弱性不是软弱,而是通往深度联结的桥梁。学会将自己的不确定性视为人性的一部分,反而能吸引到同样真实、成熟的关系。 第九章:行动的锚定:从洞见到实践的转化 再深刻的理解,若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纸上谈兵。本章提供了一系列“锚定练习”:将新的自我认知固化为日常习惯。这包括正念呼吸的回归点、每日的“自我肯定仪式”,以及如何在日常压力情境下快速调用新的信念模式。强调微小的、一致性的行动,比宏大的、一次性的努力更能重塑神经通路。 --- 第四部分:活在当下:体验存在的丰盛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自我接纳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即体验“此时此刻”的圆满性。 第十章:放下“为了什么”的执念:存在的价值 我们常常将幸福设定在一个未来的遥远目标上——“等我赚到钱/找到伴侣/实现目标后,我才会快乐”。本章引导读者将焦点拉回“过程”而非“结果”。探讨如何从日常活动中提取意义和满足感,即使在面对挑战时,也能看到生命本身的复杂与美丽。这是一种从“匮乏心态”到“圆满心态”的根本转变。 尾声:持续的旅程:成为你自己的守护者 自我成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舞蹈,而非抵达终点的竞赛。本书最后强调自我慈悲的重要性——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完美,并始终以最仁慈、最有智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内在体验。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理想形象,你只需要成为一个完整、接纳自己的个体,这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 本书适合所有渴望从根本上改变与自我关系的人群。它提供的是一套深层次的心智重构工具,帮助你停止向外寻求安全感和价值,转而发掘并依靠内在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妮塔.穆札尼 (Anita Moorjani)


  新加坡出生、香港長大、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裔,會講流利的廣東話,曾在企業界服務多年。二〇〇二年時,被診斷罹患淋巴癌,四年間遍尋名醫醫治不見好轉,卻在二〇〇六年癌末的「瀕死經驗」後,獲得奇蹟般的治癒,在她的靈魂重回身體三天之後,全身找不到一處癌細胞。

  此後,經常受邀赴全球各地演講與受訪,談論如何面對絕症、死亡,以及放下恐懼、重建心靈信仰等主題。著有《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死過一次才學會守護自己》等書,已翻譯成四十五種語言,在全球售出逾百萬冊。目前與丈夫定居在美國。

譯者簡介

祁怡瑋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創意寫作碩士,曾任編輯,現事翻譯,譯有《寬恕:為自己及世界療傷止痛的四段歷程》、《擁抱黑狗:如何照顧憂鬱症患者,同時不忘呵護自己》、《你的心是否也住著一隻黑狗?牠名叫憂鬱》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當下的人生,即是天堂

迷思1:別人對我不好,是因為我不好
求助無門的霸凌遭遇/格格不入的黑娃娃/摯友的背叛/動盪不安的青春期/學習愛的真諦

迷思2:愛自己是自私的
接納過往,感恩現在/從朋友的遭遇看見自己的現況/從真正愛自己開始/覺察「愛自己並不自私」的真義/自我療癒應是出於愛,而非恐懼

迷思3:真愛就是毫無底線的付出
清晨的一場訪談/對「無條件的愛」的誤解/純粹的接納,是經營成熟關係的關鍵/更上一層樓的愛/從愛出發的服務和奉獻

迷思4:別人有毛病,我也一定有問題
拒絕接收他人投射到我們身上的恐懼/不知不覺開始懷疑/信念因恐懼而動搖/中醫師的診斷/琳琅滿目的草藥/失去對健康的掌控力/信任內在本具的指引

迷思5:我們的健康全是醫生的責任
一通陌生的來電/一位女兒的懇求/與疾病溝通,而非受制於它的威脅/錯誤的健康意識/與罹患乳癌的唐娜見面/矛盾又混亂的醫療資訊/沉澱,讓內在的聲音說話/選擇當下快樂地活著/讓病患倍感畏懼的「暗示」/要愛,不要恐懼/無視於人們口中的「應該」/令人心神不寧的現實狀況

迷思6:暴戾充斥的新聞能帶來安全
從瀕死之境領受到萬事萬物皆互相連結/輝煌的宇宙織錦/宇宙的巧妙安排/傳遞愛的意念

迷思7:死後的審判與懲罰必然會發生
突如其來的空中驚魂紀/暗黑陌生人的出現/活在內疚中的男子/逝者一直與我們同在/死後沒有審判/跳脫宗教對死亡所灌輸的恐懼/冥冥中的指引

迷思8:靈修就是修到沒有小我
一個完美的話題/小我等同於自我中心?/否認小我所造成的反效果/我們既是一體,亦是眾多個體/維持小我和覺知的平衡/請先認識你自己/啟發兒童和青少年覺知的方法/活出你的神性
為小我而來,為生命而留下

迷思9:女性是低等的性別
排在隊伍最後面的女子/對性別不平等的沮喪/男女角色定位的失衡/不相信不實的信念,它就不具力量/朝打破「性別之牆」努力/溫柔就是剛強

迷思10:勉強自己要正面思考
無聲勝有聲的安慰/一封充滿失望的來信/思想真的會創造現實嗎?/身而為人的完整經歷/允許自己感受痛苦的存在/做自己,不求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聽從心的指引

【後記】在有形世界,譜出燦爛輝煌的篇章

謝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13534
  • EISBN:978626731362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前言

當下的人生,即是天堂


  如果你突然明白了此生就是天堂(或涅槃)呢?如果我們的血肉之軀現在正在過的人生就是天堂呢?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我也感覺得到你們有些人在想:如果這就是天堂,那我為什麼覺得像是在地獄?你們的心聲,我都聽到了。小時候,我也覺得像是置身地獄,因為膚色和家庭背景等非我所能控制的因素,總讓我備受欺凌、嘲弄與歧視。在我罹癌的那些年,時刻活在疼痛與恐懼之中,感覺無疑也像是置身地獄。

  但請暫且聽我娓娓道來。

  如果在那段歲月裡,我之所以覺得像是在地獄,純粹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強大,或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畢竟,從來沒人教我人生是怎麼回事,我們也沒有帶著說明書來到這世上。曾經,人生對我而言真是磨難,我活在無邊的恐懼之中,直到長大成人。我認為我是受到人生擺布的受害者,只能看著辦,卻不能主動開創自己的人生。不然,誰會開創一個備受欺凌與歧視的童年,導致自尊心低落到無以復加?誰又會選擇身為一個女人,生在一個依舊是男尊女卑的文化裡?又有誰會在自己體內產生差點致命的癌症?我當然是這些處境下的受害者,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直到我死過一次為止。

  我的許多人生故事,都寫在我的第一本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當中。第一個將我的故事介紹給大眾並鼓勵我寫書的人,就是暢銷作家暨演說家偉恩.戴爾。直到二○一五年辭世為止,他都仍持續鼓勵聽眾求助於我的著作。我知道對於成就我的人生目標而言,戴爾的參與是很神聖的一環。因著他,才開展了後面如花似錦的一切。戴爾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所做的事為我的人生帶來的結果,我真心感激並虛心以對。

  在寫第一本書時,我從未想過要寫第二本。我心想:「我都寫下一本回憶錄了,裡面記述了我的人生,尤其是罹癌的經驗以及瀕臨死亡的人生高峰。我從這整個經驗中所獲得的啟示也寫了進去,還有什麼可寫的?」我真心覺得我人生中所有有趣的元素,已經在那本書裡寫完了。

  但瀕死經驗給我的一個當頭棒喝,就在於「此生即是天堂」。我們可以把身在人世間的這輩子活成天堂,只要我們明白箇中道理,以及需要做什麼來實現它。瀕死過程中,我之所以選擇回到人世,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明白了天堂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狀態。我想要親身體驗一個「如在天堂」的人生。我想要體現「人生即天堂」的美妙真理,讓充滿害怕、恐懼與心痛的前半生脫胎換骨。我想要此時此刻就活在天堂。

  從天堂重返人間之後

  在我處於瀕死狀態時,這一切顯得何其清楚而容易。但在那之後,當我試圖整合我的嶄新體會,並將之應用到人生中時,卻一直碰到阻礙,尤其當我要和其他人溝通交流或往來互動時。我對「現實」是由什麼構成的觀念已經大大改變,而我的觀念並不符合多數人視為常態的世界觀。

  為了再次融入社會,我發現自己會試著討好那些不認同我的人。倘若沒有察覺到這點,我還會開始壓抑或妥協,捨棄掉很多我從另一個世界之旅學到的東西,以求博取認同。每當發生這種情況,我就會開始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那些不可思議、所向無敵的感覺會受到侵蝕,使我不再覺得自己是人生的開創者,舊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會溜進我的腦海,遮蔽我的視線。一旦選擇迎合他人意見、隨著他人起舞, 而不去傾聽自己的內心,害怕「做錯」的恐懼或擔心讓人失望的憂慮就又會冒出頭來。(我確定很多人對此都有共鳴!)新的焦慮凌駕一切,要不了多久,我就開始覺得迷失而無助。我似乎總是在融入他人與創造天堂之間抉擇不定。

  與此同時,由於伴隨《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而來的名氣,我開始收到如雪片般的大量信件,受到我的見證感動的讀者紛紛寄來書信或電郵。許多來信都讓我流下喜悅與感激的淚水,許多人覺得我在訴說他們的故事!對他們而言,我似乎懂得他們的心、他們的想法和他們的靈魂。

  這種壓倒性的迴響,完全出乎意料。我不知道我的故事會這麼深刻地感動到這麼多人。我也有幸獲得幾個談話的邀約,既有現場公開演講,也有廣播和電視的訪談。每次會面過後,大家都想要知道更多。他們有很多問題,也想更進一步探究我的故事,以及他們自己的故事。許多人在與疾病交戰,或是心愛的人在受苦或面臨死亡,還有些人則是有感情或金錢上的困擾。歷經所有這些人生的挑戰,他們想要知道更多,好將我所體會到的那片天堂,帶進他們在人世間的這個生命裡。

  儘管拙作受到大眾一面倒的正面迴響,這些關注卻讓我的人生之旅來到一個嶄新的、更深層的自覺層面。對我來講,步下公開的舞台之後,花時間獨處變得越來越重要。每當一個人獨處時,我就會讓自己的思緒靜下來,回到瀕死過程中我所經歷的狀態──一種純粹、覺察、深知我們全都一體相連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中,我對其他人的覺受感同身受,包括家人在可能失去我時的痛苦與哀傷。但如今我所體會到的不只是自家人的痛苦,透過閱讀大家分享給我的故事,我內心感受到的是全世界的痛苦。

  人們希望我去到他們的鎮上、他們的教堂、他們的精舍、他們的家裡。他們想要跟我說話,而我也想幫助所有人,無奈我很痛心自己幫不了!無論和多少人談過話,無論回過多少封信,我怎麼做都不夠,總是有更多我所無法回應的請求。我一方面感受到大家的痛苦,一方面又感受到自己幫不了所有人而產生的痛苦。有時候,這些痛苦讓我招架不住。漸漸地,喜悅開始離我而去,我知道自己不能這樣繼續下去。我寫書的本意是要讓大家看到如何活得喜悅,但如果我的內心老是充滿每一個人的痛苦,又怎麼可能把喜悅帶給這個世界?

  宇宙傳遞的療癒契機

  接著,有一天,我帶自己去最愛的地方──我家旁邊的海灘。我坐在沙地上, 望著那片將我所住的香港與中國大陸分開的海洋。那日是陰天,太陽躲了起來。我之所以來到這裡,是因為每當我覺得煩心,就會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中。置身大自然裡,尤其是在海邊,我可以具體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是一種難以置信的滋味,就彷彿一切都合作無間,一同攜手織就出我們稱之為「人生」的大片織錦。無論我的問題是什麼,只要置身大自然,我就會覺得答案離我越來越近,或許是隨著風的呢喃而來,或許是隨著潺潺水聲而來,也或許是隨著樹木枝葉的窸窣響而來。所以,那日當我坐在那片沙地上,望著大海與天空,我默默地對宇宙說起話來。

  我說:「我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現在呢?我覺得很心碎。我個人的力量微薄,要怎麼幫得了所有人以及我自己?如果我仍處在瀕死之界,說不定幫得了更多的人。但現在為了每一個我幫不了的人,我只覺痛徹心扉。」

  我向宇宙臣服,叩問著我為什麼回來,淚水順著我的臉頰流下。為什麼我必須承受這種心痛?為什麼我們的世界充滿如此多的痛苦?

  接著,冥冥中我聽到一聲耳語,並不是真的說話聲,而是一種像是來自海浪的聲音,一種在我內心回響的聲音。「你從瀕死經驗中主要學到的是什麼?」那聲音悄悄問道:「你在你的第一本書中寫到的是什麼?」

  「無條件地愛我自己。」我答道:「並且盡可能做我自己,盡我所能發光發熱。」

  「那就是你要做的。不需要做得更多,只要無條件地愛你自己,並且時時刻刻忠於自己。」

  「但我們活在一個並不支持這種想法或感受的世界,彷彿這世界絕非天堂,而是地獄。」我看著沙灘盡頭拍打著岩石的海浪,挑戰那道聲音。「我身邊的人每天都要面對這麼多挑戰,我不知道透過愛自己如何能幫得了他們!」

  「當你愛你自己,並且知道自己真正的價值,天底下就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或治不了的病。在你推翻所有醫學知識、治癒了末期癌症之時,你自己就學到了這一點。當你領悟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癌症就治好了。」

  這一點千真萬確。直到罹患淋巴癌之前,我都活在充滿恐懼的人生中,但學會愛自己救了我一命。聽起來是這麼簡單,但為什麼要傳達給其他受苦的人卻如此困難?而在我領悟到這一層奧義之後,為什麼又這麼容易就丟失了它?

  「在這個世界上,似乎絕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或不曾體驗過真正的力量。當我們被這樣的人包圍,便很容易把我們自己的領悟給丟失掉。」彷彿祂看穿了我的心思,我聽到這道聲音回答道:「如果你繼續專注在其他每一個人的感受和索求,你就會再次迷失在恐懼的世界裡,而你肯定不想重蹈這種覆轍。

  「切記,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愛自己、珍惜自己,並體現自我價值和自我之愛的真諦,如此一來,你自己就是愛的行動。對你自己和身邊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貢獻。你的癌症之所以能好起來,就是因為你體認到自己是如何被愛,又是如何受到珍惜。同樣的領悟將助你開創出『身在人世如在天堂』的人生。當你迷失在全世界的問題裡時,你對誰都沒有貢獻。所以,每當你覺得挫折或迷惘,唯一要問的就是:我是哪裡不愛自己了?我要如何更珍惜自己?」

  儘管這確實就是我從瀕死經驗中學到的,我也確實因此而康復了,但我卻似乎把它給忘了。在眾人的痛苦中,我迷失了自己。而現在,我從大自然所得到的回應如此強烈,讓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當下,我覺得自己彷彿握有每一個問題的答案。海浪的低語和我分享的東西是那麼簡單,卻又那麼深奧!

  這次的經驗也清楚顯示出我們多麼容易忘記初衷,陷在為了將自己的存在合理化所編織的迷思之網裡。我現在明白了,當我們浸淫在周遭文化的強勢想法中時, 就會發生這種狀況。

  我覺得全身像觸電一般,從頭到腳一陣顫抖。我坐在沙地上,一遍又一遍玩味著這些話語: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愛自己、珍惜自己,並體現自我價值和自我之愛的真諦,如此一來,你自己就是愛的行動。對你自己和身邊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貢獻。

  我遙望大海,閉上眼睛,雙手感激地按在胸口,說:「謝謝祢!我懂了!」接著,我起身開始走回家。

  我很興奮自己再次感到有目標、有方向,並深信人生自會呈現出它該有的樣貌。我覺得煥然一新,再次與宇宙合而為一。我知道只要我忠於自己,並且不忘透過覺察我和宇宙間無限的連結來為自己充電,一切的一切都會同步開展。

  拆穿具破壞力的謊言和迷思

  一方面感受到世界各地這麼多顆心所懷著的痛苦,一方面又強烈渴望為每一個人的生命帶來喜樂,我於是有了寫作本書的靈感。你此刻正在讀的這本書,是我對破除世人最深信不疑的某些迷思所做的嘗試。這些迷思導致我們無法將自己的人生活到極致,只因它們是我們周遭文化中的強勢想法。就如同那天坐在沙灘上和宇宙對話時,我想起了讓我心靈自由的簡單真理,我也希望當你讀著本書當中的字句時,你的心會和你一直都心知肚明的真理產生共鳴,然後,你會像我一樣感受到那份自由與喜悅。

  我相信我們生來就知道自己真實的樣貌,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否定了這份自我認知,試圖融入人群、符合社會標準、順應外界規範。我們學會向外尋求指示,並因此接受了他人對我們的期待。接下來,當我們達不到這一切外在的要求時,就覺得自己有所不足和缺失。

  這意味著終其一生奠定我們個人價值的基礎信念都是錯的!所以,無論我們上過多少自我發展課程、讀過多少心靈勵志書,我們還是不斷地向外尋求答案。這不單對我們無益,實際上還形成了阻礙。除非打破迷思,拆穿一直以來構成我們的思想和信念的謊言,否則什麼都改變不了這些具有破壞力的模式。

  本書的每一章都會針對一個多數人視為真理的普世迷思,指出這些迷思何以無所不在,我們又何以常常一無所覺。我會分享親身的故事與實例,呈現出我在哪裡看到這些迷思大顯神威,並說明我如何從自身經驗中發覺它們的錯處,以及我所認為的真理何在。每一章後面都附有一個叫做「當下學會愛自己」的單元,在這個單元中,我會針對該章所探討過的迷思,提出一些可能的真理,並勾勒出克服此一限制的辦法,好讓你推翻生活中包圍著你的迷思,最終活出屬於你的真理。

  過去幾年來要是過得輕鬆愉快,我心裡恐怕就沒有這本書的影子──至少目前還沒有。所以我要謝謝你,謝謝你們所有人跟我分享你們的人生,對我敞開你們的心扉與靈魂。每一個曾經向我伸出觸角的人,都是我寫作本書的靈感。我們全都是一體相連的,我對你們感同身受。本書是我給你們的禮物,從我的心坎裡,送到你們的心坎裡。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自我提升书籍相比,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二版”。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初版发行后,根据读者的反馈和自己实践的深入,进行了重要的修订和补充。对我来说,一个“二版”的书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它代表着一个不断打磨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在修订版中,是否针对现代人生活中更复杂的挑战,比如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职场内卷下的自我价值重塑,提供了新的见解。我个人在处理“边界感”的问题上一直很头疼,总觉得自己活成了“老好人”,不敢拒绝,害怕冲突。我希望这本书中关于“清除信念”的部分,能提供一套坚实的心灵盔甲,让我能够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依然保持善良和同理心,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私和冷漠。

评分

我过去读了很多关于“原谅”他人的书,但很少有书能真正深入地探讨“原谅自己”的艰难。对我而言,最大的敌人往往是我自己内心的那个严厉的批评家,它总是在我取得一点点进步时,跳出来提醒我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这本书的标题《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这个“死”字用得非常震撼,它暗示着一种彻底的、与过去自我的决裂。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完成一次深层的心理“断舍离”,不仅仅是扔掉那些不再适合我的外部关系或物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那些根深蒂固的、关于“我不够好”的内在叙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仪式感强烈的过程,让我能够真正地为自己过去的挣扎和错误画上句号,然后轻装上阵,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慈悲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拥抱现在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让我犹豫了一会儿,毕竟现在电子书市场竞争激烈,随便搜一下都能找到一大堆免费资源。但最终,我还是决定购买,原因很简单:我需要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指引,而不是碎片化的信息。我感觉自己的问题不是出在缺乏“知道”应该做什么,而是缺乏“执行”的动力和清晰的路径。很多时候,我试图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但很快就会被旧有的习惯拉回去,那种感觉就像在泥泞中艰难行走,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气。我非常关注书里提到的“清除不爱自己的十个信念”,这个数字和定语听起来非常具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梳理清楚,到底是我哪十个核心的负面信念在作祟,并且能提供‘打地鼠’式的策略,让我能精准打击这些内在的障碍,而不是盲目地与所有不安全感搏斗。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迷宫的出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自己活得有些小心翼翼,总是在乎别人的看法多过自己的感受,好像“爱自己”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比登天还难。市面上关于自我成长的书不少,但很多要么太理论化,要么过于鸡汤,让人读完后感觉热血沸腾,但一回到现实生活,那些“爱自己”的口号就烟消云散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真正落地、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当负面情绪来袭时,我该如何具体地去应对,而不是空泛地说“要接受它”?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分享,看看不同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潭的。毕竟,我们每个人经历的痛苦和挣扎都是独特的,能看到别人的影子,也许能给自己多一些坚持下去的勇气。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用最坦诚的语气跟我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我该怎么做。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低谷的时期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无力感,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美好的事物。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外在评价的人,别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一句话,都能在我心里翻起巨浪。因此,我对书中关于“体验此生即是天堂”的描述特别好奇。这听起来太美好了,以我目前的状态,感觉离“天堂”差得太远了。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天堂”的?它是指外部环境的完美,还是内心状态的彻底平和?如果指的是后者,那么这本书将如何帮助一个深陷自我批评漩涡的人,一步步把注意力从外部的评判拉回到内在的接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日常冥想和正念练习之外的、更具颠覆性的视角,让我能真正相信,即使带着所有缺点和不完美,此刻的生命也是值得被珍视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