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電子書)

教出殺人犯Ⅱ:「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岡本茂樹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
  • 青少年犯罪
  • 家庭教育
  • 原生家庭
  • 社会问题
  • 心理学
  • 犯罪分析
  • 教育心理学
  • 成长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教出殺人犯Ⅰ》講的是「教育會傷人」,
那麼《教出殺人犯Ⅱ》就是「童年會傷人」。
 
{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暢銷經典Ⅱ }
 
你小時候曾被稱讚過「乖巧懂事」嗎?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家庭「沒有問題」?
當別人關心你「怎麼了」,
你是不是笑笑回答「沒事」呢?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好孩子」,
殺人犯也是從當個「好孩子」開始。
 
  請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經驗?
  ◍ 父母經常爭吵,家庭氣氛凝重。
  ◍ 不時被拿來和兄弟姊妹比較。
  ◍ 家裡經濟狀況不穩定或欠佳。
  ◍ 曾被反覆叮嚀「像個男生一點」、「女生要端莊一點」、「不要任性」、「不能給人添麻煩」。
 
  人一旦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難過、孤單,就會不自覺開啟「好孩子」模式,開始學會察言觀色,變得獨立自主。
 
  好孩子特質確實讓我們長成一個成熟穩重的大人,但換個角度想,不也是在自我壓抑、扼殺自己的聲音嗎?而所有罪犯都曾努力當個好孩子,努力壓抑自己。
 
  「他會在某一天因為某種原因,在大人都沒察覺的情況下,慢慢變成好孩子;也會在一再的忍耐下,最後承受不了而爆發。」─── 岡本茂樹
 
  那個有教養的孩子為何突然變壞?那個有禮貌的人怎會走上犯罪?我們又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不再任性,也忘了怎麼撒嬌?這些都必須一一回溯「小時候」。
 
  如果你感到活著很辛苦、疲於與人相處,這本書會成為你的「機會」!
 
本書特色
 
  1.《教出殺人犯Ⅰ》指出「反省教育」造成的壓抑會教出罪犯,《教出殺人犯Ⅱ》則提出「好孩子」特質造成的壓抑會導致犯罪。
 
  2.案例橫跨大學生至60多歲重刑犯,皆為作者實際接觸之個案。此外更分析曾經拒學的百老匯導演宮本亞門、吸毒藝人酒井法子。在這些案例中,我們都會看到自己的身影。
 
  3.收錄「造成壓力的20種價値觀」與「思考既有價値觀的20個祕訣」,以具體情境提供讀者自我覺察與反思。
 
專文推薦
 
  「我們的社會讓我們從出生前就在比較,步調快到讓我們難以停下來感受自己的需求,感受我們深愛的人的需求。社會氛圍與現實壓力讓競爭焦慮一代傳一代。少年犯罪,是寂寞與壓抑超出負荷的表現。讀懂少年犯的心其實也在接近我們自己。我們都會因此更自由。」─── 文國士|蛻變方成事創辦人
 
  「本書說出我在民國86年所無法明確表達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精髓。當聽到少年說『我絕對不會再犯』時必須戒慎恐懼,因為這句反省的話代表其仍舊無法對他人敞開心胸,仍在自我壓抑;反倒是說出『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你能協助我嗎』的時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岡本茂樹教授對於不讓小孩造成過度心理『壓抑』的看法一針見血。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父母一些省思,在孩子還年幼時多了解他,讓他感受到被愛。被愛的孩子,就不會想去害別人。」─── 黃明鎮|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
心理学与社会学前沿:探究人性、行为与社会结构 本书并非探讨特定犯罪个案或续集的心理分析,而是聚焦于更宏大、更基础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犯罪社会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 我们试图搭建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审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探究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被塑造,以及社会结构如何无形中影响着“正常”与“越轨”的边界。 第一部分:人类发展的复杂性与环境塑造 第一章:依恋理论的深化与代际影响 本章将深入探讨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经典依恋理论在当代情境下的延伸与挑战。我们不仅回顾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依恋的形成机制,更着重分析“未解决的创伤”(Unresolved Trauma)如何通过神经生物学通路,在代际间传递。研究表明,早期照料者未被处理的情感障碍,可能通过皮质醇水平、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理指标,间接影响下一代的风险感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我们将审视一系列纵向研究,这些研究追踪了数千名个体从童年到成年的发展轨迹,试图量化早期情感联结质量与未来人际关系稳定性、以及应对压力策略之间的关联性。重点讨论“安全基地”功能在面对青春期挑战和成年早期社会迁移时的适应性价值。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道德推理的结构 本章聚焦于皮亚杰(Piaget)和科尔伯格(Kohlberg)理论的现代诠释。我们关注的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深层的道德推理结构——个体如何构建其价值体系,以及这种结构在面对道德困境或社会规范冲突时如何运作。特别是,我们引入了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的“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探讨人类道德直觉的五大或六大基础(关怀/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圣洁/堕落,以及自由/压迫),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基础的权重差异。研究如何揭示,某些看似“非理性”的群体行为,实际上根植于一套特定的、高度程式化的道德逻辑之上。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当个体认知系统过度简化或出现“认知失调”时,其行为选择可能发生的微妙偏移。 第三章:社会学习理论的神经科学基础 社会学习不再仅仅是模仿,而是涉及到复杂的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 MNS)。本章探讨MNS如何促进同理心、技能习得,以及社会规范的内化。我们追溯早期社会模仿的机制,例如儿童对榜样行为的反应阈值。关键在于,我们分析环境中的“过度刺激”或“刺激不足”如何影响神经可塑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网络文化中充斥的强刺激性内容,对个体情绪处理中枢(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构成了本章研究的核心议题。我们考察“去人性化”的社会学习过程——即群体如何通过结构化的叙事,逐步降低对特定他群的共情反应。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规范与越轨行为的动力学 第四章:社会控制理论与内在抑制力的构建 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i)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社会约束力减弱的结果。本章将这一理论置于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关注“社会联结”(Social Bonds)——依恋(Attachment)、承诺(Commitment)、投入(Involvement)和信念(Belief)——在流动性极高、传统社区解体的现代社会中是如何被重塑或削弱的。特别关注“承诺”的脆弱性:当个体对未来社会和经济成就的预期降低时,其对现有规范的遵守意愿会如何变化。我们深入探讨“自我控制理论”(Self-Control Theory),分析低自我控制特质的形成与早期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过度放纵或过度严苛)之间的复杂互动。 第五章:标签化效应与次级越轨的形成 本章引入了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偏差行为的社会建构论”。我们探讨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定义何为“正常”与“越轨”,以及官方机构(如教育系统、司法体系)的标签化过程如何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研究表明,一旦个体被正式标签化,其融入主流社会的渠道(就业、教育、住房)将受到系统性阻碍,从而迫使他们转向次级群体,强化了其越轨身份。本章细致分析了“污名”(Stigma)在个体心理认知中的内化过程,以及这种内化如何影响其对未来行为选择的感知和行动。 第六章:结构性失范与亚文化理论的再诠释 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的“失范”(Anomie)理论强调社会目标(如物质成功)与合法手段之间的结构性脱节。本章将失范概念应用于分析当代经济不平等加剧的社会。我们探讨在高度强调绩效和竞争的社会中,资源获取的结构性障碍如何导致个体产生“创新”(Innovation)——即采用非法或非主流手段来达成社会认可的目标。此外,我们审视阿尔伯特·科恩(Albert Cohen)的亚文化理论,分析在特定资源匮乏或社会排斥的群体中,如何通过形成对主流文化价值的“反向价值体系”(Counter-Value System)来维护群体认同和自尊。这并非对犯罪的辩护,而是对社会系统性矛盾如何催生特定行为模式的理性剖析。 第三部分:风险评估、干预与社会弹性 第七章:风险因子与保护因子的复杂交互模型 本章旨在超越简单的风险因子罗列,构建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交互模型。我们区分了静态因子(如家庭背景、既往记录)和动态因子(如当前压力水平、即时人际关系)。保护因子的研究是本章的重点: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高自我效能感、健康的应对机制,以及积极的机构联结(如导师关系、社区参与)是如何在面对高风险环境时发挥缓冲作用的。我们强调“弹性”(Resilience)并非天生特质,而是个体在结构性支持下习得和强化的过程。 第八章:预防干预的有效性与伦理考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发现的预防策略的有效性。我们批判性地评估了基于惩罚威慑、基于认知重构的干预措施,以及社区层面的结构性支持项目(如提升早期教育质量、增加青年就业机会)的长期影响。伦理考量贯穿本章:在旨在预测和预防未来行为的努力中,我们如何平衡个体自由、隐私权与公共安全的需要?我们审视了算法预测工具的局限性,强调任何干预措施都必须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并致力于修复而非固化社会隔离。 本书面向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因、社会结构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复杂社会问题解决之道感兴趣的读者,包括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和犯罪学研究人员。 我们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详实的实证数据,以期启发更具同理心和系统性的社会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岡本茂樹(Shigeki Okamoto)
 
  195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系教授。原為國高中英文老師,後來進入武庫川女子大學研究所臨床教育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日本角色書信療法學會(Japanese Association of Role Reversal Letter-writing)理事長。在大學授課、從事研究,也致力於協助累犯受刑人更生。2015年歿。
 
  著有《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遠流)等書。
 
譯者簡介
 
黃紘君
 
  臺大政治系學士、日本大阪大學公共政策研究科碩士。專職中日文口筆譯工作超過十年,目前努力在工作與育兒間尋找平衡點。
 
  聯絡方式:redarmyhu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前言
 
Chapter 1 ◆ 那個笑容開朗的「好孩子」為何會犯罪
心裡苦,才要強裝笑容
笑容背後隱藏的真實心情
宮本亞門為何自殺未遂?
當孩子面臨危機,你會怎麼做?
「我真的很想了解你」
問題行為發生前,他們都是「好孩子」
笑著說出悲慘遭遇的受刑人
用笑容自我防衛
麻痺情感的過程
一旦犯罪,更生談何容易?
 
Chapter 2 ◆ 進了少年院只會變得更壞
少年院內「嚴禁交談」
少年院與監獄的差異
若開放交談,「惡的資訊交流」將會……
嚴禁交談造成的心理問題
因頻繁脫逃而更加嚴格
非行少年的作文中顯現的問題
誤入歧途的真正理由
「想引人注目的心理」源自對愛的渴望
為何香菸和強力膠是「必需品」?
「不能給人添麻煩」是危險的想法
「我看這傢伙不可能更生了!」
「表面工夫」是評估標準
篤信以暴制暴的教官
「下定決心」無法成為防止再犯的力量
 
Chapter 3 ◆ 受刑人心中深藏小時候的問題
受刑人的小時候百分之百不美滿
自認在父母關愛下成長的受刑人
既然「在關愛下成長」,為何誤入歧途?
將憤怒發洩出來才覺察「愛」的意涵
說出真心話才能覺察問題的根源
不斷強裝開朗的受刑人
老師粗心的言行與學長的暴力
只有道歉才是代表「贖罪」的語言嗎?
根源是小時候母親說過的話

Chapter 4 ◆ 「痛苦的過往」不能視而不見
從未面對內心的酒井法子
毒品累犯的典型模式
「堅定的決心」是靠不住的
染上毒品是因為「需要」
在人前無法展現真實自己的根源
內心的罪惡感使她成為「好孩子」
父親與繼母強化了「好孩子」的一面
危險的「壓抑模式」
價値觀的一體兩面
需要的是「撒嬌力」
悲傷的時候請盡情哭泣
 
Chapter 5 ◆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接納自己
任性並非不好
擺脫「像個男子漢」的束縛
「強烈的正義感」引發殺人事件
你能向人傾訴煩惱與痛苦嗎?
造成壓力的20種價値觀
思考既有價値觀的20個祕訣
養成從正反兩面檢視價値觀的習慣
建立能抱怨的人際關係
 
Chapter 6 ◆ 孩子還小時,育兒應注意的重點
讓孩子能對父母撒嬌
不要要求孩子「絕不說謊」
絕不說謊會帶來「滔天大謊」
讓孩子建立自信的教養方式
重點擺在「情緒」而非「思考」
「還好」是真的還好嗎?
把叛逆期想成「自我表現期」
不要用「評價」來稱讚孩子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3614
  • EISBN:97862636140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MB

图书试读

前言
 
  「任何人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這句話我不太能理解,我認為不論從主觀或客觀角度來看,我的家庭都很美滿。我書讀得不錯,父母也常誇獎我。只是小學冬天的時候,我會用暖爐提高體溫計的溫度,裝病不去上學;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也偷拿過同學的文具好幾次。但我認為這只是放任自己的怠惰與物慾,並不是因為有什麼痛苦過往或遭受虐待。老師您認為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這篇文章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男學生(二十一歲)所寫的「課後心得」,姑且稱他為木下同學。
 
  木下同學的文章包含了非常「危險」的內容,所謂危險內容就是他可能成為罪犯。我這麼說是因為他雖然認為自己家庭美滿,小時候卻出現問題行為,而且對自己問題行為的成因理解得非常表面。簡言之,他完全不了解自己,從犯罪心理的角度來看相當危險。從常理思考,真正在幸福美滿的家庭成長的人是不會出現問題行為的,所以他只是尚未覺察內心當中某些「重要的事」罷了。
 
  他的問題行為有兩個:「不去上學」和「偷拿文具」。為何他非得要用暖爐假裝發燒也不去(不能去)上學?為何他要偷拿同學的文具數次?要找到答案必須回顧過去,直視內心,但他卻理所當然地將問題歸咎於怠惰與物慾,這完全說不通。萬一他直到出了社會還是不了解自己呢?我再重複一次,最糟的情況是他可能成為罪犯。以下我先假設最糟的情況,並具體說明原因。
 
  木下同學的問題行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用了「不會被拆穿的方法」。不論是不去上學還是偷拿文具,頭一次做的時候應該會有罪惡感:「我用暖爐偽造溫度計的讀數,會不會被發現啊?」「我偷偷拿走同學的東西,這樣對嗎?」內心肯定會擔心害怕。但要是「不會被拆穿的方法」奏效了,心態便會開始轉變:「太好了,沒被拆穿。」一旦獲得「成功體驗」,自然會想再試一次。當成功次數愈來愈多,罪惡感便逐漸淡去,問題行為也隨之加劇,可能從偷同學文具變成偷竊店裡的商品。而一旦又讓他成功得手,便會開始鎖定更昂貴的商品,一步一步踏上通往重大事件的「階梯」,這就是典型的犯罪模式。
 
  我再進一步假設最糟的犯罪往下說明。以闖空門行竊為例,闖入空無一人的家中尋找值錢物品時,萬一恰巧碰上屋主回家,屋主肯定會大吃一驚並且放聲大叫,而犯人被屋主的尖叫聲嚇得腦中一片空白,隨手拿起房裡的花瓶或菜刀殺死屋主,從竊盜引發更嚴重的罪行就是強盜殺人。以為自己家庭美滿的人,最後卻變成奪人性命的兇手。雖然我是假設最糟的情況,但確實有受刑人就是這麼入獄的。
 
  我在大學教課時,會讓學生自由寫下對課程的感想或不懂的地方,也就是前述的課後心得。我會從中挑出幾篇心得,在下堂課一開始時對全班同學發表。學生人數約兩百五至三百名,而我唸的文章除了本人以外,其他人並不知道是誰寫的。當然由於涉及隱私,我不會照著唸,而是採用不同的敘述方式,唸完後再表達我的想法或予以回覆。木下同學在前述心得寫到「任何人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這句話,就是引用我在課堂上說的話。
 
  唸完木下同學的心得後,我對他提出我的「假設」:「你小時候是不是有過無法坦誠說出自己感受的經驗?」我之所以如此假設,是因為他沒有向父母提出請假的要求。他之所以不去(不能去)上學,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但是他不說(不能說),選擇默默造假溫度計讀數。不僅如此,還多次偷拿同學的文具。為什麼他不向同學表達「你的文具好棒喔,我也好想要」,而是選擇默默偷走呢?
 
  反覆偷拿他人物品是非常幼稚的行為。想要的話,就算知道可能被拒絕,也會講出自己的想法。之所以說不出口,是因為當時的他已經無法如實表達自己的需求了。他的問題行為發生在小時候,可以合理懷疑童年的親子關係讓他無法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這類心理問題的成因不能視為單純的物慾,因為真實情況是當時的他已經無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慾望。那又是什麼原因所致?或許他認為說了父母也不會接受,若是如此,就有必要思考他為何這麼認為。
 
  這堂課結束後,木下同學又寫了一篇課後心得回應我的假設:
 
  我是上次寫「我的家庭都很美滿」的人。聽到老師說我無法誠實表達自己,我感覺被人一語中的。
 
  我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姊姊。從小看著姊姊做錯事被罵,讓我知道不能有樣學樣,以免挨罵。看到母親和姊姊說錯話惹火父親,導致家裡氣氛烏煙瘴氣,讓我學會在家講話要小心,不要觸怒父親。
 
  我家是雙薪家庭,父母都在忙工作,不太常管我,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一回到家就打電動。在家人面前,我盡量做個不惹人生氣的乖兒子,連想喘口氣也選在他們不在的地方。畢竟我沒遭受虐待,家裡也沒發生家暴,我還是第一次發現原來小時候的問題行為跟家庭環境有關。 
 
  讓我整理一下木下同學所處的家庭環境。他從小就對父親察言觀色,努力扮演「不惹人生氣的乖兒子」。他一邊從旁觀察反抗父母的姊姊,一邊拚命當個「好孩子」。我可以輕易想像他父母一定曾經這麼誇獎他:「你姊姊是個叛逆的壞孩子,跟她比起來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話或許還包含了對「男孩子」的期待。長此以往,他也在不知不覺間強化了自己的好孩子形象。對他而言,這個家並沒有成為讓他放鬆身心的避風港,反而隨時都得繃緊神經。由此推論,他可能是因為身心俱疲才變得不去(不能去)上學。總是在察言觀色的孩子,自然無法隨心所欲向父母撒嬌,也無法對朋友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一向告訴學生要「回歸自我」,而非「尋求改變」。回歸自我指的是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但畢竟人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是長年累積的產物,無法說還原就還原。對於木下同學的課後心得,我回覆他:「只要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就很棒了。慢慢來就好,要不要試著開始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呢?」聽到我的一番話,他又在課後心得回覆我:
 
  對老師(某種程度是對全班)自我揭露後,我回顧了過去,也整理了思緒,心情好像變得比較輕鬆了,謝謝您。
 
  僅僅三次的課後心得互動,木下同學確實透過回顧小時候找出自己的問題點,並且理解問題的根源。他藉由書寫正視自己的內心問題,也將心情梳理了一遍,因而稍微感到輕鬆了些。雖然我不是直接和他面對面,他長年累積的問題當然也無法一次獲得解決,但是透過課堂上與他的「對話」,可以期待他未來的人生朝正向發展。一個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人生將天差地遠。我雖然無法保證他以後一定不會犯罪,但機率確實縮小了。
 
  本文從一開始就洋洋灑灑描述我與一名學生的互動,其實像這樣的學生絕非少數,即使程度不一,很多學生確實都有和木下同學一樣的問題。我在課堂上第一次唸出木下同學的心得時,可以感受到許多同學「認真的眼神」,他們都將木下同學的故事投射到過去的自己。即使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但一定可以感受到自己心中確實有一個「好孩子」。甚至有學生在課後心得寫道:「如果沒有上這堂課,我可能已經犯罪了。」學生們似乎都覺察到內心深處一直折磨自己的問題根源。
 
  有煩惱卻無法向人傾訴,只能獨自痛苦的學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以致活得很辛苦的學生;內心寂寞卻裝作堅強的學生……煩惱與痛苦因人而異,其背後成因也各不相同,但共通點是問題根源都來自小時候,這是我從監獄裡的受刑人身上學到的。
 
  我現在的工作是為LB指標監獄的受刑人設計更生課程,也會進行授課與個人面談。受刑人基本上分為A指標和B指標,A指標是初犯等犯罪傾向尚不嚴重者,B指標則是累犯等犯罪傾向嚴重者。一旦刑期超過十年以上,A和B的前面會加上L(Long的簡稱),而LB指標監獄所收容的都是在日本犯下極重大案件的受刑人。
 
  所有受刑人都有心理問題,但很少人能自我覺察,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傾聽他們的故事,追溯他們的過往。結果我發現,問題根源幾乎百分之百都發生在小時候。當協助他們釐清問題根源,我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個想法—如果問題能在小時候獲得妥善處理,或許眼前這名受刑人就不會犯罪,更不會坐在我面前,當然也不會有被害人了。
 
  若能在小時候及早針對問題根源做出處置,孩子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大人容易將焦點放在表面的問題行為,給予孩子懲罰。若問題行為是使用暴力,大人就會傾向以暴制暴。當然小孩的力氣不敵大人,只能選擇屈服,萌生憤恨與悲傷的情緒。不僅如此,幼小的心靈還可能植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男人就不能輸」(男孩子的話)等可能引發犯罪的危險價值觀。
 
  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來到這個時期,他們與大人的力量關係已經開始逆轉。當大人想用力氣壓制,他們已有能力反抗,而倘若贏過大人,問題行為將急速加劇。小時候內心的痛苦未能獲得大人接納,長大後便會展開「復仇」。他們已經完全不相信大人,犯罪能量也不斷增強。當然,若此時有大人用包容的態度接納他們,或許還能有所改變,但很遺憾,改變機率比起小時候可說是微乎其微。我會強調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大人必須將之視為「機會」,以關懷(簡單說就是「愛」)取代處罰,就是這個道理。
 
  本書的目的是點出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所忽略的盲點,也就是問題行為(尤其是犯罪)的根源。這些根源與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也與深植父母或教育者心中的價值觀互為因果,釐清這些盲點後,我會說明該如何做出適當應對。
 
  任何人都可能犯罪。或許有人覺得我誇大其詞,然而試想當自己無依無靠,而且長期如此,還能若無其事地活下去嗎?至少我自認做不到。孤獨是壓力的來源,當身邊沒人能接住自己的壓力,不要說維持日常生活,寂寞與痛苦交迫下要不發瘋都難。而此時要是遇到偶發事件,對學生來說可能是留級、對上班族而言可能是工作上犯錯,都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情緒一觸即發,結果不是自暴自棄而情緒爆炸(=犯罪),就是對世界感到絕望而自我了斷,兩者都有可能。我想說的是,犯罪雖然是極端例子,但只要所有要件符合,確實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而所謂要件,就是寂寞與壓力超出負荷。
 
  本書尤其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寂寞與壓力。大人不假思索對孩子做出的言行、親子間的誤會、缺少接納孩子的話語……一旦次數多了,寂寞與壓力會在孩子心中一點一滴累積,大人卻渾然不知,最糟的情況就是成為罪犯。即使沒有成為罪犯,也可能有心理疾病或選擇自殺。即使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行為,也可能永遠懷抱著痛苦,感覺生不如死。而這些問題根源都出現在小時候。
 
  你是不是以為「配合度很高」是一件好事?你是不是覺得「膽小怕事」很要不得?對這兩個問題都毫不猶豫回答「YES」的人,請務必讀完這本書,你的價值觀一定會有所改變,生活方式也會跟著轉變。身為家長或教育工作者的你,也會開始用不同方式對待孩子。
 
  本書原書名是《養出好孩子就是教成罪犯》,若能事先知道如何預防犯罪,人就不會出現問題行為,也能以健康的身心活在世上而不感到痛苦。會走上犯罪的人,其問題根源必定與一般人大相徑庭,透過理解極端案例和養成背景,有助於釐清不明情況。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從犯罪心理的角度思考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
 
  每次詢問受刑人為什麼犯罪,都會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例如「因為我交到壞朋友」、「因為我吸毒才去殺人」、「因為我喪失理智才做出那種事」,以上都是「典型答案」。這些理由沒有錯,但並非問題根源,問題根源在更深處。要找出答案,必須不斷探索過去,例如「為什麼交到壞朋友」、「為什麼染上毒品」、「什麼事情讓痛苦累積到喪失理智的地步」,一步步往前追溯,最後會發現是小時候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將人誤入歧途或走上犯罪的根源歸咎於小時候,或許有些人會感到排斥,我能理解。事實上,的確不少非行少年和受刑人都自認「我的家庭沒有問題」,但是請各位耐心讀完本書再下判斷。之所以認為小時候一切很好,只是本人沒有覺察問題的根源所在。對於未能覺察自己問題根源的罪犯,我也不得不承認更生絕非易事,原因一如我敘述木下同學案例時指出「他完全不了解自己」。
 
  一旦缺乏對自我的理解,即使下定決心「絕不再犯」或深感「我真的錯了」,也無法成為遏止再犯的力量。然而少年院〈1〉與監獄卻不斷要求少年和受刑人表達決心或誠懇道歉,正是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再犯。不僅矯正教育如此,一般家庭教育也經常要求做錯事的人必須表達決心或誠懇道歉。正因如此,我認為有必要理解問題行為和犯罪背後的根源。
 
  本書主要案例是過去我在監獄實際接觸的受刑人,還有違反《覺醒劑取締法》的酒井法子。我希望所有為孩子的問題傷透腦筋的人、努力教養小孩的人、從事輔導工作的人,以及想擁有健康身心的人都能閱讀本書。
 
  順道一提,本書舉出酒井法子的例子有兩個原因。一是與二〇一三年八月八日出版的雜誌《女性Seven》(小學館)對我的採訪報導有關。酒井法子在交保後的道歉記者會上表示自己「太軟弱」,並將之視為染上毒品的理由,而該篇報導標題是「更生專家表示,酒井法子該做的是思考問題的根源,而非道歉」,然而僅一頁的內容無法充分表達我的想法。既然被稱作「更生專家」,我想更清楚說明何謂「根源」,可想而知是指她的小時候。第二個理由是,我希望酒井小姐不再重蹈覆轍。雖然是我多管閒事,但身為她的粉絲,年輕時從她的歌聲和演技獲得許多鼓勵,我衷心希望能幫上她的忙。
 
  〈1〉少年院:日本收容受法院裁定交付保護處分的少年並施以感化教育的機關,相當於臺灣的矯正學校(過去稱少年輔育院)。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者堆砌理论,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一个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这种叙事策略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情境,你开始质疑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害的习惯和教育方式。书中那些对家庭环境、社会压力与个体心理异化的探讨,都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极其生动的案例和令人信服的逻辑推演展现出来。特别是关于“正常”与“异常”界限模糊化的描述,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究竟是如何定义一个“好孩子”的?这种界限的松动,正是危险开始蔓延的温床,作者对这种微妙变化的捕捉,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是源自于它对“我们社会”的集体拷问。它迫使我跳出自身的舒适区,去审视我们社会结构中那些被默认存在的、却可能滋生问题的“潜规则”。我们太习惯于用表面的成功来衡量一切,太热衷于打造一个光鲜亮丽的“完美模板”,却往往忽视了模型内部可能存在的裂缝和压力。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甚至可以说,他抛出了更多让人夜不能寐的问题。这种坦诚的、不回避矛盾的姿态,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普通的心理分析,它更像是一面冰冷但无比真实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可能忽略掉的,那些更深层次的、关于人性健康成长的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那种冷峻的色调和字体的选择,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但又忍不住想深究的氛围。我记得当时是在书店的角落里看到的,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却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畅销书,而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凝视。每一次翻开书的扉页,都能感受到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他似乎对手中这个主题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仿佛他本人就是那个游走在边缘的观察者。装帧的质感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光滑的、迎合大众的纸张,反而带有一种粗砺的、需要你认真对待的触感,这似乎也在无声地暗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不会是轻松愉快的下午茶时光,而是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冒险。光是初步接触,我就知道,这绝不是那种可以敷衍了事的作品,它需要你拿出最大的敬意去面对它所探讨的议题。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保持的克制和客观性,他没有陷入情绪化的控诉,而是始终站在一个近乎冷酷的理性制高点上进行剖析。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涉及到“犯罪”和“教育”这两个敏感话题时,很容易被愤怒或恐惧所裹挟。然而,这本书却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冷静地收集数据、分析结构,然后呈现出结论。这种冷静的力量,反而比激烈的批判更有穿透力。它让人清晰地看到,通往极端行为的路径是如何一步步被铺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戏剧性反转,而是无数个微小、可以被预见的失误累积而成。读完之后,我的思维模式似乎被重新校准了一遍,看待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立体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有着古典文学的厚重感,但用词又非常现代和犀利,没有一丝赘述或矫揉造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像精准的子弹,击中了思考的靶心,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消化那种力量感。作者对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司法实践的交叉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以一种非常直白且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也很好,时而沉重如铅,时而又像闪电一样迅速切入问题的核心,这种张弛有度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加,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快餐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