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的大哉问!你无法逃避的生命课题!
救了许许多多生命的一本书!从11岁到103岁.好评回响不断!
当我撞上了生存的高墙,无法翻越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积极活下去的能量。(大分县 32岁.女性)
◎日本经典长销书,热卖600,000本,解答无数人的生命困惑!
◎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大师,为宏扬真实佛法,开和尚娶妻、食肉之风的亲鸾圣人,为你解疑答惑,让你重拾「生而为人」的喜悦。
为什么不论多么痛苦,也要活下去?
难道工作就是人生的目的吗?
为什么衣食无缺仍觉得幸福时刻屈指可数?……
我列出一张清单,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这是一名跳楼自杀的北京大学女学生留下的遗书。正值青春飞扬的年纪、身处名牌大学的校园,为何她却感受不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也是怀着同样的疑问,开始探究人苦恼的根源,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些疑问包括:「人生到底有没有目的?」「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有没有不会背叛自己、值得一无怨无悔的幸福?」等等。
本书透过释迦牟生追求而尼佛的智慧之语,日本佛教大师、净土真宗创办人亲鸾圣人的语录,以及无数文学家、思想家对生命的解读,回答这些你一生中不问则已,问了却常找不到答案的深刻问题。
特别是亲鸾圣人,他为了宏扬入世佛法,成为第一位主张日本和尚可以食肉、娶妻的佛教大师。他承先启后、入世亲为的思想与理念,恰似照亮黑暗世界的一束亮光,也疗癒了难以数计的失落心灵。
作者简介
高森显彻
一九二九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龙谷大学毕业。长期以来在日本及海外各地举办演讲,并执笔写作。着作有《向着光明.100束鲜花》《向着光明.123颗心灵的种子》《向着光明.惬意的果实》《开启叹异抄》等。
明桥大二
一九五九年出生于日本大坂府。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精神科医生。着作有《教出耀眼的孩子》《这样说,教出令人称羡的孩子》(如何出版),许多作品已在台湾、韩国、泰国等地出版。
伊藤健太郎
一九六九年出生于日本东京都。东京大学硕士毕业(专攻科学哲学)。着作有《寻找自我.男人篇》等。
序
第一部 为什么无论多么痛苦,也要活下去?
1 世间最不可理解的事情
幸福如此轻易地崩溃
任何行为都有目的
没有终点的圆形跑道
明确了人生目的,一切就都有了意义
人生的大原则:活着=好事
延续生命,是为了得到幸福
2 人的生命重于一切
存在的空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不知生命可贵,更不会尊重生命
自杀人数日益增加
渴望人生目的的心灵会饥不择食
3 「忍耐着活下去」是人生目的吗?
「为活着而活着」──不知所云的回答
如果没有生命的喜悦和满足
4 实现了人生目的的时刻
痛苦的新鲜期叫做「快乐」
逃避的瞬间
行走本身就是快乐吗?
5 工作就是人生目的吗?
成功者的苦恼
出售生命,换取想要的东西
不论怎么工作,也得不到回报……
人生最悲惨的时刻
6 隐藏在幸福中的陷阱
一旦心爱的人死去
因为你曾经幸福过啊……
曾经沧海难为水
寻找不会毁灭的幸福
7 退色的梦想
实现远大目标时,却同时产生失落感
冠军心中的伤痕
「如此巨富究竟有何用处?」
「人生目的」既不会退色,也不会淡薄
8 屹立不摇的死亡之墙
死亡会突然降临
人无法漠视生的意义
灵魂深处的低语
人类痛苦不安的根源
正视死亡,才能明确真正的人生目的
泪水化成珍珠的时刻
第二部 亲鸾圣人的回答
亲鸾圣人简介
1 人类永恆的课题与亲鸾圣人
物质丰富的社会
宗教的真正使命──爱因斯坦的唿唤
2 人生目的就是乘上「渡难渡海大船」
弥陀誓愿的大船
人并非为了痛苦而生
3 当务之急──查明苦恼的根源
翻过这道山坡,会有幸福在等待吗?
我很早以前就一直在椰子树下午睡
为什么戴安娜王妃也会五次自杀?
4 诊断──苦恼的根源是「无明之闇」
苦斗烦恼二十年
邂逅法然上人
5 无明之闇──不知死后去向的心
前往冥土的旅客
濒临死亡时……
「死后将会如何」才是最大的问题
6 为什么无明之闇是苦恼的根源
「死后将会如何」的不安
人生目的就摆在眼前
7 「王舍城的悲剧」与人生目的
8 「诚哉!」完成人生目的的宣言
惊天动地的世界
闪耀着幸福光辉的「乘船记」
苦海人生有大船
9 为什么人的生命重于一切
始于「庆哉」,终于「庆哉」
生命的大欢喜
10 关于有无人生目的的激烈冲突
礼赞没有尽头之路?
「不要让人生留下后悔!」
11 开启人生目的之门的钥匙
「一念」与「二种深信」
所谓「深信」
12 自我──以为知道,却一无所知
「认识你自己!」
在人面狮身面前
13 真正的我在哪里
别人找得到我吗?
自己能找得到自己吗?
真正的自己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心底
「一心求佛道,我心成核心」
14 亲鸾圣人与刀叶林地狱──机的深信
爱欲广海无边际
爱憎之心如山岳高峰
15 名利的冷血兽
要是住在无人岛上,该多么轻松啊
「谎言逼真相互比,寻死婆婆劝阻媳」
下黄金雨也无法满足
「我的灵魂永远无法得到拯救」
16 潜在的兇恶本性
死亡对任何生物都是痛苦的
钓鱼之人救海龟──做善人的局限性
此心如蛇蝎
17 做好事惹烦恼
杂毒之善
伪善者──口称「为别人」而行善的人
18 与真实的自我会面
谁会认为自己坏到一无是处?
在X光机面前,所有人都是丑陋的骨骼
19 「恶人」──人的代名词
现在是开启过去和未来的钥匙
后生也许就在下一瞬间
「善人」──以为自己是善人的人
20 《叹异抄》中的「往生极乐之道」──法的深信
「不顾身命」,只为往生净土
往生净土的大满足
佛陀的拯救有两次(二益)
唯有本愿才是真实
21 知晓未来的智者
智者与愚者的分界线
如何才能成为智者
易往而无人
未能过足下小溪,焉可渡前方大河
22 心灵无法想像、语言无法表达的世界
「百思不得其解……」
「大信海不拒绝任何人,那是完全自由的世界」
与幸福永远无缘之人得到无上的幸福
23 人生目的一旦完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心如悠游于净土
无欲无求就是幸福吗?
烦恼即菩提
24 《叹异抄》与人生目的
摄取不舍之利益
「欲念佛之心」发起之时
弥陀所赐的「他力之信心」
唯「他力之信心」至关紧要
恶人为什么能成为无上的幸福者?
超越了善恶的世界
25 人生目的是「无碍之一道」
「不自由,毋宁死!」──真正的自由在哪里
「雨不要停,山再荒凉些,路再远些……」
在不自由的世界中尽享自由
26 「如众水入海一味」──人生目的万人皆同
所有人共同的误区
「人生目的,亲鸾与法然上人完全相同」
「自力之信心」因人而异
「他力之信心」万人皆同
27 人生目的与生存手段的分水岭
极速圆融的「一念之拯救」
荷花凋落时,即是浮起时
明辨真假是在同一时刻
28 实现人生目的后的亲鸾圣人
颠覆传统,食肉娶妻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痛斥外道邪教
独自勇往直前的亲鸾圣人
后记
附录:註释
「我列出一张单子
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
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
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
是的
比起任何一个还要忍受饥饿、干渴、瘟疫的同龄人
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但这是相对的
二十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
……
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
我也许会许下
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
这是一名跳楼自杀的北京大学女学生留下的遗书。正值青春飞扬的年纪、身处名牌大学的校园,为何她却感受不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根据台湾自杀防治学会和全国自杀防治中心,二○○九年针对二一二七名十五岁以上的人进行调查,有十九.七%表示曾有认真想自杀的经验,其中有十六.一%会採取实际自杀行动,显示有相当比例的人曾有自杀问题的困扰。另外,无论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勐发展的中国,还是早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自杀率都超过世界平均数的两倍。自杀人数的增加正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现代人享受着几百年前无法想像的丰富的物质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增强了改善生活环境的能力,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然而,人们因此变得更加幸福了吗?事实上,现代社会为恐怖主义、杀人、自杀等诸多问题所困扰,迟迟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案。
科学的进步固然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却并没有为我们带来真正持久的幸福和发自内心的满足。相反地,现代生活往往只是加深了人们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空虚。
身体健康,生活富裕,为什么心灵却得不到满足呢?
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也是怀着同样的疑问,开始探究人苦恼的根源及获得幸福的真实之路。
他身为太子,自幼才华出众,文武双全。长大后又娶全国第一美女为妻,生活安定而富足。但是他并未因此感到快乐和幸福,反而终日闷闷不乐。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尽管此刻自己的确拥有健康、财产、地位、名誉、家庭、才华……然而终有一天,这一切都将会失去。这世上的任何幸福,都无法战胜衰老、疾病和死亡。
了解人生的这个「实相」,他再也无法感受到任何的安心和满足。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他在二十九岁时悄悄离开都城去山中修行。六年之后,他终于彻悟了所有人痛苦的根源以及获得永恆幸福的真实道路,成为佛陀。
释迦牟尼佛的答案是超越时代的真理。无论什么时代的人,都会遭遇自己或者亲人突患急病的悲剧,即使拥有热中的事业或爱好,也会由于年老力衰而无法继续下去。面对死亡的时候,更是不得不和所爱的一切分离。人生究竟有没有永远不会背叛自己、值得一生追求而无怨无悔的幸福呢?
释迦牟尼佛明确指出什么是永恆的幸福,并终其一生教导我们──唯有这永远不会崩溃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目的,无论多么痛苦,直到达成这个目的为止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将这一教义之精髓在日本发扬光大的,正是开创了净土真宗的亲鸾圣人1。
然而今天,又有多少人明了这人生的目的呢?人们仍然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不明白生命的意义,不知道人生有必须完成的目的。人们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再苦也要活下去的理由」,却由于找不到答案而陷入深深的困惑与焦虑之中。战争、杀人、自杀、暴力、虐待等一切悲剧,追根究柢,不正是源于这种困惑与焦虑吗?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不懂得「生命的尊严」「人生的目的」,如果得不到明确的回答,恐怕任何对策都是徒劳无益的。
「人生到底有没有目的?」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片沉寂之中,唯有亲鸾圣人如此明确地揭示出人生的目的,并劝导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个目的:
「人生有目的,有一个万人皆同的目的。那就是斩断苦恼的根源,获得『 生而为人真好』的生命喜悦,活在未来永恆的幸福里。为此,无论遭遇多大的痛苦,都要坚强地活下去,直至达成这个目的。」
这就是亲鸾圣人九十年生涯中始终一贯的思想。它恰似一束亮光,照亮了茫茫黑暗中的人类世界。
作为一名亲鸾学子,我将在此书中透过亲鸾圣人的教导阐明人生目的的真实存在。
在第一部中,将透过列举一些文学家、思想家的话语,揭示人生的实态。
第二部将透过大量引用亲鸾圣人的语录,阐述亘古不变的所有人共同的人生目的。由于文中多处出现古文原文,恐晦涩难懂,所以逐一用现代文加以解释。
衷心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译註:
亲鸾圣人(一一七三 ~ 一二六三):日本镰仓时代人。幼年时父母早逝,九岁即出家。先于比睿山修习天台宗,后于二十九岁时拜访凈土宗的祖师法然上人,随即入法然门下。三十一岁时为弘扬真实佛法,公然打破佛教戒律食肉娶妻,因此备受责难。其生平详见第二部开头的「亲鸾圣人简介」。
我一直对“空性”这个概念很好奇,虽然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难以捉摸,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总觉得那是属于佛陀、高僧们的境界,跟我这样凡夫俗子没什么关系。但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工作项目,压力巨大,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就在我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或许那些古老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恰恰能为我提供一些解脱之道。这本《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日本佛教大师的入世智慧》的书名,正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无常”和“放下”的方法,让我不再执着于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而是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当下,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这本《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日本佛教大师的入世智慧》其实早就在我的书单里躺了很久,一直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某种解开人生困惑的钥匙。尤其是在我最近经历了一些人生的低谷期,对“活着”这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及时雨。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不那么空泛、不那么遥远,而是能够切实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善良与清醒,又如何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时,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我不期待它能提供“标准答案”,因为人生本就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但我渴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一些能够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状态的方法,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助,而是能更积极、更从容地去面对每一个当下。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和心灵疗愈的书,虽然名字和这本《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日本佛教大师的入世智慧》不太一样,但主题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本书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心理学分析,帮助我理解了许多过去的困扰其实源于不健康的认知模式,并且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练习,让我一步步地去改善自己的情绪管理和思维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不少包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时,内心就涌起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猜想,这本书所传达的“入世智慧”可能也是类似,并非让你遁入空门,而是让你在红尘俗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脱之道,用一种更豁达、更圆融的态度去过好每一天。
评分我最近在追一部日剧,里面有一个角色,他看似平凡,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淡定和智慧,解决了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平和而坚韧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我了解到,他的这种境界,很多都源于对日本佛教禅宗思想的体悟。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日本佛教大师的入世智慧》。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将一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思想,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在生活中真正地运用出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那部日剧一样,用一种更具象、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佛教的智慧,而不是单纯地罗列一些教条。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方法,让我能够像那个角色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宗教哲学性的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太过深奥,离我的生活太远。我更喜欢那些能够直接解决我现实问题的书籍,比如时间管理、理财技巧、或者沟通技巧之类的。但是,最近认识的一位长辈,她是一位非常睿智、非常有智慧的长者,她极力推荐我阅读这本《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日本佛教大师的入世智慧》。她说,这本书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找到真正的快乐。她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生活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出了问题。她的话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丝好奇。我开始想象,也许这本书真的能提供一些不同于我以往阅读习惯的启发,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活着”这件事,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深刻的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