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概論 (電子書)

語言學概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國平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概论
  • 电子书
  • 教材
  • 学术
  • 教育
  • linguistics
  • introduction
  • ebook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為一般大專程度學生而寫的語言學入門書。

  全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語言的特點、起源、動物的傳訊能力、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與特徵及範圍。

  第二部分介紹語言各層次的結構及研究這些結構的學科,其中包括語音學、音韻學、構詞學、句法學、語意學、語用學、歷史比較語言學等。

  第三部分介紹主要的應用語言學,包括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言規劃及語言障礙等。

  本書以專業文獻為基礎,文字淺易,對語言學系和一般學科的學生而言,極具實用價值。
 
跨越文字的边界:一部探索人类思维与交流的深度著作 本书并非一部语言学入门的概览,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人类交流的复杂肌理,剖析我们如何构建意义、如何理解彼此,以及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避开对基础概念的浅尝辄止,转而聚焦于那些驱动语言机制运转的深层动力和微妙差异。 这部作品是一次对语言本质的哲学式追问,它试图揭示:是什么让声音序列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流?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从声波到语法的惊人飞跃的? 第一部分:意义的构建与破碎——语义的深渊 本书将首要探讨“意义”是如何在符号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的。我们不会仅仅讨论词汇的定义,而是要深入探究指称(Reference)与涵义(Sense)之间的永恒张力。 1. 语境依赖的语义场: 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原子,而是流动的场域。我们将分析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后继发展,特别是语用学如何重塑了我们对“说话者意图”的理解。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在不同的社会场景、权力和关系结构下,如何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力?我们将考察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微妙操作,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预设(Presupposition)的差异所导致的意义失真。 2. 隐喻的认知基础: 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的“装饰”。本书则主张,隐喻是人类认知结构本身的基础——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实证检验。我们将通过对不同语言中时间、情感、争论等核心概念的对比分析,展示我们如何“体验”抽象概念,例如“时间是金钱”或“争论是一场战争”,这些隐喻结构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模式,而非仅仅是描述世界的方式。 3. 词汇化与文化视角: 探讨特定语言如何“选择”将其文化中重要的概念进行词汇化(Lexicalization)。例如,某些爱斯基摩语系词汇对雪的精细划分,并非仅仅是词汇量的差异,而是反映了其生存环境对信息精度的特定需求。我们将分析这种词汇选择如何反向塑造了使用者对现实的感知,从而挑战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的现代修正版本。 第二部分:结构之外的秩序——句法与句法学的新疆界 本书将避开对传统句法树的机械描绘,转而关注驱动句子组织背后的认知经济学和信息流的优化。 1. 依存关系与信息密度: 我们将研究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即主题(Topic)和焦点(Focus)——在句子组织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在某些语言中,主语可以被省略,而在另一些语言中却必须显式出现?这并非语法规则的任意性,而是为了在信息处理的即时性要求下,最小化听者的认知负荷。我们将引入“可预测性梯度”的概念,分析句子成分的排列如何预示或延迟关键信息的释放。 2. 跨语言的句法变异: 句法规则的差异性远超我们所见的词序变化。我们关注的是句法标记(Syntactic Marking)的类型学分布。例如,格标记(Case Marking)在高度屈折的语言中扮演的角色,与在分析型语言中主要依赖词序的角色有何本质区别?我们将借鉴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的最新进展,但更侧重于解释这些结构差异背后的“为什么”——它们如何适应人类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 3. 句法与语用的交汇点: 探讨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的句法实现。一个请求(“你能把盐递给我吗?”)在句法上是一个疑问句,但在语用上是一个指令。这种结构上的“错位”如何被语言使用者可靠地解析?我们将分析语境中哪些句法特征(如否定词的使用、疑问句的结构)被用来“软化”或“强化”说话者的意图。 第三部分:时间、声音与身体的语言——跨媒介交流的探索 本部分超越了纯粹的文字或口语系统,考察语言如何在身体、时间感和技术媒介中实现。 1. 语音的社会学维度: 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探讨将聚焦于社会语言变异(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一个人的口音(Accent)不仅仅是发音习惯,它是一套复杂的社会身份的标记。我们将分析语音特征(如元音的迁移、韵律的模式)如何被听者用来迅速、潜意识地推断说话者的阶层、地域、教育背景,乃至其可信度。这种“非语义的意义”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 2. 手势语的认知识别: 探讨共语性手势(Co-speech Gestures),即说话时下意识伴随的动作。这些手势是语言的附属品,还是语言思维的直接外化?我们将分析手势如何参与到信息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尤其是在复杂空间描述或序列叙事中,手势如何提供传统口语难以表达的即时、具象的指代。 3. 语言的生命周期与消亡: 最后,本书将以宏大的时间尺度审视语言的演变。我们不满足于描述“语言变化”,而是深入探究驱动变化的内在机制——是“交流效率的驱动”、“社群边界的维护”,还是“认知约束的自我修正”?我们将考察濒危语言的案例,分析语言学知识的流失对人类整体认知工具箱的不可逆损害,并探讨在数字化时代,语言形态正在如何被技术媒介(如表情符号、短消息缩写)重塑和加速演化。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已经熟悉基础语言学概念,并渴望深入理解语言作为人类最复杂认知活动的终极体现的求知者。它要求读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准备好挑战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國平


  學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學士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私立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
 

图书目录

再版說明
增訂新版序
原序
 
第一章 緒論:人類的語言
1-1 語言: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主要特點
1-2 語言的特徵
1-3 語言的定義
1-4 語言能力與說話行為
1-5 語法
1-6 口語與文字
1-7 有關語言的兩點觀點
1-8 為什麼要研究語言?
複習問題
 
第二章 語言的起源

2-1 語言是神所賜的?
2-2 語言是人類發展的結果?
2-2-1 模仿聲音理論
2-2-2 情緒呼叫理論
2-2-3 合作勞動理論
2-2-4 手勢理論
複習問題
 
第三章 動物的傳訊能力
3-1 蜜蜂的傳訊系統
3-1-1 圓形舞動
3-1-2 搖尾舞動
3-2 鳥類的傳訊系統
3-3 靈長類的傳訊系統
3-4 會說話的猩猩?
3-5 語言與動物傳訊系統的比較
複習問題
 
第四章 語言學是什麼?
4-1 一般的定義
4-2 語言學研究方法與特徵
4-3 語言學的範圍
複習問題
 
第五章 語音學

5-1 引言
5-2 語言的連鎖歷程
5-3 語音學的分類
5-4 聲學語音學:語音的物理基礎
5-4-1 研究聲學語音學的理由
5-4-2 聲波與語音
5-4-3 音調與音強
5-4-4 語音的音質
5-5 發音語音學
5-5-1 發音的生理基礎
5-5-2 母音
5-5-3 子音
5-5-4 超音段
5-6 聽覺語音學
5-6-1 微小詮釋者:大腦詮釋語訊的模式
5-6-2 影響語音感知的物理及生理因素
5-7 結語
複習問題
 
第六章 音韻學
6-1 音位:具有辨義功能的聲音
6-2 記錄語音方法的層次
6-3 辨音成分:語音描述的基本單位
6-3-1 為什麼要使用辨音成分呢?
6-3-2 通用辨音成分
6-4 可預測的辨音成分
6-5 語音組合法
6-6 音韻規律
6-6-1 同化律
6-6-2 辨音成分增加律
6-6-3 省略音段律
6-6-4 音段增加律
6-6-5 音段移位律
6-7 音韻規律的功能
6-8 音韻規律的形式化
6-9 基底形式
6-10 音節
6-10-1 音節是什麼?
6-10-2 音節之重要性
6-10-3 音節結構
6-11 多層次音韻學
6-12 詞彙音韻學
複習問題
 
第七章 構詞學
7-1 詞與單字
7-2 詞類與詞群
7-3 構詞學與詞位的種類
7-4 詞的結構
7-5 構詞的方式
7-6 詞彙結構方式與語言分類
7-7 詞庫與音韻:詞彙音韻學
複習問題
 
第八章 句法學

8-1 句法的問題
8-2 句子的結構
8-3 句法的能力與句子結構
8-4 句法規律
8-5 變形語法
8-5-1 詞組律
8-5-1 變形律
8-5-1 句法成分、語意成分與共存限制
8-6 變形的種類
8-6-1 刪略
8-6-2 加插變形
8-6-3 代換變形
8-6-4 移位變形
8-7 變形句法學理論的分化
8-8 變形語法學的發展
8-8-1 語法理論充分性的三個層次
8-8-2 主導變形語法發展的一些因素
8-8-3 GB理論
複習問題
 
第九章 語意學
9-1 語意學是什麼?
9-2 語意成分
9-3 語意的共同特性
9-3-1 同義
9-3-2 多義
9-3-3 前設
9-3-4 意義與指涉
9-3-5 變形語法中的語意部門
複習問題
 
第十章 語用學
10-1 語用學是什麼?
10-2 語言行為
10-3 語言行為的種類
10-4 語言行為的方式
10-5 其他語用現象
10-6 語用的理論
10-7 非表意行為的種類
複習問題
 
第十一章 語言的變化
11-1 引言
11-2 語言變化的原因
11-2-1 系統方面
11-2-2 生理與發音方面
11-2-3 社會與心理方面
11-3 語言變化的種類
11-3-1 語音的變化
11-3-2 詞彙的變化
11-3-3 語法的變化
11-4 語言變化的規律性及其描述方式
11-5 歷史比較語言學
11-6 主要的語言族系
11-7 語言古生物學
複習問題
 
第十二章 社會語言學
12-1 引言
12-2 語言在地區上的差異:方言
12-3 語言與社會階層
12-4 語言與使用場合:不同的體裁
12-5 語言與性別
12-6 語言的接觸
12-7 語言與國家
12-8 社會語言學調查的方法
複習問題
 
第十三章 心理語言學
13-1 引言
13-2 語言的心理基礎及歷程
13-2-1 辨音成分的心理真實性
13-2-2 詞組結構的心理真實性
13-2-3 深層(基底)結構的心理真實性
13-2-4 變形律的心理真實性
13-2-5 語音的感知
13-2-6 語言的理解
13-2-7 語言訊息的記憶
13-2-8 句子的產生
13-2-9 語誤與句子的產生
13-3 兒童語言習得
13-3-1 語言先於語法
13-3-2 單字句的語意
13-3-3 語言與認知發展
13-3-4 語音的發展
13-3-5 語法的發展
13-3-6 語言習得的理論
13-4 第二語言習得
13-5 人類大腦與語言
13-6 語言的認知
13-6-1 語言、說話與思想
13-6-2 語言:思想的工具
13-6-3 語言:認知發展的工具
複習問題
 
第十四章 語言規劃
14-1 引言
14-2 語言問題
14-3 語言是國家資源之一
14-4 語言規劃
14-4-1 語言規劃的定義
14-4-2 語言規劃的歷史
14-4-3 語言規劃與開發中的國家
14-5 語言與教育
複習問題
 
第十五章 語言學與語言障礙
15-1 引言
15-2 語言學與語言障礙
15-2-1 語言學與語音/音韻障礙
15-2-2 語言學與其他語言障礙
複習問題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826
  • EISBN:9786263702462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9.1MB

图书试读

再版序

  「概論」是入門性質的書,寫概論是一種耐心的工作。我很久以前就想用中文寫一本語言學概論了,因為最新出版的語言學入門的書,大多數是以英文撰寫,書中例證又大多數以英語或其他非中文的語言為主,對於外文系以外的學生而言,讀起來總覺得不很方便。用中文寫的語言學概論並不是沒有,前輩學者如趙元任教授、董同龢教授等都寫過非常好的入門書。近年來,語言學的研究在臺灣相當蓬勃,卓然有成的語言學家很多。然而,我總覺得,精深的學術研究不少,而用中文寫的入門書卻不多。於是,兩年多以前,我就毅然的提起筆來寫這本概論。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只要按照自己在師大英研所授課的綱要去寫就可以了。但是後來發覺行不通,畢竟語言學要比一時一地的一門課(即使也稱為「語言學概論」的課)要廣得多了。所以我重新做了一次廣泛的文獻考察,定下十四個主題,分別作為書中十四個章次討論的內容,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慢慢地,耐心地一章一章的寫下去。

  這十四個課題中,包括與語言有關的一些概念(第一章至第三章),語言學的定義(第四章),語言本身各層次的結構(第五章至第十章),語言在時間上的變化(第十一章),以及語言學的應用(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當然,內容的選擇方面,一定無法包含所有的課題。比方說,在應用語言學方面,書中並沒有討論人類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語言教學、語言哲學、語言學與文學等課題;在討論方面,語音學、心理語言學的討論佔的篇幅比較多,另外語言規劃則另闢一章來討論,這多少反映個人學術上的興趣。

  這本書的對象是初學者,因此我盡量以一般的用語來寫,但是仍然免不了引用不少語言學的專門術語。希望這些術語不致於對學生的閱讀構成太大的妨礙。

  這本書得以寫成,我需要感謝很多人。首先要感謝二十年前師大英語系教授過語言學科目的教授們,他們是我在語言學方面啟蒙的老師,其次要感謝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的師友,以及師大英語系及輔大語言研究所對語言學感興趣的同仁,書中有許多構想是與他們切磋討論的過程中給我啟發的;也要感謝我在師大英研所的學生們,在教他們的過程中,使我領略到教學相長的真義,他們所提的許多問題,也反映在本書好些討論之中。末了,我更要感謝我的妻子以及兒女,在這兩年中,這本書佔去了很多應該屬於陪伴他們的時間,而他們卻毫無怨言的承受下來。十二年前,結婚之初,很想把John Lyons寫的Chomsky一書翻譯出來,十二年後,這本書沒有翻成,但是在妻及兒女協助之下,寫成這本書,實在也很高興。

  最後,雖然花了兩年多的功夫,也盡力小心去寫,但是疏漏之處一定會有,希望語言學的先進以及對語言感興趣的學者專家們多予賜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几乎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僵硬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那些充满争议的语言学理论时所采取的平衡姿态。例如,在谈到某些生成语法与认知语法学派之间的核心分歧时,作者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双方的立论基础、核心论据以及它们各自能解释和不能解释的现象。这种公正且思辨性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保持批判性思维,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知识体系。此外,书中引用的案例往往是跨语种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发现,当我们通过印欧语系的视角理解的语法规则,在面对黏着语或孤立语时,会显得多么具有局限性。这种全球化的语言样本选取,有力地支撑了“普遍语法”的探讨,同时也提醒我们,语言的多样性才是其最迷人的本质。读完后,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自己母语的语法,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世界语言的宏大图景之中进行思考。

评分

如果说这是一本工具书,那它也一定是包含了最尖端“工具”的那一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深刻反思。我对其中关于“实验语言学”和“语料库方法论”的介绍特别感兴趣。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心理语言学实验来验证关于句子加工速度的假设,并分析了大规模语料库在捕捉真实语言使用频率和规律方面的优势与局限。这部分内容对于有志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来说,简直是黄金标准的操作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从“观察”到“实证”,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以被量化和检验的假设。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比如语言学是如何从古典语法学一步步演变成现代科学的,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当前诸多理论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动机。它培养的不是简单的记忆力,而是研究的思维框架和方法论的素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对语言现象的剖析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与广度。它绝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句法结构时,展现了极高的理论驾驭能力,尤其是在探讨依赖关系和短语结构时,引入的分析框架非常扎实且具有前瞻性。我个人对社会语言学那一章印象最为深刻,书中对语域(Register)和身份构建之间关系的探讨,颠覆了我以往对“说话方式”的简单理解。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列举不同社会阶层或地域间的语言差异,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差异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心理动因。书中对语篇分析的论述也极其精彩,它如何将句子层面的分析延伸到篇章层面,揭示了文本的连贯性是如何通过微妙的衔接手段和信息流控制来实现的,这部分内容对任何希望提升写作和文本理解能力的读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成功地将前沿的语言学思想转化为可供深入研习的材料,是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学术专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语言学入门的绝佳选择,内容编排得非常清晰有条理,即便是对语言学完全不了解的“小白”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它在概念解释上的细致入微,比如当我们初次接触到“音位”和“语素”这些术语时,作者总是能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而不是一味地抛出晦涩的专业定义。比如在讲解语音学的部分,书中对不同发音器官的动作描述得极为生动,配合插图,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气流是如何被调控,从而产生不同的音素。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从最基础的语音、音系学,逐步深入到词汇、句法,再到语义和语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未局限于描述性的语言现象,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语言变化的机制和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使得整个学科的面貌得以立体呈现。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陪伴我走过探索语言奥秘的初级阶段。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交流机制感到好奇的朋友们,它会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

评分

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其注重语言的“动态”和“人本”层面。与其他侧重于结构分析的教材相比,它花了不少笔墨在探讨语言的习得、变化和个体差异上。我特别欣赏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描述,作者像一位人类学家一样,细腻地记录了幼儿是如何在有限的输入下,构建出复杂的语言规则系统的,这简直是工程学上的奇迹。书中对“语言变化”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性,它不是将语言视为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强调其永恒的流动性,探讨了语音演变、词义漂移背后的社会推力。这种动态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不过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快照”。此外,书中对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叉影响也有深入探讨,揭示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边界。读完此书,我不再只是一个语言使用者,更像是对这个人类最独特能力——语言——充满敬畏和好奇的探索者。这本书带来的满足感是长期的,它会持续激发你对日常生活交流中那些习以为常现象的深层探究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