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 (電子書)

(簡)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麗娟
图书标签:
  • 神学
  • 方法论
  • 神论
  • 人论
  • 宗教研究
  • 哲学
  • 电子书
  • 基督教神学
  • 系统神学
  • 文化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神學若是只在讀者與書本之間,便將凍結在貧血的嚴寒中;
惟有迎向來自超越象限的挑戰,才能瞧見新知的迸發與踴躍!
---
聖經既作為神向人說的話,
因而神學以及神話語的傳講應是一個事件,
是「神的道的發生」(Wortgeschehen)。
若要讓神學或傳講成為「神的道的發生」事件,
神學所思考的向度應是神─人─世界之間的聯繫。
意即,神學論題每一部分的討論,
應該從人對神的「信」開始,
並且帶來對神、對自己、對世界的實在性
有從聖經觀點而來的新認識。

與神的相遇 是神學的基礎與動力

本書是「教義的詮釋」系列第一冊,由留學德國的李麗娟博士撰寫,主要著墨於神學的方法、神的本質與人的定義。

作者繼承了德語神學的傳統,從以下視角出發,為我們闡述歷代神學家對於神論與人論的反思;她強調,神學的可能性,乃是人在生存狀態中不斷與神相遇的結果。這並不代表我們能夠只根據自己的經驗,隨意解讀聖經或神學作品。反之,因為神學的產生總是根植於人的處境,進而對上帝的啟示做出理解與闡釋,因此在瞭解神學作品的過程中,也必須將之擺在原本的處境中來解讀。

作者提醒我們,在面對三一上帝時所必須具備的謙卑。「神是三一」這一浩大的奧祕,涉及了內在三一、經世三一、神論反思與現代處境之間的張力,因此信徒在建構對神的認識時,即使擁有了聖經或教會宣講的啟示,仍需要知道自己的瞭解總是不足,無法完整闡述神的本性與屬性。神是完全的自由與超越,但也總是在祂的憐憫與慈愛中,讓有限的人領受到可以理解的啟示,使神學的腳步繼續往前。

論及「人是什麼」時,作者深切地意識到我們必須與哲學、現代人類學與科學的發展進行對話,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做出回應。放在存在的層面來談,人的有限仍然令他無法面對無限的自由,在獨立於神的選擇中必然犯罪。惟有對神的依靠才能使他獲得確切真誠的存在,恢復原初創造中神的形像。

在本書這趟豐盛的神學之旅中,作者一方面以系統神學的主題形式呈現內容,另一方面,則融合歷史神學、聖經神學與詮釋學的進路,以期讓讀者瞭解,一個神學主題或概念如何從經文和過去的教義史發展而來,再從現今的處境反思該主題或概念。融貫其中的,乃是體認到人作為聆聽的存在,必須不斷聆聽神的話,而做出合神心意的回應,造成與神、與自己、與他人/世界和好的新變化;就是在這過程中,神學不斷地發生。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哲学、伦理学和历史思想的综合性著作的简介,旨在探讨西方思想史中几个核心议题的演变脉络与内在张力。 --- 书名: 《在理性的迷宫与信仰的疆域之间:西方思想史中的形而上学转向与现代性批判》 作者: 魏斯特·阿德里安 (West Adrian) 出版社: 环球学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约680页 装帧: 精装 内容提要: 本书是阿德里安·魏斯特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一部深刻且极具洞察力的思想史考察,聚焦于西方文明自古希腊奠基至后现代思潮涌现过程中,理性(Logos)、实在(Being)与价值(Axiology)这三大支柱的复杂互动与结构性断裂。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辅以细致的文本分析,旨在揭示形而上学传统的演变如何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以及构建社会秩序的根本范式。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不仅梳理了历史脉络,更着重于对关键概念的方法论重构和批判性反思。 第一部分:逻各斯的曙光与希腊的遗产:从神话到理念的转变 本部分着手考察西方哲学思维的源头。魏斯特教授详尽分析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试图从“自然之中”寻找普遍法则的努力,并将其与后来的巴门尼德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超越性实在”观念进行对比。核心焦点在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如何确立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格局——即“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二元对立。作者特别探讨了柏拉图对知识(Episteme)与意见(Doxa)的区分,以及这种区分对后续西方认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本部分也细致剖析了亚里士多德对“存在者本身”(Being qua Being)的研究。魏斯特认为,亚里士多德通过其“潜能与实现”(Potency and Act)的概念,试图在柏拉图的超越性之外建立一个“内在于事物自身的本性”的实在论体系,这构成了对早期形而上学的关键修正与深化。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综合与启示的重塑:信仰与哲学的艰难和解 进入中世纪部分,本书的叙事转向了哲学与宗教神学(尤其是基督教神学)的复杂交织。魏斯特重点探讨了奥古斯丁如何融合新柏拉图主义,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上帝的永恒秩序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以“时间性与永恒性”张力为核心的思考框架。 随后,全书的核心讨论集中在经院哲学的高峰期,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的体系。作者并未简单地将阿奎那视为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是如何通过“类比之说”(Analogia Entis)来调和“被造之物”(Creatura)的有限性与“自有者”(Esse Subsistens)的无限性。这一部分的叙述强调了中世纪思想家在努力保持信仰真理的绝对性的同时,必须发展出精密的逻辑和本体论工具来界定和讨论“神圣存在”的困难。这不仅是对“神论”的构建,更是对语言和概念边界的严苛考验。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黎明与主体性的崛起:笛卡尔式的断裂与康德的批判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篇幅最长、论证最为集中的部分,关注现代哲学如何通过一场深刻的“主体性转向”颠覆了前现代的实在论结构。魏斯特首先考察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将形而上学的基点从“被揭示的实在”转移到了“自我意识的确定性”上。这一转向不仅是认识论的革命,更是对传统宇宙论的根本性挑战。 接着,作者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其在试图调和经验世界与先验必然性时所建立的“预定和谐”观念,预示了现代科学决定论的某些倾向。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在于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魏斯特详细阐述了康德如何通过区分“现象界”(Phenomena)与“物自体”(Noumena),成功地在“自然法则的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作者强调,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其说是对形而上学的终结,不如说是为形而上学划定了不可逾越的领域和方法论的范式,即将传统上试图描述“实在本身”的任务,转化为探讨“人类经验结构如何构造实在”。 第四部分:理性工具化与实在的消解:对现代性的激进反思 在最后一部分,魏斯特转向了对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思想的批判性考察。他分析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如何尝试将历史进程与逻辑演化统一起来,并指出其内在的张力是如何被后来的批判者所利用的。 随后,本书进入了对“工具理性”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入剖析。尼采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价值源泉”的颠覆,被魏斯特视为对现代主体性过度膨胀的必然反弹。作者着重讨论了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试图“回到事物本身”的努力,并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遗忘”(Seinsvergessenheit)的诊断,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其“在场形而上学”——最深刻的伦理与本体论的控诉。 最后,本书以对后现代主义的简要辨析收尾,探讨了后结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如何进一步瓦解了现代性试图建立的任何统一的、普遍的真理体系。魏斯特总结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失落的中心”的时代,理解这种失落,比试图重新建立一个形而上学的中心更为紧迫。 写作风格与特点: 本书的语言严谨而富有张力,避免了教条式的陈述。作者擅长于在看似分散的思想家之间建立起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擅长挖掘不同时代思想家在面对“有限性”与“超越性”这一永恒困境时所采用的方法论策略。魏斯特的叙述不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思维如何挣扎着界定其自身限制的史诗般探索。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背景,但其流畅且富有批判性的论述,保证了其在专业领域内的持久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介紹 ▎

李麗娟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曾任臺北長春禮拜堂全職傳道,華神出版社主編,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創欣神學院、衛理神學院、聖光神學院專任教師,現為中台神學院專任教師,主授系統神學與教會歷史。主編《成為基督徒:祁克果神學》(新北:台灣基文,2011),《神學的波瀾與壯闊》(新北:校園,2021);著有《詮釋神學:與存在相屬的神學》(新北:台灣基文,2010),《論對上帝的知與愛》(新北:台灣基文,2015),《神學與腦科學的交談》(新北:台灣基文,2020),《神學的發生》(新北:校園,2014;此書曾榮獲二〇一五年第六屆基督教金書獎華人神學創作類金獎),《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新北:校園,2015)。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3776
  • EISBN:978626723393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上字体排版,透着一股学术的厚重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读物。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这种专业的视觉语言所打动。拿到实体书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手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不过,更吸引我的是它那份引人深思的序言,作者似乎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框架,暗示着这本书将要探讨的问题绝非泛泛之谈,而是直指核心的、需要深度投入的领域。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结构,那清晰的脉络划分,从基础的方法论探讨,到更具体的关于神性与人性的剖析,显示出作者在组织内容上的严谨与条理。这种结构上的精心布局,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是一场逻辑严密的思想漫步。

评分

读完初稿的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论述上展现出惊人的克制力与精准度。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那些极其抽象的概念,避免了陷入空洞的术语堆砌。比如,在讨论“神性”的边界时,作者引用的那些历史上的经典论述,都经过了巧妙的提炼和重构,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可以被现代的思维方式所消化和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绝非一般人所有,它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学养和对文本的透彻掌握。我甚至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存在”与“本质”的辩证分析部分,里面的论证环环相扣,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在为最终的结论提供支撑力。对于任何一个对形而上学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切入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引导你去参与到构建论证的过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某些章节时,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哲学史背景资料,这无疑拉长了我的阅读周期。但这种“受挫感”并非源于作者的表达不清,而是因为他所触及的议题实在太过深奥和基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积累才能跟上节奏。它不像那些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提供的是即食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份需要用心研磨的原料,要求读者主动投入心力去提炼其中的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批判性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他没有采取那种武断的否定态度,而是极其耐心地解构了对立方的观点,展示了自己理论的优越性,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学术态度,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并非是它给出了某个最终的、不可动摇的答案,而是它成功地重塑了我审视某些传统概念的方式。在以往的思考中,一些关于“人”的定义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作者通过对“神论”维度的重新锚定,使得这些“理所当然”的认知开始松动,并暴露出了潜在的逻辑裂缝。这种挑战固有思维模式的能力,才是真正伟大学术作品的价值所在。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涌现出许多新的疑问,这正说明,它已经成功地将我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化成了一个主动的探寻者。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追问的种子”,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人与超越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后劲是极其强大的。

评分

从文本的编排来看,这本书的引用和注释系统做得相当规范,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我注意到,作者在每一处关键论断的下方,都清晰地标注了其思想来源,这不仅是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挖掘特定议题的路径图。这种严谨性使得这本书的学术可靠度大大提升,让人在引用其观点时,能够底气十足。此外,全书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高度的统一性,即便是涉及到跨学科的探讨,作者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语调,没有出现情绪化的煽动,这在处理涉及信仰与理性冲突的议题时尤为难得。总而言之,它是一份扎实可靠的研究资料,而非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