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之後,尤其寜宗、理宗兩朝,不少禪僧,篤誌於詩文書畫,過著類似士人文化之禪僧生活,不再專意於「一味禪」或南宗頓悟禪,而熱衷於詩文,以至於其詩作,往往被編成僧詩選集,以「江湖風月」或「禪林風月」為書名,流傳於世,而其詩文,也都被編輯成書,以「禪文集」之麵貌齣現。這些「文學僧」涉足於京邑士林,交納官僚、文士,與他們作「江上清風明月」之遊,所作之「江湖詩」,錶現瞭積極的入世精神,人間情義,文字運用及儒傢人文主義之生命情調。從雲泉永頤、芳庭斯植、亞愚紹嵩、橘洲寶曇、北(石閑)居簡、物初大觀至無文道璨等等多位文學僧之先後齣現,和他們走齣禪林與文士之周鏇與互動,造成瞭相當程度禪文化的蛻變,研究宋代佛教史者,不能不知。
本書特色
★研究宋代佛教史不可或缺的專書!
作者簡介
黃啓江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學士、曆史研究所碩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曆史博士。曾任美國麻州Mt. Holyoke學院亞洲研究係助理教授兼麻州Amherst 學院亞洲係客座助理教授、美國紐約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學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紐約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學院亞洲語言文化係教授兼主任。中文著作有《北宋佛教史論稿》(颱灣商務,1997)、《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麵相》(學生,2004)及《泗州大聖與鬆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學生,2009)等書,及論文多篇散見於各大學術期刊。
自序
導言
第一章:南宋詩僧與文士之互動---從《中興禪林風月集》談起
第二章:文學僧橘洲寶曇(1129-1197)與江浙官僚、文士的互動
第三章: 北(石閑)居簡(1164-1246)的文士禪
第四章:物初大觀(1201-1268) 及其所代錶的禪文化
第五章:無文道璨(1213-1271)與「禪文集」《無文印》
第六章:無文道璨之尊師、悔疚與報恩意識
第七章:以士為知己:無文道璨的「人間之遊」
第八章:道璨與南宋禪林的詩禪化
第九章:南宋書傢張即之(1186-1266)的方外遊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導言
南宋孝宗朝伊始(1163),曆光宗(1190-1194)、寜宗(1195-1224)、理宗(1225-1264)、度宗(1265-1274)各朝,以迄南宋末,叢林齣現瞭不少善於詩文的禪僧。他們在訪師參學期間或據座說法之餘,浸淫於詩文之書寫及書畫之鑑賞與創作,並以所學互相惕勵,納交於公卿士大夫,來往唱和,留下瞭不少篇章。他們的作品經裒集成書,遂有「詩集」、「文集」或「詩文集」多種傳世。這些著作,或因世亂及朝代之更迭,或因發行之數目有限,或其他原因,多已散失,不見於中土。少部份幸而流傳者,則流入異邦扶桑,為日本禪寺或漢學傢所珍藏。這些著作中的部份及其作者,即是本書討論之對象。筆者在本書中稱這些著作為「禪詩集」及「禪文集」,而其作者則稱為「詩僧」與「文學僧」。
「詩僧」與「文學僧」多半兼通內外學,富有文學修養,講求文字詞藻,能詩能文,甚至兼長書畫,又能以詩文行走於官僚、文士之門,或與他們酬酢吐納,或坐而論道,以文章道義相期,大大地改變瞭他們專誌於「一味禪」之刻闆印象,而以涵泳於「江湖詩」的形象為士林所知,受叢林所重。本書所論的雲泉永頤、芳庭斯植、亞愚紹嵩、橘洲寶曇、北(石閑)居簡、物初大觀與無文道璨等等,都是其中的皎皎者。除瞭他們之外,還有不少他們的法友及後輩,也以詩文名躁一時,留下詩文著作,數目甚多。雖其著作多已佚失,但足以證明南宋孝宗之後各朝,尤其是寜宗、理宗之間,叢林文學僧為數之多。他們行腳江湖,呼朋引伴,聲氣相應,頗能影響叢林及士林之風氣,而曆來研究宋代佛教史及禪宗史之學者卻未能注意及之,殊為可惜。
本書首次使用雲泉永頤、芳庭斯植與亞愚紹嵩之詩集,及橘洲寶曇、北(石閑)居簡、物初大觀與無文道璨之文集來討論此輩「文學僧」之存在與其文化活動。兼談及部份詩、文集之內容與其所代錶之時代意義,並藉以證明南宋佛教叢林産生文士化之新趨嚮。所以選擇此幾位文學僧及著作來討論,主要是因為這幾位文學僧,若非詩作常見於南宋詩集,即是文章常見於禪史及語錄,引起筆者對他們的興趣,因而追蹤他們的作品。截至目前為止,筆者僅有緣獲睹他們作品之全部,而其他文學僧之作,或因未能獲睹全書,或因其書已經佚失,暫無法一一詳論。
根據筆者對南宋文學僧所作之初步研究,孝宗朝至南宋末約有四、五十位以上之文學僧,至少留下瞭四、五十種詩集、文集或詩文集。他們的名號、生平及著作,可大緻列為下錶:
這四十餘位文學僧,除瞭少數幾位外,生平事蹟都缺乏完整的記錄。但據部份文學僧的相關記載及他們所交文士的詩文顯示,他們在叢林中也確有不少「講餘」或「禪餘」之外的活動,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譬如,杭州名書商及文士陳起所編的《江湖集》,包括前集與後集,就收入他們的不少詩作,與有名文士之詩相羅列。而他所編的《聖宋高僧詩選》,則完全是文學僧的詩集。又如,宋末文士若洲孔汝霖所編的《中興禪林風月集》,也收瞭他們不少詩篇,同時代之詩人蕭澥,還為此編校正刊印,使之傳佈。凡此都足以證明此輩文學僧所受到之重視,不容宋代佛教史的研究者所忽略。
《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這個書名,有一種古樸而又充滿詩意的感覺,讀起來就讓人聯想到那些在山水之間、寺廟之中潛心修行的文人。南宋,這樣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時代,政治的動蕩與文化的繁榮並存,自然孕育齣瞭許多獨特的人物和思想。書名中的“文學僧”,就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能夠將佛理的智慧與文學的錶達融為一體的群體,一定有著非凡的精神世界。他們究竟是如何在戒律與創作之間找到平衡的?他們的詩歌,是否能讓我們窺見他們內心的掙紮與超脫?“一味禪”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它代錶瞭當時禪宗發展到何種程度的境界?是否是一種對生命本真的體悟?而“江湖詩”,又會是一種怎樣的詩風?是那種描繪山河壯麗、快意恩仇的豪情,還是在民間市井中感受到的悲歡離閤?最讓我好奇的還是“禪文化的蛻變”這個概念。我想,中國佛教的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斷融閤與創新的曆史,而南宋時期,又有哪些新的變化發生?文學僧們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作品,記錄並推動瞭這種蛻變?這本書的書名,已經成功地激發瞭我對那個時代、那些人物、那些思想的強烈好奇心,讓我迫切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
评分閱讀《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的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幅幅畫麵:高僧在竹林寺院中撫琴吟詩,筆墨間流淌著佛理的智慧,也蘊含著人生的感悟。南宋這個時期,政治動蕩,社會不安,許多文人雅士在仕途受挫後,選擇皈依佛門,這似乎成瞭一種尋求心靈慰藉的途徑。然而,他們並非就此與世隔絕,而是將自己在塵世的體驗、對現實的關照,融入到瞭佛教的修行和文學創作之中。書名中的“文學僧”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定位,他們既是得道高僧,又是纔華橫溢的詩人,這種雙重身份的融閤,必然會帶來許多獨特的創作視角和思想火花。我尤其好奇的是,他們是如何在戒律與自由、佛法與世俗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他們的詩歌,究竟是帶有幾分禪意的超脫,還是更貼近人間的煙火氣?“禪文化的蛻變”這一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禪宗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到瞭南宋,它又呈現齣怎樣的新麵貌?是否在與中國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傢和道傢思想的碰撞中,吸收瞭新的養分,發展齣更具活力的形態?而“江湖詩”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是在描寫山川湖海的壯麗,還是描繪民間疾苦的人生?這些疑問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探尋其中的答案。
评分這部《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的書名,光是念齣來,就覺得有一種悠遠的曆史感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南宋,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充滿神秘感的朝代。我一直對那個時期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在亂世中尋求心靈寄托的文人僧侶。書名中的“文學僧”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的興趣。“一味禪”聽起來就充滿瞭哲學的意味,它是否代錶瞭一種超越瞭形式和名相的、最純粹的禪境?而“江湖詩”又會描繪齣怎樣一番景象?是那些隱士的詩歌,還是在民間流傳的民謠?我對“禪文化的蛻變”這一主題尤其感到著迷。我想,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一定經曆過無數次的融閤與創新,而南宋時期,在那個特殊的曆史節點,禪文化又發生瞭哪些新的變化?是否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瞭新的特色?書中提到的“蛻變”,究竟是指禪宗思想本身的演變,還是指文學僧群體的身份認同、創作風格的轉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文學僧是如何將禪宗的智慧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學創作中,又如何在詩歌中體現齣對人生、社會、自然的獨特理解。這本書的書名,成功地激起瞭我對南宋文學和禪文化的探索欲,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窗戶。
评分這部書名《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初聽就有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我雖然不是研究南宋文學的專傢,但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文人雅士以及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深感興趣。南宋,一個承載著曆史厚重感又充滿變革的時期,能將“禪”與“詩”這兩個看似超脫塵世的概念,與“江湖”這一充滿市井氣息和生活質感的意象結閤起來,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尤其好奇的是,書名中的“蛻變”二字,究竟是指禪文化自身的演變,還是指文學僧群體在時代變遷中的身份認同和創作風格的轉變?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南宋文人士大夫階層遭受政治上的打擊,許多人選擇遁入空門,將內心的愁緒和對理想的追求寄托於詩詞之中,這其中又蘊含瞭多少不為人知的掙紮與豁達?我對書中的“一味禪”概念也充滿遐想,它是否代錶瞭一種返璞歸真的禪宗境界,還是暗含瞭某種特定的禪宗流派?而“江湖詩”又描繪瞭怎樣一番景象?是文人筆下的俠骨柔情,還是隱逸山林卻心係天下的情懷?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能夠窺探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理解那些纔情橫溢卻又懷揣禪意的靈魂,如何用文字與信仰對話,在喧囂的塵世中尋覓一份寜靜與超脫。
评分《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這個書名,有一種古樸而又深刻的魅力,直擊我心。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學與哲學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愛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精粹。南宋時期,是一個充滿瞭矛盾與張力的時代,既有漢族文化的堅守與輝煌,也麵臨著外族的壓迫與挑戰。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和情感必然會經曆巨大的波動。書名中的“文學僧”恰好抓住瞭這一獨特群體,他們不僅是宗教的信徒,更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他們的存在,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我很好奇,當一位高僧,將深奧的佛理融入到他所見的世間百態,化作字字珠璣的詩句時,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一味禪”這個概念,聽起來就有一種返璞歸真、迴歸本源的意味,它是否代錶瞭當時禪宗在發展過程中所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而“江湖詩”的齣現,又讓我想象到,那些身處塵世,卻又心懷山林、關懷民生的文人,他們的詩歌中,是否帶著一種不羈的俠氣,又或是飽含著對人間疾苦的同情?“蛻變”二字,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我想這本書一定是在探討,南宋時期的禪文化是如何在經曆曆史的洗禮後,發生瞭深刻的轉變,又如何通過文學僧的創作,將這種轉變具象化、生動化,從而影響瞭當時的文學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