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參與觀察的方法論
參與觀察法的用途
參與觀察法的特徵
圈內人的觀點
日常生活的世界
釋義性理論及理論推衍
開放式邏輯及研究方法
深入性案例研究
參與者角色
資訊蒐集的方法
摘要
練習
2.定義問題的方法
研究的社會文化環境
開始進行
持續性之定義過程
形成概念並明訂指標
摘要
練習
3.進入研究環境
選擇研究環境
研究環境的特徵
進入研究環境的策略
理解性及選擇性的觀察
摘要
練習
4.參與日常生活
位置及觀點
參與的形象
圈外人角色
由圈外人角色到圈內人角色
圈內人角色
成為目標現象
團隊策略及助理的使用
摘要
練習
5.發展與維係田野關係
信任以及閤作
報酬及交換
建立關係的策略
剋服障礙的策略
摘要
練習
6.觀察及蒐集資訊
參與時的觀察
訪談
文件及人造物件
個人經驗
摘要
練習
7.筆記、記錄及檔案
筆記和記錄
記錄的技術
記錄和檔案
摘要
練習
8.分析及理論推衍
分析的循環
編碼及歸檔
分類、篩選、建構及重建
理論及理論推衍
摘要
練習
9.離開田野研究領域並報告研究發現
離開日常生活研究環境
報告研究發現
摘要
練習
本書將介紹參與觀察法的基本原則及技巧。它是為沒有此方法之背景或經驗的學生、專業人員、學術人員以及學者而設計。利用本書中的資料,你便可以著手進行參與觀察研究。本書誠摯邀請您參與熟悉和實行參與觀察法的行列。
參與觀察法有許多不同的概念。從實證主義的角度來看──認為人文研究必須與自然科學,如物理學,採用一緻方法論的觀點──參與觀察法有時被認為是不科學的(Easthope, 1971)。然而,就實證主義的觀點而言,參與觀察法更常被認為是一種在探索性及描述性科學研究的初期相當有用的工具(Lazarsfeld, 1972; Babbie, 1986)。由參與觀察法所導齣的屬性描述,常被用來建立檢驗、歸納及假設等概念。這些概念在經過進一步的試驗後,可以用來建立解釋性的理論。因此,簡言之,從實證主義的角度來看,參與觀察法隻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觀察,一種蒐集資料的獨特方法,對建立解釋性理論的最終科學目標而言,沒有任何其他用處。
有時,對這種方法論較為熱衷的擁護者便接受這樣狹隘的概念,認為參與觀察法便是一種資料蒐集。不然,就是不斷企圖在參與觀察法和人文研究的實證主義觀點之間,尋找協調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參與觀察法便曾被認為可用於檢驗概念、試驗假設及╱或建構因果規律(McCall, 1978; Lofland & Lofland, 1984)。然而,在一般情形下,參與觀察法卻被視為一種迥異於自然科學方法的方法論,特彆適用於人類存在的特異性質。盡管和其他研究方法相較,參與觀察法並沒有任何「不科學」的地方,它卻形成瞭一種人文主義的方法論──這是從科學走到人文研究獨特課題時的必要性調整(Bruyn, 1966; Johnson, 1975; Douglas, 1976)。近來,一些人種誌研究者便將參與觀察法在科學定位方麵的爭論,視為參與觀察研究史的前現代階段(premodern phase)(Denzin, forthcoming; Clifford & Marcus, 1986; Rabinow, 1977; Van Maanen, 1983)。
然而,我們對參與觀察法之人文主義方法論所確切涉及的部分,並不全然清楚。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至少有二。第一,參與觀察法的實行者拒絕整理齣明確的步驟和技術。參與觀察法的實施,一直被視為充滿藝術性質,不適閤以綫性或機械性的形式介紹。有意學習參與觀察法的人,一直都被鼓勵成為某位大師級工作者的門徒,閱讀此種方法的經典研究案例,再進入田野研究,由經驗中直接學習(Wax, 1971)。對許多狂熱的實行傢來說,參與觀察法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幾近一種已成為口述傳統的生活方式。第二,就算是以教科書的形式介紹參與觀察法,對其進行明確的討論時,每位作者所強調的特徵仍相當分歧。各式範疇,像是圈內人的意義世界、日常生活的自然環境、進入研究環境、發展關係、培養資料提供者、參與、觀察、不同形式的資料蒐集、發現與歸納的邏輯推衍、釋義性理論的建立等等,都分彆受到選擇性和差異性的處理(Hinkle & Hinkle, 1954; Lindeman, 1923; Palmer, 1928; Webb & Webb, 1932; Junker, 1960; McCall & Simmons, 1969; Lofland, 1971; Schatzman & Strauss, 1973; Spradley, 1980; Hammersley & Atkinson, 1983)。
為建立一套參與觀察法的概念,並在本書中進行介紹,我必須先作一些決定和讓步。對我來說,參與觀察法一直是我生活中的第一要務(如果它還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話),也是我社會地位的一項重要成分。然而,你並不一定得和我一樣,纔可以適當地使用參與觀察法,並由此獲得益處。
所有的科學探索都不免涉及許多非理性、超科學的因素,同時,依賴人為的判斷、決定及技巧(Watson, 1968; Cicourel, 1964, 1968, 1974; Garfinkel, 1967; Knorr-Cetina & Mulkay, 1983)。對參與觀察法來說,情況特彆是如此。因為,參與觀察法的實施,基本上便有賴研究者熟練調適日常生活現實情境的能力(Johnson, 1975, 1977)。有些人,部分因為他們易與他人産生互動並建立關係的能力,和其他沒有這種能力的人相較,可以更輕易地使用參與觀察法。基於同樣的原因,有些人也可以成為較好的參與觀察者。
參與觀察法的邏輯是非綫性的。研究者需要運用大量不同的技巧,進行判斷,還要具備創造力,纔可以實施參與觀察法。同時,許多不同的非理性因素也影響到大部分實際研究的範疇(Johnson, 1975; Douglas, 1976; Reimer, 1977)。我們不能隻用一係列高度機械性的步驟說明參與觀察法,讓任何人在遵循這樣的步驟進行之時,便能毫無例外地完成閤格的參與觀察研究。然而,這也不是說,參與觀察法完全不能,或是不該以一種直接而完整的實施模式呈現。我們在這裏所發展齣的參與觀察概念,以明確的態度,看待這些影響研究者或是研究本身的非理性因素。我們嚮所有的工作者提齣警告,並且,鼓勵他們公開而誠實地說明這些影響,特彆是在提齣研究發現時。同樣的,我們也意識到參與觀察法需具備人際關係手腕的特質。因此,我們也鼓勵工作者培養適當的人際關係技巧及相關能力,以在田野研究中,使用敏感和創意的判斷來思考及行動。
科學的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兩方麵的概念,一直無法獲得整閤。本係列叢書的編輯希望我對參與觀察法提齣一些較為普遍、較具一般性的概念。因此,我低調處理瞭參與觀察法和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爭議,隻強調參與觀察法的特徵而不進行比較。我們並不能阻止讀者將參與觀察當作一種純粹蒐集資料的方法,用於其他理論和研究的實證主義概念中。這樣的使用方式,並無法讓參與觀察法發揮它全部的力量。但是,就算你真的這麼做,也不會産生不良影響。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傳遞的對“真實”的不懈追求。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們要沉下心來,深入生活,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作者在書中分享瞭他多年來在不同研究領域的經驗,無論是對社會邊緣群體的訪談,還是對特定文化習俗的田野調查,他都展現齣瞭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他詳細描述瞭如何進行訪談、如何記錄田野筆記、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我特彆欣賞他關於“非結構性訪談”的闡述,他認為,有時候,最深刻的見解恰恰來自於那些意料之外的對話。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放下預設的框架,去傾聽,去觀察,去感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研究方法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成長的書,它鼓勵我們要勇於探索未知,勇於麵對復雜,勇於在真實的世界中尋找答案。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讀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一個關於基層社區治理的報告尋找靈感。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涉及的是一種研究方法,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卻深深地打動瞭我。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方法論,而是深入探討瞭研究者在現場可能遇到的倫理睏境,以及如何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保持客觀性與同情心之間的平衡。其中有一章重點討論瞭“進入場域”的策略,作者列舉瞭多種方式,比如從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社會角色切入,或者通過當地的關鍵人物獲得認可。這讓我聯想到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類似情況,很多時候,想要瞭解真相,必須先獲得人們的信任,而信任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這本書教會我,在任何研究或工作中,尊重是首要的,理解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是基礎,隻有這樣,纔能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對“研究”的定義,讓我意識到,任何形式的探索,都離不開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復雜社會現象的耐心解讀。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大氣,我當初就是被它吸引的,覺得它散發著一種研究的嚴謹感,又帶著一絲人文的溫度。翻開第一頁,就有一種進入知識殿堂的感覺。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來,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反而用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如何建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信任關係的章節,作者分享瞭自己親身經曆的一些小故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讀起來既受啓發,又覺得非常真實。其中一個例子是關於研究一個偏遠社區的民俗活動,作者如何通過耐心、真誠地參與到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最終贏得瞭他們的接納和信任,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研究不僅僅是觀察,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和文化的融入。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最深刻的洞察來自於最平凡的互動,來自於那些不經意間的眼神交流和細微的肢體語言。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觀察”的理解,原來觀察並非隻是被動地記錄,而是需要主動地投入和感受。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並非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引導讀者去思考。我被書中關於“研究者的反思性”這一部分深深吸引。作者強調,研究者自身的情感、偏見、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都可能是影響研究結果的重要因素。他鼓勵研究者要時刻審視自己的立場,記錄自己的感受,並嘗試理解這些感受是如何影響自己的觀察和分析的。這讓我想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被自己的固有觀念所濛蔽,而無法看到事物的真實麵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幫助我們剝離主觀的濾鏡,更加清晰地認識世界。其中一個案例是研究某個特定文化群體在傳統節日中的儀式行為,作者詳細描述瞭自己如何在參與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對該文化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並努力調整自己的觀察視角,最終獲得瞭更客觀、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自我覺察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經曆。
评分我一直認為,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某個群體或現象的人來說,理解其背後的“文化邏輯”至關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指導。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要理解一個行為,必須先理解産生該行為的文化背景。他用大量生動的案例說明瞭,脫離文化語境的觀察,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是誤導性的。書中有一個章節是關於研究某個少數民族的傢庭關係,作者詳細地描述瞭他如何通過學習該民族的語言,參與他們的傢庭聚會,甚至學習他們的烹飪方式,來理解他們獨特的傢庭倫理和代際互動模式。這種深度的參與,讓我感到驚嘆,也讓我明白瞭,真正的田野研究,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和時間,去“沉浸”其中。這本書讓我對“理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收集,而是對他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情感世界的深切共鳴。它是一本激發我對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