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增訂新版〕 (電子書)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增訂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青妙
图书标签:
  • 臺菜
  • 日本
  • 料理
  • 飲食文化
  • 家庭料理
  • 食譜
  • 文化交流
  • 臺灣
  • 增訂版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3年開卷好書獎《我的箱子》作者一青妙
感動臺日讀者的第二部自傳性作品!

  ▍封面全新製作,帶來更多不同的感動。
  ▍收錄一青妙新版序文,再次回味書寫時的悸動。
  ▍內文插畫由國內知名插畫家葉懿瑩繪製。

  我一直沒有機會直接從母親那邊學到做料理的手藝,
  但是卻用鼻子和舌頭回憶母親的味道。
  我相信母親是透過料理,想把她深深的情愛傳達給女兒們。
  打開食譜筆記本,我覺得母親的這種心情強烈的敲打在我的心房上。──一青妙

  父親出身於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母親是來自日本的異國女子,
  在二戰剛結束的年代,臺灣與日本陷於混亂不安的氛圍……
  身為臺日混血兒的作者一青妙,在成長的過程如何體會、看待臺灣與日本間的文化差異?
  嫁作臺灣媳婦的作者母親,又是如何嘗試著從學做臺菜,開始融入臺灣社會?

  一青妙在書中介紹了各式各樣的臺灣料理,
  更從每一道料理回味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情景,
  在臺灣與日本兩地的生活,以及種種家族情事。
  同時,藉由這些追尋,一點一滴揭開了她總是微笑以對的母親,
  其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哀愁。

  一青妙藉由首本作品《我的箱子》,整理了父母親之間的愛情物語、她的家族物語,
  以及她和基隆顏家的感情物語。
  《我的箱子》彷彿女兒寫給爸爸的一封長信,滿懷思念之情。
  而這本《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則有如女兒寫給媽媽的另一封長信,
  藉由書寫描述媽媽親手烹煮過的每一道臺灣料理,
  回憶、感受、悼念媽媽的母愛!

讀者感言

  母親的愛情。妻子的愛情。──100名山 VINE メンバー
  因為作者的前一本書《我的箱子》寫得非常好,所以我預購了此書。這回在箱子裡的是母親留下的食譜集。較之前作在講述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家族,本作則是道出了以母親的料理為中心的回憶。書中間或穿插有食譜作法,但要據此而做出料理似乎有些困難。關於臺灣的飲食文化與日本飲食文化上的不同,也說得很有趣。母親在要傳達給女兒(作者)重要訊息時會利用寫信的方式。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方法。透過全書的描寫,可以讓人看到母親為家人製作料理的能量來源就是愛情。我也想讓我家的女兒們看看這本書,讓她們知道自己是如何從母親那兒獲得愛情的。
  話雖這麼說,我每天也吃著妻子做給我的料理,母親也還健在,但我卻從未對她們表示過感謝。因為對於《我的箱子》還有些記憶,經由本作輕微的觸動,記憶就又重新復甦,同時,這部作品也帶給我了極為深刻的感動。
  這本書並非與前作類似、毫無新鮮感之作,因此我甚為推薦。

  閱讀本書時,偶爾會飄來臺灣的氣味。──ケロshe
  接續著前作,我興味盎然的讀了這本書。我的丈夫是在臺北出生、長大的,因此我在讀這本書時,興致特別高昂,所以讀來頗為愉快。同時我也很期待有兩個祖國的作者的下一部作品。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菜肴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电子书: --- 《味蕾上的时光旅行:台湾家常菜的温暖絮语》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台湾家庭厨房奥秘的食谱与文化随笔集。它不仅仅记录了一系列制作美味台湾菜肴的步骤,更是一场跨越世代、充满情感的味觉之旅。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台湾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通过那些代代相传的家常味道,讲述了台湾社会变迁、移民文化交融以及浓厚人情味的故事。 一、 烹饪的传承与创新:从菜市场到餐桌的真实记录 本书收录的菜肴,并非高不可攀的宴席大菜,而是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最能抚慰人心的“妈妈的味道”。我们精选了近百道经典家常菜,从广为人知的“三杯鸡”、“红烧肉”到地方特色小吃如“肉燥饭”、“蚵仔煎”的家庭改良版,每一道食谱都经过了反复试验与打磨。 详尽的步骤分解与技巧传授: 我们深知,即便是最简单的家常菜,也蕴含着烹饪的精髓。因此,本书对每一步骤都进行了详尽的文字和图片说明。例如,在处理“滷味”时,我们不仅提供了基础的卤包配方,更深入讲解了不同食材(如鸡蛋、豆干、海带)应采用的浸泡时间与火候控制,以确保每一块食材都能充分吸收汤汁的醇厚。 在“炒青菜”的部分,我们特别强调了“镬气”的掌握。如何快速爆香蒜末、如何在极短时间内保持蔬菜的翠绿与爽脆,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是区分家常菜与餐馆水准的关键。书中收录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品种蔬菜的最佳处理方式,确保读者在家中也能炒出鑊气十足的美味。 食材的选择与在地文化: 台湾的食材是其饮食文化的灵魂。本书花了相当篇幅介绍如何挑选当季最新鲜的在地食材。从北部的万华市场到南部的传统果菜市场,作者走访了无数摊位,记录了与资深摊贩的对话。例如,辨识新鲜海产的标准、挑选不同品种猪肉部位的最佳用途(如炖汤用排骨、红烧用五花肉),以及如何利用当季盛产的瓜果进行搭配,都做了详尽的图文对照。 二、 时代的印记:台湾历史与移民文化的缩影 台湾菜肴的魅力在于其“混血性”。它融合了闽南、客家、外省(大陆各省)以及原住民的烹饪智慧,并吸收了日据时期留下的影响。本书的叙事部分,巧妙地将历史背景融入菜谱之中。 地域风味的迁移: 例如,在介绍“客家小炒”时,我们追溯了客家人勤俭持家、重视“有味下饭”的饮食哲学,解释了为何豆干、虾米、猪肉是不可或缺的“三宝”。而在讲述“眷村菜”时,我们则记录了早期移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融合家乡的烹饪手法,创造出如“烧腊”、“酸菜白肉锅”等独具风味的菜肴。这些菜肴不再仅仅是食物,它们是乡愁的载体,是维系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 节庆与仪式中的味道: 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台湾传统节庆与食物的关系。从农历新年丰盛的“年菜”到清明节的特色糕点,再到中元普渡的供品准备,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家族习俗。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制作传统年糕、芋圆、汤圆,以及在祭祀场合中,食物的摆放规矩和寓意。通过这些描述,读者不仅学会了制作食物,更理解了这些食物在台湾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 情感的调味:家的温度与记忆的锚点 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作者将自身的成长经历与食物紧密相连。每一道菜肴的背后,都有一段温暖或带着酸楚的个人记忆。 餐桌上的故事: 书中穿插了许多家庭小故事。譬如,某道简单的“菜脯蛋”(菜脯即腌萝卜干),对于作者而言,代表着母亲在艰苦年代里,如何用最朴实的食材变出令人满足的一餐。又比如,邻里间互赠食物的情景——谁家炖了肉汤,会给隔壁送去一碗;谁家做了月饼,会分给亲朋好友。这些互动,构建了台湾社会特有的“厝边头尾”(邻里)文化。 厨房里的智慧: 本书也探讨了台湾女性在家庭厨房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她们如何平衡营养、预算与口味,如何根据家人的喜好和健康状况,灵活调整食谱。这种务实、富有韧性的烹饪哲学,是本书中最值得后人学习的“无形食谱”。 结语 《味蕾上的时光旅行:台湾家常菜的温暖絮语》旨在唤醒读者对家常味道的珍视。它鼓励现代人放慢脚步,重拾柴米油盐的乐趣,通过亲手制作美食,重新连接家庭、社区与历史。跟随本书,您将不仅收获一份珍贵的菜谱集,更会获得一份关于台湾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共鸣。翻开它,就是翻开了一本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台湾生活史。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一青妙(HITOTO TAE)
 
  臺日混血作家。父親是昔日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長男顏惠民,母親日本女性一青和枝。

  小時候就讀衛理幼稚園、私立復興小學,十一歲遷居日本,中學時期父親早逝而改從母姓,大學時期母親亦病歿。自牙醫學系畢業後即從事牙醫師工作,同時兼顧以舞臺劇、連續劇為主的演藝事業,並一心致力於臺日文化交流活動。2015年獲聘為臺南市第一位親善大使,2016年成為母親出身的石川縣中能登町觀光大使,在各種場合不遺餘力推廣臺灣觀光與文化,堪稱臺日交流的重要推手。

  已出版作品包括《我的箱子》、《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等。其中,《我的箱子》更改編成舞臺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好評不斷。

譯者簡介

陳惠莉


  畢業於淡江大學日文系,從事日文書籍翻譯已有多年經驗,譯作有《出版界大崩壞》、《恣虐的樂園》、《緊閉的門扉》等等。
 
林慧雯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全職譯者。深感翻譯的世界學無止境,喜歡從譯作中探索各種未知的世界。譯作有《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從零開始的圖解世界史筆記》等。如有任何指教,請來信至:marchinglovetbme@gmail.com

 

图书目录

改版序
臺灣版序
小妙,吃飯囉!
母親是鲱魚的孩子?
打掃和蘿蔔糕
「責怪」和「生氣」
回憶中的食譜:鹹蜆仔
旅行時的便當
外國人妻
回憶中的食譜:糕渣
蒸豬絞肉的那個
第二個媽媽
回憶中的食譜:紅豆年糕
籤王粽子
透過料理溝通
回憶中的食譜:番茄炒海參
不看‧不說‧不聽
Q彈雞凍
沉睡星人
回憶中的食譜:三杯雞
豬腿毛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71531
  • EISBN:97895708723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5MB

图书试读

改版序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的中文版出版於二○一四年,至今已經要十年了,讓人不得不感嘆時光的流逝。

  比這本書早一年出版的《我的箱子》,是我寫的第一本書。在家裡偶然發現的一口「箱子」裡,放有已離世父母親的日記、照片、食譜、信件及遺書等。這口貼著紅色和紙的箱子,凝聚了許多我們家人之間的回憶。

  這讓我產生了一個念頭:我想要多了解身為臺灣人的父親。於是我邊循著父親的足跡、邊釐清我心中臺灣人與日本人的身分認同,拚了命寫下這本書。值得高興的是,這本書不僅受到許多人喜愛,甚至還榮獲了《中國時報》的開卷好書獎。

  當我開始獨自摸索父親的故事時,我彷彿也在夢中聽見已逝的母親對我說:「小妙,別忘了媽媽呀。」我當然沒有忘記媽媽。只不過,母親在我大學時才過世,比父親活得更久一些,可能是因為當時我已經是大人了,我與她之間的回憶比父親更鮮活、也更飽滿紮實。我覺得要以客觀的角度描寫出母親並不容易。不過,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將母親的故事好好留存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母親帶給我的影響比父親更大上許多。在這樣抱著進退兩難的心情下,我拿起了母親留下的臺灣料理食譜。當下我想到,如果是以「食」為主題,也許可以寫出點什麼來。於是我完成了這本《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

  我的母親在二十四歲時,與大自己十六歲的父親結婚。其實直到與父親結婚前,母親曾與U先生交往過。父親過世後,母親與U先生重逢,有時候也會與身為女兒的我一起用餐、購物。我當時正享受著大學生活、幾乎不太回家,U先生代替我照顧母親、讓母親商量心事。等到我與妹妹都能獨自生活後,我想母親應該會與U先生再婚吧。但沒想到母親卻早一步逝世了。

  二○二二年底,我與U先生久違地見了面,在一間日式餐廳一起用餐。

  儘管U先生已經將近九十歲了,但精神依然健朗如昔。當我們互相交換過近況後,U先生突然羞赧地開口:「其實我在石神井有一棟透天厝。」

  我知道U先生住在足立區,他怎麼會在位於練馬區的石神井有一棟透天厝呢?U先生繼續對一頭霧水的我說:「那是當時為了跟和枝小姐結婚而準備的房子。」

  這真是突如其來的真情告白。

  一心想著與母親共度未來的U先生,竟然趕在求婚前先蓋了一棟房子。可是,就在房子蓋好、U先生正要求婚的當下,母親卻突然在U先生眼前消失了。下一次再現身的母親,身旁帶著我們兩個女兒。

  「我真是個壞媽媽,對不起。」

  母親突然向我們道歉。身為女兒的我看來,總是隨心所欲的母親雖然也有不對,但U先生遲遲不下定決心、老是讓人空等,他「不乾不脆的個性」也是導致這種結局的關鍵,U先生似乎對此感到後悔不已。

  後來U先生一直維持單身。聽說他偶爾會前往那棟原本預計要與母親步入婚姻生活的房子,除除草、開門窗透透氣。他們兩人在陰錯陽差之下沒能共度一生,有時候我會朦朦朧朧地想像,眼前這個人也許可能會成為我父親也說不定。

  個性爽朗陽光的母親,有她迷人的一面。想必父親與U先生都被這樣的母親深深吸引吧!

  我父母親之間的故事,不只被拍成了電影、還上演成舞台劇。在舞台劇裡有一幕是我回想U先生與母親重逢的畫面。如果這齣舞台劇有機會在日本上演,真希望U先生能親眼觀賞,他的反應真是太值得期待了。

  剛入口的茶碗蒸在我的舌尖融化,高湯優雅的香氣在我的鼻腔深處擴散開來。

  二○二○年開始襲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最近終於步入尾聲,我也終於可以恢復臺日往返的步調。回到臺灣後,品嚐了在本書中也有介紹的豬腳與瓜仔肉,也喚醒了我腦海中母親的手藝與回憶。

  我現在已經過了當初母親過世的年齡──四十八歲。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希望自己到了父親當初過世的五十七歲時也依然充滿活力。除了要把他們沒活上的歲數都好好活下去之外,我也要盡情享受父母親賦予我的人生。因為這肯定是他們兩人最大的心願。

臺灣版序

  二○一三年對我而言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我的第一本作品《我的箱子》得以在父親的祖國──臺灣出版,拜此之賜,以前感覺十分遙遠的臺灣和我之間的距離一口氣縮短了許多。

  同時,我循著已過世的父親的足跡頻繁回臺灣的機會增加了,也因此,這一年是我針對自己的身分認真思考的一年。

  我覺得「身分」這個名詞在一路走過複雜歷史的臺灣所代表的意義一定比日本還要沉重許多。

  對現在的我來說,身為臺灣人的身分問題漸漸具有深重的意義,因而總是讓我思索良久。

  在我面世的作品,也就是去年在臺灣出版的《我的箱子》中有提到過,所以有些讀者可能已經了解。我身為臺灣人的父親姓顏,在臺灣北部的港都基隆出生長大,明確的地點是現在知名的觀光景點九份。顏家當時是擁有金礦和煤礦的財閥名門,父則是顏家的長子。

  當時的顏家被稱為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父親在基隆的家族擁有龐大的家產,甚至有人說足足有一座山那麼多,聽說房子也都是用檜木建蓋而成的豪宅。但是很遺憾,在戰爭期間,因受到空襲而被燒毀殆盡,經過改建之後,現在則成了中山公園。

  父親和身為日本人的母親結婚,生下我跟妹妹一青窈。

  我現在使用的姓氏「一青」是罕見的姓,在日本也曾經被誤以為是「臺灣人的姓」。事實上,這是我母親娘家的姓。在石川縣的能登半島上的鳥屋町有一個叫一青村的村落,據說一青這個姓就是從那邊來的。

  我在日本出生後不久便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在臺灣生活並接受小學教育。

  從一九七○年到一九八○年代,臺灣的教育都圍繞在三民主義和蔣介石的主題上打轉,使用的地圖也是涵蓋有中國大陸的大中華民國的地圖。

  大家都知道,臺灣曾有很長一段時期處於戒嚴,但是當時的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件事,連「戒嚴令」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長大成為一個臺灣孩子。

  我升上小學高年級後,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一家人從臺灣搬到了日本。當時我十一歲。之後,就一直在日本生活。

  在臺灣,我雖然就讀在地的學校,但是一回到家,和家人間的對話全部使用日語,所以搬到日本後,在生活和學校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溝通上的問題。

  之後,雖然曾經回到臺灣,但都是為了親戚之間的事,幾乎沒有到過臺北以外的地方,更不用說到臺灣旅行或遊樂了。我在日本接受高中、大學教育,因此完全失去了身為臺灣人的自覺和身分,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日本人。

  這一方面也是因為父親的過世使然。在搬到日本生活的所有家人中,只有父親一個人背負著臺灣的身分和責任,但是他在我就讀國中二年級時因肺癌過世了,從此「臺灣」便從我們家的生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再加上當時在日本有一個現象,會說英語的人往往能搏得他人羨慕的眼光,但是會說中文的人,卻會讓人覺得你是少數奇怪的族群,所以我並沒有很積極主動告訴他人,自己是臺日的混血兒。

  之後,我進入齒科大學唸書,當我二十一歲還在學時,母親就因罹患胃癌而過世。畢業後,我成了一名牙醫,同時也開始演戲,回過神來,才驚覺自己已經年過三十五歲了。

  我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日本人,過著幾乎忘了自己是臺灣人的生活。我之所以再度開始意識到自己血液中的「臺灣身分」是源自常有的「搬家」一事。

  距今大約五年前,我下定決心重新改建將近四十年的老家,在整理家中物品時,從櫥櫃裡找出了一個日式的箱子。打開一看,裡面放了許多信件和筆記本。那是一疊信和母親的日記。信件包括父母婚前往來的信和我寄給父親或母親的信。我一封一封拆來看,於是,被我遺忘的臺灣記憶便宛如一道水柱,從本來堵住的水龍頭中噴射般流瀉而出。

  信中的一字一句像是父親的諄諄教誨,也包括我和父親一起前往的場所以及我就讀的學校、在臺灣吃過的許多美食等所有與臺灣相關的記憶。當中也有當時還在唸小學的我以現在的我所無法寫就的流暢中文寫給父母親的信。於是,我對之前完全遺忘了自己和臺灣有這麼深厚的關係一事,感到無比後悔。

  然而,單是後悔並沒有任何幫助。之後,我以自己所能採行的各種方式,追循著父親生前的足跡,開始造訪父親的朋友,想要重新接合臺灣和我之間曾經斷了的牽絆。

  父親生前非常喜歡日本。然而,日本在一九四五年八月戰敗,變得不再是他的國家,自己則成了中華民國的國民,這件事讓他大為苦惱。

  父親的日本同學對當時的情況留有鮮明的記憶,他告訴我:「日本的敗戰,底定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老師和同學都在日誌上寫下『為了日本的重建』之類的文章和敗戰的心境,然而,妳的父親卻隻字未提。對於日本的敗戰,他從頭到尾不置一詞,然而,過了一陣子,他的眉毛卻突然開始掉落,變成了一張沒有眉毛的臉孔,著實嚇了大家一跳。」

  聽說之後父親跟朋友這樣談起:「以前學校教我們的事情都是騙人的啊。」
  
  「老師說過,你們都是天皇陛下的孩子,是一起稱頌天皇陛下萬歲的同生共死的兄弟。可是,等戰爭一結束,你就成了戰敗國日本的國民,而我則是戰勝國中華民國的國民,再也不是什麼天皇的孩子了。我不是日本人了。我再也不去學校了。」

  從此,父親真的就不再去上課,日本敗戰之後兩年,他就撤回了臺灣。

  我覺得父親對國家或國籍一事嚴密思考的程度倍於他人。他以作為日本人出生,也被教育成日本人,然而,就在某一天,所有這些觀念卻整個被顛覆,因為衝擊過大,才導致他的眉毛完全脫落。

  當時,父親突然從日本人變成了臺灣人,從此不再是日本人,為了這件事,他著實苦惱了一輩子。

  父親雖然是大家族的繼承人,卻選擇了和出身於一般人家的母親結婚,或許這正是他無法完全割捨自己內心深處身為日本人的部分。

  父親的早逝似乎有部分是他自己的選擇。

  父親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平常他會過著正常的生活,然而一年當中總有一次或兩次,短則數天,長則數月,他會將自己關在房裡,既不開燈,也完全不踏出房門一步,只是不斷喝酒。當時年紀還小的我始終無法理解箇中理由。父親的飲食和如廁問題都在房內解決,其徹底的行徑於今想起,不禁佩服母親竟能忍得過去。

  我無法確定父親這樣的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聽說自從戰爭結束後,他蟄居的頻率便增多了,所以,我想身分的問題應該對父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在黑暗中,父親一個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我一再試著去思考父親苦惱的理由,可是還是無法理解。父親也沒有對任何人詳細說明過。

  然而,我把後來找到的父親的密友和親戚們的談話內容慢慢地、一點一滴拼湊起來之後,父親片斷的形像便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上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很高,每一个版块的划分都显得井井有条,即使是增订版,也看得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细致的打磨。这种注重细节的态度,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质量也不会让人失望。我个人对那些需要耐心慢炖的菜式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时间的哲学。我很想知道,一位“日本妈妈”是如何用她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台湾料理的精髓,这种异乡人的视角反而可能更犀利、更精准地捕捉到食物背后的文化符号。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通过食物产生共鸣,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就被那些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菜名吸引住了。它似乎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米其林姿态,而是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家庭厨房的烟火气。这种感觉非常棒,让人觉得即便是烹饪新手也能大胆尝试。我特别留意到一些菜品的描述,文字之间流淌着一种细腻的情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热气腾腾的香气。作者的叙事方式应该是非常个人化且真诚的,能感受到她用心去捕捉和记录每一个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与感悟。对于热爱美食文化交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窥探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碰撞后所产生的奇妙火花。

评分

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跨文化烹饪的书籍,但很多都显得有些刻板或过于学术化。这本书的标题和封面给我的直觉是,它会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视角来展现“台菜”在日本家庭中的演变和融合。我非常好奇日本的烹饪哲学是如何与台湾的传统口味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融合是否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味觉惊喜?比如,在用料和调味上会不会有所侧重和调整?我希望书中能有足够多的“幕后花絮”,不仅仅是食材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投入和文化背景的阐释。如果能读到一些关于“家”的味道,关于亲情和传承的故事,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本简单的食谱了。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稳而温暖的气质,不像某些新潮食谱那样追求猎奇或炫技,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分享她多年积累的厨房心得。我猜测书中的照片可能不是那种过度美化的摆拍,而是更贴近真实生活场景的记录,这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亲切可信。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日式的精致感与台式的热烈奔放,这种平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如果能读到一些关于如何因地制宜调整食材、适应日本当地口味的实用技巧,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如何生活”的一种温暖宣言,让人期待满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温馨又复古的气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从整体的排版来看,内容似乎非常丰富,图文并茂的结构让人感觉阅读起来会很轻松愉快。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带来怎样的惊喜,毕竟“日本妈妈的台菜物语”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文化交融的趣味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既有怀旧风味又不失创新精神的食谱,最好还能穿插一些作者在日本和台湾的生活点滴,那样会让菜谱不仅仅是菜谱,更像是一本有温度的生活记录。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颜值”和“内涵”都让我充满期待,希望能尽快沉浸在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厨房故事和美食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