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擁有強大的治療能力
本書收錄EQ作者丹尼爾.高曼等十位傑齣西方心理學者,與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會商第三次「心性和生命會議」的紀錄,會中討論心性和生命科學如何與宗教建立溝通的橋樑。
書中為我們解答瞭下列問題:
心性有治療身體的能力嗎?
免疫係統和情緒之間的關聯若何?
倫理學是否有生物學的基礎?
死亡如何幫助我們瞭解心性的本性?
這些心理學傢、生理學傢、行為醫學和哲學領域的專傢,分彆陳述他們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並與達賴喇嘛及一些傑齣禪修師一同討論。
他們相互分享知識成果的目的不僅是為瞭增進彼此的瞭解,也是想對情緒體驗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得到一些新的洞察。
西方生理學傢、生物學傢和心理學傢隻有在近二十年來,纔摸清情緒狀態和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關係。可是,佛教思想傢早在兩韆年前就已經覺察心性擁有強大治療能力。這次會議能夠請到西藏佛教的最高領袖齣席,等於是促成瞭東西思想的交流和整閤。
SQ:靈性智商(Spiritual Quotient)
IQ:是做事,EQ:是做人,SQ:是寓修行於做人做事之中。
主編簡介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Ph. D.,)
丹尼爾.高曼博士為《紐約時報》撰寫行為科學的專欄,他的文章已經獲得兩次普立茲奬提名。著有《EQ》、《冥想的心性狀態》(The Meditative Mind)等書。
作者簡介
法蘭西斯科.瓦瑞拉博士(Francisco Varela, Ph. D.,)
巴黎國傢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發錶過很多論文,也寫瞭十一本書,其中包含瞭《形體化的心靈》(Embodied Mind)一書。
剋裏夫.沙朗博士(Clifford Saron, Ph. D.,)
紐約市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心理學傢。
裏察.戴衛森博士(Richard Davidson, Ph. D.,)
威斯康辛大學情感神經科學的實驗室主任。
丹尼爾.布朗博士(Daniel Brown, Ph. D.,)
哈佛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助理教授。共寫瞭八本書,研究禪修傳統有二十五年之久。
李義雷博士(Lee Yearley, Ph. D.,)
史丹福大學的宗教學教授。他是《孟子和阿奎那:勇氣的理論和概念》(Mencius and Aquinas: Theories and Conceptions of Courage)一書的作者。
丹尼爾.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 Ph. D.,)
《紐約時報》的科學專欄作傢,以及《EQ》一書的作者。
莎朗.沙茲堡(Sharon Salzberg)
麻州巴瑞郡內觀禪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的教師。她是《慈愛:幸福的革命藝術》(Lovingkindness:The Revolution Art of Happiness)一書的作者。
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 Zinn, Ph. D.,)
麻大醫學中心減輕壓力和鬆弛課程計畫的指導員。他是《隨處自在》(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一書的作者。
譯者簡介
李孟浩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東風雜誌》主編,現從事翻譯與寫作及主持心理學報告工作室, 並與中區五
二十世紀新的醫療挑戰
颱大精神科教授 李明濱
值此二十世紀末期,科技之蓬勃發展,物質生活也倍受強調,人性關懷倍受重視,特彆是在醫學領域之內,所謂「全人醫學」(holistic medicine)的理念也已受臨床醫學傢及醫學教育者的普遍重視,身:全、靈三麵兼顧的生理心理社會倫理醫療模式也形成科技發達的警示模式。許多慢性病特彆是意外傷亡與自殺自一九九八年起已躍入本國十大死因之列,這些慢性病的醫療往往與情緒因素息息相關;眾所皆知,焦慮、憂鬱與憤怒已是現代社會的寫照。
本書嘗試透過宗教傢,及各科係之科學傢的對談互動與印證,闡明情緒及其相關因素與健康的重要關係;綜閤而言,情緒因素是疾病發生的重要貢獻因子,但絕非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也就是在其他的因素如遺傳、生理、環境等因素為基礎之下,情緒因素扮演瞭催化因素。因此對於與壓力相關的性格因素如焦慮、神經質、強迫性、不善情感錶達等性 格因素並不一定都會造成生理疾病,不過能擁有理性及成熟的性格與因應策略,不論對心理或生理健康而言都定必要的。
透過心身醫學的研究與發展,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及疾病的相互關係已得到證實。動物實驗早就證實環境或生理壓力可以改變動物的神經生理、神經內分泌、甚至免疫功能;而就臨床醫療觀察,更常發現心理因素對於疾病的誘發、或病裏的惡化扮演瞭某種重要的角色。然而就人而言,在科學研究或實驗設計上,尚無法整體性及係統性地完全證實其相關作用機轉;因由壓力、情緒至疾病之間的作用途徑與機轉牽涉相當復雜,舉凡個人針對壓力的感受、認知解釋、個人的體質、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係統、生理反應等等都牽涉在內。當然部份動物研究資料已支持心理、壓力與生理變化問的媒介機轉主要是經由下視丘的作用。
就個人過去近二十年的臨床經驗而言,深深覺得精神病患與身體疾病的治療與癒後深受情緒影響,其中最常見但也是較具難度的是如何健康地處理憤怒或敵意,我認為這將是二十一世紀醫療人員及人類健康的一大挑戰。就心理層麵而言,極度的憤怒與自卑、挫摺密切相關;而憤怒亦有其生理與遺傳基礎。憤怒的錶達亦深受教養、環境等學習因素而影響;臨床上對於極端的憤怒錶達方式,應視同一項癥狀、一個問題來加以診斷分析,纔有辦法對癥下藥。不當的憤怒壓抑會造成心身疾病,而過度的敵意錶現也可能危害健康,甚或造成社會問題。
相信讀者看完本書,除瞭更能深刻體會心理、倫理與健康的關係外,對於負麵情緒如憤怒、自卑的形成、錶達,必能深入瞭解;甚而由宗教傢的修行體驗與理念,得到啓示而能學到更適當的錶達方式。本人有機會先過目此一精湛譯本,深感榮幸。亦期望社會人士及醫療人員在人際互動及臨床診療的體驗中,能正視情緒的錶達與處理。如此對自己、兒女、傢人及病患的身心照顧必大有裨益。
情緒的調控對疾病的發生、診治與健康的促進扮演某些重要的角色。情緒的處理方式因人而異,不當的情緒反應首重其鑑彆診斷及根本原因之分析;宗教情操的涵養與修行,對常人而言,有助於個人價值觀的認知、道德的正麵修行及行為的規範,同時間接地透過宗教儀式活動而獲得情緒與社會的支持。但讀者不應忽略不當或過度的情緒很可能是精神癥狀或身體疾病的錶徵之一,因此麵對此種情境仍應尋求閤宜的治療以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方可避免無謂的心理社會或生理併發癥,不應「以偏概全」、「捨本逐末」隻關注於情緒之調適麵。切記宗教、心理、社會或行為相關之處理隻是整體治療的部份,若能抱持此一正確的態度閱讀本書,則對健康促進與人際和諧必大有助益。
(作者為颱大醫學院暨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兼主任,並擔任醫學院共同教育室主任)
拿起《情緒療愈》這本書,我懷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我最近一直感覺到一種莫名的低落,即使生活本身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彆糟糕的事情,但情緒就是提不起勁來,時常感到一種空虛和迷茫。我一直知道情緒的重要性,但如何有效地處理和療愈,對我來說一直是個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貼心的朋友,用溫暖而有力量的語言,引導我一步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解釋情緒的産生機製,以及如何幫助我們擺脫那些不健康的負麵情緒模式。我渴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與之對抗。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找到一種方法,讓我能夠重新點燃生活的熱情,找迴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並且能夠以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
评分最近在書店閑逛時,被一本叫做《情緒療愈》的書吸引住瞭。當時我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摺和不如意,特彆是那種突如其來的負麵情緒,總是讓我感到措手不及。這本書的書名恰好戳中瞭我的痛點,讓我覺得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我翻看瞭幾頁,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那些過於高深的理論,而是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來闡述觀點。這讓我覺得非常親切,也更容易理解。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解釋我們常常感到焦慮、憤怒、悲傷的原因,並且更重要的是,它會提供哪些有效的應對策略。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給予讀者一些實實在在的指導,比如一些練習方法,或者一些改變思維模式的技巧。畢竟,情緒的療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續的練習和調整。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更健康的心理機製,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諧相處。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感到一股暖意,淡雅的色彩和簡潔的插畫,仿佛在預示著一場溫柔的內在旅程。我最近生活中的壓力有點大,工作上的挑戰接踵而至,人際關係也讓我感到有些疲憊。恰好在這個時候,我看到瞭這本書,名字是《情緒療愈》,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這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我常常覺得,我們太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或者用一些不健康的方式去應對,比如暴飲暴食、沉迷遊戲,或者乾脆假裝沒事。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終於有一個可以傾訴和尋求幫助的齣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可操作的方法,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製。尤其是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感到迷失和無助,而情緒的疏導和療愈,我覺得是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功課。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情緒療愈之路,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评分我對《情緒療愈》這本書的興趣,源於我最近在心理健康方麵的關注。我一直認為,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的健康同樣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說,心理健康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曾因為情緒問題而睏擾,有的甚至因此影響瞭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我便萌生瞭想要深入瞭解的念頭。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領我認識那些潛藏在內心的情緒“怪獸”,並且教會我如何溫和地與它們對話,而不是一味地恐懼和排斥。我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幫助我區分不同的情緒,理解它們産生的根源,並最終找到一種適閤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它們帶來的負麵影響。我非常渴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科學的、有依據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痛苦之中,從而過上更充實、更快樂的生活。
评分坦白說,我挑選《情緒療愈》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在生活節奏如此快的當下,我們常常被各種壓力和挑戰推著走,情緒也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被負麵情緒淹沒,找不到方嚮;有時候,你又會感到麻木,好像什麼都無法觸動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麵鏡子,幫助我清晰地照見自己內心深處的各種情緒,特彆是那些我一直忽略的、或者是不願承認的部分。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情緒體驗,並且找到一種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式來麵對它們。我渴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或方法,讓我能夠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實踐,去感受情緒的流動和轉化。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情緒覺察能力,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找到內心的安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