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标准化访问
调查访问之本质
调查中误差之来源
访员的角色
调查作为一项测量:标准化之需要
与另外两种访问之比较
社会科学研究中标准化的时机
关于本书:如何使访员相关误差减至最低
2.何谓访员相关误差
标准化的重要性
侦查访员相关的误差
结论
3.标准化访问技巧
逐字唸出题目
追问不适当的回答
记录答案
立场保持中立
训练受访者
结论
4.建立标准化访问的脉络
受访者参与调查的理由
访员与受访者的关系
为受访者设定标准
结论
5.标准化访问中题目设计的角色
题目内容
题目型式
提问-答题的过程
追问的相关因素
标准化测量的特定威胁
设计调查工具以减低访员效应
指认题目问题的策略
结论
6.访员的选择与访员相关误差
访员特性及其表现
访员特性及访问脉络
访员与受访者的关系
结论
7.访员的训练
训练的选择
对训练访员之价值的研究
训练在访员对其工作认识上的效果
访问技巧
受访者对访员的感觉
训练对资料品质的影响
结论
8.到访员的督导
督导的资讯
监督访员的效果之研究
访员对工作的认识
录音对受访者的效应
对访员技巧的监督之效应
对资料品质的监督之效应
结论
9.在调查中如何减低访员相关的误差
题目设计
访问程序
与受访者的关系
访员的选择
访员的训练
督导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关于作者
在过去三十五年,自从Herbert Hyman及其同侪写了一本对于调查访问具有新里程意义的着作之后,社会科学家才识得一些关于访员如何会对调查资料造成误差的原因。虽然自1954年以来,访员在方法研究中从未成为「热门」的主题,但是我们觉得这期间一直持续成长的知识,已到了应该汇整的时候了。
我们了解到在调查中,访员影响了他们所被给予的答案。我们也知道有可行的策略可减低访员相关的误差,但是在今日,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些策略在调查研究的执行中仍不常见。我们撰写此书的目的包括了提供具成本效益的建议以从事更好的调查,并对那些寻求调查资助的人提出证据:即使是相当小的花费就可以对调查资料的品质造成很大的差别。
显然地,本书主要的读者群包含了那些直接涉入人口调查的执行者。但是,访员为了很多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蒐集资料。任何人只要是从他处获得资讯加以汇整列表,或转成量化的形式,就应该对如何减低访员相关误差的方法感兴趣。因此,本书在写作上,基本上所设定的读者群很广,并不假设一定是研究法、统计,或是任何特殊训练的背景。
我们很严肃的认为,调查研究是一种社会科学。我们认为社会科学中的测量是可以和其他科学一般严谨且具效力的。我们会害怕听到别人把访问或是问卷设计说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要尽量提高测量在调查中的效度是有其必循的程序,就如在其他科学中所必有的努力一样。本书便是这些程序的概略介绍,它例证了访员如何影响资料,以及如何减低这些效应以产生更有效的资料。
对于调查资料的使用者,调查中有关人的部分总是会令人感到疑问。有一些评论家认为,一致、标准化的访问是不可能的;另外的调查资料使用者认为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是标准化的。但是,以上皆非。借由访问来测量是可能的,但绝非易事。如果没有好的访问,就不可能做到——至少不会做得很好。访员和受访者皆为凡人,这是有效率的测量所要考虑到的现实条件。我们希望我们已经将在访问所发生的现实状况下要产生好的访问所需的程序做了很好的列述。以下就是更多的详细内容!── Floyd J. Fowler, Jr. Thomas W. Mangione
作为一名对公共政策和社情民意研究充满热情的学生,我深知调查访问在了解社会真实情况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也看到了许多调查访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草率的提问、主观的解读,以及由此带来的片面甚至失真的结论。《标准化的调查访问》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解答我这些疑惑的宝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如何从源头上就建立一套严谨的调查访问体系,包括如何科学地界定研究问题,如何设计出能够有效衡量相关变量的访谈框架,以及如何对访谈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避免访谈中的认知偏差和操作偏差的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访谈技巧来深入挖掘受访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提供清晰的步骤、实用的工具,并且包含一些前沿的理论探讨,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调查访问的艺术。
评分我对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后,我发现许多研究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访问的质量。《标准化的调查访问》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一套规范化的流程和方法,来确保调查访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标准化”在调查访问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设计一套统一的访谈指南,如何对访谈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数据记录和整理系统。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应对在实际访谈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例如受访者的抵触情绪、含糊不清的回答,或者对问题的误解。我相信,如果能够掌握一套“标准化”的工具箱,无论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市场调查,都能极大地提升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深度,同时也具备足够的实践指导意义,让我能够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我自己的研究实践中去。
评分《标准化的调查访问》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它书名就觉得一股严谨、科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个人是个对数据和方法论非常感兴趣的人,平时没少涉猎一些关于研究设计、问卷统计之类的书籍。这次看到《标准化的调查访问》,我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很多之前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比如,有时候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总感觉不同访谈员之间的访谈结果差异很大,难以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又或者,在设计问卷时,总担心提问方式会不经意地引导被访者,影响结果的客观性。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标准化”这三个字,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在设计和执行调查访问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偏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我很期待书中能够详述如何构建一套标准化的访谈提纲,如何训练访谈员达到统一的沟通技巧和提问方式,甚至包括如何处理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以保证整个访谈过程都处于一个可控且科学的框架之下。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概念,并辅以实际案例,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猜测,它应该会涉及到一些关于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讨论,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灵活运用标准化方法来提升调研的效能。
评分我最近刚好在研究如何改进我们公司内部的员工满意度调查。一直以来,我们的调查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受访员工的反馈往往不够具体,或者同一个问题,不同部门的员工理解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这使得我们很难从数据中提炼出真正 actionable 的改进点。在浏览各种图书的时候,《标准化的调查访问》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觉得“标准化”这个概念,用在调查访问中,简直就是解决我目前困境的金钥匙。我设想,这本书里应该会详细讲解如何设计能够准确捕捉员工真实想法的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预设的访谈脚本来引导对话,确保信息的一致性。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访谈员培训的指南,毕竟一个训练有素的访谈员,能够用一致的语调、提问技巧和追问方式,去挖掘受访者的深层想法,这对于减少访谈过程中的“噪音”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技巧,比如访谈的开场白、如何倾听、如何进行有效的追问,以及如何记录和编码访谈内容,让整个过程都变得更加系统和规范。如果能再包含一些关于如何处理敏感话题,以及如何平衡访谈效率与信息深度的建议,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加不可估量了。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访谈会让人感觉特别“走心”,而有些则会让人觉得敷衍了事?我猜这和访谈者是否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访问之道”有关。《标准化的调查访问》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访谈的核心要素,比如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引导对话、如何捕捉非语言信息,以及如何在访谈结束时给受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标准化”的访谈技巧,这些技巧能够被不同的人学习和运用,并且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如何用统一的方式去引入一个问题,如何用标准化的追问方式去挖掘更多细节,以及如何避免在访谈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引导性提问。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功的和失败的访谈案例,来阐述其中的关键要点。我相信,掌握了“标准化”的调查访问方法,不仅能提升访谈的质量,也能让受访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从而提升整个调查的成功率和信息的深度。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访问”这件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