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剋蘭人的抵抗故事 (電子書)

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剋蘭人的抵抗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帕維爾.皮涅日剋
圖書標籤:
  • 烏剋蘭
  • 戰爭
  • 抵抗
  • 咖啡
  • 故事
  • 電子書
  • 真實事件
  • 人文關懷
  • 歐洲
  • 時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常中斷,生活剋難,這個社會為何沒在侵略下癱瘓?
因為他們明白,最有效的抵抗,就是努力讓生活繼續運轉!
阻止外敵入侵的關鍵,除瞭前線將士用命,更要看見後方每一位老百姓的貢獻
波蘭報導者深入直擊,烏剋蘭民間如何鼓舞士氣、挺過國傢最危急的時刻
 
  「清晨格外美麗,升起的太陽灑下粉紅色的光芒,卡特琳娜依然無法相信,戰爭竟在如此美好的日子爆發。」
 
  自2014年俄羅斯併吞剋裏米亞,烏剋蘭人的生活就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中,他們開始儲備乾糧、飲水,購買防彈背心、頭盔、醫藥箱,學習急救知識,並且規劃撤離路線。關心戰爭消息、準備戰時物資成為日常生活的重心。
 
  2022年,在一個美麗的清晨,飛彈落下,俄羅斯全麵入侵烏剋蘭,摧毀瞭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站在滿目瘡痍的街道上,烏剋蘭人這時纔明白,沒有人能夠為戰爭做好準備⋯⋯戰爭成為新的現實,烏剋蘭人要麵對的,是看不到盡頭的戰時生活。
 
  經歷炮火轟炸,戰爭的恐懼深植烏剋蘭人民的內心,然而為什麼烏剋蘭社會沒有因為俄羅斯的侵略而陷入癱瘓呢?
 
  本書是戰地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剋於烏俄戰爭期間長達九個月在烏剋蘭走訪的記錄。不同於政治、軍事方麵的分析,或是烏俄前線的戰況報導,他講述的是烏剋蘭人生活遭逢巨變的經歷,以及人們努力重建日常生活的動人故事。
 
  本書分為三個篇章,分別描述戰火的殘酷、烏剋蘭社會的韌性、日常生活重建帶來的尊嚴與盼望。
 
  ・瞬間的撕裂
  「尤莉亞這時纔親身體會到,原來飛彈落下的前一刻,是聽不見聲音的。」
 
  忽然一聲爆炸巨響,彷彿大地撕裂,吞噬倒塌的建築物。爆炸停止後,是充滿痛苦與摺磨的喊叫,粉塵散去後,觸目所及是四散的斷肢殘臂。
 
  存活下來的人此時已經明白,戰爭是無處不在的現實,蠻橫地入侵瞭自己的生活。
 
  ・社會的韌性
  「迪樂堂恢復營業,是為瞭恢復正常生活,讓人們能夠齣門喝咖啡、吃蛋糕,同時不被遠處傳來的警報聲與轟鳴給驚擾。 」
 
  生活在無法探齣頭的地下室,沒有水、電和瓦斯,忍受無盡的轟炸。戰爭能在瞬間使熟悉的地方變得陌生,讓人覺得威脅潛伏在各個角落。有人因此陷入恐懼而癱瘓,然而也有人鼓起勇氣,支撐起基本正常生活的運作,為同胞奪迴正常生活的存在感,抵抗戰爭的恐懼。
 
  ・重拾尊嚴與盼望
  「每個人都希望能盡快迴傢。娜塔莉亞已經開始想像裝上窗戶,有時也想像從頭開始蓋大樓、打掃與整修街區。」
 
  宵禁、防空警報、隨時從天而降的飛彈,都在提醒努力維持正常生活的人們,戰爭還沒有結束。但在這艱難的時刻,重新運轉的日常生活象徵烏剋蘭沒有屈服。人們重拾尊嚴與盼望,相信戰爭終究會過去。
 
本書特色
 
  ・第一手烏剋蘭人的戰時生活報導,以平民百姓的視角呈現烏俄戰爭。
  ・作者曾居住烏剋蘭多年,對市景、社會氣氛、歷史背景有詳盡的描述。
  ・著重在公民抵抗,呈現許多市井小民的戰時故事。
 
好評推薦
 
  古碧玲_字耕農、《上下遊副刊》總編輯
  瀋伯洋_颱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
  林昶佐_立法委員、閃靈樂團主唱
  林蔚昀_作傢
  曾柏瑜_前颱灣民主實驗室副執行長
  楊佩樺_颱灣基進發言人
 
推薦書評
 
  「書中紀實呈現烏剋蘭市井小民從遭襲到戰爭共存的生活日常,從起初地恐懼與焦慮,到後來的堅毅與不放棄的情緒轉摺,都赤裸地透過文字呈現在讀者眼前,貼近又真實地讓人不寒而慄。」——林昶佐_立法委員、閃靈樂團主唱
 
  「看瞭《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剋蘭人的抵抗故事》,讓我迴想到在烏剋蘭考察的那些天,觀察他們如何剋服恐懼,努力的維持正常生活,讓戰爭對自身的影響降到最低。希望颱灣人能瞭解戰爭其實並不遠,與想像中的模樣也差距很大,在這本書裡,可以讓你身歷其境、瞭解更多。」——楊佩樺_颱灣基進發言人
窗外的烽煙與桌上的微光:戰火下的生活側影 一、序麯:破碎日常中的堅韌之光 在時代的洪流中,總有些聲音試圖穿透喧囂,觸及人性最柔軟也最堅韌的角落。本書並非宏大的戰爭敘事,亦非冰冷的政治分析,它是一係列聚焦於“人”的微觀素描,描繪的是在曆史劇烈轉摺點上,普通民眾如何努力維係著日常的尊嚴與生活的質感。 故事從一個尋常的清晨開始,那一天,空氣中彌漫的不再是熟悉的泥土或麵包的香氣,而是某種難以名狀的緊張感。主人公們,可能是基輔老城區一傢獨立書店的店主,可能是哈爾科夫郊外一傢小型機械廠的工程師,又或者是敖德薩港口邊一位退休的漁夫。他們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撕裂,但他們拒絕成為曆史的旁觀者。 我們跟隨老圖書管理員伊琳娜,她拒絕撤離,因為圖書館是她與過去對話的唯一場所。她用顫抖的雙手,在防空洞的昏暗燈光下,為躲避轟炸的孩子們朗讀那些關於和平與希望的古老詩篇。她的閱讀,成瞭一種無聲的抵抗,一種對文明秩序的堅守。文字,在這裏,不再是紙上的墨跡,而是抵禦精神荒蕪的武器。 二、餐桌上的政治與哲思:重構意義的儀式 戰爭最殘酷之處,在於它剝奪瞭個體對未來的確定性,迫使人們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中重新定義“生存”的意義。本書大量筆墨描繪瞭圍繞著餐桌發生的種種場景。餐桌,這個在和平年代代錶著團聚與豐饒的符號,在戰時被賦予瞭近乎神聖的儀式感。 在物資匱乏、電力時斷時續的地下室裏,一頓看似簡單的晚餐,卻凝聚著集體的智慧與愛。主人公們會為瞭節省下一塊黃油,為瞭找到一根還能燃燒的柴火而絞盡腦汁。然而,比食物本身更珍貴的,是共享食物的過程。當人們圍坐在搖曳的燭光下,分享著用罐頭和有限的蔬菜拼湊齣的“盛宴”時,他們進行的不是簡單的填飽肚子,而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哲學對話:我們為何而戰?我們為誰而活? 其中一段描繪瞭在敖德薩圍城期間,一群年輕的藝術傢如何在廢墟中找到瞭一小袋尚未受潮的咖啡豆。他們沒有選擇將其兌換成急需的藥品,而是決定在特定的夜晚,用僅有的熱水和簡易的工具,煮齣幾杯“最後的”飲品。這幾杯咖啡,帶著泥土和硝煙的味道,卻象徵著對美好事物的記憶和對逝去優雅的緬懷。飲者們沉默不語,他們品嘗的不僅僅是咖啡的苦澀,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悼念與承諾。 三、工具箱裏的反抗:技術與創造力的勝利 本書深入探討瞭技術人員和工匠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將他們的專業技能轉化為生存和抵抗的工具。 我們認識瞭馬剋斯,一位前無人機工程師。在常規研發停滯後,他將自己團隊的知識轉化為改裝消費級無人機,用於偵察和物資投送。他的工作不再是為瞭商業利潤,而是為瞭精確地標記齣需要幫助的角落,或者為前綫的守衛送去急需的電池。馬剋斯的“工具箱”,從一堆芯片和電路闆,變成瞭連接希望與絕望的橋梁。書中有細緻的描寫,講述他如何在簡陋的車間裏,冒著隨時可能到來的危險,用老舊的烙鐵焊接齣新的通信模塊,每一次成功點亮指示燈,都伴隨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狂喜。 此外,書中還記錄瞭普通民眾如何利用“舊物”創造“新生”。一位退休的木匠,將拆除的建築廢料轉化為簡易的庇護所,他的每一次鋸木聲,都像是對混亂秩序的有力反駁。他們的創造力,並非源於天賦異稟,而是源於對生存權利的本能捍衛。 四、無聲的盟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網絡 戰爭使社會結構重組,那些原本疏遠的鄰裏,因為共同的命運而緊密相連。本書細膩捕捉瞭這種“非正式互助網絡”的構建過程。 鄰居之間的信息傳遞不再依賴網絡,而是通過約定的口號、特定的手勢或隱藏的便條。麵包師會多烤幾塊,留給那些傢裏有病人的傢庭;藥劑師會在有限的庫存中,優先保證老弱病殘的需求。這種基於信任和相互依存的社會契約,在官方體係功能減弱時,支撐起瞭社區的脊梁。 其中一章聚焦於一個關於“口信”的故事。一位年輕的誌願者冒著風險穿梭於不同的街區,傳遞的不是軍事命令,而是關於孩子們的安全信息、關於哪裏可以找到飲用水的綫索。這些信息,雖然簡短,卻承載著生命的重量。這本書展示瞭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往往體現在最細微的互助行動中。 結語:在廢墟之上,重建日常的溫度 《窗外的烽煙與桌上的微光》是一本關於韌性、關於記憶、關於如何在“不得不”的生活中,努力保留“應該有”的尊嚴的書籍。它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它隻是安靜地記錄瞭那些在戰火邊緣,那些堅守著自己日常儀式的人們。他們沒有高喊口號,他們隻是在風雨飄搖中,堅持著煮一壺水,堅持著給植物澆水,堅持著在一天結束時,互相道一聲“晚安”。因為他們深知,隻有捍衛瞭日常的溫度,纔能確保在未來重建傢園時,那裏依然有值得守護的東西。這本書,是對每一個在絕境中仍試圖保持“人性完整性”的個體的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帕維爾.皮涅日剋(Paweł Pieniążek)
 
  波蘭報導記者,曾報導烏剋蘭、阿富汗、伊拉剋、敘利亞等地的戰爭與武裝衝突,亦是馬航17號空難發生後抵達現場的第一批記者。2015年榮獲美國耶魯大學波因特基金會頒發給優秀媒體人的獎學金,並於2019年榮獲波蘭MediaTory記者獎。著有《來自新俄羅斯的問候:烏剋蘭戰爭的目擊者》與《一場改變我們的戰爭》等著作。
 
譯者簡介
 
鄭凱庭
 
  政大斯拉夫語文學係學士,波蘭華沙經濟大學國際貿易管理碩士。譯有《怪誕故事集》、《犁過亡者的骨骸》、《垃圾之書:麵對人類將被廢棄物所廢棄的事實與行動》。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撕裂
前一天/隨筆 春天,他們要蓋房子/戰爭開打/隨筆 我現在很害怕/新現實/隨筆 乘坐頭等艙撤離
 
第二章 韌性
戰時點滴/隨筆 道別/沒有「gi」的日子/隨筆 鑰匙/基輔郊區的戰鬥/隨筆 掠過頭頂的火箭彈/鋼筋混凝土/隨筆 紅色羽絨外套/傢不可能裝進行李箱/隨筆 自己傢/哈爾科夫地鐵的兩個世界/隨筆 基輔的喘息/盔甲下的人們/隨筆 生與死/唯一的熱情/隨筆 趁他們沒開火,快!/時間:五點十五/隨筆 全都不好/誌願醫生
 
第三章 希望
昨日與今日/隨筆 我們造一堵牆/自由歸來/隨筆 少女的夢/國傢支柱/隨筆 你們還好嗎?
 
後記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76072
  • EISBN:97862673760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序言
 
  隻要看著尤莉亞(Julia)空洞又呆滯的雙眼,就知道一定發生瞭可怕的事。不斷有平民從烏剋蘭東部的頓巴斯(Donbas)撤離齣來,戰爭在此肆虐,已經持續瞭八年,現在的情況又更殘酷。
 
  這區的火車隻開到頓涅茨剋州(Donetsk Oblast)的臨時首府,剋拉馬托爾斯剋(Kramatorsk)。在俄國入侵之前有十五萬人居住於此。三十四歲的尤莉亞是計算機科學講師,興趣是背包旅行,她想幫助突然被迫離開傢園的人們。雖然在頓巴斯站齣來投入誌願活動的人不多,但整個烏剋蘭社會幾乎都動瞭起來。眾多誌願者協助分配食物與藥品、將人們帶離砲火地區、修理運來的汽車、為士兵或自己準備裝備。火車站裡麵也有許多提供支援的人,鳥瞰剋拉馬托爾斯剋的火車站呈現大寫字母H,可以看到誌願者在周圍負責指揮人流並維持秩序。儘管四月陽光和煦,但待在街上幾個小時還是會讓人冷到起雞皮疙瘩,多虧這些誌願者,人們纔能在綠色的帳篷裡享用熱食與飲料,保持暖和。
 
  撤離的人有不少老弱婦孺。對老人來說相當艱辛,因為要前往剋拉馬托爾斯剋,要轉乘好幾趟車,跨越一百多公裏。有些人要逃離被砲火襲擊的城鎮,卻在等待巴士的時候遭遇不幸。不過在剋拉馬托爾斯剋,可以說暫時脫離險境。
 
  尤莉亞走嚮綠色帳篷,準備在火車站開始她第一天的工作。她一直都在幫忙,但人們不斷撤離,所以她也不會長久待在一個地方。因為前線正嚮剋拉馬托爾斯剋推進,政府好幾個星期前就已經呼籲非誌願者,或非服務於重大基礎設施的人離開頓巴斯,以利軍隊作業;這座飽受砲火蹂躪的城市正迅速衰敗,變得荒蕪。尤莉亞想有所作為,所以不打算離開,因此她得加入當地的誌願者,或是去基礎設施幫忙,否則自己留在那裡隻會成為負擔。
 
  其他誌願者原本以為她想要插隊上月颱,在交談後纔知道她想幫忙,他們這纔讓她過到月颱。她走瞭幾步,手機突然震動,然而廉價智慧型手機在強光下什麼也看不清楚,於是她退到角落,直到牆壁遮住陽光纔終於能讀簡訊。她在戰爭初期遇到的一位記者問她,撤離的巴士會從哪裡離開。尤莉亞的英文能力有限,花瞭幾分鐘纔弄懂記者在問什麼,迴答說她不知道。要不是這封簡訊,她大概已經踏進帳篷、套上瞭誌願者穿的螢光背心。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突然響起。尤莉亞這時纔親身體會到,原來飛彈落下的前一刻,是聽不見聲響的,她以為是有人在很近的地方開槍,可能在車站廣場的另一側。她跑嚮車站入口纔意識到自己做瞭蠢事——她應該留在原地並趴在地上。兩顆近五百公斤的集束炸彈在車站上空分解,散成子炸彈後造成大麵積殺傷,而子炸彈不會同時爆炸,所以會讓人覺得地麵好像裂開瞭。尤莉亞的眼角瞥見閃爍、煙霧、倒落地麵的綠色帳篷,所有東西都被煙霧與塵埃抹成灰色。她不知道該怎麼辦,隻能靠著雙腿下意識地往前走。她看到火車站玻璃門後的人群,知道自己進不去,旁邊有幾個人跪著躲在牆後麵,她就過去一起雙膝跪地,彎下腰、低下頭。爆炸聲突然從另一頭響起,大概有破片飛來打到什麼,尤莉亞感覺灰泥灑在她背上。她很害怕,不知該如何保護自己。
 
  爆炸停止後,充滿痛苦與摺磨的尖叫聲起此彼落。入口前的停車場有輛車在燃燒,旁邊的車也接連起火,尤莉亞擔心車子會爆炸,因此趕緊跑離那裡。她在迷茫中衝嚮最近的避難處,轉過身時看到一名男子,揹著受傷的小女孩,尤莉亞問他是否需要幫助,他們就一起扛起小女孩,把她放上長椅。男子提起孩子的上衣,遍體鱗傷非常嚴重,脖子上卡著破片,但沒有流血,似乎沒有傷及動脈。尤莉亞看到警車,擋下它的去路,把警察帶過來,請求警察為女孩急救。
 
  好像有什麼東西把尤莉亞推嚮車站,不過她不確定是什麼,或許是好奇?她想看看自己究竟經歷瞭什麼,以及可能發生的事。尖叫聲傳來,雖然她很想幫忙,卻沒有太多能做的事,當時她的背包裡有一捲彈性繃帶,隻是煙霧散去後,眼前可怕的景象令她猝不及防。她沒想到這種爆炸不隻會撕裂四肢,也能直接把身體炸成碎片。人肉、器官、頭骨碎片四散在車站周圍的行李箱、手提包、背包和娃娃之間。地上躺著屍體,有人臉上卡著破片。地上四處都是大片血跡,無法繞過,尤莉亞隻能踩著血水走過去。
 
  她無法幫助重傷者,還好已有醫護人員在處理,不過重傷的人比醫護人員還要多。驚魂未定的尤莉亞靠著腎上腺素,勉強攙扶一些還能行走的人離開車站。當尤莉亞快要走到其中一個避難所時,聽到有人從教堂大喊「來這裡」,因為教堂裡有個安全的地下室。尤莉亞前後帶瞭一位老太太與一位坐在輪椅上、雙腿流著血的男人過去。第三趟時,她看到長椅上有一位老太太。
 
  「妳能走路嗎?」尤莉亞問。
  「我有條腿很痛。」長椅上的老太太迴答。
  「我看看。」
 
  尤莉亞摸著老太太的腿,確認整條腿都在。當這位計算機科學傢把手伸嚮腹部時,發現有塊她沒注意到的突起物。她稍微拉起老太太的上衣,纔看見外露的腸子,顧不上內心的驚恐,她馬上嚮醫護人員求救。
 
  尤莉亞再次走嚮車站,看見有個女人站在那,看起來驚魂未定,但還能走路。她周圍有很多包包,尤莉亞拿起她的行李,問她還有沒有同行的人。
 
  「兒子,但死瞭。」烏剋蘭婦人冷冷地迴答。
  尤莉亞說服她躲在教堂裡,因為危險尚未解除,可能會有更多飛彈掉下來。
 
  她迴到車站時幾乎已經沒人瞭,隻剩下柳柏芙(Lyubov)貼在女兒的屍體上。孩子的臉少瞭一半,眼睛處插著破片。幾十公尺外躺著圓點U戰術飛彈的殘骸,上麵寫著「為瞭孩子」——這屢次齣現的口號說明此次空襲,是俄羅斯對烏剋蘭的報復;因為烏剋蘭控製的城市對不被承認的共和國進行砲擊。這次空襲造成六十一人死亡,其中有六名孩童,以及一百二十一人受傷。
 
  尤莉亞不斷哀求倒在女兒血泊中的柳柏芙去教堂躲好,最後終於說服瞭她。尤莉亞拎著她的東西,而柳柏芙抱起貓。她沒有哭,也沒有錶現齣任何情緒,好似什麼也沒發生,不過走到一半,她突然停下。
 
  「我有女兒的護照!」她叫瞭起來。
  「我來幫你,要怎麼做?」尤莉亞問。
  「護照可以認齣她。」
 
  尤莉亞承諾把她送齣去後會繼續幫她,所以後來尤莉亞帶著護照迴去。她知道屍體在哪,也知道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隻是屍體已經不在,收屍團隊已經把她帶走瞭。尤利亞扶著柳柏芙,一邊走一邊找收留死者的地方。她和柳柏芙說瞭許多話,最後變得比較熟識,得知柳柏芙的另一個女兒在文尼察(Vinnytsia),是她勸母親撤離的。她們來自巴赫姆特(Bakhmut),那裡的局勢會在接下來的幾週內變得危險。後來警察告訴他們,屍體指認將在隔天進行,也告訴他們相關醫療機構的地址。尤利亞把柳柏芙送到教堂,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柳柏芙隔天可以陪她去指認,要是地下室不舒服,也願意提供她住宿,若有任何需要幫助的地方都可以找她。
  
  經歷瞭這一切,尤莉亞的情緒非常激動,要是這時遇到俄羅斯人,一定會馬上把他撕成碎片。直到迴到傢她纔平復心情。
 
  父親和祖父都在傢,母親因為承受不住接連的壓力,得知俄羅斯在基輔地區的罪行後,不久前收拾好行李,已從剋拉馬托爾斯剋離開。因為頒布禁酒令,尤莉亞一週前自己釀瞭啤酒,她應該讓酒再陳釀兩個星期的,但她不想等瞭。
 
  「今天是我的生日。」她邊說邊打開瓶子,把酒遞給父親和祖父,告訴他們自己今天經歷瞭多麼可怕的事。
  「你怎麼會這麼傻!」父親說。
 
  幸好父親不知道她腦裡醞釀已久的計劃。二月二十四日,當俄羅斯對烏剋蘭發動大規模攻擊時,她立刻緻電徵兵處,想要加入國土防衛軍的行列。她當時得到的迴應是:「我們會在需要你的時候迴電。」但此後她沒有收到任何消息。在剋拉馬托爾斯剋受到襲擊之後,她決定再試一次,這次她沒有打電話,而是直接到徵兵處申請入伍。雖然她想入伍的理由很老套——她想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幫上忙,但這同時也讓她有理由繼續留在傢園。
 
  尤莉亞不是唯一決心入伍的人,自願入伍的人日漸增多。根據二〇二二年八月的民調顯示,有兩成的受訪者錶示自己在軍警部門服役過;近四成的受訪者參與誌願活動;分別有百分之八十一與百分之六十的人捐款給軍隊和人道援助。正是因為民眾參與和齣力,纔會讓世上最大的軍隊之一陷入睏境,使其未能達成預期的目標。
 
  二〇二二年二月,俄羅斯對烏剋蘭發動攻擊,這在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不隻因為這是歐陸在二戰後的首次武裝衝突,將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而且造成的衝擊不可逆轉,也因為這是現代史上,受攻擊的社會總體參與度最高的一次。
 
  烏剋蘭人不僅大規模自願上前線,也普遍參與公民抵抗。他們為士兵及平民募款、組織援助,為瞭保衛自己的城鎮建造路障、準備汽油彈、焊製反坦剋拒馬;或隻是帶些茶點去軍事崗哨。他們盡己所能參與其中,有些人做偉大的事,有些人做小事,每個人都很重要。起身抵抗需要勇氣。誌願者會進入砲火區送餐點、藥物或必要裝備。即使是沒有熊心豹膽的人,也在遠處幫忙;送來一車車的必需品,讓誌願者去戰場上分發。其他人持續工作,以提供資金給平民和軍隊。
 
  烏剋蘭人好似已經內化瞭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On Tyranny)一書中的第十二條規則:
 
  「盡可能地勇敢」:
  若我們之中無人準備為自由而死,所有人都會死於暴政。
 
  在攻擊最初的幾個小時裡,情況很糟,甚至是絕望的,但烏剋蘭人沒有打算投降。抵抗與對勝利的信念前所未有地團結起這個國傢。無論烏剋蘭最終要付齣多高的代價,烏剋蘭人都不再是過去的烏剋蘭人。
 
  這本書是我二〇二二年一月到九月在烏剋蘭的工作成果。當時我為《全麵週刊》(Tygodnik Powszechny)撰寫報導,因此週刊讀者會在本書讀到一些先前的文章,不過有些部分重寫。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那種帶著點褪色感的復古色調,加上中間那張略顯模糊的照片,立刻就讓人聯想到一段塵封已久的曆史。我特地把它加入瞭我的“待讀清單”,就衝著這份視覺衝擊力,我覺得它一定能帶來一些深層次的思考。我常常在想,那些身處動蕩之中的人們,他們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確幸,在他們那裏變成瞭多麼奢侈的渴望。這本書似乎捕捉到瞭這種對比的張力,它沒有用那種煽情到讓人不忍直視的筆法,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剋製、更接近生活本身的敘事方式。光是看到書名,我就已經能感受到那種在極端壓力下依然努力維持某種常態的韌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更貼近個體經驗的敘事,而不是宏大的戰爭史詩。那種從泥土裏長齣來的、充滿煙火氣的細節,纔真正能打動人心,讓人體會到“人”的力量。

评分

最近閱讀的幾本書,大多是關於宏大敘事或理論分析的,坦白說,讀起來有些抽離,缺乏一種切膚之痛的代入感。所以我非常需要這樣一本能夠把焦點拉迴到具體生命體驗上的作品。我注意到作者的敘事風格似乎傾嚮於捕捉那些在日常碎片中閃現的、關於“人性”本身的證明。比如,在炮火聲中,人們如何選擇性地保留那些能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微小儀式。這不僅僅是關於生存,更是關於如何有尊嚴地活著。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那些殘酷的現實與那些不屈服的樂觀之間的界限的,會不會有過度的美化,或者反之,是否過於沉重而讓人難以承受。好的紀實文學,應該像一麵鏡子,既能照見黑暗,也能反射齣人性深處微弱卻堅韌的光芒。我準備好迎接這種復雜的閱讀體驗瞭,希望它能帶來一些關於勇氣的新定義。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很有講究,散發著一種樸素的力量感。我一直認為,嚴肅題材的作品,其物理形態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它不追求花哨的包裝,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文字的力量推到最前麵。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或許會像一封封發自前綫的信件,帶著熱度與未經修飾的真實感。我們習慣瞭從新聞報道中獲取碎片化的信息,但真正深入瞭解一個群體的集體心靈,需要的是這種結構完整、有來有迴的敘事。我希望能從中挖掘齣一些關於文化認同和民族精神如何在巨大外部壓力下得到重塑的綫索。這種內生的、從下往上的抵抗,往往比任何官方宣言都來得更深刻、更持久。我期待著被那種紮根於土地的生命力所震撼。

评分

最近沉迷於研究不同文化在麵對災難時的應激反應機製。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喝咖啡”這個意象,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咖啡,在很多文化中,都是一種日常的、社交的、甚至帶有某種儀式感的飲品。把它放在“戰火”的背景下,形成瞭一種強烈的反差張力。這不僅僅是關於物質匱乏的討論,更是關於精神堡壘的構建。如果一個人在極度危險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某項看似無足輕重的日常習慣,那說明他的內在秩序感還沒有完全崩塌。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這種“日常抵抗”的心理學基礎。它是否代錶著一種對“正常生活”的堅守與召喚?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往往能揭示齣比宏大敘事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狀態。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避開瞭傳統戰爭文學中常見的英雄主義光環,轉而聚焦於“我們”——那些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這種視角切換,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厭倦瞭那些被塑造成完美符號的個體敘事,我更想知道,在恐懼、疲憊和無助麵前,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做齣選擇的,他們會犯錯,會動搖,但最終是如何找到繼續前行的微小理由的。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能讓我們這些身處和平環境的讀者,建立起一種更人性化、更具同理心的連接。它不是要教我們如何戰鬥,而是要告訴我們,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可以保持人性之光不滅的方法。這種樸素的、充滿溫度的記錄,遠比冰冷的口號更有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