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生死輪迴後,死亡不足懼,生命更有意義
我們何處來?死後又將歸往何處?生命是一截綫段?還是一個無限延伸的螺鏇?生命真的會在呼吸斷絕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嗎?
生死的課題自古便一直睏擾著人類,有生必有死,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事實。然而死亡是否意味著一切的終結?佛教對此的迴答是否定的。
早在2500多年以前,佛教便已將生命過程的本質參透,並告訴世人,任何眾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個階段首尾相連構成的無限輪迴。
生有: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剎那身心,它標誌著一期生命的開始。
本有:從齣生到瀕臨死的全過程,即人們所關注的有形生命。
死有:命終時剎那間的身心,它標誌著一期生命的結束。
中有:死後到再生之間的神識。
本書採用全新的圖解方式,從生有到中有,為你展現生命不同階段的境況及修行重點,就像讀流程圖一樣簡單明瞭。將使你從此對生死的命題,擁有更加智慧的認識,從而更為積極有效地把握今生。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現代手法詮釋佛教生死觀的圖文書,文字簡明、條理清楚,讓你解開生命輪迴真相的奇妙導覽!
■為什麼本書命名為《圖解佛教生死書》,內容與暢銷書《西藏生死書》有何異同?
《西藏生死書》主要是以藏傳《中陰聞教救度大法》為主,內容以「死」為重點;本書則是第一本匯集漢傳與藏傳佛教精華的入門書,內容不以經懺或超度亡靈為限,還一併討論生、老、病,對現代人的婚姻、傢庭、事業與人生觀,都有正麵積極的助益;因此簡體字版在文革後宗教已漸漸衰退的中國大陸,齣版後非常暢銷,也能獲得一般讀者的喜愛。
■本書與市麵上討論佛教生死哲學或生命輪迴的書籍,究竟有何異同?
市麵上這類書籍總是文字太深、過於理論;而且大量使用佛教裏的冷僻用語,以緻非佛學知識充沛的人難以理解。本書則是使用現代語法,將佛經裏提到的投胎、住胎、齣胎到死亡過程一一揭示,解開生命輪迴的真相。另外本書還用全新圖解方式解構生命過程,讓讀者就像看流程圖一樣簡單明瞭,隻要是國中以上程度的讀者能看懂。
■本書為何適用於生命教育與養生保健?
本書主旨是在介紹佛教中的生死關懷,這些理論不僅具有宗教價值,許多理論與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卻是齣人意外的吻閤。例如兩韆年前《入胎經》裏描述胎兒的發育過程,竟然完全無誤。藏醫《四部醫典》裏對疾病的分類,以及與中醫一樣強調「治人重於治病」、「治未病重於治已病」,至今依然適用。閱讀本書,既像高僧在你麵前為你開示,又像名醫為你在做特彆門診。
■附加贈品
隨書附贈兩幅菊8開彩色六道輪迴唐卡(可裁剪,便於收藏)。另附:1、韆手韆眼大悲懺法。 2、往生凈土懺願儀。 3、消災延壽藥師懺法。三種臨終關懷實用密法,給陰陽兩界最切實的助益。
以下是齣版前提供讀者搶先閱讀後的心得推薦節錄:
■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誤以為這隻是一本是類似《西藏生死書》的書籍,大概就是在講解《中陰聞教救度大法》而已。但讀完後我纔發現,本書不隻是消極的談「死」的救法而已,而是把佛教裏對生、老、病三者都分章解讀,詳加說明,尤其佛教與醫學的關聯,以及對疾病的分類與治療,讓我對佛教有瞭正信而且是全麵的認識。
■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老師將我帶離教室,騎車送我去醫院急診室,原來母親剛因車禍而往生,這成瞭我終身難忘的經曆。死是什麼?死後會到另一個世界?還是徹底的完結?這些睏惑從小就一直攪擾著我,直到28年後我恭敬的請迴這本書,並認真領受後纔終於釋懷,原來積極有效的掌握今生,纔是生死輪迴的真意。
■我深愛的妻子因難産而昏迷瞭三年纔往生,在辛苦照顧她的這三年當中,我常在思索生命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這麼無常難測?我們又為何要來這一遭?摯愛的人即將與我永彆,除瞭悲痛,我還能做些什麼?幸好在她臨終前,我搶先看到瞭這本書,好像拿到瞭死後七七四十九天中陰旅程的行動指南,這真是一本臨終關懷的實用密法。
■學佛多年,以往我對密宗總是充滿著不屑,但看瞭本書後我纔發現,原來藏人對於死亡及死後的考察,是佛教生死觀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佛教認為死亡並不意味著一切的結束,而應該被視為一個脫離生死輪迴的契機。我很高興有人能以佛教的視角,提示生命輪迴的奧秘。一個人隻有真正地瞭解死亡,纔能掌握死亡所提供的契機。
■我不是佛教徒,隻是為瞭修中國哲學史的課程,纔看瞭這本書。我發現雖然很多聖賢的教導,可以讓我們不畏懼死亡,但那種智者或勇者的生死觀,或許隻適用於某些具有英雄特質的人,甚至隻是在教我們忽視死亡而已。但這本書讓我警覺,其實死亡是生的鞭策;沒有死亡,你我就不會思索生存的意義,也就不會珍惜在世的每一天。
一、 獨特的佛教生死觀
1. 勇於麵對生死:人人都需要瞭解死亡 24
2. 本書將指引你:破除戀生懼死的迷霧 26
3. 人身從何而來:四大五蘊的和閤 28
4. 人生不可逃避的命運:生老病死 30
5. 生命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 32
6. 生命流轉的直接動力:業 34
7. 周而復始的迴圈:六道輪迴 36
8. 生命的實相:緣起有、自性空 38
9. 生命的四大階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40
10. 佛教對待生死的態度:培養“念死”的思維 42
11. 豐富的智慧:概說佛教中的生死關懷 44
二、從受生到住胎:生苦
1. 投生人道的苦處:人生八苦 48
2. 生而為人的可貴: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50
3. 投胎成功的第一步:因緣具足方能入胎 54
4. 四大五蘊重新聚閤:生有形成 56
5. 投胎成功的第二步:發育健全方能住胎 58
6. 三十八周的漫長曆程:藏醫《四部醫典》對胚胎發育的詮釋
7. 不同滿業,不同結果:胎兒的因果報應 64
8. 飽受煎熬的三十八周:住胎之苦 66
9. 投胎成功的第三步:齣胎 68
10. 入胎時的正念差異:投胎的四種情況 70
11. 如何助益新生兒:消災祈福 72
12. 大師降生:與眾不同的吉祥徵兆 74
三、如何利用這段生命:本有
1. 人生的重點:專注於善法 78
2. 關閉三惡趣大門的法寶:皈依 80
3. 做一個閤格的佛教徒:遵守七眾的戒律 82
4. 佛陀與世俗人開示的智慧:《善生經》和禮敬六方 86
5. 禮敬東方和南方:尊敬父母、恭順師長 88
6. 禮敬西方和下方:善待妻子、體恤奴婢 90
7. 禮敬北方和上方:和敬親友、敬奉僧眾92
8. 消除日常生活的六種過失:六非道 94
9. 判彆惡友:遠離四種不可親近之人 96
10. 判彆善友:親近四種值得敬重之人 98
11. 走嚮來世的安全梯1:杜絕十不善業 100
12. 走嚮來世的安全梯2:修持八種功德身 102
13. 看清輪迴的陷阱:四諦法門 104
14. 離開輪迴的辦法:守護戒律,滅除無明 108
15. 三部律儀不違犯:彆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 110
16. 不忍見眾生瀋淪:發起菩提心 112
17. 發起菩提心的兩種方法:七因果與自他相換 114
18. 以生命的關懷消解肉體的疾病:佛經中的醫學 118
19. 引發疾病的外緣:外部環境侵襲 120
20. 導緻疾病的內因:體內四大元素失衡 122
21. 佛教特有的病因觀:業果報應 124
22. 佛教對疾病的分類:虛說四百零四種 126
23. 四大與季節:順應時令的養生之道 128
24. 四大與飲食:吃齣來的健康 130
25. 消除業障引發的疾病:精神修持與養生 132
四、揭開死亡的神秘麵紗:死亡的過程
1. 對死亡的判定:死有時刻 136
2. 臨終的前四個階段:四大分解 138
3. 密續生理學1:意識的多重層麵 142
4. 密續生理學2:極微細的心風 144
5. 密續生理學3:脈 146
6. 密續生理學4:氣 148
7. 密續生理學5:明點 150
8. 臨終的後四個階段:從微細心到澄明心 152
9. 無懼生死的關鍵:空性 154
10. 密法超度的第一秘技:頗瓦法 156
11. 密法超度的第二秘技:母子光明相會 158
12. 特彆注意:臨終一念將決定死後的去嚮 160
五、在死後與轉生之間流轉:中有
1. 佛教描述死後世界的特有概念:中陰 164
2. 中陰世界的主角:意識 166
3. 亡靈在中陰世界的引導地圖:《中陰聞教救度大法》 168
4. 中陰世界的總體描述: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後曆程 170
5. 諸佛菩薩前來接引:進入法性中陰 172
6. 諸佛菩薩的三種形象:寂靜尊、寂忿尊、忿怒尊 174
7. 生命元素再次顯現:五蘊與四大的顯現 176
8. 第一天的幻相:大日如來佛父佛母現身 178
9. 第二天的幻相:金剛薩阿如來佛父佛母現身 180
10. 第三天的幻相:寶生如來佛父佛母現身 184
11. 第四天的幻相:阿彌陀佛父佛母現身 188
12. 第五天的幻相:不空成就佛父佛母現身 192
13. 第六天的幻相:寂靜諸尊現身 196
14. 第七天的幻相:諸持明主尊現身 202
15. 第八天的幻相:大光榮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208
16. 第九天的幻相:金剛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212
17. 第十天的幻相:寶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214
18. 第十一天的幻相:蓮花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216
19. 第十二天的幻相:業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218
20. 第十三天的幻相:忿怒諸女神現身 220
21. 第十四天的幻相:四位守門女神與二十八位瑜伽女現身 224
22. 法性中陰的總結:生前的修行對中陰處境十分關鍵 228
23. 輪迴與解脫的最後抉擇:投胎中陰 230
24. 投胎中陰的考驗:七種險境幻相 232
25. 善業與惡業的計算:冥界的善惡大審判 236
26. 麵對審判的要訣:相信一切都是空性 238
27. 前生身形隱弱,來生身形漸顯:輪迴六道在業力作用下發齣誘惑 240
28. 抵製六道誘惑,避免投胎轉世:關閉胎門 242
29. 進入輪迴的世界:六道景象 246
30. 更嚴峻的考驗:索命鬼卒催逼入胎 248
31. 最後的選擇:轉識前往清淨佛土或投胎人道 250
32. 總結:不同根器的亡者將有六種解脫層次 252
五、超越輪迴的清淨莊嚴世界:佛國淨土
1. 清淨的國土:淨土釋義 256
2. 三種層次的淨土: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化身淨土 258
3. 與漢人機緣極深厚的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260
4. 佛陀為世俗人開示的智慧:極樂世界的衣、食、行 262
5. 琉璃為地,七寶為界:極樂世界的環境 264
6. 蓮花化生,萬種伎樂:極樂世界中的育和樂 266
7. 東方淨土:藥師佛的淨琉璃世界 268
8. 欲界天中的淨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 270
9. 觀世音菩薩的淨土:普陀山世界 272
10. 無邊浩渺的淨土: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 274
11. 眾生眼中的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 276
12. 大乘五力: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 278
六、走完最後一程:佛教的殯葬儀式
1. 對亡者傢屬的囑託:切忌移動、哭泣和殺生 282
2. 利益亡者的儀式1:作七與誦經 284
3. 利益亡者的儀式2:拜懺與打佛七 286
4. 利益亡者的儀式3:水陸法會與放焰口 288
5. 不同的葬禮形式1:天葬 290
6. 不同的葬禮形式2:火葬 292
7. 不同的葬禮形式3:塔葬 294
8. 不同的葬禮形式4:水葬、土葬以及多次葬等 296
附錄一:韆手韆眼大悲懺法 298
附錄二:往生淨土懺願儀 303
附錄三:消災延壽藥師懺法 312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圖解佛教生死書》,封麵的設計很有吸引力,一看就是那種讓人能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書。我一直對佛教的生死觀抱持著好奇,但又覺得佛經之類的讀起來總是有點門檻,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這本書的“圖解”二字,恰好戳中瞭我的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佛法概念,比如輪迴、業力、解脫等等,用生動的圖畫和易懂的文字來呈現。這樣,即便是我這樣沒有深厚佛教基礎的人,也能更容易地把握佛教對於生死的根本看法。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是否能探討一些關於“如何麵對死亡”、“如何處理失去親人的悲傷”等實際問題,以及佛教在這方麵能提供哪些慰藉和指引。畢竟,生死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課題,如果能通過這本書,獲得一些內心的平靜和麵對未來的勇氣,那將是極大的收獲。
评分哇!這本《圖解佛教生死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人生意義充滿疑惑的迷茫者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在思考很多關於“活著到底是為瞭什麼”、“死瞭之後會去哪裏”這些哲學層麵的問題,常常感到睏惑和焦慮。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帶我一同探索生命的本質。特彆是“生死”這個主題,我覺得它貫穿瞭我們整個人生,理解瞭生死,也許就能更坦然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我期待這本書的圖解部分能非常精妙,能夠幫助我視覺化地理解一些佛學中比較玄奧的理論,比如“無常”、“因果”等等。如果它還能提供一些實際可行的修行方法,幫助我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減少煩惱,那就更好瞭。畢竟,知識的獲得最終是為瞭更好地生活,不是嗎?
评分作為一個從小就對輪迴轉世感到好奇的人,這本書《圖解佛教生死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盞明燈。我總覺得,人死瞭並不是一切的終結,背後一定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和運作規律。佛教在這方麵的解釋一直讓我覺得非常吸引人,但很多時候,因為語言的限製,很難深入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將佛教對於“六道輪迴”、“業報”、“解脫”等概念進行細緻的講解。尤其是“圖解”的形式,我非常期待它能用清晰的插圖,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形象化,讓我能夠一目瞭然。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能提供一些實際的觀照方法,讓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悟生命的無常,以及如何通過善行來積纍功德,為自己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終點”與“起點”,也就是關於“生”與“死”的議題。在很多文化和宗教中都有關於生死的不同解讀,而我對佛教的生死觀一直非常感興趣,因為它似乎提供瞭一種更具哲學深度和精神層麵的解釋。《圖解佛教生死書》這個名字讓我眼前一亮,我希望它能用一種非常直觀、易於理解的方式,來剖析佛教中關於生死的種種觀念。我期待書中能夠用精美的插圖,將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中陰”、“轉世”等,描繪得生動形象,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悟。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我們如何在生命的“過程中”,也就是活著的時候,就能為“死後”做好準備,如何去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甚至是如何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评分這本書《圖解佛教生死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瞭很多關於生命輪迴、因果報應的古老傳說。我一直覺得,我們所經曆的這一切,並非偶然,背後一定有著某種深層的聯係。佛教在這方麵的解釋,總讓我覺得既神秘又充滿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古老的智慧帶到我們現代人的麵前。特彆是“圖解”的設計,我非常期待它能用生動有趣的插畫,將那些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佛學概念,比如“業力”、“解脫”等,變得通俗易懂。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佛教的生死觀,更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安頓身心、如何麵對生命無常的啓示,讓我在麵對人生的起伏時,能夠多一份從容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