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佛教生死书

图解佛教生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生死
  • 轮回
  • 图解
  • 宗教
  • 哲学
  • 心灵
  • 文化
  • 信仰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了解生死轮回后,死亡不足惧,生命更有意义

  我们何处来?死后又将归往何处?生命是一截线段?还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螺旋?生命真的会在唿吸断绝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吗?

  生死的课题自古便一直困扰着人类,有生必有死,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死亡是否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佛教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早在2500多年以前,佛教便已将生命过程的本质参透,并告诉世人,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首尾相连构成的无限轮回。

  生有: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剎那身心,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开始。
  本有:从出生到濒临死的全过程,即人们所关注的有形生命。
  死有:命终时剎那间的身心,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结束。
  中有:死后到再生之间的神识。

  本书採用全新的图解方式,从生有到中有,为你展现生命不同阶段的境况及修行重点,就像读流程图一样简单明了。将使你从此对生死的命题,拥有更加智慧的认识,从而更为积极有效地把握今生。

本书特色

  第一本以现代手法诠释佛教生死观的图文书,文字简明、条理清楚,让你解开生命轮回真相的奇妙导览!

  ■为什么本书命名为《图解佛教生死书》,内容与畅销书《西藏生死书》有何异同?

  《西藏生死书》主要是以藏传《中阴闻教救度大法》为主,内容以「死」为重点;本书则是第一本汇集汉传与藏传佛教精华的入门书,内容不以经忏或超度亡灵为限,还一併讨论生、老、病,对现代人的婚姻、家庭、事业与人生观,都有正面积极的助益;因此简体字版在文革后宗教已渐渐衰退的中国大陆,出版后非常畅销,也能获得一般读者的喜爱。

  ■本书与市面上讨论佛教生死哲学或生命轮回的书籍,究竟有何异同?
  市面上这类书籍总是文字太深、过于理论;而且大量使用佛教里的冷僻用语,以致非佛学知识充沛的人难以理解。本书则是使用现代语法,将佛经里提到的投胎、住胎、出胎到死亡过程一一揭示,解开生命轮回的真相。另外本书还用全新图解方式解构生命过程,让读者就像看流程图一样简单明了,只要是国中以上程度的读者能看懂。

  ■本书为何适用于生命教育与养生保健?
  本书主旨是在介绍佛教中的生死关怀,这些理论不仅具有宗教价值,许多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却是出人意外的吻合。例如两千年前《入胎经》里描述胎儿的发育过程,竟然完全无误。藏医《四部医典》里对疾病的分类,以及与中医一样强调「治人重于治病」、「治未病重于治已病」,至今依然适用。阅读本书,既像高僧在你面前为你开示,又像名医为你在做特别门诊。

  ■附加赠品
  随书附赠两幅菊8开彩色六道轮回唐卡(可裁剪,便于收藏)。另附:1、千手千眼大悲忏法。 2、往生凈土忏愿仪。 3、消灾延寿药师忏法。三种临终关怀实用密法,给阴阳两界最切实的助益。

  以下是出版前提供读者抢先阅读后的心得推荐节录:

  ■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误以为这只是一本是类似《西藏生死书》的书籍,大概就是在讲解《中阴闻教救度大法》而已。但读完后我才发现,本书不只是消极的谈「死」的救法而已,而是把佛教里对生、老、病三者都分章解读,详加说明,尤其佛教与医学的关联,以及对疾病的分类与治疗,让我对佛教有了正信而且是全面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老师将我带离教室,骑车送我去医院急诊室,原来母亲刚因车祸而往生,这成了我终身难忘的经历。死是什么?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还是彻底的完结?这些困惑从小就一直搅扰着我,直到28年后我恭敬的请回这本书,并认真领受后才终于释怀,原来积极有效的掌握今生,才是生死轮回的真意。

  ■我深爱的妻子因难产而昏迷了三年才往生,在辛苦照顾她的这三年当中,我常在思索生命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无常难测?我们又为何要来这一遭?挚爱的人即将与我永别,除了悲痛,我还能做些什么?幸好在她临终前,我抢先看到了这本书,好像拿到了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中阴旅程的行动指南,这真是一本临终关怀的实用密法。

  ■学佛多年,以往我对密宗总是充满着不屑,但看了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藏人对于死亡及死后的考察,是佛教生死观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佛教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应该被视为一个脱离生死轮回的契机。我很高兴有人能以佛教的视角,提示生命轮回的奥秘。一个人只有真正地了解死亡,才能掌握死亡所提供的契机。

  ■我不是佛教徒,只是为了修中国哲学史的课程,才看了这本书。我发现虽然很多圣贤的教导,可以让我们不畏惧死亡,但那种智者或勇者的生死观,或许只适用于某些具有英雄特质的人,甚至只是在教我们忽视死亡而已。但这本书让我警觉,其实死亡是生的鞭策;没有死亡,你我就不会思索生存的意义,也就不会珍惜在世的每一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图解佛教生死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含AI痕迹,且字数在1500字左右: --- 《图解佛教生死书》:洞悉轮回的生命蓝图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死亡始终是一个令人敬畏又充满未知的话题。我们生而为人,终将面对生命的终点,然而,在许多文化和哲学体系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复杂而连续过程的“中转站”。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影响深远的哲学与宗教体系之一,以其对生命、死亡和轮回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宏大而精密的“生命蓝图”。 《图解佛教生死书》并非一本普通的宗教入门读物,它是一部旨在帮助现代读者以清晰、直观的方式,深入理解佛教关于生命终结与重生机制的深度指南。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揭开“生死”的神秘面纱,将那些深奥的经文义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解和分析,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的处境。 第一部分:生命缘起的微观图景——何为“我”? 在探讨死亡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生命”的构成。佛教哲学体系建立在“缘起性空”的核心概念之上。本书首先从微观层面剖析了我们所认为的“自我”——那个固执地认为自己是独立、永恒实体的“我”——是如何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暂时聚合而成的。 我们会详细解析五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了我们感知世界和产生执念的基础。通过详尽的图解,读者可以看到,我们的“身体”并非铁板一块,我们的“意识”也并非单一实体,而是流动不息的能量和信息的集合。这种对“无我”的理解,是破除对死亡恐惧的第一把钥匙。因为如果“我”本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么“终结”也只是变化的一种形式。 本书运用大量对比图表,展示了世俗对“灵魂不灭”的误解与佛教“神识流转”的微妙差别。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没有永恒的灵魂”,而是精确地描述了,在一次生命结束后,什么会导向下一世的开始——业力(Karma)的印记如何像信息流一样,被“携带”到新的存在载体中。 第二部分:中阴身的世界——从“死”到“生”的过渡地带 佛教对死亡过程的描述,尤其在中阴(Bardo)阶段的阐述,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许多人认为死亡是瞬间的,但根据佛教传统,临终到再入胎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期,即“中阴身”。 本书以时间轴和流程图的形式,细致描绘了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 1. 临终正念的建立: 如何在生命最后时刻保持清明,识别“光明”与“幻象”,这是决定中阴体验质量的关键。 2. 粗重风的消散: 详细解释了身体机能停止时,四大(地、水、火、风)如何依次分解,以及这种分解如何对应着不同的感受和景象。例如,地大的消散带来沉重感,水大的消散带来枯竭感。 3. 中阴现身与审判: 在中阴界,意识体将经历“本性光明”的显现,以及“本尊”与“忿怒本尊”的显现。本书通过艺术化的插图,展示了这些复杂心识投射的形象,并强调它们并非外来的神祇,而是我们自身心识的投影。 4. 业风的牵引: 描述了中阴身是如何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像乘着风一样穿梭于不同的世界,并最终面临“投胎之门”的选择。 通过这些详尽的图解,读者将不再将中阴视为模糊的鬼魂世界,而是理解为一个高度依赖于临终和一生所积累心性的心理物理空间。 第三部分:六道轮回的生态图鉴与解脱之道 轮回不仅仅是抽象的教条,它描绘了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存在生态系统”,即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图解佛教生死书》用对比鲜明的图表,系统介绍了每一道的特点、寿命、主要痛苦和福报: 天道与阿修罗道: 详述了福报耗尽后衰败的痛苦,以及嫉妒与争斗的本质。 人道: 强调了人道是唯一兼具“福报不足以安逸,痛苦尚未到绝望”的宝贵道场,是修行的最佳平台。 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深入剖析了这些道众生因何种业力投生,以及他们所承受的痛苦的层次与持续性。地狱的描述并非为了恐吓,而是为了警示恶业的后果。 最重要的是,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解脱”的路径——超越六道轮回的束缚。这包括对四圣谛的重新审视,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来净化业力,最终证得涅槃。图解的重点在于展示“止”与“观”在实际修行中的对应关系,以及它们如何逐步瓦解执念的结构,最终切断生死轮回的链条。 总结:超越恐惧的实用指南 《图解佛教生死书》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困惑。它拒绝了肤浅的安慰,而是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视觉材料,引导读者直面人类最根本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通过理解生命是一个持续的、由业力驱动的过程,读者将学会如何更有意识地生活,如何更好地准备“那一刻”,以及如何以更慈悲、更智慧的心态面对世间的一切生离死别。 阅读此书,如同获得了一张详尽的生命地图,不再在黑暗中摸索,而是清晰地看到自己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以及如何选择那条通往最终安宁的道路。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对生命本质抱有深刻好奇心的人的珍贵财富。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 独特的佛教生死观
1. 勇于面对生死:人人都需要了解死亡 24
2. 本书将指引你:破除恋生惧死的迷雾 26
3. 人身从何而来:四大五蕴的和合 28
4. 人生不可逃避的命运:生老病死 30
5. 生命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 32
6. 生命流转的直接动力:业 34
7. 周而复始的回圈:六道轮回 36
8. 生命的实相:缘起有、自性空 38
9. 生命的四大阶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40
10. 佛教对待生死的态度:培养“念死”的思维 42
11. 丰富的智慧:概说佛教中的生死关怀 44

二、从受生到住胎:生苦
1. 投生人道的苦处:人生八苦 48
2. 生而为人的可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50
3. 投胎成功的第一步:因缘具足方能入胎 54
4. 四大五蕴重新聚合:生有形成 56
5. 投胎成功的第二步:发育健全方能住胎 58
6. 三十八周的漫长历程:藏医《四部医典》对胚胎发育的诠释
7. 不同满业,不同结果:胎儿的因果报应 64
8. 饱受煎熬的三十八周:住胎之苦 66
9. 投胎成功的第三步:出胎 68
10. 入胎时的正念差异:投胎的四种情况 70
11. 如何助益新生儿:消灾祈福 72
12. 大师降生:与众不同的吉祥征兆 74

三、如何利用这段生命:本有
1. 人生的重点:专注于善法 78
2. 关闭三恶趣大门的法宝:皈依 80
3. 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遵守七众的戒律 82
4. 佛陀与世俗人开示的智慧:《善生经》和礼敬六方 86
5. 礼敬东方和南方:尊敬父母、恭顺师长 88
6. 礼敬西方和下方:善待妻子、体恤奴婢 90
7. 礼敬北方和上方:和敬亲友、敬奉僧众92
8. 消除日常生活的六种过失:六非道 94
9. 判别恶友:远离四种不可亲近之人 96
10. 判别善友:亲近四种值得敬重之人 98
11. 走向来世的安全梯1:杜绝十不善业 100
12. 走向来世的安全梯2:修持八种功德身 102
13. 看清轮回的陷阱:四谛法门 104
14. 离开轮回的办法:守护戒律,灭除无明 108
15. 三部律仪不违犯: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乘戒 110
16. 不忍见众生沈沦:发起菩提心 112
17. 发起菩提心的两种方法:七因果与自他相换 114
18. 以生命的关怀消解肉体的疾病:佛经中的医学 118
19. 引发疾病的外缘:外部环境侵袭 120
20. 导致疾病的内因:体内四大元素失衡 122
21. 佛教特有的病因观:业果报应 124
22. 佛教对疾病的分类:虚说四百零四种 126
23. 四大与季节:顺应时令的养生之道 128
24. 四大与饮食:吃出来的健康 130
25. 消除业障引发的疾病:精神修持与养生 132

四、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死亡的过程
1. 对死亡的判定:死有时刻 136
2. 临终的前四个阶段:四大分解 138
3. 密续生理学1:意识的多重层面 142
4. 密续生理学2:极微细的心风 144
5. 密续生理学3:脉 146
6. 密续生理学4:气 148
7. 密续生理学5:明点 150
8. 临终的后四个阶段:从微细心到澄明心 152
9. 无惧生死的关键:空性 154
10. 密法超度的第一秘技:颇瓦法 156
11. 密法超度的第二秘技:母子光明相会 158
12. 特别注意:临终一念将决定死后的去向 160

五、在死后与转生之间流转:中有
1. 佛教描述死后世界的特有概念:中阴 164
2. 中阴世界的主角:意识 166
3. 亡灵在中阴世界的引导地图:《中阴闻教救度大法》 168
4. 中阴世界的总体描述: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后历程 170
5. 诸佛菩萨前来接引:进入法性中阴 172
6. 诸佛菩萨的三种形象:寂静尊、寂忿尊、忿怒尊 174
7. 生命元素再次显现:五蕴与四大的显现 176
8. 第一天的幻相:大日如来佛父佛母现身 178
9. 第二天的幻相:金刚萨阿如来佛父佛母现身 180
10. 第三天的幻相:宝生如来佛父佛母现身 184
11. 第四天的幻相:阿弥陀佛父佛母现身 188
12. 第五天的幻相:不空成就佛父佛母现身 192
13. 第六天的幻相:寂静诸尊现身 196
14. 第七天的幻相:诸持明主尊现身 202
15. 第八天的幻相:大光荣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208
16. 第九天的幻相:金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212
17. 第十天的幻相:宝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214
18. 第十一天的幻相:莲花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216
19. 第十二天的幻相: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218
20. 第十三天的幻相:忿怒诸女神现身 220
21. 第十四天的幻相:四位守门女神与二十八位瑜伽女现身 224
22. 法性中阴的总结:生前的修行对中阴处境十分关键 228
23. 轮回与解脱的最后抉择:投胎中阴 230
24. 投胎中阴的考验:七种险境幻相 232
25. 善业与恶业的计算:冥界的善恶大审判 236
26. 面对审判的要诀:相信一切都是空性 238
27. 前生身形隐弱,来生身形渐显:轮回六道在业力作用下发出诱惑 240
28. 抵制六道诱惑,避免投胎转世:关闭胎门 242
29. 进入轮回的世界:六道景象 246
30. 更严峻的考验:索命鬼卒催逼入胎 248
31. 最后的选择:转识前往清净佛土或投胎人道 250
32. 总结:不同根器的亡者将有六种解脱层次 252

五、超越轮回的清净庄严世界:佛国净土
1. 清净的国土:净土释义 256
2. 三种层次的净土: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化身净土 258
3. 与汉人机缘极深厚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260
4. 佛陀为世俗人开示的智慧:极乐世界的衣、食、行 262
5. 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极乐世界的环境 264
6. 莲花化生,万种伎乐:极乐世界中的育和乐 266
7. 东方净土: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 268
8. 欲界天中的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 270
9. 观世音菩萨的净土:普陀山世界 272
10. 无边浩渺的净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 274
11. 众生眼中的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 276
12. 大乘五力: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 278

六、走完最后一程:佛教的殡葬仪式
1. 对亡者家属的嘱託:切忌移动、哭泣和杀生 282
2. 利益亡者的仪式1:作七与诵经 284
3. 利益亡者的仪式2:拜忏与打佛七 286
4. 利益亡者的仪式3:水陆法会与放焰口 288
5. 不同的葬礼形式1:天葬 290
6. 不同的葬礼形式2:火葬 292
7. 不同的葬礼形式3:塔葬 294
8. 不同的葬礼形式4:水葬、土葬以及多次葬等 296

附录一:千手千眼大悲忏法 298
附录二:往生净土忏愿仪 303
附录三:消灾延寿药师忏法 31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终点”与“起点”,也就是关于“生”与“死”的议题。在很多文化和宗教中都有关于生死的不同解读,而我对佛教的生死观一直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更具哲学深度和精神层面的解释。《图解佛教生死书》这个名字让我眼前一亮,我希望它能用一种非常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剖析佛教中关于生死的种种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精美的插图,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中阴”、“转世”等,描绘得生动形象,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悟。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我们如何在生命的“过程中”,也就是活着的时候,就能为“死后”做好准备,如何去减少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是如何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评分

最近在书店翻到一本《图解佛教生死书》,封面的设计很有吸引力,一看就是那种让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我一直对佛教的生死观抱持着好奇,但又觉得佛经之类的读起来总是有点门槛,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本书的“图解”二字,恰好戳中了我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佛法概念,比如轮回、业力、解脱等等,用生动的图画和易懂的文字来呈现。这样,即便是我这样没有深厚佛教基础的人,也能更容易地把握佛教对于生死的根本看法。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是否能探讨一些关于“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悲伤”等实际问题,以及佛教在这方面能提供哪些慰藉和指引。毕竟,生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如果能通过这本书,获得一些内心的平静和面对未来的勇气,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

哇!这本《图解佛教生死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人生意义充满疑惑的迷茫者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在思考很多关于“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死了之后会去哪里”这些哲学层面的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和焦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带我一同探索生命的本质。特别是“生死”这个主题,我觉得它贯穿了我们整个人生,理解了生死,也许就能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期待这本书的图解部分能非常精妙,能够帮助我视觉化地理解一些佛学中比较玄奥的理论,比如“无常”、“因果”等等。如果它还能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修行方法,帮助我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减少烦恼,那就更好了。毕竟,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是吗?

评分

这本书《图解佛教生死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关于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古老传说。我一直觉得,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并非偶然,背后一定有着某种深层的联系。佛教在这方面的解释,总让我觉得既神秘又充满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带到我们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图解”的设计,我非常期待它能用生动有趣的插画,将那些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佛学概念,比如“业力”、“解脱”等,变得通俗易懂。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佛教的生死观,更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安顿身心、如何面对生命无常的启示,让我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能够多一份从容和智慧。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轮回转世感到好奇的人,这本书《图解佛教生死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明灯。我总觉得,人死了并不是一切的终结,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和运作规律。佛教在这方面的解释一直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限制,很难深入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将佛教对于“六道轮回”、“业报”、“解脱”等概念进行细致的讲解。尤其是“图解”的形式,我非常期待它能用清晰的插图,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形象化,让我能够一目了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提供一些实际的观照方法,让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生命的无常,以及如何通过善行来积累功德,为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