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奏曲1800~1900(下)

协奏曲1800~1900(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协奏曲
  • 19世纪
  • 音乐史
  • 西方古典音乐
  • 器乐作品
  • 音乐欣赏
  • 浪漫主义音乐
  • 音乐文献
  • 音乐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着名音乐学家P.H.Lang所编辑的十九世纪协奏曲总览。除了精辟的解说外,并附有完整之总谱,供您在聆乐时参考分析。收录有:贝多芬、萧邦、孟德尔颂、舒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等的十一首不朽协奏曲。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不涉及“协奏曲1800~1900(下)”: 《文艺复兴时期键盘音乐的演变与风格特征》 导言 本书深入探讨了从14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期,欧洲键盘音乐在技术、美学和体裁上的深刻变革与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正是人类艺术史上一场辉煌的“再生”运动——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键盘乐器,特别是哈普西科德(羽管键琴)、维吉那尔琴和管风琴,从单纯的伴奏或宗教礼仪工具,逐渐蜕变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媒介。本书旨在梳理这一时期重要的作曲家群体、地域性的风格差异,以及技术革新如何塑造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音乐语言。 第一部分:基础的奠定与早期探索(约1350–1450年) 本部分聚焦于键盘音乐起源的早期阶段,特别是英国的“塔布拉图拉”(Tablature,指谱写在乐谱上的特定指法指示)传统以及意大利的里切卡尔(Ricercar)前身。 1. 键盘乐器的早期形态与功能: 我们将考察中世纪晚期遗留下来的古老乐器,如单排簧管风琴(Portative Organ)和早期的羽管键琴原型。这些乐器的音域、音色和机械结构,直接限制了早期作曲家在对位和织体上的想象力。重点分析了乐器制造技术如何影响音乐的复杂性。 2. 英国的“菲茨威廉维吉那尔古谱”中的早期作品: 详细剖析了现存最早的键盘音乐文献之一——菲茨威廉古谱(Fitzwilliam Virginal Book)中部分早期舞曲和变奏曲的结构。此时期的音乐往往具有清晰的模进(Sequences)和强烈的节奏驱动力,体现了从复调向更清晰的旋律线过渡的努力。重点辨析了“普雷卢德”(Prelude)在此时的雏形,它们多为自由节奏的即兴片段。 3. 意大利键盘音乐的独特性: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其键盘音乐在早期展现出对清晰音色的追求。我们研究了佛罗伦萨学派如何将声乐的风格,尤其是对位手法,应用到键盘器乐中,并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和声布局,尽管其记谱法仍较为原始。 第二部分:盛期文艺复兴的风格成熟与地域分流(约1450–1550年) 这是键盘音乐发展史上一个决定性的时期,以“荷兰乐派”的崛起和西班牙“维胡埃拉”对键盘音乐的深刻影响为标志。 1. 荷兰乐派与对位艺术的巅峰: 以扬·斯威林克(Jan Sweelinck,尽管其活动高峰稍晚,但其根基在此期奠定)和他的前驱者为例,探讨了尼德兰作曲家如何将成熟的复调技巧(如模仿、卡农)应用于键盘器乐,特别是管风琴音乐。重点分析了“赋格”(Fugue)在键盘上的早期形态——“变奏”(Variations)与“里切卡尔”的交织。本章深入研究了不同声部之间的独立性与内在逻辑。 2. 西班牙的维胡埃拉(Vihuela)音乐的遗产: 西班牙的六弦吉他(维胡埃拉)音乐在文艺复兴盛期达到了顶峰。虽然维胡埃拉是拨弦乐器,但路易斯·德·米兰、安东尼奥·德·卡贝松等人的作品,因其精妙的织体和对位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键盘作曲家。我们详细考察了如何将这些精细的织体转化为管风琴或羽管键琴的演奏实践。 3. 德国的“蒂罗尔学派”与即兴传统: 德国地区,特别是奥地利和南德,继承了意大利的管风琴传统,并将其与北方日益成熟的复调技巧相结合。重点分析了“托卡塔”(Toccata)的演变。此时期的托卡塔,不再仅仅是自由的引子,而是具有清晰结构和炫技元素的乐章,展示了键盘演奏的纯粹技术力量。 第三部分:晚期文艺复兴的技术精进与体裁定型(约1550–1600年) 本章关注键盘音乐体裁的最终确立,为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和奏鸣曲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1. 羽管键琴音乐的精细化: 意大利作曲家如克劳迪奥·梅罗(Claudio Merulo)和威尼斯学派对“里切卡尔”(Ricercar)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完善。里切卡尔被确立为模仿声乐复调的键盘器乐体裁,其主题的呈现、发展与再现,体现了对形式的严格控制。同时,舞曲套曲(Dance Suite)开始初步成形,尽管尚未完全标准化,但已显露出将帕凡舞曲(Pavan)和加利亚德舞曲(Gagliard)并置的趋势。 2. 英国的“维吉那尔音乐”的黄金时代: 重点分析了威廉·伯德(William Byrd)、约翰·布洛(John Bull)和奥兰多·吉本斯(Orlando Gibbons)的作品。英国的维吉那尔音乐以其丰富、复杂且极具想象力的变奏技巧著称。本章细致解读了他们如何利用键盘的特性——例如颤音(Tremolo)、快速的琶音和复杂的指法交叉——来创造出独特的听觉景观。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Ground)成为英国音乐的标志性体裁。 3. 键盘音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最后,本部分讨论了键盘音乐如何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古典秩序的追求、对人类情感(通过复杂的对位表达)的细腻刻画,以及对个性化演奏技巧的推崇。键盘乐器从服务于宗教或宫廷的附属地位,走向独立艺术的殿堂。 结论 通过对1800年之前键盘音乐各个阶段的梳理,本书揭示了一个从简单的模仿到复杂的结构化创作的演进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通过其精湛的对位技巧、对乐器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由即兴的保留,为后世巴洛克音乐的宏伟发展奠定了坚实且华丽的基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 1 庄严的快板
  • 2 近乎柔板──活泼的小快板
  • 3 威武的快板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

  • 1 不太快的快板,但十分庄严──活泼的快板
  • 2 质朴的小行板
  • 3 火热的快板

    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1 不太快的快板
  • 2 柔 板
  • 3 诙谐的快板,但不太活泼

    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 1 不太快的快板
  • 2 热情的快板
  • 3 行 板
  • 4 优美的快板

    德弗乍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 1 快 板
  • 2 柔板,但不太快
  • 3 有节制的快板

    附录: 管弦乐总谱阅读

  •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协奏曲1800~1900(下)》如同我与老友重逢,久别重逢,却又熟悉得无可挑剔。封面上的那个金色音符,仿佛一个古老而庄严的印记,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曾无数次在深夜里,伴着微弱的台灯光,翻阅过那些泛黄的乐谱,想象着指尖在黑白键上跳跃的灵动,胸腔里回荡着那磅礴的情感。而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辉煌乐章的另一扇门。它没有那些浮于表面的赞美,而是深入骨髓地探讨了乐句的起承转合,和声的精妙编织,以及旋律如何承载着作曲家们内心深处最炽热的渴望与最细腻的忧伤。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某个特定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如何形成一种你进我退、相互辉映的对话的分析。那种感觉,就像是两位绝世舞者,在舞台上翩跹起舞,时而默契配合,时而又各自展现高超的技艺,最终融合成一幅动人的画面。书中对每个乐器声部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置身于乐队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铜管的嘹亮、弦乐的丝滑、木管的清脆,以及打击乐如惊雷般的震撼。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旋律,发现其中隐藏的更多惊喜和深刻的内涵,这种“旧曲新听”的体验,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不得不说,《协奏曲1800~1900(下)》带来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这本书的书写风格,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激情与生命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19世纪的音乐殿堂,逐一揭开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作曲家创作理念的剖析。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他们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独特理解,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例如,在谈到某个作曲家的某部协奏曲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哲学思潮,以及这些思潮如何在音乐中得到体现。这让我意识到,音乐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土壤的艺术。而书中对不同时期协奏曲风格演变的梳理,更是清晰明了。从早期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到浪漫主义的奔放情感,再到晚期浪漫主义的复杂织体,每一个转变都被描述得生动形象。我仿佛能看到,音乐的潮水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向前,冲刷着旧的藩篱,开辟新的航道。这种宏大的叙事,让我对整个19世纪的协奏曲创作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初读《协奏曲1800~1900(下)》,便被其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所吸引。这本书仿佛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音乐之旅,带我深入探索了19世纪协奏曲的迷人世界。书中对于不同乐器在协奏曲中的角色和发展趋势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例如,它详细分析了钢琴在19世纪如何从伴奏乐器蜕变为独奏的王者,以及小提琴在表达作曲家内心澎湃情感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某些著名协奏曲的解构,简直像是在拆解一座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螺丝,都找到了其存在的意义和精妙的逻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个协奏曲的第三乐章的分析。作者指出,这个乐章的设计,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了某种特定的节奏型,来营造出一种欢快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乐曲有了全新的理解,仿佛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之前忽略的细节,在作者的点拨下,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音乐艺术的深度解读,它教会我如何去“听”音乐,而不仅仅是“欣赏”。

    评分

    合上《协奏曲1800~1900(下》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敬意,以及对音乐无尽的赞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不是那种旁征博引、生怕说不清的风格,而是以一种非常精炼却又饱含深意的笔触,勾勒出19世纪协奏曲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音乐情感的描述。它没有用那些空洞的词汇来形容,而是通过对音乐细节的剖析,来展现作曲家是如何用音符来表达喜悦、悲伤、愤怒、或是憧憬。例如,书中对某个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奏出的某个乐句的分析,让我仿佛看到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读一首优美的诗,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却又自然流淌,直击人心。而且,书中对音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明白,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文化氛围的反映。这本书让我对19世纪的协奏曲,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深度,也让我对音乐艺术本身,有了更加敬畏的心情。

    评分

    《协奏曲1800~1900(下)》给予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音乐体验。它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质朴而真诚的语言,将19世纪协奏曲的魅力娓娓道来。我最欣赏书中对音乐形式的探讨。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曲式结构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作曲家如何在既有的框架内,注入自己的个性和创新。书中对某个奏鸣曲式协奏曲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作曲家是如何通过主题的发展、调性的转换,以及乐句的对比,来构建起一个宏大而统一的音乐世界。这种对音乐结构的清晰阐述,让我这个非音乐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对不同作曲家在处理协奏曲时的独特风格进行了比较,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贝多芬的雄浑、勃拉姆斯的大气、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深情。这种对比分析,就像是在品鉴不同年份的陈年美酒,各有千秋,却又都能带给人无与伦比的享受。这本书让我对“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