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与观察的方法论
参与观察法的用途
参与观察法的特征
圈内人的观点
日常生活的世界
释义性理论及理论推衍
开放式逻辑及研究方法
深入性案例研究
参与者角色
资讯蒐集的方法
摘要
练习
2.定义问题的方法
研究的社会文化环境
开始进行
持续性之定义过程
形成概念并明订指标
摘要
练习
3.进入研究环境
选择研究环境
研究环境的特征
进入研究环境的策略
理解性及选择性的观察
摘要
练习
4.参与日常生活
位置及观点
参与的形象
圈外人角色
由圈外人角色到圈内人角色
圈内人角色
成为目标现象
团队策略及助理的使用
摘要
练习
5.发展与维系田野关系
信任以及合作
报酬及交换
建立关系的策略
克服障碍的策略
摘要
练习
6.观察及蒐集资讯
参与时的观察
访谈
文件及人造物件
个人经验
摘要
练习
7.笔记、记录及档案
笔记和记录
记录的技术
记录和档案
摘要
练习
8.分析及理论推衍
分析的循环
编码及归档
分类、筛选、建构及重建
理论及理论推衍
摘要
练习
9.离开田野研究领域并报告研究发现
离开日常生活研究环境
报告研究发现
摘要
练习
本书将介绍参与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及技巧。它是为没有此方法之背景或经验的学生、专业人员、学术人员以及学者而设计。利用本书中的资料,你便可以着手进行参与观察研究。本书诚挚邀请您参与熟悉和实行参与观察法的行列。
参与观察法有许多不同的概念。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认为人文研究必须与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採用一致方法论的观点──参与观察法有时被认为是不科学的(Easthope, 1971)。然而,就实证主义的观点而言,参与观察法更常被认为是一种在探索性及描述性科学研究的初期相当有用的工具(Lazarsfeld, 1972; Babbie, 1986)。由参与观察法所导出的属性描述,常被用来建立检验、归纳及假设等概念。这些概念在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后,可以用来建立解释性的理论。因此,简言之,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参与观察法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观察,一种蒐集资料的独特方法,对建立解释性理论的最终科学目标而言,没有任何其他用处。
有时,对这种方法论较为热衷的拥护者便接受这样狭隘的概念,认为参与观察法便是一种资料蒐集。不然,就是不断企图在参与观察法和人文研究的实证主义观点之间,寻找协调的可能性。举例来说,参与观察法便曾被认为可用于检验概念、试验假设及╱或建构因果规律(McCall, 1978; Lofland & Lofland, 1984)。然而,在一般情形下,参与观察法却被视为一种迥异于自然科学方法的方法论,特别适用于人类存在的特异性质。尽管和其他研究方法相较,参与观察法并没有任何「不科学」的地方,它却形成了一种人文主义的方法论──这是从科学走到人文研究独特课题时的必要性调整(Bruyn, 1966; Johnson, 1975; Douglas, 1976)。近来,一些人种志研究者便将参与观察法在科学定位方面的争论,视为参与观察研究史的前现代阶段(premodern phase)(Denzin, forthcoming; Clifford & Marcus, 1986; Rabinow, 1977; Van Maanen, 1983)。
然而,我们对参与观察法之人文主义方法论所确切涉及的部分,并不全然清楚。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至少有二。第一,参与观察法的实行者拒绝整理出明确的步骤和技术。参与观察法的实施,一直被视为充满艺术性质,不适合以线性或机械性的形式介绍。有意学习参与观察法的人,一直都被鼓励成为某位大师级工作者的门徒,阅读此种方法的经典研究案例,再进入田野研究,由经验中直接学习(Wax, 1971)。对许多狂热的实行家来说,参与观察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几近一种已成为口述传统的生活方式。第二,就算是以教科书的形式介绍参与观察法,对其进行明确的讨论时,每位作者所强调的特征仍相当分歧。各式范畴,像是圈内人的意义世界、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进入研究环境、发展关系、培养资料提供者、参与、观察、不同形式的资料蒐集、发现与归纳的逻辑推衍、释义性理论的建立等等,都分别受到选择性和差异性的处理(Hinkle & Hinkle, 1954; Lindeman, 1923; Palmer, 1928; Webb & Webb, 1932; Junker, 1960; McCall & Simmons, 1969; Lofland, 1971; Schatzman & Strauss, 1973; Spradley, 1980; Hammersley & Atkinson, 1983)。
为建立一套参与观察法的概念,并在本书中进行介绍,我必须先作一些决定和让步。对我来说,参与观察法一直是我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如果它还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也是我社会地位的一项重要成分。然而,你并不一定得和我一样,才可以适当地使用参与观察法,并由此获得益处。
所有的科学探索都不免涉及许多非理性、超科学的因素,同时,依赖人为的判断、决定及技巧(Watson, 1968; Cicourel, 1964, 1968, 1974; Garfinkel, 1967; Knorr-Cetina & Mulkay, 1983)。对参与观察法来说,情况特别是如此。因为,参与观察法的实施,基本上便有赖研究者熟练调适日常生活现实情境的能力(Johnson, 1975, 1977)。有些人,部分因为他们易与他人产生互动并建立关系的能力,和其他没有这种能力的人相较,可以更轻易地使用参与观察法。基于同样的原因,有些人也可以成为较好的参与观察者。
参与观察法的逻辑是非线性的。研究者需要运用大量不同的技巧,进行判断,还要具备创造力,才可以实施参与观察法。同时,许多不同的非理性因素也影响到大部分实际研究的范畴(Johnson, 1975; Douglas, 1976; Reimer, 1977)。我们不能只用一系列高度机械性的步骤说明参与观察法,让任何人在遵循这样的步骤进行之时,便能毫无例外地完成合格的参与观察研究。然而,这也不是说,参与观察法完全不能,或是不该以一种直接而完整的实施模式呈现。我们在这里所发展出的参与观察概念,以明确的态度,看待这些影响研究者或是研究本身的非理性因素。我们向所有的工作者提出警告,并且,鼓励他们公开而诚实地说明这些影响,特别是在提出研究发现时。同样的,我们也意识到参与观察法需具备人际关系手腕的特质。因此,我们也鼓励工作者培养适当的人际关系技巧及相关能力,以在田野研究中,使用敏感和创意的判断来思考及行动。
科学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方面的概念,一直无法获得整合。本系列丛书的编辑希望我对参与观察法提出一些较为普遍、较具一般性的概念。因此,我低调处理了参与观察法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争议,只强调参与观察法的特征而不进行比较。我们并不能阻止读者将参与观察当作一种纯粹蒐集资料的方法,用于其他理论和研究的实证主义概念中。这样的使用方式,并无法让参与观察法发挥它全部的力量。但是,就算你真的这么做,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某个群体或现象的人来说,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要理解一个行为,必须先理解产生该行为的文化背景。他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说明了,脱离文化语境的观察,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误导性的。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研究某个少数民族的家庭关系,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他如何通过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参与他们的家庭聚会,甚至学习他们的烹饪方式,来理解他们独特的家庭伦理和代际互动模式。这种深度的参与,让我感到惊叹,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田野研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去“沉浸”其中。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而是对他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世界的深切共鸣。它是一本激发我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物。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读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报告寻找灵感。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涉及的是一种研究方法,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方法论,而是深入探讨了研究者在现场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客观性与同情心之间的平衡。其中有一章重点讨论了“进入场域”的策略,作者列举了多种方式,比如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社会角色切入,或者通过当地的关键人物获得认可。这让我联想到我在工作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很多时候,想要了解真相,必须先获得人们的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这本书教会我,在任何研究或工作中,尊重是首要的,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研究”的定义,让我意识到,任何形式的探索,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耐心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我当初就是被它吸引的,觉得它散发着一种研究的严谨感,又带着一丝人文的温度。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进入知识殿堂的感觉。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反而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信任关系的章节,作者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小故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读起来既受启发,又觉得非常真实。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研究一个偏远社区的民俗活动,作者如何通过耐心、真诚地参与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最终赢得了他们的接纳和信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研究不仅仅是观察,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和文化的融入。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最深刻的洞察来自于最平凡的互动,来自于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和细微的肢体语言。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观察”的理解,原来观察并非只是被动地记录,而是需要主动地投入和感受。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读者去思考。我被书中关于“研究者的反思性”这一部分深深吸引。作者强调,研究者自身的情感、偏见、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化,都可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他鼓励研究者要时刻审视自己的立场,记录自己的感受,并尝试理解这些感受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的。这让我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被自己的固有观念所蒙蔽,而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剥离主观的滤镜,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其中一个案例是研究某个特定文化群体在传统节日中的仪式行为,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对该文化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并努力调整自己的观察视角,最终获得了更客观、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传递的对“真实”的不懈追求。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沉下心来,深入生活,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多年来在不同研究领域的经验,无论是对社会边缘群体的访谈,还是对特定文化习俗的田野调查,他都展现出了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他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记录田野笔记、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我特别欣赏他关于“非结构性访谈”的阐述,他认为,有时候,最深刻的见解恰恰来自于那些意料之外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放下预设的框架,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成长的书,它鼓励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勇于面对复杂,勇于在真实的世界中寻找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