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之后,尤其宁宗、理宗两朝,不少禅僧,笃志于诗文书画,过着类似士人文化之禅僧生活,不再专意于「一味禅」或南宗顿悟禅,而热衷于诗文,以至于其诗作,往往被编成僧诗选集,以「江湖风月」或「禅林风月」为书名,流传于世,而其诗文,也都被编辑成书,以「禅文集」之面貌出现。这些「文学僧」涉足于京邑士林,交纳官僚、文士,与他们作「江上清风明月」之游,所作之「江湖诗」,表现了积极的入世精神,人间情义,文字运用及儒家人文主义之生命情调。从云泉永颐、芳庭斯植、亚愚绍嵩、橘洲宝昙、北(石闲)居简、物初大观至无文道璨等等多位文学僧之先后出现,和他们走出禅林与文士之周旋与互动,造成了相当程度禅文化的蜕变,研究宋代佛教史者,不能不知。
本书特色
★研究宋代佛教史不可或缺的专书!
作者简介
黄启江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历史博士。曾任美国麻州Mt. Holyoke学院亚洲研究系助理教授兼麻州Amherst 学院亚洲系客座助理教授、美国纽约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纽约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学院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兼主任。中文着作有《北宋佛教史论稿》(台湾商务,1997)、《因果、净土与往生---透视中国佛教史上的几个面相》(学生,2004)及《泗州大圣与松雪道人──宋元社会菁英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学生,2009)等书,及论文多篇散见于各大学术期刊。
自序
导言
第一章:南宋诗僧与文士之互动---从《中兴禅林风月集》谈起
第二章:文学僧橘洲宝昙(1129-1197)与江浙官僚、文士的互动
第三章: 北(石闲)居简(1164-1246)的文士禅
第四章:物初大观(1201-1268) 及其所代表的禅文化
第五章:无文道璨(1213-1271)与「禅文集」《无文印》
第六章:无文道璨之尊师、悔疚与报恩意识
第七章:以士为知己:无文道璨的「人间之游」
第八章:道璨与南宋禅林的诗禅化
第九章:南宋书家张即之(1186-1266)的方外游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导言
南宋孝宗朝伊始(1163),历光宗(1190-1194)、宁宗(1195-1224)、理宗(1225-1264)、度宗(1265-1274)各朝,以迄南宋末,丛林出现了不少善于诗文的禅僧。他们在访师参学期间或据座说法之余,浸淫于诗文之书写及书画之鑑赏与创作,并以所学互相惕励,纳交于公卿士大夫,来往唱和,留下了不少篇章。他们的作品经裒集成书,遂有「诗集」、「文集」或「诗文集」多种传世。这些着作,或因世乱及朝代之更迭,或因发行之数目有限,或其他原因,多已散失,不见于中土。少部份幸而流传者,则流入异邦扶桑,为日本禅寺或汉学家所珍藏。这些着作中的部份及其作者,即是本书讨论之对象。笔者在本书中称这些着作为「禅诗集」及「禅文集」,而其作者则称为「诗僧」与「文学僧」。
「诗僧」与「文学僧」多半兼通内外学,富有文学修养,讲求文字词藻,能诗能文,甚至兼长书画,又能以诗文行走于官僚、文士之门,或与他们酬酢吐纳,或坐而论道,以文章道义相期,大大地改变了他们专志于「一味禅」之刻板印象,而以涵泳于「江湖诗」的形象为士林所知,受丛林所重。本书所论的云泉永颐、芳庭斯植、亚愚绍嵩、橘洲宝昙、北(石闲)居简、物初大观与无文道璨等等,都是其中的皎皎者。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他们的法友及后辈,也以诗文名躁一时,留下诗文着作,数目甚多。虽其着作多已佚失,但足以证明南宋孝宗之后各朝,尤其是宁宗、理宗之间,丛林文学僧为数之多。他们行脚江湖,唿朋引伴,声气相应,颇能影响丛林及士林之风气,而历来研究宋代佛教史及禅宗史之学者却未能注意及之,殊为可惜。
本书首次使用云泉永颐、芳庭斯植与亚愚绍嵩之诗集,及橘洲宝昙、北(石闲)居简、物初大观与无文道璨之文集来讨论此辈「文学僧」之存在与其文化活动。兼谈及部份诗、文集之内容与其所代表之时代意义,并借以证明南宋佛教丛林产生文士化之新趋向。所以选择此几位文学僧及着作来讨论,主要是因为这几位文学僧,若非诗作常见于南宋诗集,即是文章常见于禅史及语录,引起笔者对他们的兴趣,因而追踪他们的作品。截至目前为止,笔者仅有缘获睹他们作品之全部,而其他文学僧之作,或因未能获睹全书,或因其书已经佚失,暂无法一一详论。
根据笔者对南宋文学僧所作之初步研究,孝宗朝至南宋末约有四、五十位以上之文学僧,至少留下了四、五十种诗集、文集或诗文集。他们的名号、生平及着作,可大致列为下表:
这四十余位文学僧,除了少数几位外,生平事蹟都缺乏完整的记录。但据部份文学僧的相关记载及他们所交文士的诗文显示,他们在丛林中也确有不少「讲余」或「禅余」之外的活动,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譬如,杭州名书商及文士陈起所编的《江湖集》,包括前集与后集,就收入他们的不少诗作,与有名文士之诗相罗列。而他所编的《圣宋高僧诗选》,则完全是文学僧的诗集。又如,宋末文士若洲孔汝霖所编的《中兴禅林风月集》,也收了他们不少诗篇,同时代之诗人萧澥,还为此编校正刊印,使之传佈。凡此都足以证明此辈文学僧所受到之重视,不容宋代佛教史的研究者所忽略。
《一味禅与江湖诗:南宋文学僧与禅文化的蜕变》这个书名,有一种古朴而又充满诗意的感觉,读起来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山水之间、寺庙之中潜心修行的文人。南宋,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政治的动荡与文化的繁荣并存,自然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人物和思想。书名中的“文学僧”,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能够将佛理的智慧与文学的表达融为一体的群体,一定有着非凡的精神世界。他们究竟是如何在戒律与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的?他们的诗歌,是否能让我们窥见他们内心的挣扎与超脱?“一味禅”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它代表了当时禅宗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境界?是否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体悟?而“江湖诗”,又会是一种怎样的诗风?是那种描绘山河壮丽、快意恩仇的豪情,还是在民间市井中感受到的悲欢离合?最让我好奇的还是“禅文化的蜕变”这个概念。我想,中国佛教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融合与创新的历史,而南宋时期,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发生?文学僧们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记录并推动了这种蜕变?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那些人物、那些思想的强烈好奇心,让我迫切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
评分这部书名《一味禅与江湖诗:南宋文学僧与禅文化的蜕变》初听就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虽然不是研究南宋文学的专家,但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以及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深感兴趣。南宋,一个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又充满变革的时期,能将“禅”与“诗”这两个看似超脱尘世的概念,与“江湖”这一充满市井气息和生活质感的意象结合起来,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尤其好奇的是,书名中的“蜕变”二字,究竟是指禅文化自身的演变,还是指文学僧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身份认同和创作风格的转变?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遭受政治上的打击,许多人选择遁入空门,将内心的愁绪和对理想的追求寄托于诗词之中,这其中又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豁达?我对书中的“一味禅”概念也充满遐想,它是否代表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禅宗境界,还是暗含了某种特定的禅宗流派?而“江湖诗”又描绘了怎样一番景象?是文人笔下的侠骨柔情,还是隐逸山林却心系天下的情怀?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能够窥探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理解那些才情横溢却又怀揣禅意的灵魂,如何用文字与信仰对话,在喧嚣的尘世中寻觅一份宁静与超脱。
评分阅读《一味禅与江湖诗:南宋文学僧与禅文化的蜕变》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画面:高僧在竹林寺院中抚琴吟诗,笔墨间流淌着佛理的智慧,也蕴含着人生的感悟。南宋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不安,许多文人雅士在仕途受挫后,选择皈依佛门,这似乎成了一种寻求心灵慰藉的途径。然而,他们并非就此与世隔绝,而是将自己在尘世的体验、对现实的关照,融入到了佛教的修行和文学创作之中。书名中的“文学僧”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定位,他们既是得道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种双重身份的融合,必然会带来许多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思想火花。我尤其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在戒律与自由、佛法与世俗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他们的诗歌,究竟是带有几分禅意的超脱,还是更贴近人间的烟火气?“禅文化的蜕变”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到了南宋,它又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是否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碰撞中,吸收了新的养分,发展出更具活力的形态?而“江湖诗”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是在描写山川湖海的壮丽,还是描绘民间疾苦的人生?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其中的答案。
评分这部《一味禅与江湖诗:南宋文学僧与禅文化的蜕变》的书名,光是念出来,就觉得有一种悠远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南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神秘感的朝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在乱世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文人僧侣。书名中的“文学僧”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兴趣。“一味禅”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它是否代表了一种超越了形式和名相的、最纯粹的禅境?而“江湖诗”又会描绘出怎样一番景象?是那些隐士的诗歌,还是在民间流传的民谣?我对“禅文化的蜕变”这一主题尤其感到着迷。我想,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经历过无数次的融合与创新,而南宋时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禅文化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是否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新的特色?书中提到的“蜕变”,究竟是指禅宗思想本身的演变,还是指文学僧群体的身份认同、创作风格的转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文学僧是如何将禅宗的智慧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又如何在诗歌中体现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这本书的书名,成功地激起了我对南宋文学和禅文化的探索欲,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户。
评分《一味禅与江湖诗:南宋文学僧与禅文化的蜕变》这个书名,有一种古朴而又深刻的魅力,直击我心。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与哲学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粹。南宋时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张力的时代,既有汉族文化的坚守与辉煌,也面临着外族的压迫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和情感必然会经历巨大的波动。书名中的“文学僧”恰好抓住了这一独特群体,他们不仅是宗教的信徒,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很好奇,当一位高僧,将深奥的佛理融入到他所见的世间百态,化作字字珠玑的诗句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一味禅”这个概念,听起来就有一种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的意味,它是否代表了当时禅宗在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而“江湖诗”的出现,又让我想象到,那些身处尘世,却又心怀山林、关怀民生的文人,他们的诗歌中,是否带着一种不羁的侠气,又或是饱含着对人间疾苦的同情?“蜕变”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我想这本书一定是在探讨,南宋时期的禅文化是如何在经历历史的洗礼后,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又如何通过文学僧的创作,将这种转变具象化、生动化,从而影响了当时的文学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