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死之心

离死之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黑暗
  • 魔法
  • 命运
  • 生存
  • 死亡
  • 英雄
  • 成长
  • 抉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对死亡,我们其实有机会选择──

是做好准备以面对生命中最不安的时刻,或是毫无准备?

  从宗教的观点来看,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趟心灵之旅的起点。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地方时,并不表示会到很糟的地方去,我们有可能从一间平价旅馆搬到七星级的豪华饭店,但也有可能会流落街头,一切端视自己的业力和努力而定。

  在穿越生死的旅途上,《离死之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竹庆本乐仁波切在此书中以中阴的角度切入教导,展演出在世时所需要的精神修持,可以说,穿越与超越死亡的「秘密」,端赖于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仁波切以清楚、亲切的方式完整探讨了六个中阴,鉅细靡遗带领我们做好准备,以便能从中阴的各个阶段善巧地运用心要,得以将死亡转化为获得证悟最具威力的机会。

作者简介

竹庆本乐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竹庆本乐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与噶举派当代最重要的学者与教育家之一,亦是一位成就者、书法家、视觉艺术家和诗人。仁波切也通晓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他是那澜陀菩提与正知国际伞状组织许多网页的主要设计师,也是《菩提》国际期刊杂志的发行人。着有《狂野的觉醒》(2008,台湾明名文化出版)、《洞彻的智慧》(橡树林文化将出版)等书。

审校者简介

江翰雯

  一九七一年出生,资深英语教师,由根本上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亲自训练法会中英文口译与笔译多年,也是上师授权之藏传瑜伽修持教师及「虔心忆念遥唿之歌,噶玛巴千诺」专辑制作人。目前在噶玛列些林高级佛学院攻读藏文翻译,译有《全然接受这样的我》、《不生气的生活》(橡树林出版)、《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橡实出版)与多种中英文文章互译。

译者简介

蓝星

  三宝弟子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本名为《星河彼岸的微光》的图书简介,力求细节丰富,文笔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的痕迹: --- 图书名称:《星河彼岸的微光》 类型: 科幻/太空歌剧/人文探索 页数: 约 680 页 简介: 《星河彼岸的微光》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太空歌剧,它并非描绘冰冷的机械战争或单纯的殖民扩张,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在跨越数千年、数万光年后的存在意义、身份认同以及记忆的脆弱性。故事以一艘被时间遗忘的勘探飞船“信标号”的意外重启为起点,将读者卷入一个横跨数个星系、充满奇观与隐秘的宇宙图景之中。 宇宙的拓扑结构与人类的漂泊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大离散”纪元之后的第三个千年。人类文明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地球物种,而是分散在猎户座旋臂边缘的数千个殖民地和轨道站上。然而,这些殖民地之间由于光速的限制和量子通讯的衰减,文化和技术已产生巨大的分化。有的星系固守着基于“旧地球”理念的僵化社会结构,而另一些则完全融入了高度智能化的生物机械网络。 主角团由三位性格迥异的个体构成:艾拉·文森特,一位精通古老星图解码的档案学家,她的使命是修复“信标号”上的核心记忆库;凯恩·洛克,一名来自“静默带”的流亡技术专家,他背负着一个关于“虚空瘟疫”的秘密,这种瘟疫并非生物性的,而是一种专门针对意识上传体的逻辑病毒;以及泽诺,一位来自被认为早已灭绝的“光合文明”的半机械生命体,他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口吻,引导着其他两人穿越危险的无人区。 失落的“和谐协议” “信标号”的导航记录指向一个被称为“和谐协议”的失落遗址。根据残存的碎片信息,这个协议是第一批星际殖民船队为了防止文明内耗而制定的最高道德准则。然而,协议的具体内容早已被历史的尘埃和信息污染所掩盖。追寻这个协议,不仅是为了理解人类如何走到今天这一分裂的局面,更是为了寻找一个可能阻止即将到来的“熵增战争”的钥匙。 熵增战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火力对抗,而是源于对“有限资源”认知的深刻矛盾。一方认为宇宙资源是无限的,主张无限制扩张和消耗;另一方则坚信,在宇宙终极热寂的必然性面前,所有高能耗的文明行为都是一种自我毁灭的预支。这场争论在核心星域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并即将爆发为一场波及多个星系的意识形态冲突。 心灵深处的异域景观 旅程并非坦途。艾拉、凯恩和泽诺必须穿越那些连光速都难以抵达的“时间褶皱区”。他们会遇到: 浮岛行星“阿卡迪亚”: 这颗行星的大气层被一种能够显化个体最深层焦虑的能量场笼罩。在这里,艾拉必须直面她对家族历史的愧疚,而凯恩则不得不与他试图遗忘的“瘟疫”受害者们进行精神对峙。 寂静的珊瑚星云: 这是一个由硅基生命体构筑的巨大生物网络,它们通过超低频的共振进行交流。在这里,物理定律似乎被重新定义,时间感变得扭曲。泽诺在此展现了他对生命形态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并引导同伴学会“倾听”寂静。 “维度收割者”的残骸: 令人毛骨悚然的超级工程遗迹,它们在远古时代被用于探索更高维度的边界,如今只剩下无法理解的几何结构和吞噬一切的引力畸变。 记忆、身份与存在的重量 小说最核心的冲突在于对“何为人性”的拷问。随着故事的深入,艾拉发现,“信标号”的核心记忆库中,记录的并非是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于“失去连接”的个体日记——关于一个失去家园、关于忘记爱人面容、关于在无尽漂流中如何保持自我边界的故事。 凯恩的“虚空瘟疫”最终被揭示为一种由极度渴望“完整性”的意识体散播的逻辑悖论,它诱使接受者放弃个体,融入一个无瑕但无我的集体意识。面对这种诱惑,主角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拥抱一个安全、统一却失去个性的未来,还是坚守充满痛苦、分裂但充满可能性的自我? 结局的微光 《星河彼岸的微光》最终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拯救宇宙”的答案。它描绘了主角们找到“和谐协议”的残余碎片——那份协议的精髓,并非是约束,而是一种对“差异共存”的承诺。在广袤无垠的宇宙背景下,文明的进步并非来源于征服,而是源于彼此之间微小、却坚韧不拔的连接。 本书适合所有热爱深度科幻、对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曲献给所有在黑暗中寻找方向、在浩瀚中坚守微小之光的漂泊者的赞歌。 --- 作者寄语(隐藏在书的扉页后): “我们耗尽一切力量去探索星系,却往往忘记,最遥远的旅程,永远是向内心的回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目次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序 10
阿拉生嘎仁波切 藏文序 12
阿拉生嘎仁波切 英文序 17
英文版编辑手记 23
导言:与死神的赌局 25
第一章 实相时刻 27
中阴法教 30
何谓中阴? 31
得自传承的讯息 41
中阴的分类 44
中阴法教的渊源 45
六中阴根本偈 47
第二章 纯粹妄念:自然的生处中阴 53
显相之舞 55
体现之心 60
修道三次第 62
闻的阶段 65
思的阶段 67
修的阶段 73
正行:莲师止禅教诀 80
为修行安立明确特定的发心 88
人生苦短 90
第三章 唤醒梦中人:睡梦瑜伽 93
显空不二 95
不净梦与净梦 99
从梦中醒来 101
梦与做梦者 127
第四章 掌握心性:禅定中阴 133
观禅 136
笃定解脱 148
牢记解脱之言 152
第五章 消散中的实相:痛苦的临终中阴 163
对此生的执着 166
五大收摄消融 172
临终的修行 189
一切修行皆是颇瓦 205
第六章 无我之旅:光明的法性中阴 213
探索新经验 215
法身明光:无相明光 217
报身明光:有相明光 230
四种慧光 243
任运呈现的境象 245
以法性中阴为道用 247
与法性中阴相关之界域 257
第七章 生或不生:业报的投生中阴 261
化身明光 263
六道初现 273
投生的修持 284
金刚乘的修行之见 294
离死之心 302
英文版编辑致谢 305
附录一 《临终智大乘经》 307
附录二 证悟金刚歌 312
附录三 竹庆本乐仁波切诗两首 323
附录四 回顾:前行法的目的 326
附录五 收摄消融次第 335
附录六 文武百尊 337
名词解释 341
延伸阅读 362
那澜陀菩提佛学中心资讯 36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言 ▎与死神的赌局

  本书是在重述几世纪之前,伟大印度上师莲花生大士的一小群弟子所听到的故事。这位非凡上师的生平充满了许多冒险事蹟与成就,更证得了最高的成就,即自心无垢、不坏之本性、剎那遣除所有的幻相,甚至是死亡的可怖幻相。据说莲师是在一团虹光中从这个世界离去的,所留下的是许多弥足珍贵的教法和他的转化历程的描述,以利未来的弟子。虽然这则故事无丝毫改变,但任何听闻它或将它牢记于心的人,却可能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就像历来所有的经典故事般,它带你踏上了旅程,唯有如此,你才是主角,而结局也才掌握在你手中。

  因此,你在这里所看到的这则故事,是你自己的;这是我们身与心、生与死的故事,也是我们以人身而存在的一个不可否认的真理。虽然我们知道生命的真相和死亡的无可避免,但却甚少正视这个事实;即便知道,我们的习性却是冲动地转过身去。尽管我们不想面对死亡或其所引发的恐惧,但逃避这个令人为难的真相并不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到最后,事实真相还是会追上我们。如果我们生生世世都忽视死亡,那么死亡就会以大惊奇的方式来临,在临终的床榻上,我们不会有时间学习如何应付这样的情境,也没有时间培养智慧与慈悲,好善巧地引领自己通过死亡的地域,届时,我们便只能勉力面对任何所遭逢的处境——那可是一场真正的赌局。

  我们为何要冒这种险呢?我们有机会选择——我们可以做好准备以面对生命中最不安的时刻,或是毫无准备地遇上这样的时刻。如果我们选择直接直视死亡的真面目,那么我们肯定可以将这个相遇转化为甚深的体验,而为我们的心灵之旅带来不可言喻的利益;假如我们选择去否认,那么,当我们遇到死神时,我们将会像个天真的年轻人,带着满袋子现金走进一处深夜的赌窟,到了早上,我们变富有快乐的赌注会是多少?

  不管我们准备与否,我们都会遇上死神。这位伟大的神祇是谁?祂凌驾我们的威力又是如何?这位引发诸多恐惧的传奇人物,其实仅是无常与因果,或称做「业」的拟人化而已。在佛教典籍中,这位「神祇」是无敌的,在祂的戏局中没人能打败祂——除了智慧的真正拥有者以外,智慧杀掉了杀手,清理好桌面、带着奖品离开。

  从远古至今,许多文化都发展出口述与书写文献,其中饶富死亡和临终的知识。在世界各地的智慧传统中,有许多传统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使死亡体验成为更有意义、更具威力的关键,以联系自身更深或更高层次的本性?近几年来,「死亡和临终」已成为一个热门议题,而「死亡」本身也成为一种行话,然而,尽管似乎有些人乐意谈论死亡,却没有人真正想要面对死亡,也没有人想要置身于死亡正在发生的环境中。伍迪‧艾伦曾说:「我并不怕死去,只是当它发生时,我不想身历其境而已。」这反映出二十一世纪世界中许多人的心态,我们其实全都在企图逃避死亡。我们害怕听到死亡或正视死亡,更遑论体验死亡了,因为我们已塑造出一种负面和恐惧的死亡文化意象;我们相信死亡是我们所有一切的终点,是失去所珍惜的每件东西,而我们的恐惧也阻挠着我们去了解自身的故事——那一则终归是再生与解脱的故事。

  根据佛教的教法,事实是死亡与出生持续地不断发生着。这种认知同样也出现在基督教义中,圣保罗曾说道:「我每天都死去。」重点是去了解死亡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每个当下它都在发生,而不仅只是在生命结束之时。那么,我们又如何学会在自己的生活中,认出这种紧随着每一剎那而发生的死亡呢?

  撇开我们对死亡的抽象概念不谈,我们必须深入观照自身的心灵和内心。这趟旅程需要我们去思惟死亡对个人的意义是什么——不是从医学或科技的角度,像是唿吸或是心跳的停止,也不是从信仰或文化传统的观点来看,反而是需要自诘:「从个人的、自身生命的体验来说,死亡对我代表什么?什么是我对死亡最基本、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定义死亡的方式,有很大成分决定了自己会如何经历死亡,但也会成为如何好好经历死亡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离死之心》这个书名,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名的吸引。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只是单纯地被这几个字所带来的意境所打动,总觉得它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故事。 读完之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色。他/她似乎并不急于把故事推向高潮,而是用一种比较舒缓、沉静的节奏,缓缓地展开。这种节奏感,反而让人物的情感和经历更加突出。 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微妙的张力,以及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涌动的暗流,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你会觉得,书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挣扎和无奈。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作者不会把所有东西都解释得明明白白,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解读。这种“留白”的设计,反而让这本书更加耐人寻味。 总的来说,《离死之心》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著作。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看完并得出结论的书,更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鉴的好茶,越品越有滋味。

评分

这本书名《离死之心》光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古风武侠或者奇幻小说,结果翻开才知道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本书带我进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不是刀光剑影,而是更贴近生活,却又充满挣扎和省思。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那种纠结、挣扎,还有在绝境中闪烁出的一点点希望,都写得特别真实。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好像就是那个角色,感同身受地体会着他们的痛苦与无奈。 书中的场景描绘也非常出色,虽然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有时候是阴郁的,有时候又是带着一丝温暖,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 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思考,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它不像一些书那样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留白和引导,反而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总而言之,《离死之心》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思考、喜欢感受内心世界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获得不少触动。

评分

《离死之心》这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脑子里浮现的,是那种描绘生命尽头,或者人内心最深处挣扎的壮丽史诗。我猜想,这一定是一部充满哲思、直击灵魂的作品。 读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它和我想象中的“壮丽”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另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本书更像是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特别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时间仿佛凝固了,人物的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心跳都被无限放大。 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细节的观察,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物件、小动作,却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串联起人物的情感线索。你会觉得,每一个被描写的元素,都像是书中隐藏的密码。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迫使我停下来,去思考那些生命中被忽略的部分。它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一段段内心独白,引发你对自身处境的共鸣。 总的来说,《离死之心》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平铺直叙,而是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去感受。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沉浸其中,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当初会注意到《离死之心》,纯粹是因为它的名字特别。我当时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很特别,有点压抑,又有点引人遐想,于是就随手拿起来翻了翻。 翻开之后,我发现它不是我一开始想象的那种比较“硬核”的题材。作者的文笔很有自己的风格,不是那种很华丽或者很直白的表达,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却又很有穿透力的力量。 书中描绘的场景,虽然可能不是发生在大家身边,但那种氛围感却营造得非常好。你会觉得,即使是想象中的场景,也好像触手可及,充满了真实的情感。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她似乎能够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人在面对某些境况时,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个旁观者,又像一个知情人,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透彻。 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让你拍案叫绝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慢慢渗透、慢慢发酵的感觉。它会在你脑海里留下很多疑问,很多思考,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会回味无穷。

评分

真的,一拿到《离死之心》这本书,名字就让我有点好奇。总觉得“离死之心”这几个字,自带一种故事性,好像藏着什么惊心动魄的过往。我以为会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的悬疑推理,或者至少是个有点哲学意味的故事。 然而,实际阅读的体验,反而给了我更大的惊喜。作者的笔触相当独特,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叙事,而是非常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以及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 我发现自己会被那些看似平淡却充满张力的人物对话所吸引,他们之间的互动,常常在不经意间揭示出角色深藏的动机和隐藏的伤痛。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抓住人心,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它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对”与“错”,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展现了不同选择背后可能带来的轨迹。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快节奏、充满意外的反转的故事,《离死之心》可能不会完全符合你的想象。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品味,去感受文字中的留白和情感的深度,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细细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