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主题为「信仰组织」,主题文稿部分取径可谓微观与巨观、文献与田野兼重。祖籍人群与祖籍神明之间对应的关系,或者换言之,传统社会与信仰组织、动员之间的内涵、差异,久为台湾研究的讨论重点。本期由邱彦贵撰述的〈祖籍对民间信仰组织的投影:以嘉义县溪口乡为例〉、蔡武晃撰述的〈祖籍、动员与信仰组织:北台湾龙山寺法脉的观音信仰组织研究〉两文,重新面对此项传统议题;前者以嘉义溪口这个小乡镇内,漳泉粤三种祖籍居民的信仰组织操作,提示自然与社会脉络可能修正祖籍基调,蔡文则以北台湾龙山寺法脉的观音信仰组织历史与实况,检讨祖籍效应在组织、动员上的种种可能。其间我们可以得见,人口外流严重的嘉南平原上,以及在泱泱近千万人的北台湾都会区内,历来「想像中」的祖籍神明信仰,实情为何,且如何坚持与转变。
出身台南七股、任教于高雄内门的黄名宏作品〈地方开发经验的投影─西港仔香传统阵头的人文意象〉,系小结他多年来对宋江阵与祭典的参与及观察,对于台南「西港刈香」仪式中各阵头的组织,自大历史导入形成原因,进一步细致显微了文武阵头发生与转型的过程,「脚巾」系统的互动,发微见着,透析了西港刈香成为重要文化资产的理由及其内涵。
陈峻志的〈台湾地区安太岁习俗探源─以东台中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文,则针对1980年代以来台湾盛行的「安太岁」风俗,进行历史探源与区域比较,兼採命理与勘舆两途解读,釐清「顺星」、「太岁符」、「太岁钱」与「安太岁」之间的分合异同,细致诠释了此项源自矛盾观点的两种祈禳系统,所诞生的新数术。
植根田野一直是台湾民俗与文化研究的奥人之处,本期收录两篇积蓄能量、即将展翅的田野论述。黄敦厚的〈大甲妈祖南下进香香客「食」的变迁〉以其近二十年的亲身体验,将大甲妈祖进香过程中,食物与供应与时俱进的变迁过程深刻描绘,提示此主题另一方可能的观察视野。而钟秀隽的〈论稻江八将--一种接近神圣的还愿文化〉则主要针对台北霞海城隍庙祭典中,原本还愿性、个人性的「散将」组织化的过程,进行贯时性描述,并讨论传统元素在当代社会中可能的走向。
本书特色
本期卷首的两篇特邀文稿,虽然皆以不同形式发表过,但我们觉得有必要再以中文繁体印刷来彰显其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博士大作〈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与佛光大学历史系范纯武教授所撰述的〈战后以来台湾民间宗教研究视域及其问题〉,两位不惑之年学者的看法,可谓第一线对民间信仰或宗教研究的深入反思与远瞩高瞻,我们荣幸征得他们的同意于此刊布,以飨更多的读者,也期待更多的回响。
作者简介
范纯武
佛光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陈进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邱彦贵
蔡武晃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工业管理系博士班博士候选人
陈峻志
中兴大学中文系博士班研究生
黄敦厚
中兴大学中文系博士班研究生
钟秀隽
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
黄名宏
高雄县沟坪国民小学教师,国立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学硕士
哇,我跟你们说,最近我找到一本超级厉害的书,《信仰组织专刊》!我原本以为它会很严肃,内容也很枯燥,结果完全不是!它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记者,深入到各种大大小小的信仰组织里面,用非常贴近生活、也非常有故事性的笔触,把里面发生的事情讲给你听。 我最喜欢的是书里那些人物的刻画,感觉那些信徒、那些领导者,都变得活生生的。它不只是告诉你他们相信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为什么他们相信,以及这些信仰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家庭,甚至是他们的社会行动。我读到一些关于社区互助、慈善义工的部分,真的会被深深感动。 而且,书里面还探讨了不同信仰组织之间是如何互动,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碰撞。我觉得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它让你在了解不同信仰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对人为什么会信仰、信仰又会如何塑造人,感到好奇,那这本书绝对不能错过!
评分天啊,我最近真的被这本书给烧到了!《信仰组织专刊》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份量,我一直以来都对各种宗教、教派背后的运作方式很有好奇,总觉得在看似神秘的信仰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的社会、文化甚至心理学解释。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你一点点去理解这些组织是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 尤其是书里对一些历史悠久的信仰团体进行的深入剖析,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过去,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创立过程,感受到了那些最初的信念是如何凝聚人心,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的。书中提到的那些对教义的解读,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信仰是如何适应社会变化而做出调整的,都让我觉得非常引人深思。而且,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组织标签化,而是呈现了它们复杂的多面性,有光辉的救赎,也有可能存在的争议。对于我这种喜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近期最让我满意的一次阅读体验了。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书,《信仰组织专刊》。老实说,我以前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觉得可能比较沉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又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用非常平实却又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带我走进了各种各样的信仰组织的世界。 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小众”信仰群体的关注。通常我们接触到的关于信仰的信息,大多集中在主流宗教上,但这本书却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不那么为人熟知,却同样拥有自己独特价值和社群力量的组织。它让我看到,信仰的形式是如此多样,而人们对精神慰藉和归属感的追求,也是如此普遍。 书中对这些组织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探讨,从社区服务到文化传承,甚至到一些社会运动的推动,都展现了信仰组织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它让我明白,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也可以是集体的力量,是一种能够影响社会进程的驱动力。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也让我对“社群”和“连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信仰组织专刊》,因为我对“专刊”这个概念总有些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可能比较小众或者偏重某一特定领域。但读完之后,我真的惊艳到了!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宏大,它并没有局限于我们常说的那几种主流宗教,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包括一些新兴的、在台湾也逐渐受到关注的社群,甚至是一些具有某种精神追求的非营利组织。 它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性,不仅仅是关于神明、教义,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群之间,通过共同的价值和目标而产生的连接。书中对这些组织内部的层级结构、沟通方式、以及如何招募和维系成员的描写,都非常细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个体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感时,为何会选择加入某个组织寻求归属感和意义。这本书让我对“社群”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自身社会连接的思考。
评分说真的,刚看到《信仰组织专刊》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那种只适合特定圈子里的人看的书,可能会有很多我不太懂的术语,而且感觉会有点压抑。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完全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又带着一种很温和的观察角度。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展现了信仰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迷失和孤单,而这些组织,无论大小,都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情感的支持、精神的寄托,甚至是一种行动的方向。它不是在评判,而是在记录、在呈现。 我特别想提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组织如何处理内部冲突、如何进行决策,以及如何应对外部挑战的描写,都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出于“信仰”的目的,一个组织的存在和运作,也必然会涉及到非常实际的社会学、管理学甚至心理学的原理。这本书让我对“组织”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信仰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