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大師傳 (電子書)

李叔同:弘一大師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兆騫
图书标签:
  • 李叔同
  • 弘一大師
  • 佛教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艺术
  • 教育
  • 传记
  • 哲学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一代宗師從風華才子到雲水高僧充滿智慧與傳奇的一生
 
  從李叔同到弘一大師,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一曲朗朗上口的《送別》,填詞者就是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

  他既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又開民初現代藝術啟蒙教育之先河。在國學、詩詞、音樂、美術、戲劇、書法、篆刻等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葉光耀一時的藝術家和風華才子。

  卻在39歲那年,斬斷塵緣、青鞋布衲、普度眾生,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後世譽為僧德昭昭的雲水高僧。

  最終,弘一大師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完成了傳奇的人生。不管江湖魏闕、水流雲度,他的德範,他那心如秋月、通達曉暢、隨緣而行的心靈境界,及靜穆又磅礴的個性精神,已然永存不朽。

專業推薦

  崔中慧/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敦煌佛教寫經書法研究學者
  劉季倫/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兼任教授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教授
  釋心傳/臺灣大學哲學系 兼任教授
  (按姓氏筆劃排序)
 
书名:东山再起:商界枭雄的逆袭之路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沉浮是常态,而真正的强者,总能在跌入谷底时,找到重生的力量。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描绘了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林致远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他并非天生的巨贾,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汗水、智慧,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林致远的故事,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彼时,他只是一个怀揣梦想、在深圳特区闯荡的年轻人。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超乎常人的执行力,创立了一家小型电子贸易公司。初期的发展顺风顺水,他抓住了信息技术爆发的前夜,迅速积累了第一桶金。然而,商场如战场,荣耀背后往往潜藏着致命的危机。 故事的核心冲突,爆发于二十一世纪初的那场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林致远的帝国,看似坚不可摧,却在资金链断裂和市场信任危机面前,轰然倒塌。一夜之间,他从身价百亿的商业领袖,沦为众矢之的,背负着巨额债务,声誉扫地。书中细致地刻画了林致远在经历人生至暗时刻时的挣扎、反思与自我救赎的过程。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深入剖析了失败的根源——盲目扩张、过度自信以及对风险控制的疏忽。 “东山再起”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回归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心性磨砺与领导力重塑的教科书。在低谷时期,林致远远离了喧嚣的资本市场,潜心研究新的科技趋势,特别是新兴的绿色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他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核心价值,明白技术创新必须与社会责任并行。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回避商业斗争的残酷性。林致远在复出的过程中,遭遇了昔日合作伙伴的背叛,竞争对手的恶意狙击,以及来自内部的质疑。他必须依靠他过去积累下的那批真正忠诚、眼光独到的核心团队,以及他与时间赛跑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来应对这些挑战。 书中详细描绘了他如何运用“借力”的智慧。他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巧妙地整合社会资源,与顶尖的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并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多位具有远见的战略投资者。他所构建的新商业模式,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构建,这与他早年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技术与管理哲学: 作者深入剖析了林致远在“第二次创业”中采用的管理哲学。他推崇“赋能式领导”,即给予员工充分的自主权和承担责任的空间,而非事无巨细的微观管理。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案例,例如他如何重塑团队的“危机感”和“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在技术层面,他力排众议,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前期看不到明显回报的基础研发中,坚信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未来。 社会影响与个人救赎: 随着林致远的新公司——“启明科技”——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行业内的领导者,本书也探讨了成功人士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林致远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不仅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他个人道德观回归的体现。他深知,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更在于为社会留下了多少积极的印记。 人物群像: 除了主角林致远,本书还塑造了一系列立体鲜明的人物群像: 1. 苏晚晴: 林致远初创时期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信任的财务专家。她在林致远低谷时默默支持,并在复出过程中扮演了冷静的风险控制者角色。她的理性与林致远的激情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2. 老陈(陈建国): 一位固执而富有远见的首席工程师。他对技术的执着,是启明科技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人物。 3. 王博文: 一位从华尔街回流的金融天才,他为林致远带来了现代化的资本运作手段,但也曾因理念不同与林致远产生激烈冲突。 本书语言风格沉稳有力,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商业决策的精妙博弈,又不乏对人性深层动机的细腻描摹。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商界人物的传记记录,更是对“失败的意义”和“重生的代价”进行深刻反思的力作。它告诉读者:真正的英雄,不是从不跌倒的人,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站得更稳、看得更远的人。 适合读者: 对商业史、企业管理、个人励志故事,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变迁感兴趣的读者,都将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阅读乐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兆騫


  生於194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原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

  代表作有《我們的80年代》、《啟幕》、《別來滄海事》以及民國大師集體傳記《民國清流》(大旗出版社)、《諾貝爾文學獎百年風華》(大旗出版社)等,深受讀者好評。
 

图书目录

第一卷 風華才子 李叔同的前半生
第 一 章 出身津門官宦家,乃父被尊「李善人」
第 二 章 有小忿不廢懿身,兄長開蒙教小弟
第 三 章 寫《辛醜北征淚墨》,風流才子醉紅塵
第 四 章 探賾求學到日本,美術戲劇動東瀛
第 五 章 攜日籍妻子歸滬,執教辦報入南社
第 六 章 浙江師範育良才,學堂樂歌唱中華
第 七 章 絕情斷義棄嬌妻,所積珍品贈友人

第二卷   雲水高僧 李叔同的後半生
第 八 章 放教鞭皈依佛門,日籍伴侶悲離別
第 九 章 靈隱寺隆重剃度,法名演音號弘一
第 十 章 四十不惑苦修行,雲水漸東血寫經
第十一章 婉言微語批滅佛,晚晴山房白馬湖
第十二章 泉州童子薦韓偓,廈門囑辦修正院
第十三章 撰《惠安弘法日記》,抱病南普陀講經
第十四章 南閩十年之夢影,願與危城共存亡
第十五章 徐悲鴻為師繪像,自度六十周甲壽
第十六章 郭沫若求師墨寶,弘一圓寂晚晴室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84384
  • EISBN:97862672844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图书试读

後記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即使在物欲橫流的當下,仍有人悄悄地流連於這溫潤清雅的文字裡,如在大漠中邂逅綠洲甘泉。該詞的作者李叔同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開中國現代藝術啟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國學、詩詞、音樂、美術、戲劇、書法、篆刻等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葉光耀一時的藝術家和風華才子。後來,他斬斷塵緣,青鞋布衲,情繫故鄉,愛國衛教,普度眾生,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譽為僧德昭昭的雲水高僧。

  因緣萍水,亦非偶然。我與李叔同結緣是在天津。餘生也晚,二十世紀中期,我的童年在津門意奧租界別墅裡度過,負笈讀書於由大佛寺改成的二十六小學。出校門往北,一箭之遙便是糧店後街六十號李叔同故居。更巧的是,同班中有李叔同遠親叔侄二人,語文老師曾與李叔同謀過面。於是,那座門口高懸「進士第」大匾的宅第就成了我的樂園。經歲月風雨的剝蝕,那個「田」字形有近百間房舍的清代院落,已經有些破敗,但其昔日錯落有致的遺韻猶存,精巧的垂花門、遊廊、園林尚在,李叔同少年時的一些遺物仍存。有時,語文老師會帶著我們到大院裡上課,在李叔同讀書的「洋書房」裡教我們李叔同的詩和歌,如一灣流水、疏林晚鐘、飄然落葉,讓我常常泛起想像的漣漪。於是,我便有了與李叔同心靈邂逅的契機。

  一九五○年代後期,我轉學到北京六十六中學讀高中,語文老師林逸君是佛學家、因明家、詩人和書法家虞愚的夫人,他們的兩個女兒是我的同班同學。語文老師喜歡我,常常帶我去她家裡輔導寫作。我便與虞先生熟悉起來,得知他一九三○年代從廈門大學畢業後,一度師從李叔同學因明,習書法,得弘一法師真傳。這讓我對李叔同有了真切的認識。

  到了大學讀中文系,至我忝列文學隊伍,閱讀李叔同的詩文,煙雲過眼,印象日深,更受到無形的陶冶。到青春不再,雙鬢染霜,對李叔同的閱讀,仍餘情不了。每唱到「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時,便卷起對大師李叔同的無限懷念。李叔同在藝術園地的辛勤耕耘,在教壇鞠躬盡瘁的精神,節制淡泊、明其道不急其功的入世態度,踏實、持正、勤勉、厚容的心靈跋涉的文化人格,一直影響、激勵我的人生。

  一九八二年春節前,我曾到東四八條七十一號,給葉聖陶老拜年。他正為人民文學出版社要出版的「中國現代作家選集」《葉聖陶》卷寫序。八十八米壽之年的葉老,眼有些花、耳有些背,但記憶力極好。我問起葉老一九二七年在上海與李叔同會面時的情景,葉老聲情並茂地講述了這段往事。我覺得離李叔同更近了。

  但是,為李叔同作傳,另有機緣。我完成七卷本《民國清流》後,贈書給詩人、雜文家邵燕祥老哥,請他指教。一次,邵燕祥夫婦請宴於新僑飯店,席間,邵燕祥突然說:「接下來,你應該寫一本李叔同傳,他是風華絕代的才子,又是拈花一笑的雲水高僧,他可能不在乎身後的毀譽長短,但人們應該記住這位大師。」我表示自己智不能謀、力不能任,無法駕馭這一題材。邵燕祥老哥一笑:「下下人有上上智,《六祖法壇經.行由》裡這麼說。」

  說實在的,這一題材對我太有誘惑性,歷史為李叔同的傳記留下了許多可闡述的空間,值得我去搏一下。

  我在按計劃完成並出版了《文學即人學:諾貝爾文學獎百年群星閃耀時》、《啟幕:中國當代文學與文人》之後,不揣簡陋,在二○二一年十月初開始動筆,寫作《李叔同傳》。

  歷史遠去,宿草徑荒,墓木成拱,法師圓寂已八十載,我無緣與其謀面,得耳提面命,只能利用活化資料,在大量卷帙、瑣言綴說中,攬吉光片羽,尋雪泥鴻爪,識別考據上的疑難,以史料為佐證,以客觀、嚴謹、求實的態度研究李叔同,一個有常人複雜豐富的靈魂,又有「高山仰止」的聖者容貌,便佇立在我的面前。

  寫傳記,宋人張孝祥在《浣溪沙》詞中說得要緊:「妙手何人為寫真,只難傳處是精神。」要再現人物的本真面貌和精氣神,最忌附會猜測、妄騰口說,並要「求個與人不同處」,即寫出獨特的「這一個」。

  本傳敘述了李叔同的功成名就,力求呈現李叔同豐富、複雜、和諧統一於一身的人格特質。

  李叔同身上充滿藝術氣質,舉手投足都有一種美感,超越傳統文人的優雅,他以儒雅、謙默、柔弱的生命形態,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量,在泰山壓頂之時,巋然不動。

  李叔同一生有多次轉折,生命多姿多彩,充滿懸疑與想像,總讓人霧裡看花,不識廬山真面目。

  在人格藝術上,李叔同的價值當然在於不拒新思潮,唯其能在舉世趨新的潮流中,不忘持守清者的收斂沉潛性格與自律,治學、教育從不急功近利。

  以藝術與佛學而言,李叔同的學養博大和理解圓轉,既喜涉深事務而又不忘情俗世之精神品格,十分耐人尋味。這種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對立,能和諧統一於他的身上,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思考的精神傾向。

  當然,這種豐富、複雜的性格,與個人稟賦、時代際遇、傳統背景等若干因素碰撞而形成合力塑繪出的並非單純的色彩有關,也是近現代百年中國史由傳統向現代選擇的轉型中產生的一個生動的側影。

  李叔同一生躬行「博學於文」和「行己有恥」,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自然算不上時代的先鋒。他又寧肯放棄當主角的機遇,甘願皈依佛門,承受寂寞,而沉寂於一種心靈的跋涉。選擇的矛盾,聯繫當時知識分子的憂樂窮達,這須有一個乾淨的精神境界。當然,這不能視為一種逃避,而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

  李叔同最終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完成了傳奇的人生。不管江湖魏闕、水流雲度,他的德範,他那心如秋月、通達曉暢、隨緣而行的心靈境界,及靜穆又磅礡的個性精神,將與青史永存。

  二○二二年適逢弘一法師圓寂八十周年,謹以此書紀念致敬這位風華才子、雲水高僧。
壬寅七月北京抱
獨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翻开扉页,那墨香氤氲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纸张的质感细腻光滑,即便是电子版,也极力还原了实体书的精良制作水准。字体选择上,兼顾了古韵与现代的可读性,字距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丝毫不会感到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珍贵历史照片和手稿摹本,经过高清晰度的扫描和精细的色彩还原,细节毕现,让人不禁为之惊叹。这些图像资料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相片,与历史中的人物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装帧设计上,那种沉稳而内敛的风格,恰恰契合了弘一大师一生的精神追求,低调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即便是对电子书阅读器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轻松上手,操作流畅,章节跳转便捷,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在用户体验上的用心。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在于它对“选择”与“皈依”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它没有将弘一大师的生命轨迹简化为宗教的胜利,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世俗的繁华与精神的彼岸之间,不断进行痛苦而艰难的自我定位过程。作者将早期在西泠印社、留日学习时的那份狂放不羁与后来的青灯古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架设了逻辑的桥梁——那份对“圆满”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佛法上,本质上是一以贯贯的。书中对他在俗世中的那些友情、爱情的描写,也十分克制而动人,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挣扎与平衡。这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探讨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无常”与“永恒”的终极命题。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理解真正的放下,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把握与承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按时间顺序罗列生平的传统传记写法,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在演奏一首宏大的交响乐。开篇并没有急于交代人物的出身背景,反而选取了人生中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进行深入剖析,如同乐章中的高潮迭起,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神。这种跳跃式的叙事,使得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作者显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极为精准,在描述其从翩翩公子到艺术巨匠,再到最终了悟佛法的蜕变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和侧面印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挣扎、抉择与最终的释然。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时而笔锋如刀,剖析时弊;时而情感细腻,描摹人情冷暖,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传统传记的枯燥感。这种高超的叙事艺术,使得这部作品在同类传记中脱颖而出,更像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文学巨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品饮一杯陈年的普洱茶,初入口时略显醇厚,需要耐心品味,但回味悠长,甘甜在喉。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遣词造句古典而又不失现代的清新感,绝无当代文人常见的浮躁之气。在描述艺术创作的境界时,他的用词仿佛自带画面感和音乐性,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精神体验具象化,即便是对佛教哲学和美学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其精妙的比喻和排比,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气韵。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独白时所采用的旁白方式,深沉而富有哲理,不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引导性的问句和深刻的场景重现,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这种略带文人式的矜持和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调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文学层次,读来令人心悦诚服,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文字的力量。

评分

作者在史料的考据和运用上,展现了令人信服的扎实功底。通篇阅读下来,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穿针引线、去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缺乏根据的“稗官野史”,这本书中引用的信札、日记、公开发表的文章乃至鲜为人知的民间记载,都被细致地标注和核对,为传记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这些史料堆砌成冷冰冰的论据,而是将其自然地融入叙事之中,使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却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读者在了解李叔同一生的同时,也能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光谱。每一次对某一事件的描述,都能感觉到作者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进行审视,既有同情,更有理性的分析,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不失立体感,真正做到了“写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