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甚具实用性,例如,有专章介绍测验的编制程序;取材最新,例如,介绍了项目反应理论与适性测验,及内文所介绍的测验大都是近些年出版的。
本书计有绪论、测验的原理、测验的编制、测验的种类及测验的实施等五篇,共分十五章。本书适合作为大专院校「心理与教育测验」或「心理测验」等课程之教科书,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亦甚有助益。
我当初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主要是因为书名中“教育”二字,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书籍。我渴望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在教育孩子或者自我提升学习能力方面,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的主题似乎比我想象的要更宏观,也更具理论性。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测验”展开,并且将测验的原理和应用延伸到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两个广阔的领域。它并没有直接教授我如何制定一份学习计划,或者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相反,它更像是在告诉我,我们是如何去“衡量”和“评估”这些学习行为和心理特征的。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各种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理念、统计学基础以及如何解读测量结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测量误差”的深入探讨,以及各种避免和处理误差的方法。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学校组织的关于孩子学习能力评估的测试,当时只是觉得分数高低而已,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每一个分数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很多不确定性,需要专业的方法去处理。它让我意识到,在评估任何事物之前,了解其测量的科学性和局限性是多么重要。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教育领域中各种评估方法,例如标准化考试的设计、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等。这部分内容,虽然不像直接的学习技巧那样容易上手,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入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理解为何当前的教育体系会是这样运作的,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衡量教育的效果。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和“成功教育”,而不仅仅是追求表面的分数。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最初对“教育书籍”的预期。它没有给我提供可以直接套用的学习方法,也没有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家长。但它用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让我理解了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测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评估和理解事物。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心理和教育测量学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详尽的视角。
评分我一开始买这本书,是希望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或者如何处理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我脑海中预想的是一本充满实际操作建议、能够立刻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小困扰的书。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大量关于“心理测量学”、“统计学概念”和“标准化测验”的内容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自己好像走错了片场。 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做”,而是告诉我“如何知道”、“如何衡量”。它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而不是一个热心的生活导师。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心理测验的类型,比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情绪评估量表等等,并且着重讲解了这些测验的开发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才能被认为是“有效”和“可靠”的。这部分的内容,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我记得书里反复强调“效度”和“信度”的重要性。一开始听起来很抽象,但作者用了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一个测量情绪的量表,如果今天测出来很焦虑,明天测出来一点都不焦虑,即使是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那这个量表肯定有问题,这就是信度不够。而如果一个量表测量出来的是“快乐度”,但实际上它测的是“食欲”,那即使每次都测出相同的“食欲”分数,那它也是无效的。这些例子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什么一个心理测验不能随便编制。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另外一面,不只是关于理论和感性的探讨,更有着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它没有提供心灵鸡汤,也没有教我一些“速成”的技巧,但它给了我一种更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看似主观的感受,其实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量化和分析。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与我最初的期待有很大的差异。它不是一本直接指导我如何改善个人生活、提升社交能力的实用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科普读物。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审慎、更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测验和评估,也让我认识到,心理学背后有着多么庞大和严谨的科学体系。对于那些对心理测验的原理和设计过程感到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一开始以为会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心理学入门书一样,讲些弗洛伊德、马斯洛之类的经典理论,或者是一些关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侧重于“测验”这个部分,也就是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做评估和测量。一开始我有点小小的失望,觉得好像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心灵鸡汤”,但越看越觉得很有意思。 比如,书里详细地讲了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问卷,怎么才能避免问卷里的问题带有引导性,怎么去界定和测量那些抽象的心理概念,比如“焦虑程度”或者“学习动机”。这部分的内容,对我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我之前在工作上就经常需要收集一些员工的反馈,但总是觉得问卷做出来效果不佳,要么大家填得很敷衍,要么收集回来的信息根本没法直接用来分析。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性的方法,让我开始思考,原来设计一份好的问卷,背后是有这么多学问的。它让我了解到,不是随便几个问题就能代表什么,而是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设计。 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各种心理测验工具的介绍,像是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甚至是一些特殊能力倾向的测验。我本来以为这些测验都是给专业人士使用的,没想到书里居然把这些测验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这就好比,以前我看医生做检查,觉得很神秘,但这本书就像给我提供了一个“体检报告解读指南”,让我明白了一些基本的操作逻辑。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信度和效度”的讨论。这两个概念听起来很学术,但书里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比如,一个体重秤如果每次称的体重都不一样,那就是信度不高;如果它称出来的体重总是比实际体重轻了十公斤,那即使每次称的都一样,它也没有效度。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我懂了,为什么一个心理测验必须同时保证这两点,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学会了如何去审视和评价一个测验的科学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觉得它很遥远,或者很虚无。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心理学其实可以非常“落地”,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测验”的方式,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虽然它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变快乐”或者“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它教了我如何去“衡量”和“理解”这些内在的特质,这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能力提升。
评分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心理学很有兴趣,幻想着读完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更体贴地去理解身边的人,或许还能学到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触及内心、带来一些感悟和启发的书。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里面充斥着各种关于“量表”、“信度”、“效度”、“因子分析”等专业术语时,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内容,与我最初的设想,有着天壤之别。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工具书”。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我“我们是如何知道的”。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心理测验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它们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测验的好坏。我之前对心理测验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做做问卷”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严谨的科学体系。 我记得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统计学”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比如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解释统计结果,如何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文科出身的读者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但作者通过一些相对易懂的例子,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心理学并非只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通过数据来支持和验证的。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关于人的内心世界,更是关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理解这个内心世界。它没有给我提供直接的情感慰藉,也没有给我具体的社交指南,但它教会了我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模糊的心理现象。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依靠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当初对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的预期。它没有提供我想要的那些“心灵鸡汤”式的建议,也没有给我一些可以直接用于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但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严谨、科学、量化的一面。对于那些对心理测量学、统计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感兴趣,并且愿意深入了解其科学原理的读者,这本书无疑会带来一场思维的盛宴。
评分我抱着期待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以为能读到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化解人际冲突,或者是一些提升自信心的小技巧。毕竟书名里有“心理”二字,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些能够直接作用于个人情绪和行为的书籍。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完全不在那些“软技能”上,而是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更为严谨和量化的心理学领域。 书里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解如何设计、实施和解读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我曾以为心理测试就是简单的问卷填答,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介绍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如何将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以及如何确保这些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种习惯于从宏观层面理解事物的人来说,着实有点挑战。 我记得书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测量误差”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尽量减小这些误差。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参加过的一些职业倾向测试,当时只觉得好玩,但现在才明白,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理论支撑。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分数,可能包含了研究者们多少心血和严谨的计算。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平时在做一些评判时,是否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教育领域的测量,比如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考试。这部分的内容,虽然和我个人的日常工作联系不那么直接,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它让我明白,不仅仅是心理个体,一个群体,一个系统,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测量来找出问题,改进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对于理解整个教育体系的运作,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最初的预期要深入得多,也专业得多。它没有给我提供立竿见影的情绪调整方法,也没有给我具体的社交技巧。但它教会了我一种“度量”和“评估”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心理现象,也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对于那些对心理学和教育的科学测量方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入门读物,它能够带你走进一个不曾触及的心理学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