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结集了笔者过去四年,分别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与北京等两岸四地,以及越南胡治民市发表过的七篇研讨会论文:第一篇〈佛教的社会理论和当前危机探讨〉;第二篇〈礁溪协天庙圆醮与佛光山水陆法会社会教化意义之比较研究〉;第三篇〈佛光山佛事革新与人间佛教的实践〉;第四篇〈社区大学与佛光山人间佛教在台湾的现代发展〉;第五篇〈佛光山比丘尼领导力之养成研究〉;第六篇〈佛教譬喻的诠释与现代运用─以《佛说咸水喻经》为例〉;第七篇〈祈祷对大学生之疗癒功能探讨〉。
本书首先探讨佛教的社会理论和佛教当前面临的危机,再依序探讨当代台湾佛教为因应这些危机,在法会仪式、社会教化、僧伽教育和应用在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改变与革新。
作者简介
释永东
现任
佛光大学生命与宗教学系专任副教授
专书着作:
The Short March to Wisdom 2002
The Origin of Bodhicitta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ese Buddhism 2005
佛教人性与疗育观 2009
《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台湾社会上的一些讨论,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碰撞,关于信仰在生活中的位置。我一直觉得,台湾的佛教,它不像一些地方那样,完全被固化在某个历史时期,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吸收和转化的状态。所以,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让我觉得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这种“动态”的洞察。 我比较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台湾佛教的“多元化”现象。我知道,台湾的佛教,既有很传统的汉传佛教,也有一些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元素,甚至还有一些融合了西方哲学思想的“新佛教”团体。这种多元并峙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又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佛教的整体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种复杂的生态进行梳理和解读。 我想,这本书应该会对“佛教的现代化”这个主题有所着墨。在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今天,佛教如何保持其吸引力?是不是有一些法师或者居士,在尝试用更现代的方式来传播佛法?比如,通过网络讲经、举办心灵成长工作坊、或者将佛教的智慧应用于企业管理和个人发展。我猜书中可能会有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佛教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一下,台湾佛教在应对社会挑战方面的努力。比如,面对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精神压力等问题,佛教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它是否在推动生态环保、社会福利、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佛教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参与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题目让我充满了期待,它应该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台湾佛教在当代社会中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方向。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察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古老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演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精神发展变迁的记录。
评分这本书,一开始看到书名《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小期待的,毕竟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对这片土地上的宗教文化一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近年来,台湾的社会变迁很大,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经历转型,佛教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信仰,它的发展趋势自然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佛教是如何保持生命力,又或者说,它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和创新。 我猜这本书应该会从宏观的角度,去梳理近几十年来台湾佛教在政策、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响着佛教本身的演变。也许会提到一些重要的佛教团体,它们是如何在台湾扎根、壮大,又如何在社会服务、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毕竟,佛教不仅仅是信徒的个人修行,它也深深地融入了台湾的社会肌理,参与到社区建设、慈善事业,甚至在环境保护、人权议题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台湾佛教在教义的诠释、仪轨的实践上,是否有什么新的思考和突破。比如,面对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多元化,佛教如何吸引年轻人,让他们重新认识并接纳佛教的智慧?是不是会有一些创新的弘法方式,像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或者将佛教的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让佛法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这都是我非常好奇的点。 这本书的另一个可能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台湾佛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或许会有一些着墨。台湾佛教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在亚洲甚至全球都享有一定的声誉。我想了解,台湾的佛教高僧大德、法师们,是如何将台湾佛教的经验和理念传播出去的?在跨文化交流中,台湾佛教又经历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之处?这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佛教作为一种普世价值的传播,都非常有意义。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客观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毕竟,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台湾,这种传承与发展又是如此地鲜活。我期待它不仅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更能引发普通读者对于信仰、人生、社会和谐的思考。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当代台湾这片土地上,佛教的生命力是如何以一种温润而坚韧的方式,持续地滋养着这片土地的人民。
评分老实说,当我在书店看到《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听起来很有深度,但不知道会不会太学院派了?” 我个人对佛教的了解,更多是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比如过年去庙里烧香祈福,或者在新闻里看到一些佛教界的活动。所以,我比较希望这本书能够跳脱出枯燥的理论,从一个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述台湾佛教的现状和未来。 我想这本书应该会从一些比较宏观的层面入手,比如台湾的社会变迁、人口结构的变化、价值观念的演进,这些都会对佛教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很好奇,在少子化、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台湾,佛教社群是如何应对的?有没有一些新的组织形式或者服务模式出现,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这涉及到佛教如何才能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其活力和影响力。 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新佛教”的现象。除了传统的寺庙和僧团,现在台湾是不是出现了一些非传统的佛教组织,它们可能更注重都市丛林中的心灵成长,或者将佛教与艺术、科技结合?我猜这本书应该会关注这些新兴的佛教形态,分析它们的特点、优势,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毕竟,时代的进步总会带来新的表达方式,佛教也不能例外。 另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下,佛教在台湾的社会治理和公民参与中扮演的角色。它是否仍然是重要的道德引导力量?它在推动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又有哪些新的作为?我猜书中可能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佛教在社会服务、环境保护、人道援助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它如何与其他社会力量互动,共同塑造台湾社会的未来。 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能够像一个晴朗的日子,照亮台湾佛教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它应该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图景,让我们了解在快速的时代变迁中,佛教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继续演进、发展,并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宗教的未来,更是关于台湾社会精神内核的演变。
评分读到《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这个书名,我脑海里immediately涌现出很多画面,也引出了很多问题。台湾的佛教,给我的感觉一直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存在,它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以,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怎么去描绘这种“渗透”,以及在这种渗透中,佛教本身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猜测,这本书应该会从社会文化层面,去剖析台湾佛教的发展轨迹。比如说,台湾的民主化进程、经济发展、全球化浪潮,这些宏观的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着佛教的组织形态、教义诠释、以及信徒的信仰方式?我很好奇,在这些外部的巨大冲击下,台湾佛教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保持其内在的稳定性的。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青年佛教”的讨论。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都跟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的佛教,是如何吸引年轻人,让他们对佛法产生兴趣?有没有一些创新的弘法方式,或者针对年轻人的心灵需求,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活动和课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另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下,台湾佛教在“慈悲”和“智慧”的实践上,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社会行动中的。比如说,它在关怀弱势群体、推动社会正义、促进两岸交流等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猜书中可能会有一些感人的案例,展现佛教如何将抽象的教义,转化为具体的善行,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这个题目,让我觉得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台湾佛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梳理,更能引发读者对于信仰、人生、社会责任的思考。这本书,可能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越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丰富层次。
评分《当代台湾佛教发展趋势》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在地感。我一直觉得,台湾的佛教,跟内地的佛教,或者东南亚的佛教,总归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吸收了一些西方现代思想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种“混搭”的风格,反而让它显得特别有生命力。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怎么去剖析这种“在地化”和“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会不会提到一些具体的寺庙或者修行团体?我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一些熟悉的画面,比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刹,它们在现代都市的夹缝中,依然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还有一些新崛起的佛教团体,它们可能更注重社区服务,或者将佛教理念融入到环保、教育等社会议题中。我猜这本书应该会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现台湾佛教是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以及它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下,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如何变化的,而佛教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变化的。是提供了更多的人生解答?还是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亦或是引导人们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价值?我想,这可能也是探讨“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维度。毕竟,信仰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否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并找到内心的安宁。 另外,我很好奇,台湾佛教在“教理”和“实践”之间的平衡是如何做的。有没有一些学者或者法师,在重新解读佛经,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比如,如何处理现代科学与佛教哲学的关系?如何将“慈悲”、“智慧”等佛教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这些都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它应该会提供一些前沿的思考,让我们看到台湾佛教的未来方向。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题目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可能藏着无数关于台湾社会、文化、信仰变迁的细节和洞见。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了解,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浪潮中,台湾的佛教是如何继续“活”下去,并且焕发新的生机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宗教,更是关于一个社会如何在现代性中,寻找自身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