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拥有强大的治疗能力
本书收录EQ作者丹尼尔.高曼等十位杰出西方心理学者,与达赖喇嘛在达兰萨拉(Dharamsala),会商第三次「心性和生命会议」的纪录,会中讨论心性和生命科学如何与宗教建立沟通的桥樑。
书中为我们解答了下列问题:
心性有治疗身体的能力吗?
免疫系统和情绪之间的关联若何?
伦理学是否有生物学的基础?
死亡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心性的本性?
这些心理学家、生理学家、行为医学和哲学领域的专家,分别陈述他们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并与达赖喇嘛及一些杰出禅修师一同讨论。
他们相互分享知识成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进彼此的了解,也是想对情绪体验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些新的洞察。
西方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只有在近二十年来,才摸清情绪状态和身心健康的相互影响关系。可是,佛教思想家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觉察心性拥有强大治疗能力。这次会议能够请到西藏佛教的最高领袖出席,等于是促成了东西思想的交流和整合。
SQ:灵性智商(Spiritual Quotient)
IQ:是做事,EQ:是做人,SQ:是寓修行于做人做事之中。
主编简介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 Ph. D.,)
丹尼尔.高曼博士为《纽约时报》撰写行为科学的专栏,他的文章已经获得两次普立兹奖提名。着有《EQ》、《冥想的心性状态》(The Meditative Mind)等书。
作者简介
法兰西斯科.瓦瑞拉博士(Francisco Varela, Ph. D.,)
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发表过很多论文,也写了十一本书,其中包含了《形体化的心灵》(Embodied Mind)一书。
克里夫.沙朗博士(Clifford Saron, Ph. D.,)
纽约市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
里察.戴卫森博士(Richard Davidson, Ph. D.,)
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的实验室主任。
丹尼尔.布朗博士(Daniel Brown, Ph. D.,)
哈佛医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助理教授。共写了八本书,研究禅修传统有二十五年之久。
李义雷博士(Lee Yearley, Ph. D.,)
史丹福大学的宗教学教授。他是《孟子和阿奎那:勇气的理论和概念》(Mencius and Aquinas: Theories and Conceptions of Courage)一书的作者。
丹尼尔.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 Ph. D.,)
《纽约时报》的科学专栏作家,以及《EQ》一书的作者。
莎朗.沙兹堡(Sharon Salzberg)
麻州巴瑞郡内观禅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的教师。她是《慈爱:幸福的革命艺术》(Lovingkindness:The Revolution Art of Happiness)一书的作者。
乔.卡巴金博士(Jon Kabat Zinn, Ph. D.,)
麻大医学中心减轻压力和松弛课程计画的指导员。他是《随处自在》(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一书的作者。
译者简介
李孟浩
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曾任《东风杂志》主编,现从事翻译与写作及主持心理学报告工作室, 并与中区五
二十世纪新的医疗挑战
台大精神科教授 李明滨
值此二十世纪末期,科技之蓬勃发展,物质生活也倍受强调,人性关怀倍受重视,特别是在医学领域之内,所谓「全人医学」(holistic medicine)的理念也已受临床医学家及医学教育者的普遍重视,身:全、灵三面兼顾的生理心理社会伦理医疗模式也形成科技发达的警示模式。许多慢性病特别是意外伤亡与自杀自一九九八年起已跃入本国十大死因之列,这些慢性病的医疗往往与情绪因素息息相关;众所皆知,焦虑、忧郁与愤怒已是现代社会的写照。
本书尝试透过宗教家,及各科系之科学家的对谈互动与印证,阐明情绪及其相关因素与健康的重要关系;综合而言,情绪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贡献因子,但绝非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也就是在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生理、环境等因素为基础之下,情绪因素扮演了催化因素。因此对于与压力相关的性格因素如焦虑、神经质、强迫性、不善情感表达等性 格因素并不一定都会造成生理疾病,不过能拥有理性及成熟的性格与因应策略,不论对心理或生理健康而言都定必要的。
透过心身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相互关系已得到证实。动物实验早就证实环境或生理压力可以改变动物的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甚至免疫功能;而就临床医疗观察,更常发现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诱发、或病里的恶化扮演了某种重要的角色。然而就人而言,在科学研究或实验设计上,尚无法整体性及系统性地完全证实其相关作用机转;因由压力、情绪至疾病之间的作用途径与机转牵涉相当复杂,举凡个人针对压力的感受、认知解释、个人的体质、因应策略、社会支持系统、生理反应等等都牵涉在内。当然部份动物研究资料已支持心理、压力与生理变化问的媒介机转主要是经由下视丘的作用。
就个人过去近二十年的临床经验而言,深深觉得精神病患与身体疾病的治疗与癒后深受情绪影响,其中最常见但也是较具难度的是如何健康地处理愤怒或敌意,我认为这将是二十一世纪医疗人员及人类健康的一大挑战。就心理层面而言,极度的愤怒与自卑、挫折密切相关;而愤怒亦有其生理与遗传基础。愤怒的表达亦深受教养、环境等学习因素而影响;临床上对于极端的愤怒表达方式,应视同一项症状、一个问题来加以诊断分析,才有办法对症下药。不当的愤怒压抑会造成心身疾病,而过度的敌意表现也可能危害健康,甚或造成社会问题。
相信读者看完本书,除了更能深刻体会心理、伦理与健康的关系外,对于负面情绪如愤怒、自卑的形成、表达,必能深入了解;甚而由宗教家的修行体验与理念,得到启示而能学到更适当的表达方式。本人有机会先过目此一精湛译本,深感荣幸。亦期望社会人士及医疗人员在人际互动及临床诊疗的体验中,能正视情绪的表达与处理。如此对自己、儿女、家人及病患的身心照顾必大有裨益。
情绪的调控对疾病的发生、诊治与健康的促进扮演某些重要的角色。情绪的处理方式因人而异,不当的情绪反应首重其鑑别诊断及根本原因之分析;宗教情操的涵养与修行,对常人而言,有助于个人价值观的认知、道德的正面修行及行为的规范,同时间接地透过宗教仪式活动而获得情绪与社会的支持。但读者不应忽略不当或过度的情绪很可能是精神症状或身体疾病的表征之一,因此面对此种情境仍应寻求合宜的治疗以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可避免无谓的心理社会或生理併发症,不应「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只关注于情绪之调适面。切记宗教、心理、社会或行为相关之处理只是整体治疗的部份,若能抱持此一正确的态度阅读本书,则对健康促进与人际和谐必大有助益。
(作者为台大医学院暨附设医院精神科教授兼主任,并担任医学院共同教育室主任)
拿起《情绪疗愈》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我最近一直感觉到一种莫名的低落,即使生活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糟糕的事情,但情绪就是提不起劲来,时常感到一种空虚和迷茫。我一直知道情绪的重要性,但如何有效地处理和疗愈,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贴心的朋友,用温暖而有力量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帮助我们摆脱那些不健康的负面情绪模式。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与之对抗。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我能够重新点燃生活的热情,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并且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评分我对《情绪疗愈》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最近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我一直认为,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的健康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曾因为情绪问题而困扰,有的甚至因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便萌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念头。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认识那些潜藏在内心的情绪“怪兽”,并且教会我如何温和地与它们对话,而不是一味地恐惧和排斥。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帮助我区分不同的情绪,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并最终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非常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有依据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痛苦之中,从而过上更充实、更快乐的生活。
评分坦白说,我挑选《情绪疗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当下,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挑战推着走,情绪也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被负面情绪淹没,找不到方向;有时候,你又会感到麻木,好像什么都无法触动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面镜子,帮助我清晰地照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各种情绪,特别是那些我一直忽略的、或者是不愿承认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体验,并且找到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式来面对它们。我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方法,让我能够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感受情绪的流动和转化。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情绪觉察能力,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找到内心的安宁。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时,被一本叫做《情绪疗愈》的书吸引住了。当时我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不如意,特别是那种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总是让我感到措手不及。这本书的书名恰好戳中了我的痛点,让我觉得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翻看了几页,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些过于高深的理论,而是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观点。这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更容易理解。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我们常常感到焦虑、愤怒、悲伤的原因,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会提供哪些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实实在在的指导,比如一些练习方法,或者一些改变思维模式的技巧。毕竟,情绪的疗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调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更健康的心理机制,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感到一股暖意,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插画,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温柔的内在旅程。我最近生活中的压力有点大,工作上的挑战接踵而至,人际关系也让我感到有些疲惫。恰好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名字是《情绪疗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这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我常常觉得,我们太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者用一些不健康的方式去应对,比如暴饮暴食、沉迷游戏,或者干脆假装没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一个可以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出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感到迷失和无助,而情绪的疏导和疗愈,我觉得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功课。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情绪疗愈之路,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