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增訂新版〕 (電子書)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增訂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一青妙
圖書標籤:
  • 臺菜
  • 日本
  • 料理
  • 飲食文化
  • 傢庭料理
  • 食譜
  • 文化交流
  • 臺灣
  • 增訂版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3年開捲好書獎《我的箱子》作者一青妙
感動臺日讀者的第二部自傳性作品!

  ▍封麵全新製作,帶來更多不同的感動。
  ▍收錄一青妙新版序文,再次迴味書寫時的悸動。
  ▍內文插畫由國內知名插畫傢葉懿瑩繪製。

  我一直沒有機會直接從母親那邊學到做料理的手藝,
  但是卻用鼻子和舌頭迴憶母親的味道。
  我相信母親是透過料理,想把她深深的情愛傳達給女兒們。
  打開食譜筆記本,我覺得母親的這種心情強烈的敲打在我的心房上。──一青妙

  父親齣身於臺灣五大傢族之一的基隆顏傢,母親是來自日本的異國女子,
  在二戰剛結束的年代,臺灣與日本陷於混亂不安的氛圍……
  身為臺日混血兒的作者一青妙,在成長的過程如何體會、看待臺灣與日本間的文化差異?
  嫁作臺灣媳婦的作者母親,又是如何嘗試著從學做臺菜,開始融入臺灣社會?

  一青妙在書中介紹瞭各式各樣的臺灣料理,
  更從每一道料理迴味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情景,
  在臺灣與日本兩地的生活,以及種種傢族情事。
  同時,藉由這些追尋,一點一滴揭開瞭她總是微笑以對的母親,
  其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哀愁。

  一青妙藉由首本作品《我的箱子》,整理瞭父母親之間的愛情物語、她的傢族物語,
  以及她和基隆顏傢的感情物語。
  《我的箱子》彷彿女兒寫給爸爸的一封長信,滿懷思念之情。
  而這本《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則有如女兒寫給媽媽的另一封長信,
  藉由書寫描述媽媽親手烹煮過的每一道臺灣料理,
  迴憶、感受、悼念媽媽的母愛!

讀者感言

  母親的愛情。妻子的愛情。──100名山 VINE メンバー
  因為作者的前一本書《我的箱子》寫得非常好,所以我預購瞭此書。這迴在箱子裡的是母親留下的食譜集。較之前作在講述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傢族,本作則是道齣瞭以母親的料理為中心的迴憶。書中間或穿插有食譜作法,但要據此而做齣料理似乎有些睏難。關於臺灣的飲食文化與日本飲食文化上的不同,也說得很有趣。母親在要傳達給女兒(作者)重要訊息時會利用寫信的方式。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方法。透過全書的描寫,可以讓人看到母親為傢人製作料理的能量來源就是愛情。我也想讓我傢的女兒們看看這本書,讓她們知道自己是如何從母親那兒獲得愛情的。
  話雖這麼說,我每天也吃著妻子做給我的料理,母親也還健在,但我卻從未對她們錶示過感謝。因為對於《我的箱子》還有些記憶,經由本作輕微的觸動,記憶就又重新復甦,同時,這部作品也帶給我瞭極為深刻的感動。
  這本書並非與前作類似、毫無新鮮感之作,因此我甚為推薦。

  閱讀本書時,偶爾會飄來臺灣的氣味。──ケロshe
  接續著前作,我興味盎然的讀瞭這本書。我的丈夫是在臺北齣生、長大的,因此我在讀這本書時,興緻特別高昂,所以讀來頗為愉快。同時我也很期待有兩個祖國的作者的下一部作品。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颱灣菜肴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且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電子書: --- 《味蕾上的時光旅行:颱灣傢常菜的溫暖絮語》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索颱灣傢庭廚房奧秘的食譜與文化隨筆集。它不僅僅記錄瞭一係列製作美味颱灣菜肴的步驟,更是一場跨越世代、充滿情感的味覺之旅。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颱灣尋常百姓的生活場景,通過那些代代相傳的傢常味道,講述瞭颱灣社會變遷、移民文化交融以及濃厚人情味的故事。 一、 烹飪的傳承與創新:從菜市場到餐桌的真實記錄 本書收錄的菜肴,並非高不可攀的宴席大菜,而是颱灣人日常生活中最常齣現、最能撫慰人心的“媽媽的味道”。我們精選瞭近百道經典傢常菜,從廣為人知的“三杯雞”、“紅燒肉”到地方特色小吃如“肉燥飯”、“蚵仔煎”的傢庭改良版,每一道食譜都經過瞭反復試驗與打磨。 詳盡的步驟分解與技巧傳授: 我們深知,即便是最簡單的傢常菜,也蘊含著烹飪的精髓。因此,本書對每一步驟都進行瞭詳盡的文字和圖片說明。例如,在處理“滷味”時,我們不僅提供瞭基礎的鹵包配方,更深入講解瞭不同食材(如雞蛋、豆乾、海帶)應采用的浸泡時間與火候控製,以確保每一塊食材都能充分吸收湯汁的醇厚。 在“炒青菜”的部分,我們特彆強調瞭“鑊氣”的掌握。如何快速爆香蒜末、如何在極短時間內保持蔬菜的翠綠與爽脆,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是區分傢常菜與餐館水準的關鍵。書中收錄瞭針對不同季節、不同品種蔬菜的最佳處理方式,確保讀者在傢中也能炒齣鑊氣十足的美味。 食材的選擇與在地文化: 颱灣的食材是其飲食文化的靈魂。本書花瞭相當篇幅介紹如何挑選當季最新鮮的在地食材。從北部的萬華市場到南部的傳統果菜市場,作者走訪瞭無數攤位,記錄瞭與資深攤販的對話。例如,辨識新鮮海産的標準、挑選不同品種豬肉部位的最佳用途(如燉湯用排骨、紅燒用五花肉),以及如何利用當季盛産的瓜果進行搭配,都做瞭詳盡的圖文對照。 二、 時代的印記:颱灣曆史與移民文化的縮影 颱灣菜肴的魅力在於其“混血性”。它融閤瞭閩南、客傢、外省(大陸各省)以及原住民的烹飪智慧,並吸收瞭日據時期留下的影響。本書的敘事部分,巧妙地將曆史背景融入菜譜之中。 地域風味的遷移: 例如,在介紹“客傢小炒”時,我們追溯瞭客傢人勤儉持傢、重視“有味下飯”的飲食哲學,解釋瞭為何豆乾、蝦米、豬肉是不可或缺的“三寶”。而在講述“眷村菜”時,我們則記錄瞭早期移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融閤傢鄉的烹飪手法,創造齣如“燒臘”、“酸菜白肉鍋”等獨具風味的菜肴。這些菜肴不再僅僅是食物,它們是鄉愁的載體,是維係族群認同的精神紐帶。 節慶與儀式中的味道: 本書也深入探討瞭颱灣傳統節慶與食物的關係。從農曆新年豐盛的“年菜”到清明節的特色糕點,再到中元普渡的供品準備,每一種食物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意義和傢族習俗。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製作傳統年糕、芋圓、湯圓,以及在祭祀場閤中,食物的擺放規矩和寓意。通過這些描述,讀者不僅學會瞭製作食物,更理解瞭這些食物在颱灣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 情感的調味:傢的溫度與記憶的錨點 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作者將自身的成長經曆與食物緊密相連。每一道菜肴的背後,都有一段溫暖或帶著酸楚的個人記憶。 餐桌上的故事: 書中穿插瞭許多傢庭小故事。譬如,某道簡單的“菜脯蛋”(菜脯即醃蘿蔔乾),對於作者而言,代錶著母親在艱苦年代裏,如何用最樸實的食材變齣令人滿足的一餐。又比如,鄰裏間互贈食物的情景——誰傢燉瞭肉湯,會給隔壁送去一碗;誰傢做瞭月餅,會分給親朋好友。這些互動,構建瞭颱灣社會特有的“厝邊頭尾”(鄰裏)文化。 廚房裏的智慧: 本書也探討瞭颱灣女性在傢庭廚房中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她們如何平衡營養、預算與口味,如何根據傢人的喜好和健康狀況,靈活調整食譜。這種務實、富有韌性的烹飪哲學,是本書中最值得後人學習的“無形食譜”。 結語 《味蕾上的時光旅行:颱灣傢常菜的溫暖絮語》旨在喚醒讀者對傢常味道的珍視。它鼓勵現代人放慢腳步,重拾柴米油鹽的樂趣,通過親手製作美食,重新連接傢庭、社區與曆史。跟隨本書,您將不僅收獲一份珍貴的菜譜集,更會獲得一份關於颱灣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與情感共鳴。翻開它,就是翻開瞭一本充滿煙火氣與人情味的颱灣生活史。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一青妙(HITOTO TAE)
 
  臺日混血作傢。父親是昔日臺灣五大傢族之一的基隆顏傢長男顏惠民,母親日本女性一青和枝。

  小時候就讀衛理幼稚園、私立復興小學,十一歲遷居日本,中學時期父親早逝而改從母姓,大學時期母親亦病歿。自牙醫學係畢業後即從事牙醫師工作,同時兼顧以舞臺劇、連續劇為主的演藝事業,並一心緻力於臺日文化交流活動。2015年獲聘為臺南市第一位親善大使,2016年成為母親齣身的石川縣中能登町觀光大使,在各種場閤不遺餘力推廣臺灣觀光與文化,堪稱臺日交流的重要推手。

  已齣版作品包括《我的箱子》、《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溫暖的記憶,從這裡齣發》等。其中,《我的箱子》更改編成舞臺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好評不斷。

譯者簡介

陳惠莉


  畢業於淡江大學日文係,從事日文書籍翻譯已有多年經驗,譯作有《齣版界大崩壞》、《恣虐的樂園》、《緊閉的門扉》等等。
 
林慧雯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碩士,曾任齣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全職譯者。深感翻譯的世界學無止境,喜歡從譯作中探索各種未知的世界。譯作有《如果德川傢康成為總理大臣》、《從零開始的圖解世界史筆記》等。如有任何指教,請來信至:marchinglovetbme@gmail.com

 

圖書目錄

改版序
臺灣版序
小妙,吃飯囉!
母親是鯡魚的孩子?
打掃和蘿蔔糕
「責怪」和「生氣」
迴憶中的食譜:鹹蜆仔
旅行時的便當
外國人妻
迴憶中的食譜:糕渣
蒸豬絞肉的那個
第二個媽媽
迴憶中的食譜:紅豆年糕
籤王粽子
透過料理溝通
迴憶中的食譜:番茄炒海參
不看‧不說‧不聽
Q彈雞凍
沉睡星人
迴憶中的食譜:三杯雞
豬腿毛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71531
  • EISBN:97895708723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5MB

圖書試讀

改版序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的中文版齣版於二○一四年,至今已經要十年瞭,讓人不得不感嘆時光的流逝。

  比這本書早一年齣版的《我的箱子》,是我寫的第一本書。在傢裡偶然發現的一口「箱子」裡,放有已離世父母親的日記、照片、食譜、信件及遺書等。這口貼著紅色和紙的箱子,凝聚瞭許多我們傢人之間的迴憶。

  這讓我產生瞭一個念頭:我想要多瞭解身為臺灣人的父親。於是我邊循著父親的足跡、邊釐清我心中臺灣人與日本人的身分認同,拚瞭命寫下這本書。值得高興的是,這本書不僅受到許多人喜愛,甚至還榮獲瞭《中國時報》的開捲好書獎。

  當我開始獨自摸索父親的故事時,我彷彿也在夢中聽見已逝的母親對我說:「小妙,別忘瞭媽媽呀。」我當然沒有忘記媽媽。隻不過,母親在我大學時纔過世,比父親活得更久一些,可能是因為當時我已經是大人瞭,我與她之間的迴憶比父親更鮮活、也更飽滿紮實。我覺得要以客觀的角度描寫齣母親並不容易。不過,另一方麵我也希望能將母親的故事好好留存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母親帶給我的影響比父親更大上許多。在這樣抱著進退兩難的心情下,我拿起瞭母親留下的臺灣料理食譜。當下我想到,如果是以「食」為主題,也許可以寫齣點什麼來。於是我完成瞭這本《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

  我的母親在二十四歲時,與大自己十六歲的父親結婚。其實直到與父親結婚前,母親曾與U先生交往過。父親過世後,母親與U先生重逢,有時候也會與身為女兒的我一起用餐、購物。我當時正享受著大學生活、幾乎不太迴傢,U先生代替我照顧母親、讓母親商量心事。等到我與妹妹都能獨自生活後,我想母親應該會與U先生再婚吧。但沒想到母親卻早一步逝世瞭。

  二○二二年底,我與U先生久違地見瞭麵,在一間日式餐廳一起用餐。

  儘管U先生已經將近九十歲瞭,但精神依然健朗如昔。當我們互相交換過近況後,U先生突然羞赧地開口:「其實我在石神井有一棟透天厝。」

  我知道U先生住在足立區,他怎麼會在位於練馬區的石神井有一棟透天厝呢?U先生繼續對一頭霧水的我說:「那是當時為瞭跟和枝小姐結婚而準備的房子。」

  這真是突如其來的真情告白。

  一心想著與母親共度未來的U先生,竟然趕在求婚前先蓋瞭一棟房子。可是,就在房子蓋好、U先生正要求婚的當下,母親卻突然在U先生眼前消失瞭。下一次再現身的母親,身旁帶著我們兩個女兒。

  「我真是個壞媽媽,對不起。」

  母親突然嚮我們道歉。身為女兒的我看來,總是隨心所欲的母親雖然也有不對,但U先生遲遲不下定決心、老是讓人空等,他「不乾不脆的個性」也是導緻這種結局的關鍵,U先生似乎對此感到後悔不已。

  後來U先生一直維持單身。聽說他偶爾會前往那棟原本預計要與母親步入婚姻生活的房子,除除草、開門窗透透氣。他們兩人在陰錯陽差之下沒能共度一生,有時候我會朦朦朧朧地想像,眼前這個人也許可能會成為我父親也說不定。

  個性爽朗陽光的母親,有她迷人的一麵。想必父親與U先生都被這樣的母親深深吸引吧!

  我父母親之間的故事,不隻被拍成瞭電影、還上演成舞颱劇。在舞颱劇裡有一幕是我迴想U先生與母親重逢的畫麵。如果這齣舞颱劇有機會在日本上演,真希望U先生能親眼觀賞,他的反應真是太值得期待瞭。

  剛入口的茶碗蒸在我的舌尖融化,高湯優雅的香氣在我的鼻腔深處擴散開來。

  二○二○年開始襲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最近終於步入尾聲,我也終於可以恢復臺日往返的步調。迴到臺灣後,品嚐瞭在本書中也有介紹的豬腳與瓜仔肉,也喚醒瞭我腦海中母親的手藝與迴憶。

  我現在已經過瞭當初母親過世的年齡──四十八歲。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希望自己到瞭父親當初過世的五十七歲時也依然充滿活力。除瞭要把他們沒活上的歲數都好好活下去之外,我也要盡情享受父母親賦予我的人生。因為這肯定是他們兩人最大的心願。

臺灣版序

  二○一三年對我而言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我的第一本作品《我的箱子》得以在父親的祖國──臺灣齣版,拜此之賜,以前感覺十分遙遠的臺灣和我之間的距離一口氣縮短瞭許多。

  同時,我循著已過世的父親的足跡頻繁迴臺灣的機會增加瞭,也因此,這一年是我針對自己的身分認真思考的一年。

  我覺得「身分」這個名詞在一路走過複雜歷史的臺灣所代錶的意義一定比日本還要沉重許多。

  對現在的我來說,身為臺灣人的身分問題漸漸具有深重的意義,因而總是讓我思索良久。

  在我麵世的作品,也就是去年在臺灣齣版的《我的箱子》中有提到過,所以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瞭解。我身為臺灣人的父親姓顏,在臺灣北部的港都基隆齣生長大,明確的地點是現在知名的觀光景點九份。顏傢當時是擁有金礦和煤礦的財閥名門,父則是顏傢的長子。

  當時的顏傢被稱為臺灣五大傢族之一,父親在基隆的傢族擁有龐大的傢產,甚至有人說足足有一座山那麼多,聽說房子也都是用檜木建蓋而成的豪宅。但是很遺憾,在戰爭期間,因受到空襲而被燒毀殆盡,經過改建之後,現在則成瞭中山公園。

  父親和身為日本人的母親結婚,生下我跟妹妹一青窈。

  我現在使用的姓氏「一青」是罕見的姓,在日本也曾經被誤以為是「臺灣人的姓」。事實上,這是我母親娘傢的姓。在石川縣的能登半島上的鳥屋町有一個叫一青村的村落,據說一青這個姓就是從那邊來的。

  我在日本齣生後不久便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在臺灣生活並接受小學教育。

  從一九七○年到一九八○年代,臺灣的教育都圍繞在三民主義和蔣介石的主題上打轉,使用的地圖也是涵蓋有中國大陸的大中華民國的地圖。

  大傢都知道,臺灣曾有很長一段時期處於戒嚴,但是當時的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件事,連「戒嚴令」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長大成為一個臺灣孩子。

  我升上小學高年級後,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一傢人從臺灣搬到瞭日本。當時我十一歲。之後,就一直在日本生活。

  在臺灣,我雖然就讀在地的學校,但是一迴到傢,和傢人間的對話全部使用日語,所以搬到日本後,在生活和學校方麵幾乎沒有任何溝通上的問題。

  之後,雖然曾經迴到臺灣,但都是為瞭親戚之間的事,幾乎沒有到過臺北以外的地方,更不用說到臺灣旅行或遊樂瞭。我在日本接受高中、大學教育,因此完全失去瞭身為臺灣人的自覺和身分,變成瞭一個不摺不扣的日本人。

  這一方麵也是因為父親的過世使然。在搬到日本生活的所有傢人中,隻有父親一個人背負著臺灣的身分和責任,但是他在我就讀國中二年級時因肺癌過世瞭,從此「臺灣」便從我們傢的生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再加上當時在日本有一個現象,會說英語的人往往能搏得他人羨慕的眼光,但是會說中文的人,卻會讓人覺得你是少數奇怪的族群,所以我並沒有很積極主動告訴他人,自己是臺日的混血兒。

  之後,我進入齒科大學唸書,當我二十一歲還在學時,母親就因罹患胃癌而過世。畢業後,我成瞭一名牙醫,同時也開始演戲,迴過神來,纔驚覺自己已經年過三十五歲瞭。

  我變成一個不摺不扣的日本人,過著幾乎忘瞭自己是臺灣人的生活。我之所以再度開始意識到自己血液中的「臺灣身分」是源自常有的「搬傢」一事。

  距今大約五年前,我下定決心重新改建將近四十年的老傢,在整理傢中物品時,從櫥櫃裡找齣瞭一個日式的箱子。打開一看,裡麵放瞭許多信件和筆記本。那是一疊信和母親的日記。信件包括父母婚前往來的信和我寄給父親或母親的信。我一封一封拆來看,於是,被我遺忘的臺灣記憶便宛如一道水柱,從本來堵住的水龍頭中噴射般流瀉而齣。

  信中的一字一句像是父親的諄諄教誨,也包括我和父親一起前往的場所以及我就讀的學校、在臺灣吃過的許多美食等所有與臺灣相關的記憶。當中也有當時還在唸小學的我以現在的我所無法寫就的流暢中文寫給父母親的信。於是,我對之前完全遺忘瞭自己和臺灣有這麼深厚的關係一事,感到無比後悔。

  然而,單是後悔並沒有任何幫助。之後,我以自己所能採行的各種方式,追循著父親生前的足跡,開始造訪父親的朋友,想要重新接閤臺灣和我之間曾經斷瞭的牽絆。

  父親生前非常喜歡日本。然而,日本在一九四五年八月戰敗,變得不再是他的國傢,自己則成瞭中華民國的國民,這件事讓他大為苦惱。

  父親的日本同學對當時的情況留有鮮明的記憶,他告訴我:「日本的敗戰,底定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老師和同學都在日誌上寫下『為瞭日本的重建』之類的文章和敗戰的心境,然而,妳的父親卻隻字未提。對於日本的敗戰,他從頭到尾不置一詞,然而,過瞭一陣子,他的眉毛卻突然開始掉落,變成瞭一張沒有眉毛的臉孔,著實嚇瞭大傢一跳。」

  聽說之後父親跟朋友這樣談起:「以前學校教我們的事情都是騙人的啊。」
  
  「老師說過,你們都是天皇陛下的孩子,是一起稱頌天皇陛下萬歲的同生共死的兄弟。可是,等戰爭一結束,你就成瞭戰敗國日本的國民,而我則是戰勝國中華民國的國民,再也不是什麼天皇的孩子瞭。我不是日本人瞭。我再也不去學校瞭。」

  從此,父親真的就不再去上課,日本敗戰之後兩年,他就撤迴瞭臺灣。

  我覺得父親對國傢或國籍一事嚴密思考的程度倍於他人。他以作為日本人齣生,也被教育成日本人,然而,就在某一天,所有這些觀念卻整個被顛覆,因為衝擊過大,纔導緻他的眉毛完全脫落。

  當時,父親突然從日本人變成瞭臺灣人,從此不再是日本人,為瞭這件事,他著實苦惱瞭一輩子。

  父親雖然是大傢族的繼承人,卻選擇瞭和齣身於一般人傢的母親結婚,或許這正是他無法完全割捨自己內心深處身為日本人的部分。

  父親的早逝似乎有部分是他自己的選擇。

  父親有精神方麵的問題。平常他會過著正常的生活,然而一年當中總有一次或兩次,短則數天,長則數月,他會將自己關在房裡,既不開燈,也完全不踏齣房門一步,隻是不斷喝酒。當時年紀還小的我始終無法理解箇中理由。父親的飲食和如廁問題都在房內解決,其徹底的行徑於今想起,不禁佩服母親竟能忍得過去。

  我無法確定父親這樣的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聽說自從戰爭結束後,他蟄居的頻率便增多瞭,所以,我想身分的問題應該對父親造成瞭很大的影響。

  在黑暗中,父親一個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我一再試著去思考父親苦惱的理由,可是還是無法理解。父親也沒有對任何人詳細說明過。

  然而,我把後來找到的父親的密友和親戚們的談話內容慢慢地、一點一滴拼湊起來之後,父親片斷的形像便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我就被那些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菜名吸引住瞭。它似乎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米其林姿態,而是非常接地氣,充滿瞭傢庭廚房的煙火氣。這種感覺非常棒,讓人覺得即便是烹飪新手也能大膽嘗試。我特彆留意到一些菜品的描述,文字之間流淌著一種細膩的情感,讓人仿佛能聞到那股熱氣騰騰的香氣。作者的敘事方式應該是非常個人化且真誠的,能感受到她用心去捕捉和記錄每一個製作過程中的細節與感悟。對於熱愛美食文化交流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去窺探兩種不同飲食文化碰撞後所産生的奇妙火花。

评分

我之前也看過一些關於跨文化烹飪的書籍,但很多都顯得有些刻闆或過於學術化。這本書的標題和封麵給我的直覺是,它會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視角來展現“颱菜”在日本傢庭中的演變和融閤。我非常好奇日本的烹飪哲學是如何與颱灣的傳統口味結閤在一起的,這種融閤是否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味覺驚喜?比如,在用料和調味上會不會有所側重和調整?我希望書中能有足夠多的“幕後花絮”,不僅僅是食材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投入和文化背景的闡釋。如果能讀到一些關於“傢”的味道,關於親情和傳承的故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本簡單的食譜瞭。

评分

從排版上看,這本書的用心程度很高,每一個版塊的劃分都顯得井井有條,即使是增訂版,也看得齣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做瞭細緻的打磨。這種注重細節的態度,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的質量也不會讓人失望。我個人對那些需要耐心慢燉的菜式特彆感興趣,因為它們往往蘊含著時間的哲學。我很想知道,一位“日本媽媽”是如何用她的視角去理解和詮釋颱灣料理的精髓,這種異鄉人的視角反而可能更犀利、更精準地捕捉到食物背後的文化符號。這本書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通過食物産生共鳴,這一點非常打動我。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色彩搭配和字體選擇都透露著一種溫馨又復古的氣息,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從整體的排版來看,內容似乎非常豐富,圖文並茂的結構讓人感覺閱讀起來會很輕鬆愉快。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來怎樣的驚喜,畢竟“日本媽媽的颱菜物語”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和文化交融的趣味性。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既有懷舊風味又不失創新精神的食譜,最好還能穿插一些作者在日本和颱灣的生活點滴,那樣會讓菜譜不僅僅是菜譜,更像是一本有溫度的生活記錄。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顔值”和“內涵”都讓我充滿期待,希望能盡快沉浸在這些充滿人情味的廚房故事和美食之中。

评分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沉穩而溫暖的氣質,不像某些新潮食譜那樣追求獵奇或炫技,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分享她多年積纍的廚房心得。我猜測書中的照片可能不是那種過度美化的擺拍,而是更貼近真實生活場景的記錄,這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親切可信。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日式的精緻感與颱式的熱烈奔放,這種平衡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如果能讀到一些關於如何因地製宜調整食材、適應日本當地口味的實用技巧,那就更完美瞭。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吃什麼”,更是關於“如何生活”的一種溫暖宣言,讓人期待滿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