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社群里的成员从宗教上得到心灵的寄託,困顿时也从信仰中获得慰借。宗教在平时扮演着维系社会和谐的力量,在战时发挥凝聚社会成员向心力的作用,因而宗教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进,甚至相互渗透、彼此影响。从宗教能看出文化发展的脉络,而社会文化也多少体现了宗教的意义及功能。因此只有将宗教与社会文化放在一起讨论,才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文化与人类行为时,有更清晰的轮廓。宗教与生活本是息息相关,本书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宗教信仰的本质,透过直观明确的通俗描述,向我们展示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虽然此书已出版多年,但书中对于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的讨论,直至今日仍掷地有声。
作者简介
李亦园
福建晋江人,民国二十年生。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现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董事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荣谕讲座教授。
着作:《文化与行为》(商务)、《一个移殖的市镇》(中研)、《人类学与现代社会》(水牛)、《师徒、神话及其他》(正中),编有《中国人的性格》(中研)、《文化人类学选读》(食货)、《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桂冠)及《社会变迁与宗教皈依》等论文九十余篇。
推荐序 / 陈中民
自序
壹、信仰篇
信仰与文化
宗教与迷信
说占卜---一个社会人类学的考察
是真是假话童乩
平心论「拜拜」
祭品与信仰
「唐璜的门徒」之外---对神灵怪异作品的剖析
再论讳的原始
神话的意境
宗教人类学理论的发展
贰、文化篇
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现代青年的文化责任
知识份子的历史使命
文化变迁与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运动应下乡
从文化看文学
中国家庭与中国文化
寻根究底
「孝」在现代社会推行之道
谈中国人的名号
促进人类社会的互谅互爱
文化歧见的消除
理想之城---重新安排人类城市生活的一个设计
韩国民俗村启示
新罗文化祭
普遍与选择
也谈「公事私办」
现代化问题的人类学检讨
现代人类学发展的趋势
推荐序
Airiti Press重新刊印、出版我的老师李亦园院士在民国67年出版的《信仰与文化》,邀请我撰写一篇「推荐序」,令我惶恐至极!作为李院士的一个老学生,我对于李老师的出版品大多详细的拜读过,但是为了要写这篇推荐序,我又重新读了一遍《信仰与文化》,我发现:
一、这本书的初版距今已有32年了,但是它的内容在今天读起来,一点也没有老旧的感觉。李老师在书中讨论的一些观点、现象,除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文化人类学者如何研究宗教信仰、文化之外,他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应用了许多「在地人」都比较熟悉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来说明人类学者如何看待、分析这些现象与习俗。
二、李老师的这本书收集了他在民国63年至67年间撰写的二十九篇文章,因为文章的内容都与宗教信仰与文化现象,特别是当时台湾的一些文化现象有关,所以编列成书,提供台湾的读者,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有兴趣的读者一本「工具书」。既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重要的概念与学说,又提供了读者一些他们周遭的事例,借以阐明人类学者如何看待、解释社会现象。所以,《信仰与文化》实在也是一本介绍应用人类学的佳作!它告诉广大的读者们人类学的社会意义---人类学不是一门关在象牙塔里的学究们研究的冷门学科,它其实是一门「入世」的社会科学。人类学者不但研究「他者」(或是过去被形容为奇风异俗的研究者),人类学者是在研究他者的过程中建立概念、理论,然后再用这些从比较研究中建立的理论来解析自己周遭的文化。因此,就我这个研读文化人类学已有数十年历史的老学生而言,这是一本可以让我「温故」而「知新」的好书!
前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主任
陈中民
推荐人简介
陈中民
国立清华大学人类所副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员,专长于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社会结构
这本书的题目就很有意思,初拿到手时,我还在想,这“信仰”和“文化”要怎么连结起来?读了之后才发现,作者真的很擅长将看似疏远的议题巧妙地串联。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某个宗教教义有多么神圣,或是某个传统习俗有多么古老,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生活化的角度去切入。比如,它会聊到某些节日庆典的起源,不仅仅是仪式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仪式如何在特定时期凝聚了社群的认同感,或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神话与集体记忆”的章节,作者分析了台湾原住民部落流传的古老传说,如何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他们理解世界、传承知识、以及维系族群联系的重要载体。这些传说中蕴含的生态智慧、道德观念,至今依然在我们社会中留有痕迹,只是我们不一定能立刻辨识出来。书中也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观察和体验,让内容更加生动,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分享他对我们所处这片土地的深层理解。我常常在读完一段后,会停下来,望向窗外,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街景,突然觉得它们好像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和故事。
评分拿到《信仰与文化》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深入阅读,而是先把它放在书架上,偶尔翻翻目录,看看章节标题。里面的一些题目,比如“符号的意义场域”、“仪式化日常的内涵”,都让我觉得相当有意思,但又感觉有点抽象。真正让我投入进去,是从读到关于“节日庆典的演变与社会凝聚力”的那一部分开始。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各个节日的习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承担起不同的社会功能。比如,某些祭典在过去是维系地方势力、巩固社群认同的重要手段,而到了现代,它们又演变成了观光资源,或是成为承载家族情感的纽带。这种对文化符号背后深层功能的挖掘,让我茅塞顿开。书中还有一段关于“禁忌与社会秩序”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日常中习以为常的“规矩”,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行为边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课程,但却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启发。
评分我一向对“台湾”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既熟悉又充满各种解读的可能性。《信仰与文化》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宗教或文化层面,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野,去探讨“信仰”在构建社会、塑造认同方面的作用。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作者将现代社会中的某些“迷恋”现象,比如对特定品牌的狂热追求,或者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模仿,也纳入了“信仰”的范畴。他认为,这些看似分散的个体行为,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意义、对归属的渴望。书中还探讨了“符号的转化与流动”,比如某些传统的神话故事,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重新演绎,赋予新的含义,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元素。这种文化元素的动态发展过程,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集体幻象与社会构建”的章节,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共同的“相信”所构建而成的。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我所参与的各种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拿起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书名里有“信仰”二字,我一直对宗教和哲学议题相当好奇,也接触过一些相关的书籍。然而,《信仰与文化》带给我的冲击,远超过了我最初的期待。作者并没有直接探讨宗教的教义细节,而是将信仰的范畴扩大到了更广泛的意义上。它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信”,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并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其中关于“集体表征与象征意义”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举例分析了某些社会运动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特定的符号、口号,甚至音乐,来凝聚人心,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力量。这让我意识到,信仰不仅仅存在于宗教场所,它也深深地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对政治、社会议题的看法,甚至是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书中有一段关于“仪式化行为与身份认同”的分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一些看似日常的行为,比如追星、参与某种亚文化社群,其实都带有某种程度的“信仰”色彩,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个体的身份认同。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与多元,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信仰与文化》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些故事深层肌理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他并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解构,而是用一种带着温度的叙事,带领读者去感受。书中关于“在地神话的转化与现代性”的探讨,让我尤其着迷。我记得有段内容,作者分析了妈祖信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渔民的守护神,更是发展出了观光、商业,甚至被赋予了“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这种古老信仰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巧妙结合,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化的韧性与创新。书中还穿插了作者对不同族群生活方式的观察,比如早期移民如何将家乡的信仰习俗带到台湾,并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台湾面貌。这种对文化变迁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意与理解。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