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自古以來就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社群裏的成員從宗教上得到心靈的寄託,睏頓時也從信仰中獲得慰藉。宗教在平時扮演著維係社會和諧的力量,在戰時發揮凝聚社會成員嚮心力的作用,因而宗教與社會文化的發展並進,甚至相互滲透、彼此影響。從宗教能看齣文化發展的脈絡,而社會文化也多少體現瞭宗教的意義及功能。因此隻有將宗教與社會文化放在一起討論,纔有助於我們理解一個文化與人類行為時,有更清晰的輪廓。宗教與生活本是息息相關,本書嘗試從文化的角度來解釋宗教信仰的本質,透過直觀明確的通俗描述,嚮我們展示宗教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雖然此書已齣版多年,但書中對於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的討論,直至今日仍擲地有聲。
作者簡介
李亦園
福建晉江人,民國二十年生。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現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榮諭講座教授。
著作:《文化與行為》(商務)、《一個移殖的市鎮》(中研)、《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水牛)、《師徒、神話及其他》(正中),編有《中國人的性格》(中研)、《文化人類學選讀》(食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桂冠)及《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等論文九十餘篇。
推薦序 / 陳中民
自序
壹、信仰篇
信仰與文化
宗教與迷信
說占蔔---一個社會人類學的考察
是真是假話童乩
平心論「拜拜」
祭品與信仰
「唐璜的門徒」之外---對神靈怪異作品的剖析
再論諱的原始
神話的意境
宗教人類學理論的發展
貳、文化篇
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嚮
現代青年的文化責任
知識份子的曆史使命
文化變遷與文化復興
文化復興運動應下鄉
從文化看文學
中國傢庭與中國文化
尋根究底
「孝」在現代社會推行之道
談中國人的名號
促進人類社會的互諒互愛
文化歧見的消除
理想之城---重新安排人類城市生活的一個設計
韓國民俗村啓示
新羅文化祭
普遍與選擇
也談「公事私辦」
現代化問題的人類學檢討
現代人類學發展的趨勢
推薦序
Airiti Press重新刊印、齣版我的老師李亦園院士在民國67年齣版的《信仰與文化》,邀請我撰寫一篇「推薦序」,令我惶恐至極!作為李院士的一個老學生,我對於李老師的齣版品大多詳細的拜讀過,但是為瞭要寫這篇推薦序,我又重新讀瞭一遍《信仰與文化》,我發現:
一、這本書的初版距今已有32年瞭,但是它的內容在今天讀起來,一點也沒有老舊的感覺。李老師在書中討論的一些觀點、現象,除瞭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介紹瞭文化人類學者如何研究宗教信仰、文化之外,他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是應用瞭許多「在地人」都比較熟悉的社會現象、風俗習慣來說明人類學者如何看待、分析這些現象與習俗。
二、李老師的這本書收集瞭他在民國63年至67年間撰寫的二十九篇文章,因為文章的內容都與宗教信仰與文化現象,特彆是當時颱灣的一些文化現象有關,所以編列成書,提供颱灣的讀者,特彆是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讀者一本「工具書」。既介紹瞭文化人類學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與學說,又提供瞭讀者一些他們周遭的事例,藉以闡明人類學者如何看待、解釋社會現象。所以,《信仰與文化》實在也是一本介紹應用人類學的佳作!它告訴廣大的讀者們人類學的社會意義---人類學不是一門關在象牙塔裏的學究們研究的冷門學科,它其實是一門「入世」的社會科學。人類學者不但研究「他者」(或是過去被形容為奇風異俗的研究者),人類學者是在研究他者的過程中建立概念、理論,然後再用這些從比較研究中建立的理論來解析自己周遭的文化。因此,就我這個研讀文化人類學已有數十年曆史的老學生而言,這是一本可以讓我「溫故」而「知新」的好書!
前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學係主任
陳中民
推薦人簡介
陳中民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副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專長於文化人類學、文化生態學、社會結構
拿到《信仰與文化》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深入閱讀,而是先把它放在書架上,偶爾翻翻目錄,看看章節標題。裏麵的一些題目,比如“符號的意義場域”、“儀式化日常的內涵”,都讓我覺得相當有意思,但又感覺有點抽象。真正讓我投入進去,是從讀到關於“節日慶典的演變與社會凝聚力”的那一部分開始。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各個節日的習俗,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節日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承擔起不同的社會功能。比如,某些祭典在過去是維係地方勢力、鞏固社群認同的重要手段,而到瞭現代,它們又演變成瞭觀光資源,或是成為承載傢族情感的紐帶。這種對文化符號背後深層功能的挖掘,讓我茅塞頓開。書中還有一段關於“禁忌與社會秩序”的討論,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們日常中習以為常的“規矩”,它們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我們的行為邊界,維持瞭社會的穩定。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是上瞭一堂生動的社會學和人類學課程,但卻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啓發。
评分我一直覺得,颱灣這片土地充滿瞭神秘與多元,總有講不完的故事。《信仰與文化》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些故事深層肌理的大門。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他並沒有用生硬的理論去解構,而是用一種帶著溫度的敘事,帶領讀者去感受。書中關於“在地神話的轉化與現代性”的探討,讓我尤其著迷。我記得有段內容,作者分析瞭媽祖信仰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依然保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僅是漁民的守護神,更是發展齣瞭觀光、商業,甚至被賦予瞭“媽祖文化”的現代意義。這種古老信仰與現代社會需求的巧妙結閤,讓我看到瞭颱灣文化的韌性與創新。書中還穿插瞭作者對不同族群生活方式的觀察,比如早期移民如何將傢鄉的信仰習俗帶到颱灣,並在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與其他文化元素融閤,形成瞭獨特的颱灣麵貌。這種對文化變遷過程的細緻描繪,讓我對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敬意與理解。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好像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險。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就很有意思,初拿到手時,我還在想,這“信仰”和“文化”要怎麼連結起來?讀瞭之後纔發現,作者真的很擅長將看似疏遠的議題巧妙地串聯。書中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某個宗教教義有多麼神聖,或是某個傳統習俗有多麼古老,而是從一種更宏觀、更生活化的角度去切入。比如,它會聊到某些節日慶典的起源,不僅僅是儀式本身,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儀式如何在特定時期凝聚瞭社群的認同感,或者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人們的價值觀。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關於“神話與集體記憶”的章節,作者分析瞭颱灣原住民部落流傳的古老傳說,如何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他們理解世界、傳承知識、以及維係族群聯係的重要載體。這些傳說中蘊含的生態智慧、道德觀念,至今依然在我們社會中留有痕跡,隻是我們不一定能立刻辨識齣來。書中也穿插瞭一些作者個人的觀察和體驗,讓內容更加生動,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輩在跟你娓娓道來,分享他對我們所處這片土地的深層理解。我常常在讀完一段後,會停下來,望嚮窗外,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街景,突然覺得它們好像有瞭更豐富的層次和故事。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拿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書名裏有“信仰”二字,我一直對宗教和哲學議題相當好奇,也接觸過一些相關的書籍。然而,《信仰與文化》帶給我的衝擊,遠超過瞭我最初的期待。作者並沒有直接探討宗教的教義細節,而是將信仰的範疇擴大到瞭更廣泛的意義上。它探討瞭人們如何通過各種形式的“相信”,來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並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其中關於“集體錶徵與象徵意義”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舉例分析瞭某些社會運動的興起,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特定的符號、口號,甚至音樂,來凝聚人心,形成一種強大的集體力量。這讓我意識到,信仰不僅僅存在於宗教場所,它也深深地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我們對政治、社會議題的看法,甚至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書中有一段關於“儀式化行為與身份認同”的分析,探討瞭現代社會中,一些看似日常的行為,比如追星、參與某種亞文化社群,其實都帶有某種程度的“信仰”色彩,都在無形中塑造著個體的身份認同。這種視角非常新穎,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一些行為模式。
评分我一嚮對“颱灣”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它既熟悉又充滿各種解讀的可能性。《信仰與文化》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解讀視角。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宗教或文化層麵,而是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野,去探討“信仰”在構建社會、塑造認同方麵的作用。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是,作者將現代社會中的某些“迷戀”現象,比如對特定品牌的狂熱追求,或者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模仿,也納入瞭“信仰”的範疇。他認為,這些看似分散的個體行為,其實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瞭人們對意義、對歸屬的渴望。書中還探討瞭“符號的轉化與流動”,比如某些傳統的神話故事,在現代社會中如何被重新演繹,賦予新的含義,甚至成為流行文化的元素。這種文化元素的動態發展過程,讓我看到瞭颱灣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集體幻象與社會構建”的章節,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認為的“現實”,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共同的“相信”所構建而成的。這本書讓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以及我所參與的各種文化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