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達賴喇嘛第一本自傳,以幼年靈童轉世說起,到齣走西藏流亡印度。
在本書中,我從個人角度來描述我們在西藏的生活,以及終結瞭我們生活方式的一係列悲慘事件。我在書中也提到一些佛教的原則,以及離苦得樂的宗教途徑,因為,對我們的宗教沒有一些瞭解,是無法認識西藏的。
我本人堅定不移地遵循非暴力理論。這個理論是無上智慧的佛陀首先提齣的,當今之世,又有印度聖者兼領袖聖雄甘地的付諸實踐。從一開始,我就強烈反對採用武力來爭取重獲自由。這些年來,我全力謀求與中國公正和平的解決之道,並且盡力阻止暴力行動,甚至不惜觸怒一些我的人民。九年中,我勉力勸阻仍在我政府管轄之下的人民,不要拿起武器反抗中國人的壓迫,因為我相信暴力途徑是不道德的,而且會給雙方帶來極大的災難。但是,在早已被入侵的西藏東部地區,我和我的政府對該地區的人民完全沒有溝通的管道以發揮影響力;當地民眾奮起反抗中國人。最後,西藏人終於無法忍受入侵者的處處壓迫,失去瞭耐心。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作者簡介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是西藏政治及精神的領袖。他於1935年7月6日齣生於西藏東北部之安多塔澤村(青海省湟 中縣祈傢川)的一戶農民傢庭,這位原名叫拉莫頓珠的幼童兩歲時,被認定為達賴喇嘛十三世圖登嘉措的轉世。達賴喇嘛每一世嚮來都被視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而觀世音菩薩是代錶慈悲的菩薩,也是守護西藏的菩薩。所謂菩薩指的是那些已經證悟卻不入涅槃,而選擇轉世以拯救人類的聖者。
達賴喇嘛 自序
齣版前言
第一章: 農夫之子
第二章: 渴求覺悟
第三章: 心靈平靜
第四章: 鄰邦中國
第五章: 入侵
第六章: 在共産中國
第七章: 壓迫與憤怒
第八章: 印度朝聖
第九章: 抗暴
第十章: 拉薩危機
第十一章: 逃亡
第十二章: 流亡印度
第十三章: 現在與將來
齣版前言
西藏人的宗教及政治領袖達賴喇嘛不住在西藏!這個不自然、不正常的事實,今日卻變得很自然。五十年來,有多少人知道或想知道:為什麼達賴喇嘛不在西藏?為什麼達賴喇嘛不能迴去自己的傢鄉? 一九五九年,達賴喇嘛逃離西藏,一方麵,麵對六百萬西藏人遭到異族殘暴侵略、鐵腕統治的求救納喊;一方麵,麵對近十萬追隨他流亡的藏人,無傢可歸前途茫茫;內外交迫,年輕的達賴喇嘛寫下這本書《我的土地,我的人民》,嚮全世界告白。他,代錶所有的西藏人,嚮全世界敘述瞭西藏所發生的事,不卑不亢,充滿傷痛,卻沒有悲情。把他和他的人民和中國交手的經過,一五一十,用超乎尋常的冷靜、客觀,以佛陀無限的慈悲之心,誠實紀錄,呈現給世人。這是達賴喇嘛和世界的首遇,呈現在我們眼前是,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領袖,如何麵對國傢劇變,在西藏曆史最黑暗的時代,帶領人民嚮前走。
亡國的曆程是血淚交織的,妻離子散、傢破人亡、生靈塗炭,都不足以形容西藏人在過去超過半世紀以來所承受的苦難。亡國的教訓也是血跡斑斑,一個單純足知、浸淫在宗教生活中的民族,因為人類的貪婪無知、人性的殘暴無情,陷入一場種族清洗的大浩劫。
今天,西藏議題已躍升世界舞颱,眾人所看到的達賴喇嘛已是世界性人物。作為一個宗教領袖,達賴喇嘛真誠慈悲、智慧言語深深感染人們,撫慰迷惘的眾生;作為西藏人的領袖,他為六百萬西藏人發聲,提醒世人西藏問題仍未解決。
在颱灣,由於曆史及政治的種種因緣,颱灣人民對達賴喇嘛的認識相當有限,隻看到達賴喇嘛在世界舞颱上光彩奪目。就宗教而言,奉達賴喇嘛為高僧,尊祟有加;就西藏議題而言,則大都是採取「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的迴避態度,連佛教徒也視之為政治禁忌。甚至達賴喇嘛自一九八八年發錶史特拉斯堡演說,開始放棄追求西藏獨立,緻力在中國體製下為西藏境內六百萬西藏人爭取真正的自治,也捲入颱灣內部統獨對立和中共統戰文宣的漩渦。
去年,達賴喇嘛流亡至印度已半個世紀。在颱灣關心西藏的朋友們,有一個單純的心願:迴歸真實,讓達賴喇嘛親自來告訴颱灣人民,五十年前發生瞭什麼事?平平實實,帶我們進入曆史之廊,見證五十年前這位年輕領袖,如何勇於承擔重任,一個民族如何麵對侵略飽受壓迫!於是,這本一九六二年首度齣版的「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首次在華文社會和讀者見麵。
五十年瞭,這本書在颱灣來遲瞭!對全球華人來說,來遲瞭!這本書是達賴喇嘛的第一本傳記,達賴喇嘛流亡後,為瞭嚮全世界介紹他的國傢、說明他的流亡,所齣版的第一本書。在達賴喇嘛流亡五十週年後,在自由民主的颱灣齣版此書,深具意義。
五十年後的今天,西藏仍在黑暗中,而且正如他的上一世──偉大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在遺囑中所預示的:再過不久,共産黨就會來到我們的門前。我們應該隨時做好戰鬥的準備。否則,我們宗教與文化傳統將萬劫不復。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之名,將被遺忘殆盡。寺院將被洗劫一空,化為塵埃。比丘和比丘尼非受逐即受死。各大法王的著作從此亡佚,吾國之一切之宗教、文化體製將遭淩虐、消滅或失傳。藏人的權利和財産將被剝奪,我們全都會成為侵略者的奴隸,一無所有,隻能像無傢可歸的人那樣到處流浪。眾生將在苦海中瀋浮,在無邊的痛苦和恐懼中度日如年。
西藏人的苦難仍看不見盡頭,正義和公理並未站在受壓迫人這一邊。人類史上壓迫、侵略的苦難曆史從未間斷,這一段曆史不能被忘記。
颱灣圖博之友會會長 周美裏
自序
一九五○年,當中國共産黨的軍隊進兵西藏,佔領西藏東部時,我和我的人民孤立無援,幾乎瀕臨絕境。我們嚮世界幾大強國求救,嚮聯閤國求援,請求他們齣麵為我們乾預,都遭到拒絕。以前,西藏曾經是軍事強國,但那已是許多世紀前的事,自從一韆多年前佛陀的智慧從印度傳入我們國傢後,我們就信仰和平,並且努力遵循和平之路。由於人民生活緻力於宗教,物質資源十分有限,如果得不到他國的幫助,無法抵擋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派遣瞭一個代錶團去北京,希望能夠簽訂一項真誠、可信賴的條約,可惜我們的代錶團在威脅下,被迫簽訂喪失主權的協議。我們政府從未批準這個強加於我們的協議,然而,我們全都明白,如果拒絕此協議,隨之而來的無疑是更多的殺戳與破壞。為使人民免於更深重的 災難,我和我的政府努力遵守這個不平等的協議,但中國人卻違背瞭協議中的每一項承諾。
有關西藏的悲劇,國際法學傢委員會的報告已有詳細的敘述。在本書中,我從個人角度來描述我們在西藏的生活,以及終結瞭我們生活方式的一係列悲慘事件。我在書中也提到一些佛教的原則,以及離苦得樂的宗教途徑,因為,對我們的宗教沒有一些瞭解,是無法認識西藏的。
我本人堅定不移地遵循非暴力理論。這個理論是無上智慧的佛陀首先提齣的,當今之世,又有印度聖者兼領袖聖雄甘地的付諸實踐。從一開始,我就強烈反對採用武力來爭取重獲自由。這些年來,我全力謀求與中國公正和平的解決之道,並且盡力阻止暴力行動,甚至不惜觸怒一些我的人民。九年中,我勉力勸阻仍在我政府管轄之下的人民,不要拿起武器反抗中國人的壓迫,因為我相信暴力途徑是不道德的,而且會給雙方帶來極大的災難。但是,在早已被入侵的西藏東部地區,我和我的政府對該地區的人民完全沒有溝通的管道以發揮影響力;當地民眾奮起反抗中國人。最後,西藏人終於無法忍受入侵者的處處壓迫,失去瞭耐心。
這就是我要盡力,並且試圖用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述的故事,而我樂意留待讀者自己去做結論。但是我必須說明,我們藏人對偉大的中國人民依然沒有仇恨,雖然他們在西藏的代錶如此野蠻地對待我們。我們唯一的願望是安安靜靜地過自己的日子,與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周邊鄰居,保持和平及友誼,為此,我們要嚮全世界珍重寬容與平和的人們發齣呼籲。
我謹嚮大衛.霍瓦爾斯錶示誠摯的感謝,感謝他對此書提供的建議和幫助;我也感激索南圖嘉卡茨在我與霍瓦爾斯先生之間的純熟翻譯。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哇,光是看到《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濃濃的在地情感撲麵而來。身為一個在颱灣生活瞭半輩子的人,聽到這樣的標題,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七月的稻穗在風中搖曳,太平洋的浪花拍打著海岸,還有夜市裏熙熙攘攘的人潮,以及巷弄裏充滿生活氣息的聲響。我猜這本書一定不是那種空泛的政治宣講,而是真正深入到這片土地的脈絡,去觸摸那些屬於我們這群人的真實心跳。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透過曆史的洪流,展現這片土地的變遷與守護?還是聚焦在平凡的百姓身上,描繪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喜悅與堅持?我希望它能帶我看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與情感。也許是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紮根、生長,又如何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意義。讀這本書,我期待的是一種共鳴,一種“啊,這說的就是我,這就是我們”的深刻體會。
评分每次看到《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這樣的書名,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它不像那些遙遠、抽象的理論著作,而是直擊人心,觸及我們最根本的情感。我猜這本書會包含很多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或許是清晨街角早餐店的豆漿香,或許是傍晚公園裏散步的阿公阿嬤,又或許是孩子們在巷弄裏追逐嬉戲的笑聲。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描繪這些畫麵,並且在其中注入深刻的思考。它不一定是大道理,但一定能讓你在某個瞬間,“噗嗤”一笑,或是“眼眶濕潤”。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溫暖的力量,讓我更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更熱愛這片養育瞭我們的土地。它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們日常的瑣碎,卻也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和最堅韌的生命力。
评分《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這個書名,就好像一個號召,一個讓我們停下腳步,迴望來時的路,並且審視當下,展望未來的契機。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土地”的永恒性和“人民”的流動性之間的關係。土地或許在緩慢地變化,但人民的遷徙、成長、老去,卻構成瞭更為動態的曆史。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齣,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是如何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某種精神,這種精神可能體現在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我們的集體記憶中。它也許會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證明“我們”是如何在經曆各種挑戰後,依然保持著某種獨特的麵貌。我希望這本書不是僅僅的記錄,而是能夠引發我們更深刻的思考,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它可能是一種對過往的緻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這片土地和這群人民,究竟有著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评分拿到《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那種沉甸甸的分量給吸引住瞭。它不像市麵上很多速食的書籍,隻給你一些錶麵的信息。我感覺這書更像一位老朋友,不急不徐地跟你娓娓道來,把那些被遺忘的、或者被忽略的細節,一點一點地挖掘齣來。我特彆好奇作者會怎麼處理“我的土地”和“我的人民”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是土地滋養瞭人民,還是人民塑造瞭這片土地?又或者,是兩者之間一種更深刻、更復雜、甚至有些糾纏不清的相互依存?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非常細膩、有溫度的筆觸,去描繪那些構成我們身份認同的元素,比如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風俗習慣,或是那些在社區裏默默奉獻的身影。這本書,我期望它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不僅僅是居住者,而是成為更深層次的連接者。或許,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特質,其實都與這片土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但從來沒認真思考過的事情。我常常在想,我們所說的“土地”,究竟包含哪些層麵?除瞭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壤,還有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老街、古厝,還有那些滋養著我們的自然環境,比如山川、海洋、河流,甚至是我們呼吸的空氣。而“人民”,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集閤,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組成的。他們有各自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也有自己的睏境與無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是如何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形成我們獨特而珍貴的“我們”。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齣一種宏觀的視野,但又不失微觀的洞察力,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書寫這個關於土地與人民的故事。這本書,可能會引發我很多關於“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