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青時代 (電子書)

我的文青時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勳
图书标签:
  • 文青
  • 青春
  • 文学
  • 回忆
  • 成长
  • 电子书
  • 台湾文学
  • 散文
  • 情感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浪淘沙,一粒沙掉進貝殼中
日積月累形成一粒珍珠
文青時代,是那粒不起眼的沙
卻也是一顆珍珠的起點
 
  「文青時代我們如此孤獨,不想溝通,或不屑溝通。如果最終溝通只是誤解,不妨就冷笑著看這荒謬的一切吧。我的文青時代延續很久,從初中到高中、大學,一直延遲到巴黎讀書,彷彿不想從文青的夢裏醒來,可是卻可以在卡繆、卡夫卡、齊克果等的文學作品中找到自己內心最無法被理解的孤獨……」
 
  陰鬱的文青、叛逆的文青、虛無的文青……中學以後的蔣勳,瘦削蒼白,一頭天生捲髮。他逐漸偏離正軌教育的航道,走向自己迷戀的文青夢想中。
 
  不被世界理解也無妨,躲在角落也不孤獨,因為文學的世界、美術的世界,有許多同行伴侶,像暗夜裡仰望的繁星,不管多麼遙遠,又似乎都近在身邊。
 
  《我的文青時代》回溯蔣勳創作生涯的零座標,也許所有隨手撕碎在風中散去的文字和圖繪,才是真正文青的夢。如果留著,有不同的意義嗎?文青時代,再見面,是否只剩啼笑皆非?
 
本書特色
 
  ★收錄蔣勳青年時期短篇小說、散文以及最初的文字創作
  ★萬言自序,回望文青時代創作軌跡,深深眷戀、緩緩告別
  ★青少年、文青時代珍貴成長影像與速寫作品,特別公開
好的,请看以下这篇图书简介: 《城市漫步:现代都市生活哲思录》 在这部深入浅出的思想随笔集中,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梭于现代都市的霓虹与阴影之间,探索如何在快节奏的日常中,找寻个体存在的价值与精神的栖居地。 城市的脉搏与个体的孤独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钢筋水泥、高速网络和无尽信息构筑的复杂巨构中。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数百万人的梦想、挣扎与匆忙,而我们自己,似乎也成为了这巨大机器上一个微小却不可或缺的齿轮。 《城市漫步:现代都市生活哲思录》并非一本城市指南,它更像是一份献给“城市人”的深度体检报告。作者拒绝浮光掠影的赞美,而是直面现代都市带来的核心困境:效率至上如何挤压了生活的诗意?社交媒体构建的虚拟社群如何加剧了真实的疏离? 全书从一系列看似日常的场景入手——清晨被咖啡因唤醒的白领、午休时对着屏幕的沉默、夜幕降临时闪烁的写字楼灯火,以及周末逃离喧嚣时对自然遗址的徒劳追寻。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细腻描摹,作者逐步揭示出,都市生活看似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实则构建了一张无形的限制网,将个体困在了“可被量化”与“必须前行”的轨道上。 效率时代的“慢思考”抵抗 本书的基调,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慢思考”抵抗。作者并不主张彻底抛弃现代文明,而是探讨如何在被时间追赶的过程中,重新夺回对“时间感”的掌控权。 其中一个核心章节深入探讨了“专注力的碎片化”。在信息流永不休止的冲击下,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无数小块,无法沉淀于任何一件事物之上。作者引用了古代哲人的观点,结合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分析了“深度工作”的必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侧重于认知调整而非行为改变的思考工具。他认为,真正的解放不是逃离城市,而是学会在噪音中听到清晰的声音。 例如,书中细致剖析了“通勤仪式”——这本该是转换心境的过渡时间,却往往沦为焦虑的温床。作者鼓励读者将通勤视为一个“非生产性”的纯粹存在空间,去观察、去感受,而不是去计划、去消费。这种对“无用之用”的重新定义,是全书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的文化炼金术 都市生活与消费主义如影随形。从购物中心到精致的“网红”体验,我们不断被教导,幸福可以通过购买获得,身份可以通过品牌彰显。 《城市漫步》的批判锋芒,并未指向物质本身,而是指向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投射。作者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我们购买的许多物品,并非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是为了填补“意义的空缺”。 书中对“文化资本”的解读尤其精彩。在高度同质化的商业空间里,人们通过追逐特定的艺术、音乐或生活方式来构建“差异化”,但这种差异最终又迅速被市场吸收,成为下一轮的标准化商品。作者提问:当所有的“小众”都成为主流,我们该如何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解决方案并非拒绝所有文化产品,而是学会质疑产品的“意图”,将文化消费转化为自我认知的探询过程。 在人工景观中寻找“野性”的残余 现代城市景观是高度人工化的产物,其严谨的几何结构、恒定的温度和受控的光线,与人类本性中对“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的渴求形成了内在的张力。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绿色空间”的心理学意义。不仅仅是公园和绿地,作者更关注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野性残余”——不经意间从墙缝中探出的苔藓,老旧街角未被清除的涂鸦,或是建筑间隙中偶尔传来的鸟鸣。 作者认为,正是这些不完美、非预设的元素,构成了我们与大地连接的微弱线索。他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慢速观察训练”,鼓励人们放下手机,去注视那些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试图抹去的“瑕疵”。在这些细微的“失序”中,我们或许能重新激活一种更古老、更本能的生命感知力。 结语:重塑“在场”的艺术 《城市漫步:现代都市生活哲思录》最终试图实现的,是一种“在场感”的回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身处此地,心却在别处——追忆过去,或焦虑未来。 这部作品并非提供一劳永逸的解药,而是一系列深刻的邀请函:邀请读者在拥挤的地铁上,邀请他们在面对无休止的工作邮件时,邀请他们在面对橱窗里闪耀的商品时,停下来,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此刻,我真正身处何处?我的心与我的脚,是否在同一个坐标系上?” 这是一本需要被细细品读,并在实际生活中反复对照的文本。它将挑战你对“成功”、“效率”和“幸福”的既有定义,引导你走向一条更具内在连贯性的个体生活路径。它献给所有感到自己被城市“吸走”了,却又无可替代地属于这座城市的灵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勳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龍仔尾‧貓》《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雲淡風輕》《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夢紅樓》《微塵眾》《吳哥之美》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寫給Ly’s M》;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勳: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图书目录

【自序】文青時代

【輯一】夢裏青春
希望我能有條船
歲月女人
勞伯伯的畜牧事業

藤蔓
好鼓聲!—記雲門舞集春季公演
相親
青青河畔草

【輯二】一餉貪歡
告別自己的文青時代:當我把愛當成了習慣
齊克果速寫
卡夫卡速寫
卡繆速寫
相尋夢裏路,飛雨落花中

【特別收錄】
詮釋
蔣勳作品
一顆小石子
一朵小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2498
  • EISBN:97862672624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自序
 
文青時代
 
  母親講的故事
 
  童年時記憶最深的是母親講的故事。
 
  母親喜歡看戲、讀很多演義小說,《封神榜》、《七俠五義》等等。她也愛聽民間說書,「武松打虎」、「白蛇水漫金山」,都是她童年和文青時代聽來的。她說:「西安城城門口有說書的瞎子,說武松打虎,一個拳頭要打下去,講了好幾天。」
 
  所以,那時代的文青,或蹲或站,在城門口,丟一兩個銅板,聽一晚上的「水滸」、「三國」。
 
  聆聽來的故事,是聲音的記憶。我最早的文青故事,伴隨著母親的聲音。聲音有抑揚頓挫,有許多激動或平靜的呼吸,有敘述一個故事時人的溫度。
 
  我現在記得白蛇許仙在斷橋告別,敘述那一段,母親的聲音裡有多少白素貞的委屈,有多少對法海的厭恨。
 
  母親是愛說故事的,她在戰亂裡東奔西走,其實很受顛簸磨難,然而,她說起故事來,儼然又是那個站在城門口聽瞎子說「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文青少女。
 
  人類的古老文明裡,好像一開始都是聽覺的傳唱。還沒有文字,所以,荷馬史詩「特洛伊」的故事是傳唱,印度教《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的故事也是傳唱,連最早的《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也是傳唱。
 
  還沒有文字,所以聲音可以那麼好聽。沒有文字,所以學會了聆聽。也把聆聽來的故事,再重複傳唱出去。
  詩的歷史,文學的歷史,文明的故事,都靠著口口相傳,傳唱在山邊海域,傳唱在大街小巷,傳唱在窮鄉僻壤。
  我在南王部落,卑南的男男女女唱歌都好聽。或許是因為部落傳統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就是歌聲。
  一代一代的文青接力,把美麗的故事傳唱下去。
  我識字以後,學習慢慢閱讀。漢字的閱讀,需要一點時間,比較累。我還是依賴著母親的聲音,央求她說故事給我聽。
  小學五年級,我開始獨自閱讀了,在學校圖書館閱讀一本《愛的教育》,內容全忘了。
  為什麼母親用聲音講述的故事到現在我都清晰就在腦中?聲音的委婉跌宕起伏,似乎比視覺文字更讓我迷戀。
  小學五年級,母親知道我喜歡聽故事,就帶我到衡陽路,買了一本《希臘羅馬神話集》。
  我很喜歡讀那本書,讀維納斯從海洋的泡沫裡誕生,讀宙斯化身成天鵝,愛戀美女麗妲,生下兩個天鵝蛋。
  那似乎是我閱讀形式文青的開始,但是沒有母親的聲音,到現在,希臘神話的故事似乎都像默片。
 
  我後來學著用母親講「白蛇傳」的聲音講伊卡洛斯(Icarus)飛起來的夢想,他是少年,像所有的文青,都夢想飛起來。然而他的羽毛翅翼是用蜂蠟黏合的,愈靠近太陽,封蠟融化愈快。羽毛飛散,他從高空墜落,摔死了。
 
  我總覺得伊卡洛斯是第一個摔死的文青,摔死在自己過度的夢想裡。
  他的翅翼其實無法承載那麼沉重的夢想。
 
  保安宮廟口的文學、音樂、美術與戲劇
 
  我從大龍國小畢業,但是,回想起來,小學時影響我最大的,不是學校,而是保安宮這座廟宇。
 
  大龍峒是同安人移民建立的社區,同安人從故鄉帶來大道公的信仰,信奉保生大帝,保護同安人,因此有一座傳承久遠的保安宮。
 
  大龍國小在保安宮的東側,每天走到國小上課,一定經過保安宮。有時是直接從廟宇後門進入後殿,後殿一排,祀奉神農、文昌、武聖,東北角落還有一幽暗空間,據說是祀奉最早從故鄉帶來的保生大帝的像。神像很小,據說是移民來台,揹在身上,一路護佑。
 
  後殿往前走,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廊。長廊圍繞正殿,隔著大約兩公尺距離,剛好可以瀏覽正殿東、西、北,三面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與宗教信仰無關,多是野台戲演出的人物,有「花木蘭從軍」,有「徐庶的母親用硯台擲打勸說兒子叛節降曹的使者」,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三國故事,也有民間家喻戶曉的「八仙過海」。
 
  小學時很喜歡這些壁畫,喜歡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的俊美優雅,很有文青氣質。但不很了解為什麼跛腳的李鐵拐,駝背佝僂倒騎毛驢的張果老,大肚便便的漢鍾離也可以位列「八仙」。
 
  文青畢竟有文青的限制吧,當時也曾看著畫師坐在木梯上,一筆一筆勾畫人物眉眼,手法熟練,回頭問我:「愛繪圖啊……。」我點點頭。後來畫完成了,畫師走了,看到他在畫上留的名字:台南潘麗水。
 
  我最早的美術功課無疑是保安宮的壁畫,雕刻的石柱、獅子,屋簷下栩栩如生的交趾陶「呂布戲貂蟬」,還有燦爛陽光下閃閃發亮的彩瓷剪黏的龍鳳,都在高高屋脊上振翅欲飛。
 
  一九五○年代,廟宇的西廂住了很多家戰爭難民。在廟檻下簡陋拉幾條布,就住著一家人。
 
  我同班同學也有住在裡面的,陰暗狹窄。早上去學校,也會竄進去找同學,叫他們的名字「羅金!」「羅英」,或是外號「白狼!」
 
  難民遷走以後,那些同學就星散了,其中有人成為詩人,也有人參加幫會,成為頗有名的大哥。
  西廂整理乾淨,重新安置神龕神像,就是現在香火頗盛的「註生娘娘」殿。
 
  保安宮有南管的班子,黃昏時三三兩兩,在榕樹下彈唱,聲音悠揚。老樂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了曲牌〈泣顏回〉,下面是我看不懂的工尺譜。
 
  笛簫琵琶吹奏,有人站起來,清一清嗓子,委委婉婉吟唱起來。
 
  那是我童年記憶最美麗的聲音,要在好多年後,去了巴黎,聽到一張法國文化部出的CD,是台南南聲社蔡小月主唱,封面上用字母拼音:NanGuan。
 
  比南管更讓兒童蜂擁向廟口的是亦宛然的布袋戲,那時候沒有人認識李天祿何許人,但是唱詞、道白、動作都讓人迷戀。孩子們很快學會了,也在家扮演起來,用吃完的芒果核,切成兩半,畫了臉,手指套在中空處,咿咿啞啞,開始成為亦宛然的粉絲。
保生大帝壽誕前後,廟口大戲台會連演一兩個月的野台戲。
 
  最重要的節日,總是三台戲班聯演,一樣的戲碼《陳三五娘》、《武家坡》,三個戲班同時演同一齣戲。我們在台下跑來跑去,真是好看。大家都不服輸,聲腔愈飆愈高。那一個戲班喝采最多,立刻放鞭炮,貼出一人高的賞錢。三台戲班如此競賽,觀眾也忙壞了,東看西看,目不暇給。
 
  那是我文青時代最早最早的記憶,看著扛神轎的壯漢,赤足走火,火炭熊熊,大約一百公尺,不斷有人撒鹽,火焰爆出火花,四名赤膊男子,扛神轎起伏升降,踏步若在雲端。後面跟著乩童,用鯊魚劍擊打背部血跡斑斑,「啊……」我認識那乩童,比我年長,六年級,已經有落腮鬍,深目濃眉,常常無緣故跑來緊緊抱我,又一溜煙跑走。
 
  「陳俊雄」,我記得他的名字。
  我考取初中,穿著制服,走過廟口。
  一個粗粗男人聲音叫我的名字,我回頭看,「陳俊雄」。
 
  他騎著腳踏車,幾串剛肢解的豬肉,掛在把手上。「我在市場幫爸爸賣豬肉。」隨手拿了一串,用姑婆芋葉子一捲,塞在我手裡,又騎著車一溜煙走了。
 
  我們好像沒有再見過面,或者,見過,在廟口或市場擦肩而過,可是容顏改換,還會認出彼此嗎?
  走過保安宮,還是會習慣站在兩隻守門石獅子前,回想童年夏天,光著上身,趴在石獅子背上午睡,胸口都是石頭的沁涼。
 
  廟會最熱鬧的幾天,會有其他鄉鎮的乞丐,或盲或跛,一身癩痢,坐在泥汙地上,一個破碗,咿啞唱著《陳三五娘》或《秦香蓮》,哀怨委屈,是長大以後在世界輝煌的劇院都再也聽不到的。
 
  保安宮入口那幅正門兩邊的楹聯都還記得:
 
  保世極其誠,誠以真而無妄。
  安人盡乎道,道至大而皆亨。
 
  這是嘉慶年間大龍峒讀書人留下的詩句,在文化移民的邊陲,知道信仰萬世不移的基礎是「保世」、是「安民」。文青刻意做作,不容易讀懂這些平實的文字。長大以後讀《易經》,有些深奧難懂處,回想廟上聯語說的「無妄」,「亨」,生活裡,無非希望「無災無妄」,希望事事「亨通順利」。到現在,易經卜卦,還是祈求「無妄」,祈求一個「亨」字。
 
  文化若是貼近萬民的哀樂,也就沒有文青的矜持,恭恭敬敬在「大道公」門口合十敬禮。
 
  木柵的師大附中
 
  中學時,我成為很徹底的文青,寫詩,讀小說,辦壁報,編校刊,無端憂愁。距離「陳俊雄」在市場幫父親賣豬肉愈來愈遠。小學同班的同安人同學升學的不多,走入生活,成為菜販、漁民或勞工,階級懸殊,見面尷尬,也慢慢淡忘了。
 
  我考上的初中是師大附中,但是不在台北本部上課,每天要從當時北區的大龍峒到最南邊的木柵鄉下上課。
  這件事現在沒有人了解了,連師大附中的師生可能也甚少人知道師大附中在木柵有一個「分部」。
  
  五○年代,台灣還在做隨時戰爭的準備。台北的學校,可能因為戰爭爆發,要遷校到鄉下。所以師大附中有「木柵分部」,北一女有「新店分部」等等。
 
  「分部」都選在偏僻有山有水的地方。記得木柵分部四野都是農田,遠處盡頭是連綿不斷的山,進校門有一段沿著溪水的竹林,幽靜而美麗。
 
  「分部」的學生,只有星期一週會要到校本部,一起唱校歌:
 
  附中,附中,我們的搖籃。
  滿天烽火,創建在台灣。
  玉山給我們靈秀雄奇,
  東海使我們闊大開展。
  我們來自四方,融匯了各地的優點……
 
  因為每週一次回校本部,我至今還可以唱起附中校歌。
 
  我們每學期也會收到《附中青年》,裡面許多詩和散文是我文青時代的養分,後來《附中青年》出事,據說有老師是「匪諜」被逮捕。白色恐怖的年代,這樣的事,像小石子丟進汪洋大海,很快就無聲無息。
 
  然而我很懷念木柵那個沒有圍牆的「分部」。美術老師是杭州藝專的李文漢,看我畫的人像,一節課站在我身邊和我講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同班同學一一溜走,跑到戶外玩耍。以後每次美術課,同學都央求我給李老師看畫。
 
  國文老師芮霞,新婚,很美,課外教我填詞,〈虞美人〉、〈相見歡〉。
  忘了名字的歷史老師是我的偶像,講到宋朝,可以一口氣背誦好幾首蘇東坡的詩詞文章,口才流利,也是性情中人。
  英文老師朱詩蘋,每堂課逼我背五個單字。這麼簡單的事,可我不願意就範,文青叛逆,常被罰站。
 
  我數學一直不好,小學算雞兔同籠,兩隻雞一隻兔在籠裡,問有幾隻「腿」,我反問老師:「為什麼要把雞和兔關在籠裡?」數學因此不及格。
 
  數學老師是教務主任兼任,一個廣東口音的婦人,長年穿黑旗袍,外號「鐵公雞」。
  我的母親家長會到學校總是質問「鐵公雞」:「我兒子為什麼數學不及格?」
  我很喜歡這個在山水環抱裡的木柵分部,戰爭一直沒有發生,雖然發生了八二三砲戰,還是覺得戰爭很遙遠。
 
  八二三砲戰那年,我出車禍,住在醫院。同病房有一個少年,全身燒傷,用紗網蓋著,呻吟氣息微弱,護士說是「八二三」受傷從金門送回。我第一次聽到「八二三」,戰爭對「文青」如此遙遠,痛苦呻吟戰爭燒傷的身體卻近在咫尺。
 
  沒有圍牆的學校,天空常有鷹隼盤旋,或者俯衝而下,叼起長蛇,電光火石,迅如閃電,即刻遠颺成一小點。
 
  另外一個愛上木柵分部的理由是離家很遠,要從底站的大龍峒做2號公車到衡陽路,再轉零南公車到木柵。專車的衡陽路站下車就是重慶南路書店街,我如獲至寶,每天下課後,都要在附近書店逗留看書,逗留最多的是重慶南路衡陽路口轉角的「東方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五○、六○年代的重慶南路書店一家接一家,真是喜歡閱讀的文青的祕密花園。
  好像當時學校和縣市的圖書館都還不發達,喜歡閱讀,只有靠書店。
 
  小學時候,班級導師王什麼財,就在蘭州街派出所旁搭一個違建的篷子,租漫畫書給小朋友看。每個星期三是新的《漫畫大王》出刊,小朋友就等著矮小瘦黑的王老師騎車帶剛出爐的《漫畫大王》回來。一本五毛錢。看完收回,還有人在等。那是葉宏甲「諸葛四郎」、「真平」的年代。派出所警察有時也過來看,不多久,王老師的自行車也換了摩托車。
 
  「諸葛四郎」,現在想想,是頗受日本文化影響的漫畫。裡面的「哭鐵面」造型也直接來自日本傳統能劇面具。
  五○年代末到六○年代初,重慶南路的書店風景和蘭州街口的《漫畫大王》不一樣了。
  記憶裡,很多從大陸遷台的老書店,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開明書局、商務印書館、東方出版社……。
  因為從大陸遷台,帶來很多三○年代中國新文藝思潮翻譯的西方著作。
  
  三○年代許多優秀的作家左傾,國民政府遷台,這些作家「陷匪」,著作多成禁書。那個年代,魯迅、沈從文、巴金……都看不到。但是,書店經營者,改頭換面,會大量出版翻譯作品。巴金翻譯過不少法文小說,傅雷翻譯的羅曼‧羅蘭有《約翰·克利斯朵夫》,有《巨人三傳》。記得是素白封面,一條黑底反白字書名,風格很強,素樸平實,到現在還是覺得是值得懷念的美學設計。
 
  重慶南路書店街,一家一家逛,很有看頭。
 
  當時詩人周夢蝶在靠近重慶南路的武昌街擺書攤,一襲黑衫,瘦骨嶙峋,像在冥想,也像在打盹。強烈的城市風景,看了一生都難忘。
 
  那是我青少年時的台北。戰爭結束十幾年了,我的身體正在發育。有自己不知道的焦慮苦悶,在書店亂翻書,翻久了,被老闆罵:「買不買啊……。」
 
  他說到重點,那時候真的沒有買書的錢。這家老闆給了臉色,只好到下一家。最後經常看書的地方是「東方出版社」,老闆不趕人,可以安心看書。
 
  《簡愛》、《咆哮山莊》、《傲慢與偏見》,從英國浪漫主義的小說,看到法國的《基督山恩仇記》、《鐘樓怪人》、《悲慘世界》,再看到俄國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本一本看,下了課就坐車到衡陽路重慶南路口,鑽進書店,站著看,看到忘了時間,知道再不回家要挨打了,趕緊在書頁上折一個角,放回書架。
 
  第二天沒心思上課,總想著安娜·卡列尼娜在火車上遇到軍官,電光火石,不知會如何。
 
  小說這麼迷人,學校的課程如此無聊。每次月考成績都一塌糊塗,家裡責備,學校處罰,可是上了癮,還是戒不掉去東方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拆除了,重慶南路許多書店消失了。
  我站在東方出版社前哀悼過,曾經有一個地方讓「文青時代」的我滿足夢想。
 
  學校或家庭的責備處罰都不算什麼。浪漫主義文學裡都在說人的抗爭,磨難挫折、被世界遺棄、孤獨出走,每一本小說的人物都不屑與世俗妥協。
 
  「文青」的核心價值就是「叛逆」吧……。
  這麼容易向威權屈服,這麼容易走大家都走的路,這麼趨炎附勢,哪裡有資格說自己是「文青」?
  木柵分部是一所升學率極高的初中。三年成績夠好,直接保送進師大附中高中部,其他參加聯考,也都考進省立高中。
  記得我畢業那一屆,只有我和四名同學落榜,去考私立中學。
  我因此進了一個奇怪的高中「強恕中學」。
  (內文節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像是站在一个时间轴的岔路口,回望着过去,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向前看的姿态。它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怀旧泥潭,反而是通过对往昔的梳理,去寻找一种面向未来的轻盈。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的捕捉,尤其令人称道。那种尚未挑明的默契,那些因为共同的爱好而建立起来的,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友谊和情感纠葛,都被描摹得极其微妙和写实。它让人意识到,“文青”并非一个固定的群体画像,而是一种在特定生命阶段对精神世界深度渴求的集合体。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追求理想生活时,所经历的那些甜蜜的折磨与成长的代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疏离中的温暖”。它以一种近乎抽离的冷静笔调,讲述着那些关于艺术、文学和自我实现的片段,但恰恰是这份冷静,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热烈情感显得更加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角色内心挣扎时的克制感,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只有生活本身的纹理和日常的拉扯。它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以为只有自己才懂的孤独和坚持,其实是许多人共同的情感底色。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温柔的提醒:不必刻意去追逐所谓的“时代风潮”,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对内心声音的聆听,才是那份最持久的“文青”精神的真正内核所在。它是一次宁静而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文艺腔调”,但很快我就发现我想多了。它的文字里有一种难得的真诚和烟火气,尽管主题是关于“文青”,但它并没有把这个群体“神化”或“妖魔化”。作者似乎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又带着深深的理解,去解构那种身份标签背后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妥协”与“坚持”之间那条模糊界限的处理。我们都明白,生活终将把棱角磨平,但这本书记录的,恰恰是那些棱角尚未被完全磨平的时刻,那些为了捍卫心中一隅清净之地而付出的隐秘努力。它的结构松散而自由,就像是随手记下的日记片段,却在无意中串联起了一代人共同的情绪底色。读完后,我有一种感觉,仿佛重新审视了自己年轻时那些看似荒唐却无比珍贵的坚持。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交织,让人沉浸在一种微妙的怀旧情绪里。它不像那种直白的年代回忆录,更像是一次在老唱片店里偶然翻到的旧照片集,每一张都带着时间的痕迹和未言明的往事。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夏日午后的薄纱,轻柔地拂过那些青涩的梦想、笨拙的坚持,以及那些“文青”标签下,我们都曾经历过的,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与探索。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旧书页里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混合着墨香与灰尘的气息,那种味道里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与挣扎。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舒缓的,它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美”的追求,关于“意义”的叩问,都在平实的语言中,焕发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共鸣感。它描绘的不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而是无数个微小、却足以定义一个人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氛围”的营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无论是昏暗的咖啡馆角落,还是堆满书籍的简陋出租屋,都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能立刻穿越进去,与书中的人物同坐一桌,共饮一杯略带苦涩的浓缩咖啡。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没有把重点放在华丽的辞藻堆砌上,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来烘托出那种特有的、略带疏离感的时代气质。那种“知道很多,但又什么都做不好”的矛盾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文青”的指南,毋宁说,它是一份写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追逐内心声音的人的情书,笔触中流淌着对那份纯粹性的深深敬意与一丝丝无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