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问项来测量:总览
怎么样算是个好的问项
影响测量的问项与答案特质
问项评量
本书架构
2.设计问项来蒐集事实资料
问项的目标
概念和用词的界定
知道和记得
答案的形式
减低答题的社会可欲性效应
结论
3.用来测量主观状态的题目
描述及评价人、地、事
测量有关概念的答覆
测量知识
多项目测量
有关主观状态答案的相对性
结论
4.设计优良调查上员的一般原则
问些什么
问题的遣词用字
设计调查工具
训练受访者
结论
5.问项的预试评估
焦点团体的讨论
深度的个人访谈
田野预试
採用预试策略来改进自填问卷
将答案表列化
结论
6.检验调查问顶的项目
研究相关的型态
用记录求证
比较问项形式
用一致性作为效度指标
结论
7.问项设计与评价:回顾与结论
附录A:通常使用的测量向度
附录B:一般只用变项的测量
附录C:有关开放式问题
附录D:达成标准化访问
附录E: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实例
前言
我相信调查问项的设计和评价,是目前改进调查研究中最丰富而多产的一个方法学领域。拙劣的问卷设计比比皆是,而改善问卷题目设计是用来提升调查资料品质最简单、最符成本效益的步骤。
这本书的主要前身,是我在密西根大学和Charles F. Cannell 合作的一项计画。这项计画探讨调查问卷预试的种种可行方法。我们从政府和学术界的主要调查,选择出一些问题作为评估的焦点。虽然主要的研究目的不在于评量目前调查问题的品质,我们却发现着名调查机构所进行的问卷调查里面,有些题目不能符合最低要求。在我看来,现行的调查研究实务显然可以办得更好。不论是问卷设计的研究,或者评估题目的技巧方面,都在过去十年内有明显的进展。虽然这些研究都还在进行,还是有无数有根据的准则,指引我们如何设计、评估问卷题目。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在讨论这些准则。
改进调查问卷题目有个特别的难题需要克服:各种不同背景、没受过特殊训练的人,都在写调查问卷题目。随手列举,就有政客、律师、经济学家、会计师、新闻记者,这几类人在出问卷题目。每个人都以为他(她)可以写出好的问卷题目。这本书的对象,就是那些要写好问卷题目,还有那些要使用调查结果的人。只要这些人受过相当教育,就应该能够阅读、理解这本书所要传递的讯息,而不受制于统计上的论题,也不要给社会科学的专用术语吓唬住。
这些讯息里面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如何对问题本身加以评估。本书第5章讨论如何在实施正式调查前评估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章。在现有的大多数调查机构里,对调查问题的评估都还相当粗糙。我相信第5章所摘录的一些草案,要是能够成为调查研究应该遵循的常例,调查研究的品质将会明显提升。因此,如果说我对这本书有个首要的寄望的话,就是希望它能够发挥功能,让问卷题目在施测之前,尽量能够先经过仔细评估。──Jack Fowler
关于作者
Floyd J. Fowler, Jr.,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自1971年起便担任波士顿麻州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曾任该中心主任十四年之久。Fowler博士曾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七年的调查方法,目前也是达特矛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虽然他所活跃参与的调查,包括相当广泛主题,如犯罪、卫生、住宅、交通、政府服务以及宗教等,主要的研究兴趣还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生错误的来源。他最近着作中所反映的主题,特别着重在减少与访员相关的错误,以及改进调查问项的设计与评估。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让我意识到调查问题的设计和评估并非“凭感觉”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它所倡导的“改进”理念,渗透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想法,到问题的提出,再到问卷的生成,乃至最终数据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如何做得更好”的持续追求。书中对于如何避免常见的研究偏差,如何构建更具区分度和区分度的问卷,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评估问卷的质量,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严谨的研究精神。我确信,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这本书将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助手,帮助我设计出更具洞察力、更值得信赖的调查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它让我看到了研究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简洁而不失专业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银色的标题,给人一种严谨、值得信赖的印象。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暗示着内容一定非常充实,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读物。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当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研究方法论的书籍,而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改进调查问题”——这几个字精准地戳中了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痛点。我常常觉得,虽然花了很多心思去设计问卷,但收集到的数据总是不尽如人意,有时候甚至会得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结论。我总是在反思,是不是问题提得不够好,或者问卷的结构上存在一些我没有意识到的缺陷。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它究竟能为我带来哪些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技巧,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构建出更精准、更有效的调查工具,从而提升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具体问题的设计技巧,再到评估和优化方法,层层递进,使得阅读过程非常顺畅。即使是没有深厚研究背景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其中的要点。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也显得非常专业且富有条理,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并且辅以大量图表和实例,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案例分析”的部分,它们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调查研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感觉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不仅仅是作为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工具书”。每次遇到具体的调查问题设计难题时,我都会翻阅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思路,它已经成为了我案头的必备参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对于调查设计各个环节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对于“提问”这一核心环节的细致打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问卷的范例,而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层层剥茧,揭示了不同类型问题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应该如何选择和构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引导性问题”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且贴近现实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微小的措辞差异,也可能对受访者的回答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误导整个研究的方向。这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些研究经历,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不自觉的提问偏颇。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识别这些潜在的陷阱,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规避和修正它们。从问题的清晰度、中立性,到选项的穷尽性、互斥性,再到不同回答格式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反复推敲,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来佐证理论。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评分这本书在“评估”调查问题这一部分,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过去,我常常在问卷设计完成后,就匆匆忙忙地进入数据收集阶段,很少去深入思考问卷本身的质量是否经过了有效的检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研究流程。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预测试(pilot testing)的方法,从简单的内部评审到更复杂的访谈式预测试,以及如何根据预测试的结果来反馈和修改问卷。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信效度”的讲解,它不再是枯燥的统计术语,而是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概念,并且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设计和评估来提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例如,关于内容效度的评估,书中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方法,比如专家判断和内容效度系数的计算,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我对问卷有效性的信心。此外,它还强调了数据分析在评估问卷中的作用,比如通过区分度分析来筛选题目,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关注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好”的问卷有了一个全新的、更科学的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